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精神的当代价值研究

2020-01-10 08:35段婧婧刘清玲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林县红旗渠中国共产党

段婧婧 刘清玲

(1.河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 新乡 453000;2.新乡学院 药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河南省林县人民经过10 年苦干,完成了“引漳入林”工程,修成了举世瞩目的人工天河红旗渠,解决了人民生活和农业灌溉用水问题,同时也孕育形成了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为内涵的红旗渠精神,这种精神贯穿林县人民建设与改革的始终,激励着林县人民谱写“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奋斗四部曲的华丽篇章。在红旗渠通水50 多年后的今天,作为中华民族精神重要内容的红旗渠精神依然以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激励着我们前行。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1]红旗渠精神所体现的自主、创新、奋斗和奉献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生动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更是激励人民砥砺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

一、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生动体现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党领导人民在近百年来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伟大精神。无论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都有着一脉相承的具体内涵,都体现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红旗渠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具体形态,也生动地体现着这种初心和使命。

(一)红旗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自力更生的诠释

自力更生是中国共产党人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斗争口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红旗渠精神中最核心的精神内涵。毛主席曾讲:“我们要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2]1101红旗渠就是靠着这种精神建成的。王友洛从历史根源、现实和操作3 个层面指出,自力更生精神是红旗渠修建成功的重要立足点[3]。马福运指出,作为红旗渠精神核心要义的自力更生精神,体现着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群众观,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因子的呈现和承续,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理念[4]。郭海林在其书中指出,共产党人搞社会主义建设,就得辛辛苦苦出力,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应有的气节[5]443。这种文化理念和气节在新时代也焕发出耀眼的光辉。首先,从历史形态和文明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华民族自古就以不畏天命、自强不息著称,林县党员干部在带领人民进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也塑造了坚忍不拔的性格和气度。其次,红旗渠是以坚持自力更生为主的原则,主要依靠林县自己的人力、物力、财力修建而成的,整个工程总投资6 865 多万元,其中国家资助1 025 多万元,仅占总投资的14.94%。工地上的标语“一颗红心两只手,自力更生样样有”足以证明,只有自力更生是改变落后状态的必由之路。再次,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充裕的今天,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日益增长,中国共产党人也肩负着更重要的历史使命,自力更生的精神能够为党的自我革命助力,为加强全面从严治党助力。

(二)红旗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创业的写照

艰苦创业是指为了共同利益和共同理想,在艰苦的环境中开拓创新、不懈奋斗。艰苦创业精神是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和成就事业的精神动力,也是红旗渠精神的应有之义。1996 年6 月,江泽民到林州视察时提出:“这不仅是林州的、河南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财富。”同时他还强调:“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实践中,物质技术条件虽然比过去好多了,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永远不能丢,应当在各项工作中发扬光大。”[6]411王友洛指出,艰苦创业精神在实践中已转化为林县人特有的精气神[3]。马福运指出,红旗渠精神艰苦创业的精神风貌,延续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实践观,是一种工匠情怀的体现[4]。红旗渠精神课题研究组指出,林县人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中华民族敢于斗争和胜利精神的生动缩影[6]26。李昌禹指出,压不垮的拼搏精神,是继续创出一片新天地的重要精神力量[7]。1960 年,全国大面积的持续自然灾害,加上“大跃进”以来的浮夸风,中央发出全国实行“百日休整”的通知,县委通过决议把开凿狼牙山隧洞的艰巨任务交给了300多名青年。面对艰巨的任务和艰苦的环境,突击队员们勒紧腰带、顽强奋战,发明了“三角炮药壶爆破”的方法,最终在1961 年第一个黎明到来时完成青年洞贯通的艰巨任务。林县党员领导干部这种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敢于吃大苦、耐大劳的创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永葆生命力的内在动力。

(三)红旗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协作的体现

团结协作是一种集体精神的体现,是指在干事业中齐心协力、互帮互助取得成功的精神境界。红旗渠精神课题研究组指出,团结协作的政治局面形成了坚强的领导核心,是建设红旗渠的重要保证[6]39。王友洛从应然、实然和操作层面指出,团结协作精神是红旗渠修建成功的必要保证[3]。马福运指出,团结协作就是整合社会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集体主义的价值体现[4]。中共林州市委书记王宝玉指出,红旗渠精神所诠释的团结协作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牢记使命、攻坚克难的坚实根基[8]。修建红旗渠是全县人民共同的事业,当党员领导干部的意志与人民群众的愿望结合在一起时,会产生出无穷的力量。一方面,红旗渠渠首位于山西平顺,动工时是物资最短缺的时期,沿线的居民不忍心看到民工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作业,就自愿为民工提供吃住条件,这种无私支援的精神体现着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另一方面,在林县人民内部,各单位以大局为重,通过领导与群众、前方工地与后方厂矿、工地民工与家属之间的相互紧密配合与齐心协力,才赢得了这场引水之战的最终胜利。

(四)红旗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无私奉献的彰显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说:“奋斗是长期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伟大事业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几十代人持续奋斗。”[9]王友洛指出,无私奉献精神是红旗渠修建成功的重要价值导向[3]。高泽敏指出,红旗渠精神所蕴含的无私奉献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为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而努力奋斗的体现,是带领人民群众战风险、渡难关的主心骨[10]。王全书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时代体现,弘扬红旗渠精神对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11]。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发挥着重要的表率和带头作用,以杨贵和李贵为代表的林州党员干部始终战斗在修渠的一线,坚守“干部的工作量要比群众大,但口粮标准要比群众低”的准则,群众也被他们不畏艰难、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于是就有了“干部能够流汗水,群众就能流血水;干部能够搬石头,群众就能搬山头”的宣言。在艰苦的生存条件下,又遇上3 年自然灾害,缺水之痛加上天灾的降临,林县人民苦不堪言,可是谁都没有轻言放弃。资金缺乏就自己筹,工具不够就自发从家里拿,没有物资就自己想办法解决。妇女队长李改云在崖壁塌方前一刻冲出去推开工友,自己却坠入几十米的悬崖,导致小腿粉碎性骨折,大动脉血管破裂;指挥长张中和在父亲重病时还奋战在修渠一线,直到父亲病故他才悄然回家办理丧事,第二天一早又匆匆赶回工地……[12]159-163正是因为这些党员干部大公无私、忘我奉献,才鼓舞着太行儿女奋起拼搏,最终在巍巍太行中劈开一条天堑,给林县人民送来生命的希望。

二、红旗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

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利益。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13]285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根本奋斗目标,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改革与发展中不断加强自身执政能力以及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建设。在红旗渠工程建设过程中,党的性质和宗旨贯穿整个工程的始终,一部红旗渠修建史同时也是共产党领导林县人民自力更生、众志成城的成功史。

(一)红旗渠精神彰显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他们不提出任何特殊的原则,用以塑造无产阶级的运动。”[14]3王喜成指出,红旗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召唤与体现[15]。马玉玲指出,红旗渠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工作导向的生动诠释[16]。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信念,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林县,十年九旱,人民生活因缺水而苦不堪言,时任县委书记的杨贵同志在一次次目睹人民群众深受缺水之痛的惨象后,决心站出来为人民寻求一条生命的出路,他经过数年数月的调查研究,挖旱井、造蓄水池,但终究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最终,经过再三审度,决定发动群众从山西平顺引水入林县,实施“引漳入林”工程。这正是杨贵书记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初心和使命的集中体现,初心就是让林县人民不再为吃水用水问题而发愁,使命就是让林县摆脱贫穷落后的困境[17]。正是这种担当和关怀,激励着林县广大的党员干部和万千群众谱写了“十万大军战太行”的壮丽篇章。

(二)红旗渠修建过程体现着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建设

革命理想高于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中国共产党始终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信念,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遵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将群众路线贯彻到具体实践中去。朱巧英从马克思主义民生观的视角指出,对“现实的人”的关怀是红旗渠精神的基本要义[18]。杨泉明指出,红旗渠精神蕴含的崇高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标杆[19]55。林县人民对水的渴望凝结成一种信念,这种信念激励着林县县委以解决人民生产生活用水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带领林县人民走向富裕为目标。首先,本着实事求是、依靠群众、造福群众的信念,时任县委书记的杨贵带领县领导班子展开调研和考察,组织带领群众挖山泉、打旱井、修水库,但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最终决定动员全党全民实施“引漳入林”工程,彻底改变林县面貌。靳绥东指出,这种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宗旨、性质和初心,对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具有示范带动和精神引领作用[20]。其次,在红旗渠刚开建时,国家正处于3 年自然灾害时期,林县的财政资金还不到300 万元,面对巨大的资金缺口,林县人民坚持不等、不靠、不要的原则,想方设法筹资金、备工具、烧石灰、造水泥、碾炸药,依靠群众的力量克服困难,是党的领导与人民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生动彰显,也是马克思主义真理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重要体现。再次,10 年修渠过程中,林县县委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到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商量的“五同”原则,充分说明林县党员干部坚定的理想信念、大无畏的人格特质与内涵丰富的红旗渠精神是相辅相成的,是推动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动力。

(三)红旗渠修建过程彰显着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建设

深厚的力量源自强大的组织。中国共产党是靠坚强的组织体系发展壮大起来的,以着力培养高素质干部,集聚优秀人才来保证坚定的政治路线,以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为依据,在广阔的中华大地上形成了包括党中央、地方、基层在内的严密组织体系。基层的党组织建设,不断发挥着重要的战斗堡垒作用。王友洛提出,红旗渠精神是对全党全民进行思想教育的鲜活教材,是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家园[3]。朱明国指出,红旗渠精神是共产党人严格剖析自我的一面镜子,能够提升个人的党性修养[19]13。从党的组织体系建设到每一位党员干部的以身作则,红旗渠工程都彰显得淋漓尽致。第一,在红旗渠动工之初,林县县委就成立了中共林县引漳入林委员会和总指挥部,又相继成立了团委、妇联和后勤总指挥部,通过工地党委和320 个党支部,把红旗渠上1 673 名共产党员组织在一起,把支部建立在工地上,形成了一支无比强大的骨干力量,对于新时代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具有巨大的借鉴意义。第二,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无数党员领导干部前赴后继,率先垂范,对整个工程的完成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时任林县县委书记的杨贵同志,初到林县就决心克服一切困难改变林县贫穷落后的面貌。他一心为民,敢于担当,面对流言和非议,他说:“我们都是共产党员,党的干部,绝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地里旱得不长庄稼,十几万人翻山越岭找水吃而无动于衷。修建红旗渠为的就是林县的群众,我问心无愧。”“古有李冰,今有杨贵”是当地人民对老书记最真实的评价。时任副县长的马有金同志,大公无私,任劳任怨,三过家门而不入,直到母亲病故才请示回家送葬。村妇女主任李改云,舍己救人,永不服输,在工地组建“刘胡兰突击队”,干任何工作都和男同志比着来。还有李茂德、魏三然、张买江,这些林县党员干部为群众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励着新时期每一位党员同志对党忠诚、矢志不渝,将红旗渠精神的精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推动中国共产党人才和干部队伍建设。

(四)红旗渠修建过程贯穿着中国共产党的作风建设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发扬优良作风、坚持不忘初心,为党和人民事业的不断前进提供了重要保障。马福运指出,红旗渠精神是防腐拒变、保持本色的有力思想武器,警示着领导干部清正廉洁,激励着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4]。李春运阐述了红旗渠精神在领导班子开拓、高效和廉洁方面具有重要现实意义[21]。李公乐指出,弘扬红旗渠精神能够持续推进作风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营造浓厚的干事氛围[22]。李海红认为,红旗渠精神是党的执政理念和工作作风的生动体现[23]。修渠10 年,林县领导干部始终保持着优良的工作作风,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敢于担当,严明纪律,清正廉洁。首先,杨贵和县委领导班子秉承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从提出动议、调查研究,到民主决策,再到开始动工,最后筑成伟大工程,每一个步骤和过程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都是林县县委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硕果,是坚持人民主体的光辉范例。其次,红旗渠纪念馆中陈列着一个贴有收据的炸药箱子,这是当时红旗渠工程指挥部组织股股长彭士俊用来存放衣物的箱子,但他却不是私自拿走,而是掏钱买下的。他的做法体现了党员干部公私分明、严守纪律、用制度约束权力的高贵品格。这种贯穿红旗渠工程始终的品格,有助于新时代推动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反对“四风”、抵制“圈子文化”、坚持“两学一做”的持续深入,不断推进党员干部守初心、担使命的纪律建设。再次,腐败是一种不公平的社会现象。在红旗渠修建的10 年历程中,没有一次请客送礼,没有一例贪污受贿,没有一处挥霍浪费,也没有一个人挪用物资。这种秉公用权、廉洁自律的党性修养,是新时代巩固党的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提高共产党纯洁性的鲜活教材。

三、红旗渠精神是激励人民砥砺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

红旗渠的修建过程,也是一个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过程。马克思曾说过:“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24]460红旗渠精神的深厚底蕴在实践中不断沉淀与升华,像一汪清泉源源不断地为实践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正是在红旗渠精神那种不服输的感召和影响下形成了林县太行儿女们特有的精神面貌,激励着他们在时代的洪流中砥砺前行,创造出不可估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一)红旗渠精神是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的重要载体

从国家层面上,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分析了红旗渠精神的强大精神动力。马福运从理论和文化的视角指出红旗渠精神鲜明的时代性,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激励和引领作用[4]。王喜成指出,以弘扬红旗渠精神为内容的红旗渠干部培训班,为讲好中国故事、发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理念提供了有力载体[15]。范彬指出,红旗渠精神的有力传承,一定程度上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现提供了精神动力[25]。贾立政指出,我们在面临大国关系“修昔底德陷阱”,以及自身经济发展中的“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时,极其需要红旗渠的创新精神[26]。张峰指出,红旗渠精神为凝聚中国力量、弘扬中国精神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力量[27]。韩冬雪指出,以红旗渠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基因在助推中国腾飞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28]。张勇指出,红旗渠精神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思想根基和价值基础[29]。徐立认为红旗渠精神是中华民族行健自强的民族精神和锐意进取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30]。刘晓阳认为弘扬红旗渠精神是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和鲜活教材[31]。

当前,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增多,面对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和意识形态的渗透,以及国内党内出现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突出问题,红旗渠精神中蕴含的坚定信仰、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精神实质无疑是一剂强心剂,激励着党和国家在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实践中,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同时也激励着我党坚持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以零容忍的态度,巩固反腐败斗争的压倒性胜利,通过对中国精神、中国理念的承续来凝聚共识和汇聚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32]有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作为精神支撑,我们定能更好地接过前辈手中的接力棒,走好这一代人的长征路,更好地完成“两个十五年”的战略安排。

(二)红旗渠精神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提供鲜活教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一鼓作气、越战越勇,为如期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33]红旗渠的修建在农业、工业、林业、旅游业方面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带动了林县经济发展,为山区人民脱贫致富奠定了深厚的物质基础。王清义指出,弘扬红旗渠精神为决胜脱贫攻坚凝聚强大的动力[34]。陈东辉指出,林县红旗渠工程为其他县域的治理提供范本[35]。刘军奎认为,红旗渠精神所昭示的民生、民本和民富意识,对于当前我国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具有价值指引和现实指导意义[36]。在红旗渠工程修建过程中,为了配合前线工地的用度,煤炭厂、化肥厂、水泥厂、水电站和机械厂等也逐渐建设发展起来;如今,林县人民还因地制宜,发展渔业、红色旅游业,由此带动了山区人民脱贫致富,体现出林县人民自力更生、因地制宜,能够针对自身的发展特点,走出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为其他县域的治理和发展提供了高质量的样本。

(三)红旗渠精神是林县经济发展的有力依托

伟大的红旗渠工程凝聚着伟大的红旗渠精神,内涵丰富的红旗渠精神作为强大的精神动力又推动着伟大事业的发展。范彬指出,在现实环境下,红旗渠精神能够激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现[25]。翟传增在其书中提出,红旗渠精神对于提升河南形象、加快中原经济建设具有强大的现实针对性和感召力[37]34。红旗渠通水后,林县人民摆脱了吃水用水难的困境,首先表现在农作物得到充分的灌溉水源,农作物产量迅速增长,前期修建的水库与红旗渠通水的结合,也使渔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每年都有相当大一部分的渔产收入,这都为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强大基础[38]。其次,在红旗渠的修建过程中,培养锻造了5 万多名建筑工匠、几千名施工队长和技术员,他们后来成为10 万大军出太行的中坚力量。改革开放以后,林州的建筑大军遍布全国300 多个城市,同时也开拓了境外的建筑市场。在三峡工程、水立方、鸟巢等建筑物的修建过程中都有林县建筑工人的参与,建筑业的产值曾一度达到林县生产总值的90%,因此林县也有了“建筑之乡”的美誉;红旗渠依托其自然和人文相结合的景观,获批国家5A 级旅游景区,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还入选了教育部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营地名单。由此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非常可观的,基于其红色基因的教育意义,每年有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学习,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同时也提高了太行大峡谷景区的效益,景区的年收入增长率持续上升,成为林州经济发展强有力的依托。

四、红旗渠精神当代价值研究的不足及趋势

当前,学界对于红旗渠精神当代价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县域经济的发展等方面。红旗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具体形态,在建设过程中体现着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供指引,还激励着林县人民谱写勤劳致富的篇章,为其他县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借鉴。

(一)红旗渠精神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价值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3]19正如毛主席曾言: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从动议到发动群众,从工程实施到红旗渠精神的形成,始终贯穿着林县人民想要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决心以及为这个决心所付出的牺牲。林县人民清楚,蓄水、挑水都是暂时性的方案,等、要、靠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最终办法,关键是要付诸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创造出巨大的物质力量和强有力的精神财富。这种敢想敢干、顽强拼搏的精神在当代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导向作用,它激励人们在新时代脚踏实地奋力拼搏,为了实现“两个十五年”的宏伟奋斗目标而凝心聚力、艰苦奋斗。

(二)红旗渠精神体现着共建共治共享的农村社会治理格局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领域,红旗渠修建中也蕴含着社会治理的经验。有些同志质疑“引漳入林”工程,林县县委开了整整一夜县委全会扩大会议,最终以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决心通过了该决议,并组织县委成员深入基层,广泛发动群众,充分倾听群众的意见。林县县委领导这种以林县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导向,善于运用民主和协商的方法来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是强化农村社会治理的有效范本。弘扬红旗渠修建中关于农村社会治理的精神内涵,有利于新时代更好、更高效地实行农村村民自治,让广大农村村民获得更大程度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更加积极主动地处理自己的事务,打通“最后一公里”,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

(三)红旗渠精神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动力

林县人民在红旗渠建成以后因地制宜,结合自身发展特色,在建筑业和红色旅游业方面获得了迅速发展。在当前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决胜时期,林县经济发展给其他县域的脱贫工作提供了成功案例,启示各县域要善于分析和发现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提高工业现代化和农业科技化水平来增加就业和村民收入,通过对第三产业的扶持,来提高城镇化的程度,进一步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思想和现实基础。正如杨贵老书记在其文章中指出的那样:“红旗渠精神有党的宗旨,又有群众路线;有解放思想,又有实事求是;有思想方法,又有工作方法;有物质文明,又有精神文明。改革开放离不开它,党和群众丢不掉它,就是到了共产主义也别忘了它。”[39]

猜你喜欢
林县红旗渠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红旗渠精神”感动我
弘扬红旗渠精神 做好新时代人大工作
红旗渠水为何会“自流”
《红旗渠》
从红旗渠的“账单”体会党的领导
红旗渠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