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字词教学
——新中考背景下课堂教学新模式探究

2020-01-10 04:49陈红冰
课外语文 2020年27期
关键词:工具书本义文言

陈红冰

(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第三中学,福建 武夷山 354300)

传统的文言文以言为主的教学,教师讲得累,课堂上总是忙于逐字逐句地讲解、翻译,满堂灌。学生忙于抄写,死记硬背,学得苦。教学过程机械死板,课堂气氛沉闷,考试成绩自然不理想,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也渐渐失去了兴趣。传统的文言文字词教学出现了种种的弊端。那么我们该如何教学生,学生该如何学,才能适应新中考的文言文考试?《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7—9年级)》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品位。据此,在文言文字词教学上我改变以往的方法,尝试摸索新的文言文字词课堂教学模式。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言”是指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现象规律,也就是所谓的文言知识(含文字知识)。“文”有两层意思,即文章的知识(写法、篇章、体裁)和人文内涵(作品的思想、情感、主题、文化意蕴)。目前文言文教学的弊端有:第一,见“言”,但对“言”把握不当。第二,见“言”不见“文”,消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心志。第三,不见“言”也不见“文”,上成集团化模式的“讲读课”。

其实“文”与“言”应该紧紧联系起来,割裂开来就失去了厚重,变成了千篇一律的“读读字音,查查工具书”的僵硬枯燥的模式。在文化中咀嚼文字之美,在文字中品味文化内蕴。只有让“文”与“言”完美地统一才能达到文言文字词教学的最高境界。

二、文言文字词教学处理有原则

(一)放过

《初中语文教学与考试指导意见》的教学建议是指导学生学会使用《古代汉语词典》 等常用文言工具书,借助工具书注释排除文言文阅读中的词句障碍,凡有注释的不一定要逐词逐句讲解,让学生养成自主阅读、独立思考的习惯。因此,在课前布置预习,对文章进行口头翻译,不会的字词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和页下注先自行解决,并做记录。把有疑问的字词做好记号,上课时一起解决。教科书有浅易注解的就不用再解释了。这既节约上课时间,又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突出

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的常用字词,应予以突出。如绝境、无论、交通等;一词多义的有“潭中鱼可百许头”“不可久居”“参差披拂”“犬牙差互”等。在学习翻译文言文中带动学生区别同一字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便于学生理解,翻译。在学“文”中带动习“言”。

(三)深入

有些字词句光浅表地知道远远不够,集中体现作者情意和思想的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需要学生调动生活经验,具体感受字词语句。如:“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中的“歇”和“颓”,不能仅仅知道字面意思,这两个字把景物写活了,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除了动态的共性,还有拟人化的意味,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这是在解析文章中字词含义,使学生加深印象,深入理解文本。在理“文”中咀嚼品味“言”。

(四)分离

课标中所列的文言文常用字词,以及一些句法,是要求学生掌握的,在文言文阅读测试中它们是高频词。为了让学生记住,我在课堂小结中把它们再集中列出来,归纳强调,学生当场记忆。课后出练习题反复训练,强化记忆。在学“文”中集中归纳“言”。

应用这四种原则处理文言文字词句的方法,更好地让学生掌握字词,积累字词,打下坚实的基础。又能让“文”与“言”紧紧联系起来,不割裂开来教学,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达到“文”与“言”相结合的最高境界。

三、实词讲解有方法

(一)借助构字法

语言学家杨树达:“古人之用字,有用其形即用其义者,亦有如今人之写别字,用其形不用其义,而但取其音者。”用字目的:一用意义,一用声音。了解字的形体构造,从声音上来推求字义。

一般来说,分析字形以求本义,不能以楷书为据,而应以小篆为据。有时还应参考甲骨文和金文。字形分析,了解字义加深印象,方便记忆。

例如:《桃花源记》中“悉如外人”的“悉”字是会意字。从心,从釆。釆(biàn),辨别。心中加以辨别,很详细。本义是详尽的意思。后来词性发生变化,作副词时就是“全都”的意思。现在组词为“悉心”(全心全意)。这样,通过学习构字法,就不难理解这字的含义。

(二)归纳整理法

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都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来整理。对比归纳,寻找联系。

①通假字解释可以从读音方面加以考虑。如“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显现(叠韵通假)。“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双声通假)。也可以从字形上取得帮助,因为汉字绝大多数是形声字,凡是声旁相同的,一般在上古读音是相同或相近的。“故患有所不辟也”的“辟”通“避”。“辟”的本义是刑法。做“避”字用,是原属本无其字的假借,后来才出现作躲避讲的本字“避”(古今字)。

②一词多义,关键在于掌握本义,理解从本义出发的引申义。只有了解本义,才能够理解多种的引申义。这就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如“兵”本义是武器,“兵革非不坚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兵”是武器;引申为:“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的“兵”是军队。寻找字内在的联系,才能更好地理解多种引申义。

③古今异义。同一个词,在不同时代往往有不同程度的差别。如“仅”在先秦两汉时,表极言数量之少。“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战国策》)表“只,才”。在六朝至唐宋时,表极言数量之多。“仅如银线”(《观潮》宋代人)表“将近,几乎”。这与文化背景,政治、经济相关。语言也是随着时代的不同,经济的发展而变化。只有了解时代,了解文化背景,学生才能更容易理解字词的含义。

④词类活用。除了归纳,还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讲解一点语法知识,让学生分辨词性的变化。主要包括名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举使动和意动的例子。

如何判定形容词和名词是否用作意动?一看是否带宾语,二看整个句子的意思是不是表达主语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如“吾妻之美我者”(《邹忌讽齐王纳谏》)的“美”主语“吾妻”认为宾语“我”很美。“美”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怎样区别一般动词与动词的使动用法?要根据上下文语境判断,如果其动作行为由宾语发出,且受主语支配为使动用法。如“闻寡人之耳者”(《邹忌讽齐王纳谏闻》)的“闻”是由宾语“寡人”发出的,“使……听到”,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掌握常用文言词汇的词义要充分利用汉字的形体,借助构字法,调动学生的积极兴趣,又能从汉字古义演变发展,从理据上明了汉字意义的来源,通过对比归纳,寻找内在联系,不用一味地死记硬背,这样学生掌握起来更为牢固持久。

(三)重视诵读

读课文一般分五步骤进行。①在课前自己默读一遍。学生自读有生字障碍,不得不看注释。这一遍读,让学生批注生字字音,自己粗知文章大意。可多听朗读磁带或老师自录的视频,让学生熟读课文。②课堂上老师范读,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注意语句的停顿。全班学生齐读,目的让优生带动后进生,读通课文,读出课文的节奏。③学生自由朗读一遍。目的让全体学生练朗读,获得语感,领会课文大意。诵读,口耳眼心都能用得上,能培养文言的语感,诵读必须在理解词义,了解句式的前提下进行。当然有效的诵读也能带动学生对文言字词的理解,通过反复诵读,强化记忆,掌握词义。④重要语段或文字精美的文段需要细读品味。⑤在课后同学们还可以配乐朗诵,用视频的形式发到班级群,然后选择朗读好的同学发表到我的公众号里。让同学们再次欣赏自己熟悉同学的声情并茂的朗诵,以此来激发学生朗读兴趣。文字精美的文章进行背诵,又是对读的文章进一步强化积累。

只有在“一字一句,分晓真切”(朱熹语)的前提下,让学生反复诵读一篇篇文言作品,才能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有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以道率文,文道并重,逐步解决疑难问题,最后归纳全文内容和特点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拓展积累

在做课外文言文练习中,先让学生翻译课外文言文。不懂的字词先借助工具书进行理解,还有疑问的问题在课堂上一起解决。上完一篇课外练习则进行重要字词归纳总结。在阅读中对课内出现的文言知识点,懂得迁移,学会举一反三,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总而言之,教无定法,因此通过我对文言文字词的理解和不断摸索、思考,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课堂情况,采取多种角度、多个方法来提高课堂的文言文字词教学效率,让我的学生喜欢文言文,适应中考,继承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工具书本义文言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好风凭借力伴我泛书海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使用工具书的指导
“自”的本义是鼻子
民歌《茉莉花》歌词本义喻反腐
网络时代工具书阅览室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