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时代之脉,入审美之境
——以《解赠言 看文化》初中语文网络诗文学习为例

2020-01-10 04:49王蓉蓉
课外语文 2020年27期
关键词:诗句古诗文诗词

王蓉蓉

(江苏省南京市第五十四中学,江苏 南京 210016)

一、理论背景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由此可见,古诗文教学不仅需要诵读积累、感悟运用,还要注重其审美价值与功能。

二、案例描述

疫情当前,社会就是一本打开的语文书。笔者秉承“语文教学紧密联系生活”的理念,通过组织疫情播报、抗疫故事分享、秀秀抗疫宣言、制作手抄报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与时代同频共振,用心用情为武汉发声,为中国加油。其中,关于日方捐赠物资所附赠言的语文学习活动,讨论最热烈,收获最丰厚。以下是具体研究内容。

在近期铺天盖地的新冠肺炎疫情相关报道中,王同学被一则新闻深深打动。日本两批捐赠物资上分别写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一时间各大媒体传赞,引发广泛议论。本班同学对这一内容,展开了学习活动。

【解诗词】查找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与内涵。说说日方为何附赠这两句诗。

【探历史】搜索信息,研究“赠言”行为的历史渊源。

【比表达】说说“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与“武汉加油!中国加油!”表达上的区别。

【寻诗句】如果我方回赠物资,你将会附赠什么诗句。

一石激起千层浪,网络课堂上同学们查找资料,思考探究,分享收获。在“解诗词”这一板块,陈同学首先向大家介绍了“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句诗的意思与内涵:这句诗的意思是不同山川疆域,共享清风明月。诗句出自日本政治家长屋王所作的诗歌《绣袈裟衣缘》。原诗为: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长屋王喜好佛法,唐玄宗时中日佛教界交往密切。长屋王自造千条袈裟,布施中华名德,在袈裟边缘绣上此诗,借以表达友好情谊。如今疫情肆虐,日本人民伸出援助之手,附赠千古名句,传递暖心祝福。同学们纷纷表示惊叹,没想到附赠诗句有这么大的学问。

接着马同学说:“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出自《诗经·秦风·无衣》。意思是怎能说没有战衣,愿与你共穿战袍。这首诗原为: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据《左传》记载,鲁定公四年,吴国军队攻陷楚国的国都郢都,楚臣申包胥到秦国求援,“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于是一举击退吴兵。这次捐赠的物资正好是疫区最稀缺、可供重症病房医务人员使用的防护服,可谓是医护人员的“战袍”,所以日方特意使用“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来表达日本华人华侨和出资企业与武汉疫区人民共克时艰的情感。

随后,刘同学补充道:在日本舞鹤市驰援大连的物资上,每个箱子外都贴有一句诗“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句诗出自王昌龄的《送柴侍御》,意思是虽分离两地,但两地云雨相同,明月也不分两乡,可以共睹。舞鹤和大连是中日友好城市。诗句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厚情谊。

在第二板块“探历史”中,夏同学简单介绍了我国赠言的历史。赠物附诗是“寄语文化”现象,在我国已有3000多年历史。从《诗经》“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到汉代李陵、苏武赠物附诗,尤其是大唐王朝中外之间的朝贡赐赠附诗,让“寄语文化”达到高潮。日本是对大唐文化理解和接受最为深入的国家之一,深知诗词对于中国人、中国文化的特殊意义,所以在我国暴发疫情给予物资捐助时,选择诗词作为“寄语”。日本人民对中华诗词的热爱与运用值得我们学习。“寄语文化”再一次让诗词走向世界,以一种富有温情的形式与世界进行交流,也让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未来充满期待。

第三板块“比表达”中,全班同学在“腾讯会议”的聊天室里自由发言。有的同学比较欣赏日方的赠言,有的同学则比较喜欢我国的口号“武汉加油!中国加油!”。对两者表达上的区别,大家各有不同见解。有同学非常赞赏日方用富有中华文化气息的诗词作赠言的行为,诗句饱含深意,情感丰富,读来回味无穷。疫情当前,天地间仿佛蒙上压抑的灰黑色。而这两句诗以开阔的意境、博大的胸怀,给予人们力量,相信全人类共同携手,必将战胜可怕的疫情。有同学则更喜爱简洁有力的“武汉加油!中国加油!”,认为这两句话铿锵有力,富有节奏。直接抒情,反复的修辞,传达每一个中国人坚定的决心。用绵薄之力铸就中华民族的安定与繁荣。

而第四板块“寻诗句”则最考验同学们的文学素养。如果回赠物资,我们将会附赠什么诗句?有同学说:会回赠“报以琼瑶,永以为好”。它出自《诗经》中《国风·卫风·木瓜》。中国历来是礼仪之邦,君子之国。对于日本的帮助,我们必定会铭记于心,也会在对方遇到困难时,施以援手。有同学说:会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回应友人的帮助。日本人民不仅是我们的“邻居”,也是我们的友人。有同学则用“平生一宝剑,留赠结交人”来回赠。宝剑赠英雄,是惺惺相惜之情,也是中日友谊的见证。

听完同学们的分享,笔者颇有感触。日本人民赠送的诗歌某些方面比赠送救灾的物资更重要,它足以让我们在寒冬中感到温暖,让国人有了重温诗歌的机会。学生从附赠诗句中感受到古代诗文的优美浪漫。经典的诗词在今天依然散发着文化的光芒。诗词是人类的精神良药。它给予我们美的享受,激励人类战胜一切困难。同时也让我们思考,明明是中华的文化怎么在他人侃侃而谈时自己却词穷了。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古诗文教学,任重而道远。

三、案例反思

疫情期间,这节贴近生活、富有诗意的网络直播课让笔者难以忘怀。这里与大家分享几点思考:

(一)古诗文教学应贴近时代脉搏

古诗文的创作年代距离学生生活的时代较远,教师需要贴近“时代”的脉搏展开教学活动。这里的“时代”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古诗文的创作年代,二是指学生的生活年代。通过引领学生反复诵读诗文,并结合作者的经历和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内涵,把握情理。案例“解诗词”中,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解读诗文内涵与情理,查找整理资料,探究“寄语文化”的历史与发展。师生用开放的心胸,跨越时空障碍,扫平理解上的“代沟”,与古人心灵共舞。当然,还要回归当下的现实生活,动态观照诗文的价值与意义。案例中,笔者选取日方附赠诗句作为学习资源,展开情境化的现代解读,然后再由读到写,回赠诗文,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附赠诗句曾淹没在浩瀚的诗词海洋中。但与当下生活对接,又焕发活力,脱颖而出。古诗文教学,要“穿越”,更要“回归”。

(二)古诗文教学应步入审美之境

古诗文教学需要诵读、积累、感悟、运用,更需要步入审美之境。诗文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有对国家、民族的高度责任感和强烈的忧患意识,有身居陋室而心忧天下的博大胸怀,有“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念此私自愧,近日不能忘”的自责自省……凡此种种,都是在古诗文教学中需充分汲取的精神养料。案例中“山川异域,风月同天”那是世代友好的情谊;“岂曰无衣,与子同裳”那是共克时艰的支持;“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那是情同一心的坚守;“报以琼瑶,永以为好”那是真挚的感谢;“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那是乐观豁达的感慨;“平生一宝剑,留赠结交人”那是惺惺相惜的见证。古诗文的“美”不仅在人文精神,还在于古人用雅致的言语形式传递真情真理。

近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意见》要求:“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理论界对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提出了四个维度: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因此须借助古诗文教与学的活动,“以美启真”“以美储善”“以美立命”,让学生由学习而内化,最终形成精神财富,激励成长。

猜你喜欢
诗句古诗文诗词
六一来了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读诗句,写成语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诗词之页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
初中古诗文教学初探
巧用诗句育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