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秦巴山区文旅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以陇南白马藏族村寨为例

2020-01-09 18:56鲁建平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陇南白马村寨

鲁建平,关 薇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文学与传媒学院,甘肃 成县 742500)

近年来,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入开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外部市场得到有效拓展,内生动力已被充分激活,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与向往也呈现出多样性、丰富性,重特色、重体验的显著特点。随之,以观赏自然美景、感受人文特色、体验乡村生活、领略民族风情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旅游已成为新时代民众的一种生活方式。作为新兴朝阳产业的旅游业已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极、催化剂,文旅产业发展潜能巨大。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拉动经济增长,对旅游资源富集的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的脱贫攻坚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就国内旅游目的地市场发展态势分析,以绿色、环保、安逸、闲适为特色的乡村旅游最受青睐,尤其是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村寨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和文化旅游深度融合背景下备受关注与追捧的高热度原生态旅游目的地。

位于陕甘川毗邻区的陇南市(辖八县一区)是甘肃省唯一的长江流域地区,属于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地形地貌复杂多样,以高山沟壑、盆地丘陵为主,水资源富集,文化底蕴深厚,有回族、藏族、羌族等30个少数民族。陇南文县的白马藏族更是东亚地区最古老的部族之一,其族源有古氐、氐羌等多种说法,这一族群习俗独特,极具神秘色彩,富有吸引力。文县铁楼藏族乡最具特色的白马村寨有入贡山、麦贡山、薛堡寨、迭堡寨、寨科桥、枕头坝、案板地、强曲等,这些村寨主要依托自然保护区和白马藏族民俗文化发展旅游产业,逐步建成了民俗文化旅游村,成为白马藏族传承“非遗”文化,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实现脱贫致富目标的产业载体。但是长期以来,受制于理念滞后、交通不便等各种因素的叠加影响,白马藏族村寨旅游业起步较晚,在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没有将民俗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产业优势。探究陇南白马藏族村寨特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路径,以旅游产业扶贫助推脱贫攻坚,要坚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支持贫困(民族)地区发展为政策基础,充分运用利好政策导向,努力构建以展示“池哥昼”“熊猫舞”等“活态”文化和建筑、服饰等“固态”文化魅力为主要内容的展演型、观赏式发展路径和以“祝酒歌”“火圈舞”为主要形式的参与型、体验式发展路径。

一、乡村振兴战略:陇南白马藏族村寨文旅融合发展的政策基础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城市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居民经济收入大幅增长,生活质量明显提升。相比较而言,乡村发展明显滞后,随着城市建设规模进一步扩大,发展层次进一步提升,各类服务人员缺口显现,大量农民工(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高层次人才选择在城市就业、生活,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出现了空巢老人村、留守儿童村、落后贫困村等现象,农田弃耕,人口稀少,村貌老旧,设施落后,乡村衰落已成为我国(尤其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的真实写照。所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恰逢其时,意义深远,并将其与科教兴国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列为国家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推进必将有效缩小城乡差距,有利于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与发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和重大历史任务,更是艰巨的时代使命,也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主要抓手。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点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具有全局性作用与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1]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1]可以说,“三农”问题关乎“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的实现,关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乡村振兴的前提与基础是摆脱贫困,其着力点和落脚点是解决农业不发达、农村不宜居、农民不富裕的问题,而破解“三农”发展的瓶颈问题主要依靠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发展是硬道理,只有紧抓脱贫攻坚不放松,着力解决农业模式单一,农村面貌衰败,农民收入偏低的现实困境,以务实有效的工作措施促进经济增长、农民增收,在彻底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的基础之上,推进农业产业多样化和农村危旧房改造,才能实现农业发展,农村宜居和农民富裕的奋斗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看贫困老乡能不能脱贫……坚持大扶贫格局,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2]西部地区深度贫困县(区)贫困人口基数较大,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难中之难,重中之重,要集中优势资源与力量攻坚克难,破解深度贫困地区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发展难题,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摘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的出台为补齐我国乡村发展短板、助推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作为脱贫攻坚重点,支持贫困地区加快发展”。[2]秦巴山特困片区贫困人口多、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地形复杂,交通闭塞,是我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扶贫脱贫任务极其繁重,国家给予了政策倾斜(东西部协作帮扶,高等院校、金融企业、党政机关“点对点”帮扶等)和资金扶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指出,要“依托贫困地区特有的自然人文资源,深入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国务院《“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强调,要“实施旅游扶贫,推进旅游增收富民,在旅游精准扶贫方面取得新突破”。由此可见,旅游扶贫已成为拥有自然、人文等相对优势旅游资源的贫困地区群众实现脱贫增收的重要政策机遇和发展平台。乡村旅游扶贫就是在旅游资源禀赋较好的贫困农村地区,通过发展旅游业带动贫困农村群众脱贫致富的一种扶贫模式与方式,与此类似的还有产业扶贫、电商扶贫、消费扶贫、金融扶贫、教育扶贫等模式。“乡村旅游已成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乡村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乡村脱贫致富、建设美丽乡村的有效途径。”[3]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是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的,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促进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乡村振兴则为乡村旅游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与发展平台。发展贫困地区民族村寨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必须坚持把乡村旅游和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紧密结合,融入独特的民族文化元素,因地制宜开发休闲康养、田园观光、民俗体验等乡村旅游产品。探索陇南白马藏族村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必须坚持政府主导、政策倾斜、资金投入、群众参与、社会力量介入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加快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才能为游客提供便捷舒适的交通服务,增强旅游目的地的市场吸引力,有效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使少数民族村寨焕发出新时代的蓬勃生机。

UNWTO(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认为,“旅游就是人们没有获取经济报酬的目的,而向日常居住地以外的区域旅行,并在该地停留不超过1年所产生的活动”。[4]目前,文化旅游产业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柱性产业。据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网站信息显示:2019年国内旅游人数达60.06亿人次,比2018年同期增长8.4%;入境游人数14531万人次,比2018年同期增长2.9%;出境游人数15463万人次,比2018年同期增长3.3%;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6.63万亿元,同比增长11.1%.毫无疑问,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已是国家政策的新导向,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促进了较大规模的人员流动,拉动了交通、住宿、餐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和新引擎。从这个角度来看,“1910年,奥地利经济学家Schullard把旅游活动等同于经济活动……1927年,德国Morgenroth把旅游者视为消费者……日本学者田中喜一把旅游视为消费生活”,[5]也是具有一定现实预见性的。2018年3月,我国进一步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组建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是一种势在必行的战略选择,更是文化旅游这一绿色朝阳产业的发展趋势。

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脱贫攻坚,着力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现状,促进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基于以上政策机遇,陇南白马藏族村寨发展原生态特色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就是一种外生变量,具有良好的发展潜能。国家的组合式利好政策可以有效弥补陇南白马藏族村寨基础设施方面的短板,有助于改善村容村貌和医疗卫生等条件,由此,白马藏族村寨的便捷度、美观度才会显著提高,吸引力和“造血”功能才会进一步增强,群众脱贫致富的目标才能实现。显而易见,国家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及倾斜性支持贫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成为探索陇南白马藏族村寨特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路径的重要前提和政策基础。

二、展演型、观赏式发展路径:本真呈现原生态文化,筑牢乡村振兴的文化根基

村寨是我国乡村体系最基本的组成单元,生产生活方式和经济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具有自给自足的显著特点。与都市相比,村寨地形地貌各异,文化形态丰富,人员结构单一,民风淳朴,民俗多样。对都市人群而言,特色鲜明的村寨具有无法抗拒的吸引力,发展民族村寨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具有巨大的市场潜能和光明的市场前景。“民族村寨旅游就是在原生态环境中提供给旅游者的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旅游模式。”[6]陇南白马藏族村寨只有充分挖掘展示民族特色“活态”文化(如“池哥昼”“熊猫舞”等)和“固态”文化(如遗址、建筑、服饰、器物、头饰等)的独特魅力,打造极具民族特色和审美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精神与心理的个性化需求,才能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产业优势,进而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白马藏族的生活居住区域较为集中,以四川阿坝九寨沟县、绵阳平武县和甘肃陇南文县为主要居住区,“人口约20000人,其中甘肃7800多人,四川10000多人”。[7]据考证,白马藏族实为古氐族后裔,是一个有语言、无文字的族群,拥有独特的文化、习俗和信仰,与其他藏族群体存在较大区别。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国家将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作为推动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地方政府顺势而为,积极作为,抢救式保护挖掘白马文化,将广泛流传于陇南文县铁楼藏族乡、石鸡坝镇和天池镇的傩舞——“池哥昼”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成了白马藏族文化博物馆和民俗文化教习所,开发出了“非遗”文化歌舞展演,供游客观赏的系列旅游项目,这必将促进白马藏族居住区域的美丽乡村建设,从而实现乡村振兴的发展目标。

“池哥昼”是陇南白马藏族群众在每年春节期间(正月十五最为集中)以村寨为基本单位进行的集体式傩舞(也称为“面具舞”“十二相舞”“鬼面子”等)。“池哥昼”表演者头戴木质面具,装扮成“山神”模样,挨家挨户或在打麦场集体欢跳,带有为乡民驱鬼驱邪、消灾祈福的意图,也寄寓了乡民在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阖家安康的美好愿景。“池哥昼”现场感十足,场面古朴、豪放、热烈,极具震撼效应。据“乐佰”(白马语,意即白马文化传承人)介绍,“池哥昼”是白马人从远古先祖传承至今的祭祀活动和民间舞蹈。在白马藏族村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也可将“池哥昼”等非遗文化展演活动延伸嫁接到现代产业范式上,使其具备现代文娱功能,可参考浙江绍兴沈园的演艺形式,采用地方戏形式演绎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故事,让游客在歌舞展演中聆听故事,感受白马文化的独特内涵与审美意蕴。

“池哥昼”是白马语的音译表述,四川九寨沟县白马藏族普遍将这种傩舞称为“㑇舞”,和甘肃陇南白马藏族的叫法颇为相似。“池哥昼”来源于远古时期,是氐、羌、藏等多种文化的融合体,其面具主要有狮子头、老虎头、牛头、凤凰头、蛇头、豹子头等,也有白马人崇拜的神化人物“酬盖”“酬孟”等。目前,“池哥昼”处于濒危状态,国家将其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十分必要的。作为地方高校的陇南师专文创团队精心编导了一部大型原生态音乐舞蹈史诗——《池哥昼》,曾受邀参加“一带一路”首届中国敦煌文博会文艺展演,也代表甘肃省非遗文化走出国门远赴新西兰展演,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使更多地区和民众对白马藏族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白马人、“池哥昼”、“熊猫舞”与村寨是融为一体的,文化与乡村共同凝聚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综合体,这也是助推白马藏族乡村振兴的文化根基所在。

在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时代背景下,“池哥昼”“熊猫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与延续凸显了陇南白马藏族村寨的特色,对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大有裨益。边远民族地区交通闭塞,相对封闭,其文化普遍具有“异质”特征,而这种“异文化特质往往成为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最具价值的重要资源,也是历史上创造并保存至今的、没有任何改变的传统文化”。[8]白马人对本民族文化具有高度的价值认同和心理依赖,这种民族文化的内在生命力和“原真性”“传承性”对发掘展示白马文化十分有利。白马藏族“活态”文化形式多样,基本覆盖了白马人生活的所有层面,比如祭祀活动、婚俗习惯、故事传说、民歌小调、手工制作等。白马藏族村寨已成为白马文化的载体和基地,随着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向纵深层次发展,人们将全方位地感受和领略“池哥昼”“熊猫舞”的独特魅力。换个角度来看,以“池哥昼”“熊猫舞”为代表的“活态”文化也必将成为陇南白马藏族村寨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发展民族特色文化旅游产业的“灵魂”与“引擎”。

陇南白马藏族村寨的遗址、建筑、工具、服饰、面具、手工艺品等“固态”文化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也具有开发展示的巨大潜能。《文县志》载,铁楼藏族乡旧寨村有雷家大地马家窑文化遗址,文县尚德镇尚德村有王家坪寺洼齐家文化遗址,还有阴平蜀道遗迹。古建筑有寨科桥、关音楼、石门沟(肖家山、旧寨)廊桥等。民居有沓板房、二层瓦房、石板房(文县玉垒乡巴巴沟村最具代表性),民居的屋脊正中大多树立两根弧形的白色鸡翎,而四川省平武县白马藏族民居屋脊正中大多为一只站立的白色雄鸡。白马藏族服饰也很有特点,尤其女装,以纯羊毛布或麻布为原料制作的百褶衣、坎肩最为常见,服饰图案花纹大多为日月星山川,以及各种花草图案,有些还把卐纹和日月火纹连用,绣在衣服的后背,既体现了白马人对大自然的崇拜,也蕴含吉祥和喜庆的意思。“服饰图案集中反映了白马藏族的宗教信仰、民族文化,具有鲜明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农耕崇拜的文化特征。”[9]白马藏族的服饰与宽大的传统藏服也存在明显的差别。

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脱贫攻坚的背景下,陇南白马藏族村寨要发展民族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就要充分激活“池哥昼”“熊猫舞”等“活态”文化的新动能,原貌展现“固态”文化魅力,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参与,文化助力,人才支撑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延伸白马藏族村寨文旅产业融合的展演型、观赏式发展路径。

三、参与型、体验式发展路径:拓展“祝酒歌”“火圈舞”文化内涵,为乡村振兴赋予文化灵魂

市场需求是所有业态发展的原生动力。在经济状况持续向好的基础上,人们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的追求与期盼,这种心理需求促使其离开常驻地,去领略相对陌生地域的秀美山川、风土人情、民风习俗的独特魅力,观赏度假、体验生活。在这种市场需求的导向下,参与型、体验式文化旅游项目已悄然成为一种新时尚。文化旅游产业是迎合国家政策和民众需求的绿色阳光产业,既符合市场发展规律,也契合了民众旅游消费模式的转变(从单一的“景点观光游”转向多维度、立体化的“休闲度假游”和“文化体验游”)。旅游带动了大规模人员流动,极大促进了交通运输业、餐饮住宿业、零售业、制造业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绿色崛起,形成新的文化旅游产业链,既能解决就业,又能增加低收入群体的经济收入,帮助其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大力发展参与型、体验式文旅项目可以有效带动民族村寨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白马藏族民俗文化资源丰富,主要包括迎送宾客、节庆、婚宴、农耕、宗教等。白马人热情好客,能歌善舞,在迎送客人、生产劳动、婚嫁迎娶、纳凉祭祀等方面都离不开唱歌,有敬酒歌、劳动歌、嫁娶歌、祭祀歌等。形式最灵活、内涵最丰富的当属敬酒歌,逢客必敬,凡敬必唱,歌声不断酒不断,直至客人一饮而尽,白马人才会迎接客人进入主屋。白马人敬酒歌有两类:酒曲和酒歌。酒曲要遵循祖上传承下来的固定词曲和特定用途,也要遵循不同时间段,如晨午晚等;酒歌则是白马人根据客人的不同身份、辈分等现时即兴创作的歌曲,形式内容比较灵活。白马人敬酒歌中的酒曲主要是唱给族群先祖池哥池母的,有固定的词、曲、调;唱给长辈和尊贵客人的酒歌,称之为“朝呆”(白马语),唱给平辈或普通客人的酒歌称之为“朝喜”(白马语)。敬酒一般遵循先外族后本族、先长辈后晚辈的次序和原则。白马人的敬酒歌数量极多,有《开巧朝喜》《追不朝喜》《若也朝喜》《少这西接台格》《小依啊唻奥唻》等,如《开巧朝喜》:“今天是一个欢喜的日子,架上的鸡娃在歌唱,圈里的猪娃也在哼唱,我们尽情地欢唱,尽兴地跳舞,白马山寨一片歌声,一片欢腾。”

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白马藏族村寨每家每户都要准备火把(长约3-4米,原材料主要是当地常见的易燃的竹竿和草木),晚上,村寨三声炮响后,白马人开始迎火把(白马语称为“奥也巴”)、跳火圈舞。迎火把的意思是白马人希望把蕴含丰收和吉祥的“五谷神”迎接回家。迎火把的队伍游走在蜿蜒的山间小路上,颇似一条“火龙”,回村后,人们将未燃烧干净的火把聚拢在一起,形成一座熊熊燃烧的火堆。主持人大声喊问:“五谷神接回来了没有?”在场的白马人三呼:“五谷神接回来了!”然后,白马人和游客手拉手,围着火堆欢快地歌唱,跳起火圈舞,寄寓白马人来年喜获丰收的美好愿景。著名学者邓廷良先生认为,白马人的迎火把、跳火圈舞是中华民族古代“火”文化的典型表现。

在“祝酒歌”“火圈舞”等体验式民俗活动中,游客能够深度体验白马藏族特色民族文化意蕴,最大程度地满足游客的需求,进一步强化游客的情感归属。体验式特色文化还有白马藏族的农耕体验以及纺麻线、酿制蜂蜜酒等手工艺民俗体验。通过全程参与,让游客亲身体验白马文化的特色与意蕴,丰富旅游内容,延伸愉悦体验,拉长旅游时间,增加群众收入。探索建立参与型、体验式文旅融合发展路径应成为陇南白马藏族村寨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目前,陇南白马藏族村寨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层次还不高,仍以观光旅游为主,方式单一,游客参与程度较低,文化体验感不强。游客在白马藏族村寨参观,欣赏歌舞表演,品尝特色小吃,参观“非遗博物馆”等民俗场所,旅游行程看似紧凑,却并未真正融入村寨文化,游客无法切身体会感悟白马人特有的民俗文化,从而失去了非遗文化旅游的意义。“少数民族文化主体性所表现的民族特色及文化是地方文化经济资本的关键要素。”[10]民族特色文化是一种隐形的经济要素,只要能够吸引、满足游客体验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心理期待和精神需求,自然会产生经济效益。陇南白马藏族村寨文化旅游体系的构筑要充分考量游客需求,科学定位,精心打造参与型、体验式文化旅游中心,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驱动力,满足游客深度的文化体验需求,促进民族村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发展目标。

四、结束语

构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陇南白马藏族村寨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发展路径,要坚持以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支持贫困(民族)地区文旅产业发展为政策基础,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白马村寨实际,大力挖掘展示“池哥昼”“熊猫舞”等“活态”文化底蕴和遗址、建筑、服饰等“固态”文化魅力,进一步开拓延伸展演型、观赏式发展路径,着力培育、用心打造以“祝酒歌”“火圈舞”为主要形式的参与型、体验式发展路径。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时代,陇南白马藏族村寨文旅产业发展还有政府主导、大型企业集中投资、社会力量多元融资、特色文创产品研发、农民参与等多元素组合的其他发展路径。多种路径整合并进,将进一步增强文旅产业发展的内生驱动力和后续推动力,这不仅有助于构筑陇南白马藏族村寨文旅融合产业扶贫体系,对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助推乡村振兴,实现城乡一体化高质量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陇南白马村寨
一匹白马驮着你(组诗)
乡村旅游开发中利益相关者的演化博弈分析——以民族村寨旅游为例
新经济下会计专业就业困境与突破——以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青青之岛 悠悠陇南
白马少年
锅巴粥
《陇南青年文学》 诗选
A Study on Improvi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Oral Ability
沪指快速回落 调整中可增持白马
гУТТУИНИя сЕРДЦЕЛИсТНа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