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气道解剖功能异常的研究进展

2020-01-08 12:16吴慕坤孙建军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20年3期
关键词:咽腔软腭咽部

吴慕坤 孙建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北京 100048)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是睡眠呼吸障碍中发病率高、危害性大的常见慢性病之一[1]。随着对本病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OSAHS发生、发展的主要机制与气道坍塌导致的咽腔内空气动力学异常相关。以通气不足和呼吸暂停为典型的临床表现,伴随高碳酸血症与间断缺氧,长期发展可导致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多系统器官功能受损[2-3]。OSAHS的病因是多元性的,主要与遗传、肥胖、上气道异常结构、肌肉控制异常、觉醒机制异常等因素有关[4]。本文主要从气道解剖改变后的功能异常等方面综述OSAHS的病理生理学研究进展。

1 解剖学异常

上气道的解剖结构异常(单一或多个平面)是引起气道阻塞、塌陷和通气功能异常的重要因素之一。

1)鼻腔位于上气道之首,鼻腔狭窄是上气道阻塞的重要组成部分,鼻腔生理异常是OSAHS病理机制之一[5-6]。鼻腔结构的病理性改变,如鼻腔各部位的发育异常,炎症性疾病,鼻-鼻窦内良、恶性肿瘤等,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源头性阻塞因素。主要机制包括:阻塞引起鼻腔有效通气面积减少,通气阻力升高使呼吸努力度增加,胸腔负压加大;鼻-咽部神经反射作用减弱,咽部扩张肌(腭帆张肌、颏舌肌、腭垂肌)作用减弱,加重了软组织塌陷,成为打鼾的来源之一。

鼻气流异常与下游的咽腔气流改变存在某些联系[7]。OSAHS患者鼻腔阻力的升高加大了腭咽腔的负压梯度,使软腭游离缘向后移位,降低了腭咽腔平面的横截面积。两者的气流动力学相互影响并呈正相关。因此关注鼻咽腔气道的整体气道治疗也是OSAHS发生机制的重要研究方向[5-7]。

2)咽腔是上气道特殊的肌性部分,缺乏骨性支撑。咽腔内肌群的扩张力与塌陷力相互平衡,共同影响气道管径的变化。清醒状态在咽部扩张肌作用下可动态维持咽腔开放,保持良好通气。睡眠状态时其邻近组织疏松坍塌,可部分甚至完全阻塞呼吸道[8]。目前认为,约70% OSAHS患者的阻塞平面位于口咽区,尤其在软腭后气道更为显著;20%的患者阻塞发生在舌根部。有学者[9-10]通过影像学方法测量证实:OSAHS患者的气道明显小于正常值,舌体和咽侧壁的体积增加是导致气道狭窄的主要解剖因素。

阻塞是一个动态过程,伴随呼吸运动咽腔面积也发生动态变化。清醒的患者和正常人在吸气早期咽腔轻微增大,上气道扩张肌与腔内负压平衡,而在呼气末期气道缺乏正压支持和扩张肌作用时,体积明显下降,更易发生坍塌。过度肥胖患者软腭较正常成人明显增厚,不仅减小了咽腔的矢状径,软腭后区咽腔截面积也明显缩小,软腭与舌根重叠,舌根后气道横截面积明显缩小。睡眠时长期张口呼吸使下颌骨往后下移,咽部前后径缩短,舌后气道直径变小。肥胖或颅面异常均可能增加咽部周围组织压力,导致被动性气道关闭压力增加,也决定了咽腔闭合的不同类型[11]。

不同性别间咽气道大小也存在差异。Malhotra等[12]研究发现,正常男性的气道长度明显大于女性,而气道的左右径、前后径以及截面积、最小截面积却存在一定程度的可比性。正常女性的气道肌功能代偿能力优于男性。在低张力状态下的气道顺应性也是反映咽气道机械性能的重要标志。Rowley[13]认为男、女性之间腭咽气道顺应性的不同可能更取决于颈围的不同,而颈围是OSAHS患者AHI的显著相关指标之一[14]。上述这些可能是男性OSAHS发病率高的原因之一。

2 上气道扩张肌的代偿功能降低

1)睡眠中的OSAHS患者上气道坍塌性与颏舌肌肌电(genioglossus electromyography,GGEMG)的活性密切相关,与正常人群存在较大差异,上气道肌群的收缩能抵抗气道塌陷,维持上气道的开放。OSAHS患者气道坍塌性高,吸气状态时上气道在增加的负压作用下极易诱发。目前研究[15-16]认为,颏舌肌是扩张和维持上气道的关键因素。上气道扩张肌的功能异常包括神经调节、组织结构特征改变、能量代谢异常等,咽部扩张肌群的活动减少是导致上气道坍塌的重要因素之一,在OSAHS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颏舌肌受舌下神经支配,扩张肌的收缩先于膈肌运动,吸气时气道内负压使颏舌肌活动增强。随着睡眠的开始,兴奋性减弱,由舌下神经控制核介导的去甲肾上腺素及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兴奋性降低,颏舌肌的调节变化表现为其活动性下降。有证据[17]表明,正常人非快速动眼期颏舌肌的负压反应比在清醒时有所降低,而快速动眼期的颏舌肌活性却鲜有数据证实。颏舌肌对CO2的反应性研究表明,在非快速动眼期,颏舌肌的整体驱动力均有所降低[18-19]。因此颏舌肌的运动在睡眠中降低,OSAHS患者比正常人群下降更多。颏舌肌仍然对睡眠中的刺激有快速反应,甚至高于清醒时的水平。因此OSAHS患者在颏舌肌活动时也可以表现出低通气或者呼吸暂停。

2)目前上气道扩张肌代偿功能降低的机制还不完全清楚,可能与肺容积、其他下颌肌群、位置变化相关。个体间不同的上呼吸道存在差异,上气道在极大负压下塌陷,气道迅速关闭,直到清醒时再重新开放,而气道在类似情况下也会产生快速肌肉反应保护气道。因此临床上发现,某些气道解剖结构不良者也能保持开放气道,而一些解剖问题不严重的患者反而容易在睡眠时关闭气道。目前认为,解剖学异常和咽部结缔组织的反应性是OSAHS发生的2个既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的病理生理学特征。

上气道阻塞常伴随咽部扩张肌群神经活动性的减弱,大量证据表明气道内负压可以导致GGEMG活动增强,这是咽部扩张肌群在负压中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20-21]。当患者处于低氧时,呼吸动力增强,颏舌肌活动增加;清醒时各种神经兴奋性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等,稳定激活舌下神经元,也能提高颏舌肌的兴奋性。然而,GGEMG多单元记录并不能完全体现出颏舌肌的复杂运动。单个运动单位记录测试提示,在呼吸过程中至少有6种不同形式的颏舌肌激发模式控制舌体的位置、形态[22-23]。颏舌肌的功能远不止控制气道开放,在清醒状态下,气道扩张肌弥补了解剖学上的异常。也有观点认为颏舌肌活性的升高是某些肌肉病变的结果。多数学者[24]认为,OSAHS患者存在解剖条件不良时,GGEMG的活性增高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气道结构上的异常。

3 肺容积变化

从上、下气道整体性的观点看,肺容积的大小也对上气道腔径大小以及呼吸阻力的形成产生影响[25]。上气道截面积随肺容积变化而变化,肺容积增加时提高了气道的纵向牵引力,肺阻力与纵隔压力下降,在气管牵引力的作用下降低上气道的折叠性,使得气道不易坍塌。另外,肺容积的升高也可以增加肺内O2和CO2的功能储蓄量,对血氧改变有一定的缓冲[16]。肥胖及非快速动眼睡眠期的患者功能残气量降低,也影响呼吸控制的稳定性,进而影响正常气体交换,增加罹患OSAHS的风险[26]。

综上所述,气道解剖结构异常是OSAHS致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个体的病理生理特征与成因不能一概而论。相关因素还包括遗传、肥胖、觉醒机制异常等。仅从气道解剖异常的角度并不能完全解释疾病的严重程度差异。大多数情况下,解剖学异常和神经肌肉病变等因素会共同导致OSAHS。充分认识上述机制,对于临床个体化治疗策略的制订有着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咽腔软腭咽部
犬软腭过长矫正术初探
Sommerlad-Furlow 法修复不完全性腭裂软腭长度变化的研究
常吃辣能防口咽部肿瘤
汉藏语言软腭擦音的主要来源
灭菌水雾化式口咽部湿化法对脑卒中后意识障碍患者排痰效果的影响
浅谈歌唱中的气息与声音的高位置
浅析声乐演唱技巧中喉咽部的放松方法
咽部不适或是消化道疾病
声乐诊疗室
咽部催吐配合辨证针刺治疗顽固性呃逆8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