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集之稿本四种述要

2020-01-08 17:16周聿丹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0年2期
关键词:稿本手稿诗文

周聿丹

(浙江图书馆 浙江杭州 310007)

来集之(1604—1682年)①,初名伟才,又名镕,字符成,号元成子,浙江萧山人。明天启崇祯间内阁大学士来宗道之子。崇祯十三年(1640年)进士,授安庆府推官,累官太常寺少卿、兵科左给事中。弘光朝,马士英欲招为门下,固辞不就。康熙十七年(1678年),被推荐应博学鸿儒科,隐居拒仕,“髡发匿湖滨,以著书自娱,购古今载籍奔其中,日与客论文及古今兴丧得失,兼近代掌故与夫身之所闻见者,燃薪即景,娓娓不能已。四方请教者踵趾相错,共称为倘湖先生”[1]。而关于倘湖小筑的由来,则由来集之之祖先来瓒因“所居里高亢,常苦旱,瓒堤倘湖及石壁缺嘴诸湖以溉田,成沃壤。成化间,郡守戴琥建长山闸咨于瓒,力赞成之,经费不足,捐金以助,且亲往监筑,手绘图于长山庙壁……”[2]。又其《倘湖自敘》曰“冠山之阴有溪焉,流注为倘湖。先君筑室于山之麓,命余与季弟于此中究学问,习经世事。室方成,而先君子已弃我两人去,碌碌为糊口计,奔走不遑。戌辰始茸屋居处。”[2]可见其晚年后隐居于此,以室名“倘湖小筑”。

一生著述甚多,现存有《读易偶通》《易图亲见》《卦义一得》《春秋志在》《四传权衡》《倘湖文案》《南行偶笔》《南行载笔》《倘湖近刻》《倘湖诗余》《倘湖手稿》《樵书初编》《樵书二编》等。此外,尚编有《女红纱》《碧纱笼》(合称“两纱”)和《蓝采和长安闹剧》《阮步兵陵廨帝红》《铁氏女花院全贞》(称“秋风三迭”)等杂剧,所以赵景深先生称他为明代戏曲家。

来集之之著述,多为其私人刻坊“倘湖小筑”所刻。其稿本所剩无几,本文拟将来集之《倘湖手稿》《倘湖遗稿》《樵叟备忘杂识》《来集之先生诗话稿》四种稿本进行考证论述。

1 《倘湖手稿》二十二卷

稿本,十四册,浙江图书馆藏。行款板式不一。线装,开本高28.2厘米,宽18.4厘米。

册1末有佚名跋曰“民国二十三年甲戌装裱原稿十一本,分订二十二本”,又补各卷目录。有多种稿纸,其中有版心上印“手录”、下印“倘湖小筑”,文中多有删添修改。存十四卷,卷一至十、十九至二十二。据目录,此书收录来集之之书札、词曲、宫词、诗文等。

据目录,册1为第一编,收崇祯十五年(1642年)壬午书札。册2为第二编,收崇祯十六年(1643年)癸未书札。册3为第三编,收顺治十六年(1659年)癸巳词曲。册4为第四编,收其诗文及宫词。册5为第五编,收顺治十五年(1658年)戊戌诗文。册6为第六编,收顺治十六年(1659年)己亥诗文。册7为第七编,收顺治十七年(1660年)庚子诗文。册8为第八编,收顺治十八年(1661年)辛丑诗文,然下半编诸作系康熙十三年(1674年)之稿。册9为第九编,前附康熙二十年(1681年)之稿,后录顺治十八年(1661年)辛丑诗文。册10为第十编,录康熙二年(1663年)癸卯诗文。册11为第十九编,录康熙十六年(1677年)丁巳诗文。册12为第二十编,录康熙十七年(1678年)戊午诗文,内有《樵书二编自序》。册13为第二十一编,录康熙十八年(1679年)己未诗文。册14为第二十二编,录康熙十九年(1680年)庚午诗文,内有《白湖公传后》一文。乾隆《萧山县志》卷二十四称倘湖公遗稿有二十四卷,不知是否为此种。

此书字迹十分潦草,盖有著者信笔而书所成,且内容按时间而作,未加分类整理,与其他手稿多有不同,当为最初之手稿。书中“所著诗文,颇有风趣,如加以编排整理,摘录其要者,亦可印行”[3]。书中有些诗文在其他分门别类的手稿中亦有出现,如其《安雅堂诗序》等在专录为他人著作序的《倘湖遗稿》(写样稿本)中就有出现。又如本书所录《八新诗》有不少修改增删,而在杭州图书馆藏《倘湖遗稿》中已明晰可见。

2 《倘湖遗稿》

此书系来集之撰,其曾孙来汝诚亲手整理。乾隆《萧山县志》卷二十四称此稿有二十四卷,各馆所藏皆有缺漏。

2.1 《倘湖遗稿》不分卷

写样稿本,浙江图书馆藏。版框高18.5厘米,宽14.2厘米,半叶九行,每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双边,单黑鱼尾,红格稿纸。线装。开本高23.5厘米,宽17.9厘米,金镶玉开本高27.7厘米。

六册。版心上印“慎俭堂全编”,下印“倘湖小筑”,按“慎俭堂”“倘湖小筑”均为清萧山来集之之室名。首有乙亥《菊潭氏识》曰“余高祖倘湖公,勋业冠时,文章盖世,父老传阅久耳熟焉,传至曾元举业者尠,文集遗稿多属他人,欲一觇口泽,竟不得,心窃悲之,甲戌夏自北南旋,得《南行偶笔》、《载笔》二集,乙亥夏,又得《遗稿》一本,内有朱笔改正,系公手订,喜不自胜,……爰志之以示珍藏之亦云”,首尾有来汝诚补录之文,又搜集得《倘湖自叙》,叙中详细介绍了来集之的生平经历。后题“乙亥夏得是集后别采,高祖原序谨録以附”,补录部份“弦”缺笔、“淡”避讳、“淳”字不讳,可见此乙亥当为嘉庆二十年(1815年)。

书口下题“序”及连续叶码,全书叶码相连,共二百叶。此书为刊刻前的写样稿本,字体格式清晰工整,已俱付印之规模。本书主要收录来集之为他人所著之各种序文,如《〈鹤钗梦〉传奇序》《〈柳毅传书〉传奇序》《周次修〈冯谖市义〉剧序》《周因仲〈禅隐四剧〉序》等,这些戏曲作者如作《鹤钗梦》之王元功现存文献资料记载甚少,对学者研究明末清初杂剧创作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同时能更充分地了解来集之的戏曲创作理论,如点评《鹤钗梦》“语语出自肺肠,节节皆归本色”,又在《〈柳毅传书〉传奇序》中言“唐人作《柳毅传书》始末,其丈夫以激于义而冒险,以蹈于洪波。其女志感于恩而归从,以明其图报。他人以发于情而止于理义,尚足后之叹赏。若此两人之发于理义而寄于情,更高一等也”,可以看出其戏剧创作主张本色论及尚情而发于理义的情理观、伦理观。

2.2 《倘湖遗稿》不分卷

稿本,八册,杭州图书馆藏。版框高21.0厘米,宽15.0厘米,半叶九行,每行二十五字,白口,四周双边,无界行。线装,开本高27.1厘米,宽18.0厘米。

此书字迹清晰工整,有朱笔圈点及批点。版心上镌“倘湖遗稿”,下镌“倘湖小筑”字样,书口题篇名及不连续叶码。每册首有目录。此书原十一册,存八册:三至七、九至十一。册三为德政录序、碑记、墓志铭、小传等五十九篇,其中亦有“倘湖自序”,记述集之生平,然纵观全文,与浙江图书馆藏写样稿本来汝诚补录之《倘湖自叙》截然不同,《倘湖自叙》首句为“余生于甲辰,忆余从先生游,为己未岁,时年已十有六亦”[2],而《倘湖自序》首句为“先君初命予名曰伟材,既而以童试屡蹶,改名曰镕,后又迁就今名集之焉”[3]。比对《萧山来氏家谱》所录之《倘湖先生自志墓铭》,内容大致相同,稍有出入,如此稿《倘湖自序》“丁卯年二十四岁,先君子弃不肖去,哀伤之至……”,《倘湖先生自志墓铭》则作“丁卯年二十四岁,先君子筑室倘湖之滨,课予兄弟二人,不幸竟弃不肖去,哀伤之至……”[4],可见从手稿到刻入家谱,中间亦有增添修改。

册四为他人著述之序;册五为五言律;册六为七律下;册七为拟古乐府;册九至十为寿文;册十一为祭文。文中内容与来集之其他手稿本如浙江图书馆藏《倘湖手稿》二十二卷本及浙江图书馆藏《倘湖遗稿》写样稿本多有交叉重复,如《〈鹤钗梦〉传奇序》《〈柳毅传书〉传奇序》等,均有收录。收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一〇五六五条。

3 《樵叟备忘杂识》五卷

稿本,杭州图书馆藏。版框高18.5厘米,宽14.4厘米,半叶九行,每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单边。线装,开本高25.6厘米,宽19.5厘米。共十四册,版心上镌“手录”,下镌“倘湖小筑”。原书书口中间按《千字文》编次,有“天、地、玄、黄、宇”及连续叶码,故作五卷。

卷一首叶残缺不全,册一至五为天卷,共一百六十四叶,正文所录多为逸闻轶事,文末皆注明出处,多选自《独异志》《涌幢小品》《朝野纪略》等。册六至八为地卷,共九十四叶,叶一至二缺,所录多为前人诗话,如《蓉塘诗话》等,体例类似于《来集之先生诗话稿》,每叙述一人,先题名、字,再手书名家之诗,所录之人多以明初及以前名士为主,如方孝孺、陶宗仪等。册九至十为玄卷,共七十四叶,所录多为物产、珍禽异兽等记载。册十一至十二为黄卷,共五十八叶,每篇皆有主题如《饕餮子》《八仙》《怪》《真梦》《礼贤》《鬼城鬼国》《鬼则有形实可据》,所录多为神仙志怪等。册十三至十四为宇卷,亦有篇名如《寂历山》《孔明赞》《来国》等,所录多与海产、海外交往等有关记载,共六十八叶。后三卷选集若干内容相似的资料,列为一个专题,体例、格式均与《倘湖樵书》大致相同。

此书各目录均未有记载,但其所用稿纸、字迹与《倘湖樵书》《来集之先生诗话稿》二书相同,卷端题“樵叟备忘杂识”。字迹潦草,部分有粘签,多有修改、勾乙,亦为著者读书笔记,分门别类,摘录而成,相当于其著书立说的资料数据库,因此其体例格式可以在《倘湖樵书》《来集之先生诗话稿》等诸多稿本中均有体现。

4 《来集之先生诗话稿》不分卷

稿本,浙江图书馆藏。版框高18.5厘米,宽14.8厘米,半叶九行,字数不等,白口,四周单边。线装,开本高25.0厘米,宽19.5厘米。共四册。版心上印“手录”,下印“倘湖小筑”,此书字迹潦草,比对其他来集之稿本及来集之手迹,笔迹相同,遂此书当为来集之手稿本。

全书有二十九处标明重出者,未遑整理,遂无卷次,书口题连续叶码,共一百十七叶。此书收录明末清初与其同时代名士之诗,有黄石斋、黄周星、毛奇龄、方以智、钱谦益、王思任、陈函辉、陈继儒等名士之诗集结而成,品评不足,内容为多,体例仍不够完善,诗后偶录他人诗评,亦有自批评语,虽未作详评,然所载亦为备诗评之用。

书中所录之诗文多与作者的心境有关,因为明末清初,政局动荡,著者亦归隐倘湖,所交之人多为当时名士,遂其所录诗文多少都有些对生活及时局感慨之情,归隐田间之潇洒之情处处可见。

如钱谦益《秋原耦耕诗》云:

山堂之名耦耕,为余与孟阳结隐于此也。今改筑于墓田之左,仍揭其额以招孟阳。诗曰:“罢亚风吹百顷香,秋原正面耦耕堂。宿田为我耝稂莠,卒岁输他获稻粱。黄犊乌犍经国具,水车秧马救时方。辍耕斗酒还相劳,耳热休歌种豆章。”

又卜舜年《春晴山居》云:

水满失滩沙,云开曳彩霞。晴来旋晒药,雨后急牧茶。莺坐一身柳,蜂归两股花。人言无事得,多事最山家。

陈弘绪《园居》诗云:

除却园丁到,蓬门久不开。鸟怜新霁色,人傍乱红堆。楼小山全绕,帘垂燕数回。偶因寻稚笋,冲破石边苔。

二首诗后有来集之自题曰“此二诗真得隐逸山人之趣!”,可见其对于归隐生活的喜爱和知足。

此书所录当时名家之诗词,亦有收入他们个人文集中,刊刻出版,其中不少有所改动变化。如书中所录“佟汇白国器,襄平人,所著有《茭亭诗》、《燕行草集》,《吟说集·和宋荔裳游予僻园韵》云:郊居尘自远,苍翠障河干。石磊连云卧,香酣促酒干。孤松堪结侣,五柳倩辞官。看竹君偏独,忘归兴未阑。”陈寅恪《柳如是别传》第五章《国朝金陵诗徵肆壹佟国器小传》载佟国器“和宋荔裳游僻园诗韵”(寅恪案:宋琬原诗见安雅堂未刻稿叁“佟汇白中丞僻园四首”,并可参同书贰“佟中丞汇白僻园观姚伯右画梅歌”。)云:“郊居尘自远,苍翠障河干。石老连云卧,(杨钟羲《雪桥诗话》贰录此诗“老”作“磊”。)香酣促酒干。(“酣促”杨书作“甜帯”。)孤松堪结侣,五柳欲辞官。(“欲”杨书作“倩”。)款户君偏独,(“款户”杨书作“重竹”。)斜阳兴未阑。(“斜阳”杨书作“忘归”。)[5]

又如来集之录清初学者毛奇龄之《拟艳诗》云:“东井匏瓜在,西邻枣树完。苦心经蘖坞,无力渡桑干。黄鹄思雄少,清溪得路难。左家徒织素,班氏自愁纨。莞蒻承床细,芙蓉隐露漙。食禾根可共,结膝履尝单。黄行江边杳,鸟头树里寒。南塘春窈窕,北斗夜阑干。弱水离思苦,清河别泪弹。强秦如得返,辛苦望燕丹。”王士禛《感旧集》中收录毛奇龄诗亦与此同。而《万有文库》收毛奇龄《拟艳诗》作“东井匏瓜烂,西邻枣树完。苦心经蘖坞,无力度桑干。黄鹄翻云远,清溪得路难。秦家愁织锦,班氏怨裁纨。莞蒻承床薄,芙蓉掩镜残。食禾根可共,结膝履尝单。白帽门前杳,鸟头树里寒。峣关如得返,辛苦望燕丹。”[6]两诗前后改动颇大,此书很好地记录了诗人早期的创作状态。

书中所录之诗亦有未成集者,如郭汾《乱后至吴门同游诸子》“行乞悲吴洛,多无旧识存。空名虚井灶,浩气侠儿孙。去或云游侣,居皆尽杜门。拥樽浮月处,但听马撕昏”。又如尤侗《长安竹枝词》“北门学士玉为妆,常醉春江锦瑟传。娶得塞姬相伴宿,鹦哥番语教鸳鸯。痘种相沿入贵家,六宫弹指暗咨嗟。春风不到燕都地,不许民间唱买花”等,他书鲜有记载,现存多为明黄尊素之《长安竹枝词》。可见,此书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明末清初一部分名士之诗作,其文献资料价值,弥足珍贵。

注释:

① 对于来集之的生卒年,各书记载时间多有出入,生年主要集中在1604、1609年,卒年为1682、1683年。周伟娟《来集之及其戏曲研究》(2011年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7-13页中)有专门章节对其进行详细的论证,最后采用《萧山来氏家谱》中的记载,认为来集之出生于万历甲辰(1604年)三月十九日亥时,卒于康熙壬戌(1682年)十月二十七日子时,享年七十有九。

猜你喜欢
稿本手稿诗文
朱祖謀手批稿本《蟄庵詞録》小札
作家手稿
作家手稿
“以文为诗”辨正——从诗文之辨看韩愈长篇古诗的节奏处理
丢失的手稿
新闻专题对稿本的要求
极相思·检翻旧日诗文
手稿
翁同龢日记稿本入藏上海图书馆
催稿本不易,且拖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