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造人类减贫奇迹

2020-01-08 02:24本刊综合报道
人民画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温饱贫困县贫困村

本刊综合报道

在“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回望脱贫攻坚路,全世界见证了中国的一座又一座里程碑。

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960多万贫困人口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全国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3416元增加到2019年的9808元,年均增幅30.2%……截至2020年11月23日,贵州省宣布所有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至此,中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

“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如今,这个承诺也将如期实现。

贫困,似一顽疾深深嵌入人类社会的肌体;摆脱贫困,成为人类世世代代念兹在兹的共同梦想;新中国的追梦人,脚步从未停歇,在摆脱贫困的路上,谱写下改天换地的壮丽篇章……

“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实现现代化,在人类历史上没有先例可循。中国的发展注定要走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2016年9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杭州出席2016年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时强调。

“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1988年的福建宁德还是一个“老少边岛贫”地区,这一年,习近平来到宁德任地委书记,在这里发出了“弱鸟先飞”的号召。

30余载的接续奋斗,宁德不负所望,实现了“先飞”—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2451.7亿元,人均GDP达到84251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0年前的不足160元增加到17804元,提高超过100倍;7.2万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面脱贫,453个贫困村和6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实现“摘帽”。

这是新中国砥砺奋进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无数成功摆脱贫困样本中的一个典型。经过70多年的发展,中国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在减贫的规模与速度上都创造了人类减贫历史上的奇迹。

这一成就,足以载入人类社会发展史册。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消灭剥削、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始终不变的追求和使命。新中國成立70多年来,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以彻底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贫困问题、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目标,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国情提出了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一系列具体措施,不断推进扶贫脱贫工作取得重大成就。

1949年—1978年 小规模救济式扶贫阶段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恢复生产、解决普遍贫困问题成为当务之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确立和巩固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农村经济恢复,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比解放前有了明显改善,彻底改变了旧中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

从1953年到197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9%。粮食产量大幅提高,从1949年到1976年,中国新增人口近4亿,而同期人均粮食占有量从418斤提高到615斤,初步满足了占世界 1/4人口的基本生活需要。这一时期的发展为中国有效消除贫困、持续改善民生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制度基础。

1978年—1985年 体制改革推动扶贫阶段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中国农村扶贫工作也进入到体制改革推动扶贫的阶段。这一阶段实施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措施,包括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部分农产品的价格、扶持乡镇企业发展等,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农民劳动的积极性,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减少了农村贫困人口的数量。

按照1978年的贫困线标准,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1985年的1.25亿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从30.7%下降到14.8%,年均减贫1786万人。

1986年—2000年 大规模开发式扶贫阶段

1986年6月,国务院成立了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制定了扶贫开发方针,确定了以县为对象的瞄准机制,中国农村扶贫工作进入到大规模开发式扶贫阶段。

1986年确定了331个国家级贫困县,1988年确定了370个国家级贫困县。1994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目标、明确对象、明确措施和明确期限的扶贫开发行动纲领,要力争用7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将国家级贫困县调整到592个,提出要用7年时间解决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2000年底,“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目标基本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农村贫困地区群众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2001年—2013年 整村推进式扶贫阶段

进入21世纪,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分布逐渐从国家级贫困县区域向村级区域集中。基于这一现状,2001年6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提出“尽快解决少数贫困人口温饱问题,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巩固温饱成果,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加强贫困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逐步改变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落后状况,为达到小康水平创造条件”。国务院扶贫办以贫困村为重点扶贫对象,在全国开展了整村推进扶贫工作,推动中国扶贫工作进入到整村推进式扶贫阶段。

期间,中国确定了14.8万个贫困村,扶贫资金、扶贫政策以及扶贫项目直接向贫困村倾斜,改善了贫困村的生活条件,提高了贫困村的收入水平。2012年底,在現行标准下,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为9899万人。

2013年至今 精准式扶贫阶段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提出“精准扶贫,在总结以往扶贫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中国农村扶贫工作进入到精准式扶贫阶段”。这一阶段主要针对“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四大问题,提出了贯彻落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的具体要求及实践路径。

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的历史条件下,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村,成为发展最大的“约束”和最突出的“短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

从2013年到2019年,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累计投入超过5000亿元,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取得了决定性进展和历史性成就。在精准扶贫战略的指导下,中国扶贫工作成效显著,农村贫困人口由2013年的8249万人减少到2019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县从832个减少到2019年底的52个,再到2020年11月的国家级贫困县全部“清零”,中国减贫史上创造出了最好的成绩。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每发展前进一步,扶贫标准就提高一次,扶贫工作就推进一步,保持了经济发展与减贫的同步推进,较好避免了两极分化的扩大,有效防止了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对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世界银行数据显示,中国减贫成就对世界减贫事业的贡献率超过70%。从2012年到2019年年底,短短7年多时间里,中国的贫困人口减少9000多万,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在今年完成全面脱贫目标后,中国将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精准扶贫方略是帮助贫困人口、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设定的宏伟目标的唯一途径,中国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

猜你喜欢
温饱贫困县贫困村
蜘蛛(外一首)
我国所有贫困县全部脱贫
云南宣布31个贫困县脱贫摘帽
吕梁临县光伏扶贫实现“三个全覆盖”
数说70年
标准保“温饱” 特色促“小康”
153个:全国153个贫困县已摘帽
宽带网络将覆盖90%以上贫困村
脱贫攻坚拉响新警报
贫困村建档立卡工作示意图及参考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