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三部曲”

2020-01-08 15:35肖秋桂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33期
关键词:三部曲解决问题创设

肖秋桂

(梅州市平远县第二小学 广东·梅州 514600)

常言道,学问学问,贵在会问。李政道说过,学习就是学习问问题,学习怎样发现问题,学习怎样提出问题。在当今的课堂中,学生已习惯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却很少能提出问题。即使教师留出时间让学生提问题,结果往往是“没有问题”。其实“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呢?

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巧妙创设情境、善于联系生活、乐于强化训练”——“三部曲”将有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事半而功倍。

1 巧妙创设情境

新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探究欲望,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将得以培养。

问题在情境中产生,好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只有有了恰当的问题情境,才能促使学生认真地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熟悉的事物、事件等入手,采用现实再现、猜谜、讲故事、游戏、竞赛等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自主产生问题,激发探究的欲望。

如在教学《9加几》时,教师导言:孩子们,我们今天学习9加1等于11。这时所有的孩子都睁大了好奇的眼睛提出疑问,上课原本认真思考的孩子更认真了;平时思维不太活跃的孩子开始认真思考:老师,9加1不等于11,你错了。平时喜欢玩小动作的孩子也停下来开始思考:老师,9加1到底等于多少呢?这样巧创问题情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可见,只有当学生能积极思考,及时质疑,教师才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才能把学生的“心”引到学习上来。反之,不顾学生的学习状态,只是一味的讲解、灌输或采取压制的方法,久而久之,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将会大大降低,甚至被扼杀。因此,针对小学生求知欲望高、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在新课导入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样才能让学生想问也乐问。

2 善于联系生活

新课程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看待和处理日常生活、社会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适当改变例题的呈现形式,选择学生身边有趣的,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事情,作为学习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连乘应用题》时,教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进行探究学习:“过“六一”儿童节了,老师让三个同学去买两件矿泉水。”同学们,从这件事中你发现什么问题?你会提出哪些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大胆发言:每件矿泉水多少钱,至少该带多少钱?每瓶矿泉水多少钱?每件矿泉水有几瓶?……这样,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及时提问,“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同桌合作交流等不同形式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整节课都是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购物情境,给学生提供一个较大的思维空间,让他们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很快“连乘应用题”的学习就迎刃而解了。

确实,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要养成事事、时时、处处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地运用数学的能力。只要持之以恒,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就自然而然得以培养,得以强化。再如教学“加与减(二)”一课时,课堂上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如:“小华家离学校有多远?”“明明家离学校有多远?”“谁家近?近多少米?”“明明家比小华家离世纪公园远多少米”……结合本课重点和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索出解题方法;对于能用已有知识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就口头解答;对于本节课不能解决的,让学生课后研究,使学生感到“问题”就在我们的身边,每时每刻都会产生数学问题,而解决问题又是必须的,从而拉近了数学问题与学生情感的距离。课堂上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完全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课堂上学生自主探索出“多位数加与减”的计算方法。在活动中,学生亲自参与了收集信息、观察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作为解决问题的主体投入到学习之中,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

3 乐于强化训练

数学是问题组成的,学习数学离不开问题。只要在学习实践过程中教师善于引导学生不断思考,授之以渔,培养思维,乐于强化训练,这样,学生就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会解决问题。

(1)发展学生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根据已有的经验直接领悟事物的本质并迅速作出判断的思维。直觉思维浓缩了思维的信息加工过程,敏锐洞察客观事物的本质,直接的理解和判断,是认识的顿悟和灵感的迸发,被认为是创造性思维的指路标。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做出直觉思维的示范,如大胆假设、猜想,让学生感到直觉思维的重要性,并模仿这种方法。其次要尽可能多运用启发式教学,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探索热情,有效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例如:在教学“圆锥的认识”一课时,我出示工地上圆锥形沙堆的图片问学生: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思考后争着提出问题:“沙堆的形状叫什么?体积有多大?这堆沙子有多重?”等等。

(2)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世界周围中看到不懂的东西也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敢于想象猜测,对同一个问题要多层面、多角度地去观察、分析和思考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提出具有创新性的问题,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尤其是创造性地发现问题的能力。如教学北师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先让学生总结出其计算方法,然后出示长方体的实物,并演示提出如果少一个底面,让学生思考这时五个面的面积怎样计算?如果少前面一个面,这时五个面的面积怎样计算?如果少掉两个底面,这时的四个面的面积怎样计算?少掉了两个底面,这时只要求什么?哪一种物体只要求出四个面?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合作探究,很快能说出怎样求五个面的面积,并知道少掉两个底面,实际上只要求长方体的侧面积,如计算通风管就只要求四个面。这样通过运用实物和教具,让学生在实践中通过联想,克服学生思维定势,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学生的思路沿着不同的方面展开,最终得出不同的解法。通过这样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解的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发展。

(3)鼓励学生求异思维。求异思维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求知识,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学中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有利于克服思维定势,以培养创造性思维。通过实施开放式教学,给学生创造一个高度自由的思维时间和空间。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源头活水”,施教之法,重在引导。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有效实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三部曲”——“巧妙创设情境、善于联系生活、乐于强化训练”,学生就能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猜你喜欢
三部曲解决问题创设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
低年级写话“三部曲”
日杂志总结出轨者“三部曲”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