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惠渠灌区现代化改造和建设进程的分析与思考

2020-01-08 12:42
陕西水利 2020年11期
关键词:水利水库现代化

程 敏

(陕西省泾惠渠灌溉中心,陕西 三原 713800)

0 前言

随着“十三五”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的帷幕缓慢落下,承接现代化水利改革和灌区发展的“十四五”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同步启动,标志着大型灌区即将进入现代化建设征程。泾惠渠灌区按照《关于开展“十四五”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实施改造编制工作的通知》和《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实施方案编制技术指南》总体要求,通过梳理灌区工程设施现状与评估,从灌区规划灌溉面积、节水评价与水资源供需平衡、改造目标与建设内容、灌区管理与信息化、投资估算、效果分析等方面编制了《泾惠渠灌区“十四五”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实施方案》。

本文主要围绕泾惠渠灌区“十四五”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目标和改造进程两个方面,对建设目标及进程进行分析,提出实施建议,梳理建设思路。

1 现代化改造目标解析

1.1 灌排工程体系

在灌区“十三五”续建配套基础上,逐步推进险工险段、病险建筑物、卡脖子工程的改造加固工程,实现水源工程的全面改造提升,骨干灌溉渠系及建筑物配套率达到90%以上。排水工程重点解决内涝问题严重区域的骨干及田间排水设施的配套,骨干排水渠系及建筑物配套率达到80%以上。逐步实现田间灌溉渠道的节水改造,大力推广高效节水措施,田间节水设施配套率达到70%以上。通过建立健全排水设施,保证排涝标准,实现农田旱涝保收。全面推行节水改造措施,逐步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建设高效节水、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

1.2 生态和文化体系

提升灌渠水环境,实现渠内无漂浮物、无污水直排;生态系统功能逐步提升,新建工程采用生态工法提高生态功能,渠系及张家山水库、西郊水库水保措施得当,减少水土流失,标志警示系统得到完善。到2035 年,明显改善渠系水环境,推动乡村更加美丽宜居,郑国渠水利风景区、城镇滨水空间、主要闸站等重要节点的水利文化工程进程,彰显引泾灌溉深厚历史底蕴,创办国家级水情教育基地。实施石川河生态补水工程,使石川河上游段断流问题得到缓解。

1.3 智慧水管理体系

到“十四五”结束,基本建成泾惠渠灌区水利业务网,大数据中心、指挥调度中心和灌区业务应用支撑平台。基本完成由水情监测感知、水质监测感知、工情监测感知、空间感知和视频统一体系组成的灌区立体感知体系;由闸(阀)群自动化控制系统、自动灌溉系统、泵站自动化系统和水电站自动化系统组成灌区自动控制体系;由灌区各类业务应用软件组成的智慧灌区业务应用体系;由各类服务软件和面向服务的专题组成的智慧灌区主动服务体系;由安全防护、一体化监控运维、等保评测和专业技术团队组成的智慧灌区支撑保障体系。

1.4 灌区管理体系

“十四五”期间,完善泾惠渠灌区专业化长效管护机制,初步构建防灾减灾应急响应体系,完成水利工程管理与保护范围划定和产权确权工作,农业用水价格总体达到运维成本水平;至2035 年,农业用水价格总体达到全成本水平,农田水利工程全面实现管养分离,全面建成设施完善、管理科学、用水高效、生态良好的泾惠渠现代化生态灌区

1.5 目标解析

泾惠渠灌区“十四五”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目标是按照“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和总思路,着力实现泾惠渠灌区管理精细化、供水调度一体化、工程运行智能化、应急响应实时化、公共服务便捷化,协同解决灌区涉及的“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灾害”四大水问题,更好发挥大型灌区对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支撑和保障作用。通过梳理灌区农业灌溉、城乡供水、生态补水、环境治理、工程管理、应急处理防汛应急、政务办理、水利文化、企业综合经营、区域协同发展等水利业务现状和水利服务范围,盘点灌区业务应用、数据资源和信息化设施现状,对照现代化灌区水利业务和服务建设目标,理清现状差距,明确信息化需求,提出灌区规划期智慧灌区信息化建设任务。通过建设补齐灌区信息化短板,为灌区水利业务和服务提供支撑,使泾惠渠灌区水利业务和面向服务的信息化水平在较短时间明显提升。

2 建设进程剖析

为解决灌区“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灾害、水文化”五大难题,实现构建泾惠渠灌区“河渠沟库水系、水利基础设施体系、管理运行体系三位一体”的网络平台总体目标。泾惠渠灌区现代化改造“十四五”建设进程主要是构建“一总、二系、四库、三网”即“1243”布局,实现由总到点再到网的布局理念。

“一总”为水土资源平衡总领全局,从顶层制定原则,实现水量控制面积的目的,合理指导工程建设。“二系”为自流灌溉体系和提水灌溉体系。泾惠渠灌区是自流和提灌相结合的灌区,工程布局中必须对两种体系进行整体考虑。“四库”为张家山水库、西郊水库、贺兰水库、栎阳水库四座调水水库。作为灌区重要的调蓄工程,进行水库建设对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问题、保证灌溉具有重要意义。“三网”为泾惠渠灌区物理网、管理网和生态文化网。三网中将灌排工程、信息化工程、生态文化工程、管理等工作进行组合,更好地服务于灌区建设,将点转换为面,实现灌区现代化改造在泾惠渠灌区的整体铺开。

2.1 灌区用水调整优化进程

基于泾惠渠灌区现状水源、用水户及灌区规划配水目标等,在灌区水资源配置总体上形成“多源联动、工程互通、二元统筹”的布局。

统筹配置引泾水、地表水、地下水、非常规水等多种水源,通过干支渠等输送、地下水井等工程既保证灌区生产、生活、生态等用水需求,同时为维持灌区生态水量的平衡提供支撑。

以总干渠为中枢,以各支渠为连接通道,贯通灌区内各水利工程,增加灌区调蓄水能力,提升对维持灌区生态平衡的保证水平。合理调整灌区种植结构,形成适当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在保障粮食安全与提升灌区经济社会生态效益间、灌区供水与用水平衡间形成良性循环。

2.2 灌区工程网络进程

构建灌区三大灌溉系统、两个抽水灌区、一个调水子系统的灌溉布局,充分调动三个水库的调蓄作用,改善工程缺水和季节性缺水现状。以下游内涝严重地区为重点,分布实施,逐步恢复七个排水分区的排涝功能。因地制宜推广高效节水工程,全面完成“最后一公里”田间渠系工程建设,打造高效灌、有效排、节水节能、智慧美观的现代化灌区。

构建灌区“网络化”管理和服务,在突破传统灌区管理模式局限性的基础上,以定量面积为基本单位,对灌区空间进行细化,按照现代化灌区标准卷灌区区域划分为若干网络状单元,并通过构建网络单元的统一协调机制,借助灌区水情感知、工情感知、空间感知、“一张网”“一平台二中心”等承载技术支撑,对灌区各方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进一步明确管理责任,提升管理效率,为灌区提供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动态服务,实现灌区管理由粗放型向精准化和现代化转变。

2.3 生态文化进程

以“点- 线- 面”逐级递进方式提升泾惠渠灌区整体水生态文明体系,一是对郑国渠水利风景区、西郊水库、重要骨干闸站等多个重要节点全面提升植被和文化系统;二是由总干渠、南干渠、北干渠到各级骨干渠道提升植被隔离防护措施;三是推动污水收集处理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多部门共同任务,由源头治理灌区水环境,使灌区生态系统全面提升。最终通过灌区水生态文明体系建设,支撑西安、咸阳、渭南市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大业。

2.4 管理服务进程

通过深化改革,使泾惠渠灌区形成管理体制完善、管理机制创新、管理制度健全、管理技术先进、管理能力满足现代化管理要求、服务及时高效、经费满足灌区正常需求的渠灌区现代化管理体系,提高灌区节水效率及经济效益。围绕“经济强局、农灌大局、文化名局”的三大战略目标,从体制改革、机制优化、体系完善、队伍建设、职能转型、探索创新等六方面构建泾惠渠灌区现代化管理服务网络布局。

2.5 实施建议

在“十四五”建设期间,灌排工程建议以设施改造与提升为主,包括水源工程(渠首枢纽改造工程、西郊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泵站工程(西郊水库抽水泵站工程、贺兰水库抽水泵站工程、栎阳水库抽水泵站工程、楼底泵站工程、徐木泵站高边坡治理工程)、骨干灌溉一期工程、骨干排水一期工程、安全防护及绿化设施一期工程;信息化建设以灌区智慧水管理体系为主,包括立体感知体系、自动控制体系、一张图(“一张网”“二中心”“一平台”)、智慧灌区业务应用体系、智慧灌区主动服务体系、智慧灌区支撑保障体系等一期工程;生态环境建设以修复工程为主,包括水生态修复与保护、水系污染防治、水库保护、水文化保护与建设等工程。

3 结语

泾惠渠灌区在推进水利现代化进程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新时期下的现代化水利发展基调和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十四五”是泾惠渠灌区现代化建设征程的开启,我们清晰的认识到灌区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牢牢把握“十四五”建设机遇,完善水利工程设施配套,补足生态文化短板,夯实智慧水管理基础,优化管理体系结构,通过积极探索与实践,紧密围绕泾惠渠灌区中心工作和业务要求,聚焦灌区河渠沟库调度、工程运行、智能灌溉、城乡供水、应急处置、便民服务等方面,构建灌区河渠沟库水系、水利基础设施体系、管理运行体系“三位一体”的网络平台,在完善支撑保障体系下,以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手段,实现灌区管理精细化、供水调度一体化、工程运行智能化、应急响应实时化、公共服务便捷化,统筹解决灌区“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灾害、水文化”五大难题,构建延续郑白秦汉遗韵、“四位一体”(灌排工程—管理—经营—文化)的引泾文化灌区,打造郑白渠系列品牌,创办国家级水情教育基地,更好发挥灌区对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猜你喜欢
水利水库现代化
漳河有一水库群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型水库的工程建设与管理探讨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Ⅰ)
出山店水库
水利工会
水利监督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水库上的“五老”安全巡逻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