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生成、运行与指向

2020-01-08 17:30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

韩 雷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300350)

一、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一)与时俱进是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先在

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论发展上的与时俱进。因为,与时俱进恰是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品质和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先在。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撰写的《共产党宣言》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正式形成,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没有使社会主义理论成为教条式的说教,而是要使理论与不断发展变化的实际相适应,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理论得以常态发展,关于此点我们可以从《共产党宣言》中七个不同版本的序言中发现端倪。此后,列宁进一步指出:“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做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党人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向前推进。”[1]为此,列宁从俄国实际出发,结合新的时代背景,将马克思主义同俄国实际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具有现实意义、指导俄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具有俄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与俄国相比,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要晚于俄国,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也逊于俄共。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受共产国际的直接领导,在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上主要以俄式马克思主义为参照,直到1936年“六届六中”全会后,这一局面才得以改善,开始探索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并依据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实践需求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创造性发展,如“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无不都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内在要求。确切来说,如果没有与时俱进的先在,理论创新也会无从谈起。

(二)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创新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起点

与时俱进对于理论创新的先在并不意味着理论本身就能够得到发展,这只为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而要使这种可能变成现实还需“原”理论的支撑。作为一种“原”理论对于新的理论的创制至关重要。从中介思维的角度来说,这一“原”理论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是理论发展过程中的中介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研究专项项目“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项目编号:18VZT004)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20-02-11

[作者简介]韩 雷(1981—),男,天津人,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意识形态建设。点。从这一中介点中既可以看到“原”理论创制的初衷,又可以分析出这一理论的指向,同时也中介着人们对初始理论的理解。“21世纪马克思主义”命题的形成与发展同样遵循这样的发展轨迹。

新中国成立不久,毛泽东就指出继续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中国自己的马克思主义之路。在此基础上,邓小平根据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形势提出了解放思想的命题,为我们更加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方向上的指引。“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更是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深刻诠释。这些都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命题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面对新形势下的积极回应,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品质的展现。“21世纪马克思主义”命题的与时俱进性体现在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第二个层面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第三个层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顶层设计。

(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潮起潮落”是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现实参照

马克思主义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但各国共产党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却莫衷一是。通过梳理马克思主义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发展变化便可管窥出其中的样态。在马克思主义的文本语境中,不管是马克思、恩格斯还是列宁都坚持认为马克思主义者要具备对理论创新的责任,使理论与实际相符合,进而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张力与实践效力。但是,马克思主义在列宁以后出现了滞化,马克思主义没有按照经典作家的预期那样成为不断发展的理论,具体表现为“苏式”马克思主义的泛化;原社会主义国家中的共产党在面对新的社会实践时缺少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研究,将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直接套用或照搬等,这也就成为进一步加速苏东剧变的助因之一。

马克思主义所体现出的巨大威力不仅在于对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揭示,而且表现在对改变现状的科学阐述,而这些同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直接相关。因为,通过创新才能使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才能回答时代所提出的问题。相反,创新一旦缺失,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便会出现停滞,甚至会影响社会主义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验的总结,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发展马克思主义过程中所体现的理论自觉与理论自信的统一,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促进马克思主义的复兴所提供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二、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运行逻辑

(一)展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担当意识

恩格斯曾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2]而理论思维的建构离不开具有专业素养的理论专家,社会科学工作者便是构成这一理论群体的中坚力量。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3]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从理论上对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升华,因此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承担起推动“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转化为清晰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4]通过这一表述可以看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宏观上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如何发挥其作用做出了方向上的引导。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接着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应首先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而核心是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同时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用实用主义的态度。这就使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工作中能够有的放矢,使工作更具时效性。

毋庸置疑,为什么人服务中的人专指人民群众,但人民群众在社会中的工作、经历和背景等又大相径庭,问题又会又会接踵而来,即如何服务?为此,本文认为为了使这一问题得到疏解,应多关注大学生这一群体。因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5]作为大学生群体,在大学期间正值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如果使他们能够真正理解、运用马克思主义,所产生的效果要明显高于其他群体。

哲学社会科学的工作者多以高校教师为主,为此应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创新教学模式,在继承和发展好传统教学形式的同时融入具有时代气息的新的教学模式,进而使得课堂教学的效度得以提升。在高校常态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应使得同学成为教学的真正主体,围绕同学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开展教学,这样才能使得教学有的放矢。为了提升常态课教学的“魅力”,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运用辩论、演讲、分组讨论等形式使得同学们融入到教学情境中,提升同学们对课程的兴趣。另外,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的任课教师在教学之余还应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能够将学术话语和大众话语进行有规律的融通,从而使得深奥的理论变得简单易懂、耳熟能详,进一步促进同学们对理论的关注。

(二)坚持问题导向,以在做的事为中心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体现着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在社会实践中所展现出来的一种先见性认知。通过发现、分析这种问题的成因,并通过理论上的设计形成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形成对社会实践积极的反作用。基于此,作为社会主体的人要有这种问题意识,时刻关注社会实践的状况。中国共产党人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从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无不都体现出对问题的敏感。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回答了“什么是革命,怎样革命的问题”,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党的问题”,以及“什么是发展,如何发展的问题”等一系列关乎社会主义发展命运的问题,而在对问题的回应中也发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正如马克思所说:“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6]但问题本身不会形成问题,问题来源于人们实践过程中各种思想、行动、计划等要素之间的“冲突”,体现着社会实践中出现的各种不协调,既有关乎国计民生的大问题、也有日常生活中的小问题。如果忽视了问题的存在,理论创新不亚于纸上谈兵。也就是说,“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7]。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实意在创新,而创新恰是对问题的发现与回应,同时也连接了问题与解决问题方法之间的“缝隙。”

值得注意的是问题本身的存在并不是过去,也不是未来,而是现阶段的实践,如果在发现问题上忽略“现在”这一时空域,就会出现“左”和“右”的偏差。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8]因此,在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要坚持问题导向,以我们正在做的事为中心,这样才能使理论创新符合时代要求。

(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更在于对马克思主义信念的坚持。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提出从三个方面体现出对马克思主义信念的坚定性。

第一,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命题中突出强调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时间维度,其中“21世纪”,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品质,而且侧重于当下的时间域。同时,这一命题中以动词“发展”作为先行词,也就预示着“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动态性。

第二,从命题的出处来看,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分别出自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和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前者体现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认同,后者则是对这一命题的价值延伸,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9]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理论自信的集中表达。

第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最佳诠释。恩格斯曾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10]这就预示着马克思主义要不断的创新和发展,才能体现出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从语境上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对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阐述后,即刻指明“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11]这也就展示出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和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三、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指向

实践性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哲学派别的主要区别,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特点。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本理论。因此,作为实践性还应使马克思主义回到现实,被更多的人所掌握和运用,这样才能更加完整的体现这一实践性。

马克思曾指出:“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2]因此,若使“21世纪马克思主义”真正得到落实,还应使其大众化。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又相继提出“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价值观等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新成果,使人们能够更加清晰地对马克思主义形成认知。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使马克思主义具有实践性的重要方式之一。

使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关注两个维度。在空间维度上应聚焦中国视域,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域,以及国际社会,也就是说“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有发言权,转变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前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中国特色,后者则诠释出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发展的国际认同;在时间维度上,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命题本身就划定了时间界限,即“21世纪”,因此要使马克思主义体现出时代气息,回答时代问题。

为了使21世纪马克思主义被更广泛的人民群众接受,广大科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关注不同群体的话语特点,针对不同受众提供不同的读物,在理论传播中避免千篇一律,充分利用好“互联网+”这一技术渠道;另外,高校思政课堂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重要场所,高校教师在进行两课教学时应区别学术话语和大众话语,尽量选择与社会发展同步的案例、事理来佐证原理,进而提升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社会是发展变化的,而理论的僵化无疑会对人们的社会实践产生消极影响,理论唯有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对人们的社会实践起到促进作用。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要义也正是如此。

作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空背景下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其意在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关恰,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常态发展的战略思考,并为中国社会科学工作者如何发展好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明了方向。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命题的提出为时代注入了最强音,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最佳诠释。●

猜你喜欢
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世纪赞歌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20世纪50年代的春节都忙啥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