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动物神灵信仰初探

2020-01-09 22:02洪晓芳房建国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狐仙神灵福州

洪晓芳 房建国

(1.福建师范大学 社会历史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2.闽江学院 人文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一、闽都动物神灵信仰的形成原因

(一)动物神灵信仰的孕育:“万物有灵”论

一方面,福州先民敬畏大自然的力量,信奉“万物有灵”论,认为除了人类,大自然中的动物、植物以及山川河流皆有灵魂与意识。在福建境内的原住民称“闽越”,“闽越族在文化上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信鬼神,重淫祀’”[1]2。另一方面,古时福州先民知识有限、视野狭窄,对不可认知或无法反抗的事物心怀畏惧。在万物有灵的基础上,人们对力量高于自己的动物十分崇拜,尊其为神灵。福州动物神灵信仰产生的根源是动物作恶,为减轻灾祸,人们被迫供奉这些动物,动物神灵形象大多数是从恶神转化为善神。

(二)动物神灵信仰的发展:频繁的自然灾害

受气候影响,福建福州自然灾害频繁,其中危害最大的是洪涝、干旱和台风。福建历史上有资料可查的灾害,水灾从318 年到1948 年记载有703 次、旱灾从782 年到1948 年记载有358 次、台风从647年到1948 年记载有319 次[2]85-86,而实际发生的灾害远远多于这些记载。古时人们没有能力预测自然灾害,这些灾害往往来得突然且猛烈,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遭受巨大损失。“民国三十五年(1946 年)四月,台风在福清登陆,房屋倒塌万余间,牲畜死亡十五万头,船舶漂失500 多只,灾民十万多人。”[3]317在遭受严重自然灾害时,人们自身没有足够的能力同灾害作斗争,政府能给予的帮助又相当有限,于是人们转而求助于各种超自然力量,特别是可以消灾佑护人们的各种动物神灵。

(三)动物神灵信仰的昌盛:生产力的进步

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福州改变了原先生产力落后的局面,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在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们便有更多精力和财力投入民间信仰中,动物信仰也得到了飞速发展,进入繁荣的阶段,主要体现在宫庙数目快速增多。原先经济落后,人们没有足够的财力,神庙数量并不多,随着经济的发展,福州便出现了大规模的建造神庙的活动。《八闽通志》记载,福州府在唐末之前神灵宫庙只有9 座,然而在唐末宋元时期建造的神庙达到75 座[4]501-518。 与此同时,有了财力的人们出于信仰的功利性,为了满足内心的寄托需要,便祈求更加灵验的神灵保护,因而创造了各种各样的神灵。

二、闽都主要动物神灵信仰

(一)蛇神信仰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闽”的解释是:“闽,东南越,蛇种。”[5]673由此足以看出闽地与蛇的关系很是密切。福州传承闽越文化,素来信蛇崇蛇。清施鸿保《闽杂记》记载了福州妇女带蛇簪的习俗:“福州农妇多带银,长五寸许,作蛇昂首之状,插于髻中间,俗称蛇簪……簪作蛇状,乃不忘其始 之义。”[6]140

福州最有名的蛇神传说当属九使蛇神。相传,有一蟒精爱慕孙乾之妹,虏其而走,结为恩爱夫妻,连生十一子。孙乾痛失爱妹,学习禁蛇之术。学成归来的孙乾闯入洞穴,巨蟒不敌,夺路而逃。孙乾挥剑斩杀小蛇,连斩八条,其妹匆忙跑出恳求孙乾手下留情。这幸存下来的三条,排行第九的就是九使爷,其余两位就是十使、十一使。福州蛇王庙便多是祭祀他们。九使爷作为民间的保护神,因驱邪镇妖而深受信仰。

我国古代志怪小说《搜神记》记述了一则故事《李寄斩蛇》[7]440。李寄斩蛇的背景是闽越国灭亡、中原汉族南迁,闽越文化与汉文化发生融合和碰撞。在东越闽中的山洞里,有一条长达七八丈的大蛇作恶多端,要求人们每月用十二三岁的小女孩来供奉它。将乐县李涎的小女儿李寄自告奋勇,独自一人携带宝剑和猎狗,以蜜糖糍粑引诱,成功斩杀大蛇。李寄斩蛇受到人们的歌颂,甚至当时的东越国王迎娶李寄为后。李寄斩蛇反映了汉越文化的斗争较量。一方面,土著文化根深蒂固,闽越人后裔仍信奉蛇为保护神:另一方面,汉文化生机勃勃,汉人常常将蛇丑化为祸害多端的精怪。

(二)猴神信仰

闽地多山,亦多猿猴。宋淳熙《三山志》记载:“始州,户籍衰少,耘锄所至,甫迩城邑。穹林巨涧,茂木深翳,小离人迹,皆虎豹猿猱之墟。”[8]512猿猴过多,自然造成“猴患”。猿猴常常破坏庄稼作物,打扰百姓正常生活,而人们对猿猴力量感到惶恐,因而妥协臣服,尊其为神,只为求得平安、减少灾祸。“这一动物多在夜间出没于民间村舍,干一些骚扰、危害民众的事情。由于‘颇能兴祸咎’,各地民众诚惶诚恐,尊为土神,立庙以祀。”[9]140由此可知,福州猴神信仰最初是建立在对猿猴畏惧的基础上。

明清以后,《西游记》问世,齐天大圣降妖除魔的形象深受人们喜爱,符合人们的信仰需求,尊奉齐天大圣逐渐成为福州猴神信仰主流。“仅福州城中供奉齐天大圣的庙宇就多达二十多座,福州的五区八县里,齐天大圣的信仰几乎都有不同程度存在的迹象。”[10]福州著名的霞江齐天府清泉庵坐落在台江区苍霞洲。苍霞公园清泉庵宣传栏报刊记载,一位九旬老人听祖辈传说光绪三年(1877)五月初五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洪水,把福州淹了五天五夜,此时从上游漂下来一个神龛,停搁在岸边。乡人几次推开,它又返回原位。人们感到神奇,便将它打捞上来,放到一棵大榕树上供奉,神龛里面有“孙黑白三圣爷”的字样。此后,这一带人们的船只遇难事故大大减少。人们感激三圣爷,专门建庙塑像,更加虔诚地供奉。特别是附近的疍民每逢初一、十五都到清泉庵里祭拜,三圣爷成为这一带人们的水上保护神。

(三)狐仙信仰

从明清时期到近现代,狐仙信仰都是福州人民最为重要的信仰之一。受道教文化影响,福州人民将男性狐仙称为真人或仙爷,女性者称为仙姑,忌讳直言称呼狐狸,因为那是对狐仙的不恭,会受到狐仙的惩罚。这一惩罚称为犯狐,即这个人的魂魄就会被狐精占用和操纵。关于狐仙的传说非常多,主要是狐仙幻化成美女与人界男子之间凄惨浪漫的爱情故事。狐仙喜楼居,往往都是在一些大型建筑物内,一般很少有专门供奉的地方。位于肃威路的裴仙宫有四层,主祀裴仙师,规模颇大,尤其是二楼,是专门为裴真人的信众请神开光和祈求平安的地方。

狐仙的脾气最为“骄纵”,性格乖戾,由狐狸弄以及裴真人的传说故事可窥见一斑。在上杭街有一个俗名狐狸弄的弄堂。相传转世狐狸成为其中一户人家的主母,平日所说之话非常灵验,例如哪家失窃了什么、哪笔生意能够成功,无一不灵。狐仙爱吃冰糖鸡蛋,于是有所求的人便带冰糖鸡蛋来讨好她。狐仙顺心之下,便满足信众的愿望。与之相反,福州最著名的狐仙裴真人就因为受过教育的陈仪不信神力鬼怪,企图拆除督署大院内的裴仙宫而对其报复,偷走其随身携带之物。最终陈仪妥协于狐仙,派自己的妾侍在仙爷楼诚心烧上三炷香。就这样没几天,丢失的东西失而复得。由此可以看出,福州动物神灵往往存在善或恶截然不容的两面,人们对其信仰建立在是否有利于自身的基础之上。

结语

信奉“万物有灵”论的闽都由于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自身力量不足,转而崇拜超自然力量,信奉各种各样的动物神灵。在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下,人们频繁造神,以满足自身的信仰需求,功利性十足。在这样一片土地上,猴神、蛇神等众多动物神灵应运而生,蓬勃发展,并随着福州人的经商和移民而对外传播。随着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和精神文明的进步,许多动物神灵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的信仰需求,信众大大减少,动物神灵也逐渐黯然失色。但不可否认的是,福州动物神灵在众多神灵信仰中仍有一席之地,散发着独特的文化魅力。

猜你喜欢
狐仙神灵福州
洪阳洞寻友
“神灵沟通”的秘语——科尔沁蒙古博神歌艺术
我认识的几位福州女
以爱之名 和谐至美——福州十中简介之三
逐梦福州 只为“她”
寻味福州
神灵也是要喝酒的
世有白狐仙,一笑百媚生
神灵迷宫
神灵冰龙呈现物魔双免神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