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过程性评价探索与实践

2020-01-10 00:28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7期
关键词:语言评价过程

郭 瑜

(开封市基础教育教研室,河南 开封 475000)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德育课程,它的性质决定了学生学业水平不可以完全通过书面考试来判定,也不能用简单的对与错来考量。长期以来,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存在许多问题,无法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不仅制约了课堂效率的提高,而且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提出:“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1]由此,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的过程性评价,就对学生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过程性评价不是只注重过程而不关注结果的评价,也不是对学习过程的小结,而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的总体评价,是为了解动态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效果,及时反馈学习中的具体情况,以此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最终达到教学目标而进行的评价。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学生学习过程性评价一般分为观察评价、谈话评价、表现评价,以及描述性评语、成长记录单等。教学实践中,需根据不同的情况适时采用。

一、回归生活,让评价接“童气”

高德胜教授曾说,教育是对儿童经验的一种引导。如果我们对儿童的教育不考虑儿童的身心发展,一味地在儿童的经验之外发号施令,那么对儿童的影响就称不上是教育的力量,只能是强制的力量。所以,教育必须从儿童的经验出发进行引导,让评价接“童气”[2]。如在讲授一年级下册第3 课《我不拖拉》时,教师可以结合课本内容为学生创设较为真实的生活情景,并指导学生在创设的生活情景中进行角色扮演,其他学生认真观看表演,并用微笑、皱眉、大拇指点赞、打对勾、打叉叉等方式进行评价。教师在这个教学环节中适时进行小结、评价,并通过书面、口头、肢体语言等方式,以学生易于操作的方式、易于接受的形式引导学生懂得珍惜时间、有效利用时间。

二、多彩语言,让评价透“灵气”

课堂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大多通过教师的语言来表达。语言艺术运用恰当,能给予学生及时的引导、客观的评价。过程性评价语言,应准确得体、生动幽默,且富有激励作用。根据学习过程中的不同情况,渐进性地进行评价引导,而这些评价又能给学生以提醒或启迪。

评价语言要准确得体。针对四年级下册第6 课中的“阅读角”《一瓶水背后的辛劳》,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妈妈说扔半瓶矿泉水浪费的不仅仅是5 毛钱?扔掉这半瓶矿泉水还浪费了什么?” 引导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表达观点。教师继续追问:“有人说浪费粮食不单是粮食的浪费。你知道在这背后,还浪费了什么?”学生发表见解,教师即时评价:“倒掉饭菜,我们浪费的不单是粮食,还浪费了自然资源和人力物力。节约粮食不仅仅是好习惯,更是一种美德,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在提问—评价—追问—评价—引导—评价的过程中,学生对浪费的危害有了更深刻的感知,从而逐步达成教学目标。

评价语言要生动幽默。对于学生而言,一位风趣幽默的教师是受欢迎的。生动幽默的课堂评价语言既提升了教师教学语言的品位,又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了最优化。譬如,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辨析“面对这种行为,该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这一问题时,用了诙谐幽默的语言:“社会生活是复杂多样的,有时真的难以一下子分析判断,如果我们都能有一双孙悟空那样的火眼金睛就好了!” 闻听此言,学生在大笑之余会引发思考:“火眼金睛” 到底是什么?经过小组讨论探究形成结论,要想拥有一双“火眼金睛” 就必须提高自身的道德认知水平,增强规则意识、法律意识,让自己时时刻刻保持头脑清醒。此时,教师可以及时做出评价:“我们都变成了孙悟空,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吧。” 学生们渐渐打开了思路,结合教师的问题讲起了各自的生活经历……

评价语言要富有激励性。过程性评价具有“针对过程,促进发展”的特点,带有激励性的评价语言,能提高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在教学《说话要算数》时,教师提问:“要赢得大家的信任,最重要靠的是什么?”“行——动——!” 一位男生懒洋洋地高声答道。“回答得真好!你能告诉我这一课主要教给我们什么吗?” 教师追问。他继续满不在乎地高声回答:“诚信,不就是诚信嘛。”“对啊!那你能说说什么是诚信吗?” 看到自己以这样的态度对老师,老师不仅没有批评他,还表扬他并继续提问,这个男生开始认真回答:“诚信就是诚实守信用,做人要讲诚信,这样,别人才能信任自己。”“太棒了!请问你是个讲诚信的人吗?”“不——是!” 没想到全班同学竟然齐声回答。听到大家异口同声的评价,这个男生羞愧地低下头。教师接着说:“那一定是过去!老师相信,今天这位同学关于诚信的问题回答得这么好,说明他从今天起,从现在起,就想励志做一个说话算数、信守承诺的人,对吗?” 那个男生听到老师的鼓励,红着脸使劲点点头。教师继续说:“我们现在就来一个君子之约,好吗?你如果能保证今天这节课认真听讲、积极发言,全班同学就为你信守承诺鼓掌,可以吗?”“好!”这位男生响亮地回答。之后,他的确信守承诺,用实际行动迎来了教师和同学们的掌声。每个人都需要激励,所以,课堂上对学生的赏识和激励能够点燃学生的热情,助他成长。

三、多元并举,让评价显“大气”

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对儿童活动过程的评价,而不是仅仅重视最后的结果[3]。评价不仅是为了了解儿童的学习结果,它本身就是儿童丰富多彩的学习过程。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采用多元评价的方式激励学生开展学习,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把学生的学习、生活结合在一起。评价时,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综合考量,从中找到评价依据,对学生的评价结果要尽可能地客观、全面、深入。

(一)评价内容

德育课程的评价内容不是单一的学科知识掌握情况,而更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在开展一年级上册《拉拉手,交朋友》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带些图书、玩具等。在上课时,教师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分享,当出现两个以上同学都想选择同一样东西时,教师可以顺势引导:“如果有同学和你选择同一样东西,你该怎么办?” 让学生通过思辨,试着分析解决问题。最后教师小结,可以从尊重、友爱、公平、协商等方面进行评价,使学生明白如何与人相处。这样,通过教师多方面的评价,自然而然地使学生达到本课学习目标要求:学会善于发现他人身上的优点,看到他人的长处,多交好朋友,是一种很美好的体验。

(二)评价主体

通过多个评价主体对学生进行评价。在讲授二年级下册第13 课《我能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听听爸爸妈妈是如何评价自己的,并做好自我介绍的准备。在课堂上,指导学生从自己的外貌特点、性格、爱好、特长等方面进行自我介绍,教师适时引导学生通过“给自己送小星星”的方式为自己点赞。接着,通过“给别人送小星星”的活动,让学生为同学点赞。最后,教师也参与其中,为学生点赞。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从多角度看到了自己,从父母、同学、教师眼中的我不断拓展到亲人、朋友、邻居眼中的我以及路人眼中的我。由多个评价主体从不同的角度,将学生的自评、同学间的互评、教师及家长评价或其他相关人员的评价相结合,真正做到评价主体的多样化。

(三)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是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有助于学生课堂中充分展现自我,突出主体地位,从而全面发挥评价的作用。在开展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父母多爱我》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为每位学生设计一棵“爱心树”,让学生在“爱心树” 的树叶上写下每天父母为自己的辛苦付出。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仔细观察学生的表现,捕捉他们的心理、情感,及时引导学生谈各自的感受,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爱心树”。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观察、采访、学生作品赏析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多元化评价,发挥不同评价方式的功能和作用,从而引导学生深刻体会、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激发学生敬爱父母的内在情感。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要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既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又检测学生学习的最终结果[4]。在利用过程性评价结果时,将过程性评价的结论以报告的形式向学生、家长反馈,最后归入学生的成长记录袋。这样,可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全面的评价体系。另外,针对现实教学中存在的评价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过程性评价的导向、激励和育人功能,让爱的评价成为促使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动力。

猜你喜欢
语言评价过程
针刺治疗术后肠梗阻的系统评价再评价
语言是刀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我有我语言
圆满的过程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