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粮食规模种植效益的建议

2020-01-08 13:47徐旱增
湖北农机化 2020年18期
关键词:种粮农田粮食

徐旱增

(金华市婺城区农业技术推广站,浙江 金华 321000)

1 婺城区粮食规模化种植所存在的问题

1.1 单位面积产出与农业生产资源利用较为低下

在改革开放之后,婺城区农业生产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粮食单产量、劳均产量以及粮食总产量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这并不意味着粮食生产达到了最大潜力,通过实际调查能够得知,当前在农业生产资源方面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浪费,各类农业生产要素资源并未得到有效地利用,存在着部分稀缺土地资源闲置与抛荒的现象,并且部分地区的水稻耕作模式逐渐由原本的双季稻种植逐步演变为单季稻种植。同时,很多种粮的农户并未获得良好的收益,对其基本生活产生了不利影响。

1.2 缺乏完善的土地流转机制

要想确保土地流转能够顺利开展,土地就必须具备独立的使用权与所有权。目前婺城区部分农村区域并未构建一个完善的土地市场监管机制,土地流转制度不够健全,缺乏土地价值评估第三方的有效介入,这样一来就会对婺城区粮食规模化种植与经营产生不利的影响。部分农户认为将土地流转至大户之后,自身的利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故而他们在同意土地流转之后,并不会和流入方签订书面合同,而是选择私下进行协定。在这一方式之下,如若并未出现较为激烈的矛盾,那么就不会引发经济纠纷。但如若因为自然或社会风险而让双方利益关系出现了矛盾,此时就无法对纠纷进行妥善且合理的解决。

1.3 农业合作社发展不够规范

农业合作社是吸收小农户和农村集体土地,再进行规模经营的重要形式,在经济发展过程之中有着关键的价值。通过对婺城区部分合作社的调查,发现目前仍存在一些制约合作社发展的现实问题。首先,合作社规模化经营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很少。显然,土地规模经营的发展必然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需要一些具有专业知识和丰富农业生产经验的专业人才,但婺城区农村这类人才相对较少。其次,目前我国农业合作社的法律地位不明确,没有正式的规范来指导经营性合作社的发展。如果合作社作为企业经营,就不会有税收优惠政策,合作社的发展优势就会减弱。再次,婺城区农业合作社服务单一。从目前的情况看,合作社的作用更多集中在食品生产过程中,如生产技术指导、采购等,系统形成的购销一站式管理服务还不完善。

1.4 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相对低,规模化种植预期效益难以达到

从总体上看,婺城区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样本中户主平均年龄在53岁以上;二是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熟练技工和高层次农业人才数量仍明显偏少;三是市场意识和创业能力差,直接制约了农业结构调整。目前,土地规模经营面临3大障碍。第一,制度性障碍,即农村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制约了土地的自由流转和集中。第二,政策障碍。《农用地承包法》和一些惠民政策的实施,稳定了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但也造成了土地管理的分散。第三,思想障碍、落后思维根深蒂固,使农民摆脱不了对土地的依恋情结。

2 提升粮食规模种植效益的策略

2.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高规模种粮积极性

稳定、完善、强化粮食政策扶持,对新建扩建粮食烘干、水稻育秧、机具保养等农业服务中心项目,按投资额的60%予以补助;对原种植非粮作物或抛荒的基本农田改种水稻等粮食作物的,每亩(1hm2=15亩)给予乡镇一次性奖励2000元;开展优秀种粮大户评选,每个奖励5~8万元。同时,规模种粮补助由280元/亩提高到300元/亩,并增加机插、机耕、病虫害防治、烘干等生产环节补助,提高种粮大户种植积极性。

2.2 推进农业标准地改革,稳定规模种粮面积

按照婺城区农业生产力布局,对在粮食生产功能区种植的花卉苗木实行“销售一批、退出一批”的逐步退出机制,大力开展非粮化整治。鼓励村经济合作社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土地流转,形成“农户→村级组织→乡镇(区)农业发展公司→经营主体”的土地流转新模式,并通过预流转,增加“标准地”储备量,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延长土地流转周期,稳定规模种粮面积。自2019年5月份启动农业“标准地”改革以来,婺城区推行农业“标准地”项目146个,面积达0.29万hm2。

2.3 培育粮食经营主体,解决谁来种粮问题

着力培育农二代或引进工商资本从事粮食规模种植,实施“科技进乡村、资金进乡村,青年回农村、乡贤回农村”的“两进两回”工程,鼓励更多有学历、懂技术、能经营、善管理的年轻人回乡创业,重点解决粮食生产后继乏人、持续发展问题。

2.4 提升社会化服务能力,降低粮食生产投入

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队伍,在人员雇工、农资采购以及机耕、机插、病虫害防治、烘干等农机服务方面提供专业化服务,重点解决“一家一户干不了”或“干了不合算”的问题,降低粮食种植大户在生产设施等硬件上的投入。截至目前,婺城区已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队伍29支,服务内容涵盖农机、飞防、烘干、劳务等。

2.5 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土地平整、土地改良、灌溉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农田输配电及科技推广措施,建设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重要措施。2019年,婺城区完成了高标准农田项目12个,建成高标准农田0.16万hm2、高效节水灌溉农田227hm2,涉及6个乡镇30个行政村,补齐了当地农田基础建设的短板,为巩固和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奠定了基础。

2.6 延长粮食产业链,提高规模种粮效益

鼓励规模种粮户通过组建合作社、联合社等形式,大力推进粮食精加工产业,打响蒋堂富硒大米、“一枝秀”有机大米、正方米法等婺城稻米品牌。实施稻田农业综合体项目,打造集大米生产加工、休闲旅游和田园社区等产业于一体的稻田农业综合体,开启城乡互动的“都市农业”新模式,全面提升粮食规模种植经济效益。

猜你喜欢
种粮农田粮食
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河南省农户种粮获得感研究
珍惜粮食
达尔顿老伯的农田
达尔顿老伯的农田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河南父子种粮打“擂”科技实力添“金”
稻茬麦翻旋浅覆栽培技术 种粮大户年增收50万元
山西省2020年建成高标准农田16.89万公顷(253.34万亩)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2021年3月国有粮食企业粮食购销量初步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