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思维与汉字艺术

2020-01-09 07:20濮列平著名汉字艺术家教授
流行色 2019年11期
关键词:比兴汉字艺术

濮列平/ 著名汉字艺术家/教授

一、什么是汉字思维?

汉字思维就是将汉字创造过程中形成的观察事物,抽取物象以及物象间形成的逻辑关联性,文化性运用于思维判断中的思维。

汉字思维是融入中国人血液中的一种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中国人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方法论系统,也形成了中国的文化大系统。例如,我们在创造汉字过程中由于不断观察人与自然相生相融的规律,发现凡符合自然规律的人类活动都会得到比较好的发展,而违背自然规律的活动,都将受到自然的惩罚。同时我们还发现人与人之间相处关系,也要符合人与自然相处关系的方式,因为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在此基础上中国文化中总结出一个很具实用价值的观点,便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观点在当今国际关系的处理中也是很重要的原则。我们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就强调输出利益而不输出主义,便是基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践行这一理念,就能避免西方向全球用战争和经济大棒推销西方民主而不断发动战争的悲剧。中国今天提出的“共荣共赢”的全球治理观念都是基于汉字文化思维形成的,并在这种文化逻辑中得出今天人类走向终极和平的治理方案。

王晓明 《湖光-1》180x97cm 2016

王晓明 《大森林》138x69cm 2016

汉字艺术是对汉字思维所形成的这些观念的艺术体现。它不以叙事的方式表现汉字思维的思想内核,而是以追求画面不同形态的和谐去对应人们不同情绪的审美思想,并将这种不同情绪,以不同文化都能接受的审美思想形成和谐的艺术形式传递给社会。因此,汉字艺术是以审美的和谐来传递汉字思维形成的关于和谐的思想。汉字艺术以美好的形式弘扬人类情感中那些和谐的部分,将人类纯粹的审美情感赋与审美形式中,每一幅汉字艺术作品犹如一曲曲视觉的音乐呈现给人们,完成人类心灵交融的审美历程。

二、汉字思维特点影响下的汉字艺术创作

1.汉字思维是典型的形象思维,善用比兴手法阐述深刻的艺术理论问题以决定汉字艺术的审美方向

我们说汉字思维是典型的形象思维,是因为汉字具有形、意相对应和关联的特点。这种特点使汉字在中国人的思维过程中,不仅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存在,而是将汉字的形、意关系作为思维的文化逻辑依据。这一特点有别于拉丁语系的文字与思维的关系,因为拉丁语系的文字只起记录语音的作用,形、意之间没有任何关系。汉字的形象思维在中国各个文化领域的理性思维中都得到了体现,从而形成了中国理性思维的一大特点,这就是用比兴的思维方法去高度浓缩相关理论问题。例如书法中关于点的理性描述称“点若高空坠石”,这种极具概括性的思维,是西方思维模式所不具备和理解的。中国这种富于诗性化和文学化的比兴思维,其所体现的高度浓缩性,具有巨大的实用价值。如“点若高空坠石”,它说明了每一个书法点的各种形态与高空坠落石块砸出的各种形状相对应的关系,同时又能让每一个艺术家根据这一句话发挥想象空间,使自己笔下的点有了千变万化的想象依据。当然也能为西方纯理性的科学实证研究提供依据。例如,设想某一点可以是某一重量、某种特质的物体从某一高度的自由落体,中途无阻力地落下砸在泥沙或木板所形成的炸坑形状。上述数据足以形成关于这个点的科学实证主义的理性论述。但是由于中国书法的点是各个艺术家不同想象的结果,我们无法都用科学实证的论证方式来一一加以论证,古人便创造了这一最精到、高度浓缩的、能激发想象力的表述方式。“点若高空坠石”是中国形象思维的典型,它不但符合各种思维的逻辑属性,而且是能启发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艺术理论。

袁野豪 《霾》 102x60cm 2016注释:笔墨与线条浑然天成,带着淡淡的忧伤,仿佛诉说着一个秋天的故事。

比兴思维方法使我们的理性思维有了高度浓缩,通俗直观,富于创造性的特点。我们在前边系统地谈到了比兴手法与汉字形意相对应、相关联所形成的思维逻辑方式,这种思维逻辑形成了中国人善于用最通俗的自然物象关系去比喻最深奥的抽象道理的思维习惯,这便是比兴思维的特点:以常见的自然物象比喻需要用深刻道理来陈述的另一对象的思维。从形象思维中发展而来的比兴思维方法,不光对汉字艺术古典形态的书法创作具有创新思维价值,也对现代汉字艺术具有同样的价值。当我们用抽象的汉字符号对空间进行创造性构成过程当中形成的各种和谐的形态、色彩,其思维依据也是在比兴思维手法下展开的 ,特别是传统书法理论中已经拥有的大量的比兴式描述,为汉字艺术的创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2.汉字思维追求宏观的审美和谐导致汉字艺术审美求全局而不求精准叙事

我们说汉字思维不求精准,只求合理。是指汉字思维强调对事物的整体性把握,而不在具体情节上做精准性叙事。但这绝不是说汉字思维排斥科学实证思维,而是指汉字思维在对事物的把握上,强调整体概念的把握,这种把握首先建立在汉字已形成的文化理念上。汉字思维强调整体性,还表现在汉字思维强调其对立面存在的必然。作为整体思维的汉字思维,与西方科学实证思维形成了两大思维体系,也即宏观和微观的思维体系,这是东西方思维为人类做出的贡献。这两大思维,完善了人类思维的方法论系统,使人类思维既能高屋建瓴,又能精准微观。所以,理解汉字思维和科学实证的精准思维,对我们建立文化自信,认识不同文化的差异性所带来的方法论系统的差异化,以及互相弥补的重要性,在人类社会进入到百年变革的时代将显得尤为重要。

熊华涛 《汉字意像》 120x120cm 2018

焦瑞丽 《坠星河》 68x68 2019

陈陈 《意象-1》 137x68cm 2018 王勇 《隐书之何处》138x68cm 2017

汉字艺术创作也符合汉字思维的这一整体性规律。他强调空间构成中点、线、面以及色彩相互融合形成完成的汉字艺术平衡体。遵循规律而不强调精准的叙事,将整体概念的和谐之美视为汉字艺术创作的至高境界。因此,我们强调汉字思维的全局性,在汉字艺术创作中的体现就是强调汉字艺术创作过程中审美的整体和谐性的完成,而不在具体的叙事中说清某一道理。这与西方科学实证主义思维下焦点透视的具象绘画形成了两个互相对应的补充系统,这两个对应的系统,也是人类在视觉艺术创作中完成的相互对立又平衡的完整系统,这两个系统对人类艺术文明缺一不可。正是由于汉字艺术对整体性审美创作的强调,而弥补了西方精准叙事绘画留下的审美空间。

3.汉字思维的多角度是汉字艺术审美多元化得以实现的源泉

中国思维有一特点,就是对同一问题多角度思维去获得不同结果。因为即使是同一事物,在自然客观存在中会因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也是中国人在创造汉字过程中,观察宇宙自然发现的规律。如果我们机械她对待同一事物,以不变的角度去看待它,当然只能获得一个结果。但当我们将同一事物,放置在宇宙自然环境中进行观察时,我们将发现自然环境的变化,以及人类社会的变化都将对其产生影响,从而得到不同的结果。因此汉字思维的整体性,在实际运用中将使我们更全面地将问题在各种不同情况下产生的不同的结果,纳入我们的思维范围。所以中国人在面对重要的具体问题时,总是不急于做出肯定或否定的结论,而常常以“看看再说”这样所谓模棱两可的方式去应对。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地理解这种思维方式的文化背景,我们便会错误地理解中国人的思维是一种不科学的、不明晰的、没有结果的思维,这恰恰错怪了中国思维的完美性。

汉字艺术的审美便是可以多角度理解的审美,这种审美的思维源泉便是汉字思维所形成的观察问题多角度的文化系统。汉字艺术作品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审美理解,满足了各种文化诉求的需要,回避了西方科学实证主义焦点透视绘画因明确的主题思想造成的文化矛盾。也是汉字艺术在传播过程中成为能被各种文化、各个民族所接受的艺术形式的基础。

刘赟 《对话》 50x50cm 2018

沈俊杰《宜雨》 180x180cm 2019

汉字思维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角度的全面思考与汉字思维所强调的整体和谐统一观密不可分。汉字思维强调的和谐性,是建立在对立统一平衡基础上的和谐。也就是说强调问题正反面相互存在 、相互制约,共同建立起一个平衡的客观系统。这与西方二元对立观的思维观是有根本区别的。如以二元对立的理论来思考和谐的问题,只会在意见完全一致的基础上形成和谐,而不允许对立面的存在。因为二元对立的观点认为,对立面的存在是不和谐的。而中国的和谐观强调对立面彼此共同存在,发展的平衡和谐观,这也符合宇宙的发展规律,这是与宇宙客观规律相对应的基本观点。汉字艺术在其古典形态时期就以审美的方式言说着这一思想。例如,书法黑白的关系便是将对立的两个方面融合为一个审美整体的关于对立统一、动态平衡的审美实践。同时中国古典书法强调软中带刚、绵里裹针的审美理念,都是汉字思维的审美实践。这些具有对立面统一思想的审美观,在汉字艺术古典时期就一直在运用,正是这种践行使中国人在对事物的判断上,从来就能很好地包容对立面以形成和谐美好的整体。

王云裳 《清平调》 100x50cm 2019

猜你喜欢
比兴汉字艺术
纸的艺术
比兴、咏物辨说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从《诗经》比兴循环解释现象探究“兴”的起源——以《关雎》《汉广》《樛木》三诗为例
风赋、比兴、雅颂新论——兼比较章必功、王昆吾先生的“六诗”观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