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下研究生Seminar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以青岛农业大学作物学研究生Seminar为例

2020-01-09 20:59李贺勤江绪文王月福罗小勇
科教导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学术交流作物应用型

李贺勤 江绪文* 王月福 罗小勇

(青岛农业大学 山东·青岛 266109)

1 青岛农业大学作物学研究生Seminar课程发展历程

青岛农业大学自1998年获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并开始研究生人才的培养。随着研究生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原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作物学和植物保护学研究生逐步自发开展一些学术交流活动。由于 Seminar教学法是指师生共同针对一个特定问题开展多层次和全面的讨论,以达到相互激发学习潜能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法始于19世纪初期的柏林大学,并在欧美国家广泛应用,因其能将教学和科研完美结合,而又被认为是西方教育的精华。[1]故2008年罗小勇老师将Seminar教学法引入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中,并率先主持开展学院研究生Seminar讲座,全方位调动了研究生学习积极性;后刘义国老师进一步促使学院研究生 Seminar学术活动氛围的形成;2012年江绪文老师正式将学院研究生Seminar培育为研究生学习交流的惯例,每周定期举行;2014年研究生Seminar作为必修课程被纳入研究生培养新方案;2016年因分院,作物学和植物保护学研究生Seminar分院举办;2017年为更好地进行学术交流,在王月福老师建议下作物学研究生Seminar课程依据作物类型在农学院各作物中心分别举办。历经多年发展,作物学研究生 Seminar课程在拓宽作物学研究生学术视野和研究思路,提高研究生知识应用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 作物学研究生Seminar课程多元化教学改革的探索

2.1 明确课程教学目标,适应现代农业发展人才需求

新时代高等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层次人才。新形势下,《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山东省高等教育内涵提升计划(2011-2015)》等文件相继出台,青岛农业学校积极响应申报,成为山东省首批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单位,并在探讨新时期学生教育规律中,树立“厚基础、精专业、强能力、重应用、高素质”的设计理念,积极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凸显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特点和人才培养特色。[2]基于上述定位,作物学研究生 Seminar课程教学目标不仅要让研究生了解主要农作物国内外科研发展动态,开阔学术视野,而且更应重视研究生科研实践能力、解决作物生产实际问题能力的提升。

2.2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立足研究生应用能力培养

(1)打破时空限制,构建教学板块。新形势下,作物学研究生Seminar课程结合学院研究生培养实际情况,在完成课程计划的前提下,打破了教学时空限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同年级作物学研究生集中上课,转变为同作物不同年级研究生集中交流,实现了高年级研究生带低年级学生的“以老带新” 态势;从任课教师单独授课,转变为学生报告多位教师点评;从课时固定的必修课,转变为中心每周举办的重要学术交流活动。此外,在教学内容方面,从过去较为单一向多样化转变,并逐步形成了包括文献解读、专题报告、科研工作进展等特定教学板块。

(2)优化课程内容,加强案例建设。作物学研究生Seminar课程应注重对研究生进行前沿引领、方法传授和应用能力培养。根据作物特点、应用型研究生培养需求、课程教学实效,在保持课程体系架构完整性基础上,及时调整和凝练课程内容。通过采编经典文献解读、典型科研案例、生产实践素材等,以建立与课程配套的高质量案例库,并围绕“真实典型、客观时效、应用创新”三大特点,保证本课程配套教学案例的正常使用和持续更新。通过案例教学方式,突出应用型特色高层次人才培养理念,强化研究生对应用创新过程的理解,着力培养研究生知识获取能力、独立研究能力和解决作物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提供稳固支撑。

2.3 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

研究生 Seminar课程教学中应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搭配应用,包括互动点评式、交流探索式、问题情景式等,尊重和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兴趣,重视思维启迪和研究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我们在构建作物学研究生 Seminar课程学习支持体系中,除通过建立QQ群、微信群进行课程信息交流外,还利用Windows Server 2008+ASP.NET+Microsoft SQL Server开发了“《研究生Seminar》课程学术交流信息管理系统”,通过该系统可有效进行教学内容安排,包含上课时间地点、交流内容及报告人等相关信息,且方便电子海报制作和宣传,借此欢迎其他中心师生前来交流。基于我们前期构建的“三早”模式,即早谋划、早准备、早布置,报告人需提前向系统平台上传报告PPT、相关文献及影像资料等供中心师生下载学习。

2.4 促进课程应用实践教学改革

为更好地培养研究生应用实践能力,鼓励研究生多去作物种子生产企业、农作物生产一线开展相关科研工作,加强产学研结合,将工作经历及收获在课程专题报告板块上与大家分享交流;鼓励研究生根据作物生产关键问题自主查阅文献,撰写相关项目申报书,自行设计试验方案,经过教师指导论证后,自主开展试验;鼓励研究生经导师同意将自己阶段性的科研进展向中心其他老师汇报,可得到诸多教师的专业点评和指导,为后期科研工作顺利开展及自身应用创新能力提升均有很好的帮助等。通过这些教学措施,能让研究生综合能力得到提高,真正成为符合时代需求的应用型特色高层次人才。

2.5 营造良好学术交流环境

发扬学术民主,调动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培养应用创新型高层次人才的关键所在。作物学研究生 Seminar课程应加强师生良性互动,学术交流要有新启发、新思路、新收获,树立“以人为本、兼收并蓄”的理念。特别是要为研究生提供更多的在学术舞台上展现、锻炼和提高自己的机会。通过学术交流还有利于大家开展科研合作,营造和谐奋进的团队氛围。此外,基于该学术交流平台,我们积极邀请一些青年学者及行业专家给中心全体师生做精彩学术报告,让研究生具有多样化的理念、创新化的思维,更好地了解行业学术前沿动态和技术方法。

2.6 改革课程考核制度

为更好的培养应用型特色高层次人才,我们强调以考查研究生通过课程学习后其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等是否达到规定要求来进行综合考核。作物学研究生 Seminar课程考核要注重考核形式的多样化、有效性和可操作性,主要由出勤率、报告质量、参与度(交流提问等)、课外作业(文献解读等)、其他等五方面进行综合评分,注重研究生知识应用创新及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我们还设立了课程中期考核、单独考核等环节,以方便尽早发现研究生在课程学习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导、帮助解决,以保证课程教学质量。

2.7 促进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

通过系列改革,作物学研究生Seminar已经从一门课程提升为一个学术交流活动平台,通过相互交流,促进了来自不同实验室研究生之间的科研合作。而参加指导研究生的各位教师自然成为本课程教学团队中的一员,尤其是大家合力指导研究生充分发挥了整体优势。以院玉米中心为例,本课程教学团队现拥有专业教师19人,全具有博士学位,从事玉米育种的教师8人,玉米栽培的教师7人,种子科学(玉米方向)的教师4人。人员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为课程教学质量提升提供了优质的教师资源,成为推动课程教学改革和作物学(玉米)应用型特色高层次研究生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

3 作物学研究生Seminar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效果初显

依据作物学研究生 Seminar课程特点和应用型特色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课程发展和前期教学实际情况,通过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目前实效初显,主要体现在:(1)在完成课程计划前提下,打破了学时限制,成为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2)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效地将教学、科研、实践相结合,引导和培养研究生科研兴趣,促进了研究生应用创新能力提升;(3)初步完成了与课程配套的高质量案例库建设,不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4)构建了开放性的网络应用平台,提高了课程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为学术资源交流和共享奠定了良好基础。最后,基于系列教学改革,作物学研究生Seminar课程已成为青岛农业大学作物学研究生培养的特色课程,对应用型特色高层次人才培养质效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为其他学科专业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参考。

猜你喜欢
学术交流作物应用型
学术交流及演出活动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学术交流活动
应用型本科层次大学生网络在线学习策略及实践
校近期学术交流活动及获奖与出版
作物遭受霜冻该如何补救
四种作物 北方种植有前景
我校近期学术交流活动及获奖
内生微生物和其在作物管理中的潜在应用
作物遭受药害的补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