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2020-01-10 04:49王百灵
课外语文 2020年27期
关键词:古诗词内涵高中语文

王百灵

(甘肃省靖远县第三中学,甘肃 靖远 730600)

我们知道高中语文教材的内容来源之一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高中语文教学是进行传统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虽然我们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学习的都是一些具体的文章,但是这些文章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内涵,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不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既可以深化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内涵、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促进他们更好地发展。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现状

(一)教师的教学理念过于传统

我们知道高中学生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高考,因此,即使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很多高中学校的教师仍然采用着应试教育的教学理念,即教师认为高中语文的教学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所以他们往往采用灌输式的授课模式,一般要求学生进行知识的被动记忆即可。但是高中生处于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他们思维活跃,更具有创造力,是形成自己独立思想和人格的关键时期,所以,教师要在高中语文课上注重挖掘学生的闪光点,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学,要注意更新教学理念,在丰富学生语文知识体系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基本的传统文化教育,以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维理解能力。

(二)教学过程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我们知道,要在语文教学中完成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渗透就是要让学生真正体会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但是很多教师为了提高课堂效率,一般只是简单地介绍一些语文教材里体现的传统文化背景,例如在学习古诗词时,高中教师一般更加重视学生对古诗词内容、翻译以及作者情况的了解,很少展开讲解古诗词所体现的意境以及文化内涵。这样的教学就达不到引发学生深入解读、激发学生产生共鸣的效果,自然不能使学生有很好的情感体验。由于教师不能够带领学生领会诗词意境,学生学习起来也更加生硬困难,很难对他们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

(三)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高中语文主要是以古诗词为基本载体,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所以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渗透的途径之一就是解析古诗词的每个字词,让他们在推敲和讨论中,理解每个古诗词的文化内涵,在解析文章过程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达到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但是,目前很多高中语文课上,学习古诗词的方式之一就是借助翻译工具甚至是配套的翻译教材进行古诗词的学习。在这样的方式下,学生不可能理解每个词的巧妙,不能体会古诗词里的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只会进行被动记忆,达不到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

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渗透的必要性

(一)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

高中生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他们往往有很多自己独特的想法,这是他们形成独特人格的关键时期。由于思维的活跃性,他们往往对一些新鲜事物更感兴趣,所以以前的灌输式教育并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果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通过探究式的深入学习,不仅可以加深他们对语文教材内容的理解,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他们更愿意去探索文字背后的文化内涵,在深厚文化魅力的感染下,他们一定会有更大的学习热情,能够更好地完成语文学习。

(二)可以完成对学生的美育和德育

我们知道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古诗词、诗画艺术以及音乐文化,而高中语文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所以,我们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通过渗透式的文化教育,不断提升学生的美学素养和品德素养。引导学生认真体会写作意境,了解作者的情感,学习作者的高尚品格,鼓励他们不断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及不断学习前人的高贵品质,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三)适当的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文

我们知道,高中语文教材中包含很多文言文。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自然一时找不到学习方法,他们也不能理解一些作者的写作目的。因此我们可以在学习这些内容前,通过一些图片、视频来帮助学生普及传统文化,了解创作背景,这样的传统文化渗透教育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能够让他们更快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同时还能让学生意识到书本上的字不是生硬地摆在那里,它们是有生命的,有些文言文甚至是一些作者的一生写照。这样的渗透教育能够让学生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更有利于他们的知识学习和文学素养的提升。

(四)适当的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各国的竞争不仅体现在经济、政治上,还体现在文化软实力上,高中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发展动力,只有他们真正继承并发扬了我国的传统文化,我们的五千年文明才能更好地传承。因此我们必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通过设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模式,不断探索出更加科学的渗透教育方法,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传统文化,促使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更好传承,以此来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将他们培养成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

(一)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必须秉持着素质教育下的教学理念,要认识到学生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思想、美育和德育的培养。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从学生的发展特点出发进行课程教学设计,以达到更好进行传统文化渗透的目的。

(二)教师要注重挖掘教材背后的传统文化因素

我们知道,高中院校的培养目标之一就是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因此相应教材里的内容都是可以深度挖掘的精华,教师要想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就必须深度挖掘每个章节的传统文化因素,要真正理解课程的编排意义,在这一基础上完成对学生的引导式教育,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三)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教学

我们知道学生在学习感兴趣的事物时,他们的学习效率更好,学习也更加深入,因此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这一技术,进行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学生理解相应的文化内涵。例如在学习屈原的《离骚》时,我们可以通过播放相应的短视频以及文章中涉及到的历史事件,来增加学生对它的理解,通过分析相应的写作手法,了解语文写作的方法,同时通过视频中的解读和分析相应的语句,解析作者的忧愤之情。这样的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文章背景,丰富学生的知识,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有利于文章学习和传统文化的渗透。

(四)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教学

我们知道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再加上高中语文课时紧张,所以为了更好地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我们可以在校内开展关于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例如我们在学习完《荷塘月色》后,可以在校内举办“根据荷花和月色收集古诗词”的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课内文章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自己知识体系,同时还能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相关的古诗词文化内涵。这样的活动还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有利于他们更好发展。

(五)采用开放型的课堂模式

高中教材里涉及的传统文化知识点比较细碎,所以教师进行直白性的讲解,不利于学生的理解记忆。我们可以采取小组讨论式的课堂模式,即教师将学生分组,每组学生在课前完成相应的预习任务,课堂上教师不再是课堂主体,每组的“主讲人”上台讲解本组的预习成果,带领同学一起学习文章内容和故事背后的传统文化内涵。一组讲解完毕,其他小组可以提出质疑或者补充,教师要着重注意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章蕴含的传统文化,让学生进行有情感的讲解,这样的课堂模式真正做到了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这种探究讨论式的课堂模式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更加深入地研读教材,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必须积极开发教材,不断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相关的美育和德育教育。高中生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继承者,我们必须要在语文教学中不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让他们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通过多样化的课堂设计,让他们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促进他们更好地发展。

猜你喜欢
古诗词内涵高中语文
踏青古诗词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古诗词中的新年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