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在阳明病中运用大承气汤的辨证要点简析

2020-01-10 09:31刘姝晨周荣新
河北中医 2020年12期
关键词:承气汤张仲景伤寒论

刘姝晨 周荣新

(河北省保定市容城县人民医院中医科,河北 容城 071700)

下法为八法之一,是中医临床的主要治法之一,源于《内经》。大承气汤,始载于张仲景《伤寒论》,为苦寒泻下法之峻下法的代表方剂[1]。所谓“承气”者,清·吴鞠通在《温病条辨》大承气汤方论中说:“承气者,承胃气也。盖胃之为腑,体阳而用阴,若在无病时,本系自然下降,今为邪气蟠踞于中,阻其下降之气,胃虽自欲下降而不能,非药力助之不可,故承气汤通胃结,救胃阴。仍系承胃腑本来下降之气。”指出大承气汤意在顺应胃腑本欲下降之气的趋势,从而导邪外出,使胃腑之气回归自然下降的状态。方中四味药,大黄苦寒,涤荡肠胃;芒硝咸寒,润燥软坚;枳实苦寒消痞,厚朴苦温消满,二药同用,通达肠胃之气,加强大黄芒硝泻下之力。四药合用,泻下之力峻猛。运用得当,每有立竿见影之效,可截断病势,挽救危急之症;反之运用不当,则易伐伤正气,损阳伤阴,故临证应用最需谨慎辨证。

张仲景最知大承气汤的运用需慎之又慎,故对其论述尤其详细,《伤寒论》中明确提及大承气汤的条文就有19条之多,仅次于桂枝汤的24条;在《金匮要略》中则有11条,是《金匮要略》中涉及条文最多的方剂,远远多于其他方剂的论述,足见张仲景对其重视程度。大承气汤为治疗阳明病的主要方剂之一。《伤寒论》第180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为阳明病的“提纲证”,但与其他六经病的“提纲证”不同,本条并未提及具体特征性脉象及其他症状,而只是说“胃家实”,明确了病位和病性。阳明经包括足阳明胃经和手阳明大肠经,因而言“胃家”,指病位应包括胃和肠,病性为“实”。之后,张仲景论述了代表“胃家实”的症状,如“大便难”“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等,而这些症状之所以未在“提纲证”中论述,从后面的条文可以看出,这些症状均需要仔细分辨,其程度不同,代表“实”的程度不同,性质不同,直接决定了所用方剂的不同。如“大便难”,张仲景就有“大便鞕”“大便初鞕后溏”,大便“不鞕”“大便复鞕而少”“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腹满”“胁下鞕满”“屎虽鞕,大便反易”“大便乍难乍易”等多种记载,并且临证需要与其他症状共参,分辨细节,整体考虑,以明确“实”的程度和性质。本研究在仔细研读张仲景《伤寒论》相关条文的基础上,简要辨析张仲景在阳明病中运用大承气汤的辨证要点,总结辨证细节和规律,以期为该方的临床运用提供简明的辨证依据。

1 辨“大便鞕”与“初头鞕,后必溏”

大便难为“胃家实”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也是大承气汤证的主要代表症状,其泻下力峻猛,阳明病如见“大便鞕”或“有燥屎”者必用之,可收去菀陈莝、急下存阴之功。但因大承气汤通腹泻下之力过于峻猛,运用不当则会伐伤正气,且“胃家实”者常常数日无大便,临证需仔细辨别,判断大便鞕或不鞕。

1.1 以小承气汤试探 《伤寒论》第209条云“阳明病,潮热,大便微鞕者,可与大承气汤;不鞕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鞕,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鞕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失气者,慎不可攻也”。明确指出阳明病,有潮热、大便硬即可用大承气汤,不硬不可用。但阳明病六七日未解大便,推测可能有燥屎积聚,此时可予小剂量小承气汤,如服后腹中肠鸣显著、排气增多,则证明腹中已有燥屎硬结,可用大承气汤攻下。如无上述表现,说明腹中没有燥屎,或大便硬结程度不够,则不可用大承气汤,否则会损伤脾胃之气,导致脾胃虚损,出现“胀满”“饮水则哕”等症状。

1.2 从饮食情况判断 《伤寒论》第215条云“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鞕耳,宜大承气汤下之”。此条为倒装文法,意为“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宜大承气汤下之。若能食者,但鞕耳”。患者有“谵语”又有“潮热”,说明里热极盛,“胃家实”证已成,应消谷善饥,现在反而“不能食”,是因为胃肠中积有燥屎,腑气不通,胃气不降,饮食物不得下咽,此时可用大承气汤涤荡肠胃,以通胃腑之气。如“能食”,说明大便虽硬,但积存不重,则不能用大承气汤,可用小承气汤微通腑气,以和胃气。

1.3 从小便情况判断 《伤寒论》第251条云“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能食,但初头鞕,后必溏,未定成鞕,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鞕,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本条讲阳明病,患者六七日未便,此时患者“虽不能食”,但出现“小便少”,是由于胃肠中积热,泌别清浊功能受到影响,但同时也说明胃肠中尚有津液,大便硬结不甚,需等到小便利时方可用大承气汤。如腹中燥热大盛,逼迫津液偏渗,则小便通利,此时证明腹中大便燥屎积聚已很严重。但第242条又言“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此处患者虽“小便不利”,但同时出现“大便乍难乍易”的症状,为热迫之津液自大便排出,与少阴病热结旁流之下用大承气汤病机相同。故虽见小便不利,但从患者“喘冒不得卧”判断患者腑气不通,肺气不降,燥热上蒸,其势已盛,结合全身情况判断,可用大承气汤竣下热结。

以上条文充分体现了张仲景辨证论治的精神。当阳明病出现多日不解大便的情况,可通过予少量小承气汤试探,观察饮食、小便情况等来判断腹内大便硬结的程度,从而决定是否使用大承气汤,同时需综合全身情况,整体分析,辨证论治。

2 辨“有潮热”与“其热不潮”

首先需要明确“潮热”的含义。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潮热》对潮热的解释“若潮水之潮,其来不失其时也。一日一发,指时而发者,谓之潮热”,《中医诊断学》解释为“形容发热有定时增高现象,如潮水定时而至”[2],目前大多数教材以及医家持此观点。亦有医家认为“潮热”中的“潮”是指潮湿的意思,“潮热”即发热伴汗出[3]。而研究《伤寒论》多年的胡希恕先生认为“潮热,乃其热如潮,形容热势汹涌”[4]。从《伤寒论》原文来看,每提到潮热,如与时间有关,张仲景必另作说明,如“潮热,发作有时”“日晡所发潮热”等。从全文体例看,如“潮热”本身已包含时间概念,应不必再赘述。同时也有“日晡所发热”但未用“潮热”的描述,可见“潮热”症状应并不只是与时间有关。《伤寒论》第208条云“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明确指出“汗多”与“其热不潮”可同时并见,证明“潮热”并非指发热伴多汗。《伤寒论》第104条中指出“潮热者实也”,即是说“潮热”为里实之证。纵观《伤寒论》原文,“潮热”症状只出现在阳明病的条文中,属于阳明病的独有热型,当与阳明病里热炽盛有关。因而,我们认为《伤寒论》中的“潮热”应包含热势剧烈,汹涌如潮涌之意。

明确了“潮热”的概念,再分析“潮热”与大承气汤应用的关系。“身热”为阳明病的常见外证,“热”到什么程度需用大承气。《伤寒论》第208条载“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指出热势汹涌如潮者,为表邪已解或已全部入里,可用大承气汤以攻里;如热势较微,“其热不潮”,说明尚有表邪未解,则不可用大承气汤,如此时有腹满不通的症状,需用小承气汤微通腑气。另对比第212条与第213条可见,阳明胃家实,大便已鞕,并可见热扰心神而致的“谵语”等精神症状时,如有“潮热”则用大承气汤,无“潮热”则用小承气汤。但在第214条中又出现了不同情况,“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这一条讲阳明病出现了谵语、潮热等里热炽烈的表象,但脉象却表现出里实未盛的情况,综合考虑则选用小承气汤。

3 辨“脉实”与“脉浮虚”(辨多经合病中的表里轻重)

阳明病为“胃家实”即里证,太阳病为表证,少阳病则代表半表半里,如发生多经合病,张仲景治表里同病的原则为:表里同病,病位偏表,先治其表;表里同病,里证重急,治里为先;表里同病,病势较缓,表里同治[5]。运用大承气汤时,亦遵循此法则。《伤寒论》第240条载“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所述之证究竟是太阳病,阳明病还是二阳合病,各医家争议颇多。此时张仲景就以脉象来判断,“脉实”说明病偏于里,宜下,用大承气汤,“脉浮虚”说明病偏于表,可从汗而解,用桂枝汤。第256条“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尅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亦说明阳明少阳合病时,如“脉滑而数者”,说明里实证为主,可用大承气汤。另外,《伤寒论》第217条讲述阳明腑实兼有表邪,需等表邪完全入里方可用大承气汤,如果应用过早则会引邪入里。第220条亦是论述太阳阳明同病时,大承气汤的应用时机同样遵循表证过后再治里证的原则。

4 辨阴竭之证

“急下存阴”是大承气汤最为后世推崇的治法之一,亦是中医辨证论治和整体观的体现。张仲景利用大承气汤的峻下之功快速祛除胃肠积热,以止其煎灼耗损阴液,保存将亡之阴,对疾病的治疗和预后都有重要意义。因而,如临证见里热极盛、阴液耗损严重之证,应急用大承气汤截断病势,挽救危亡。《伤寒论》第252~254条列“三急下证”“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张仲景认为,“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汗多者”表示阴损症状严重,“发汗不解,腹满痛者”“腹满不减,减不足言”表示疾病传变迅速,里热极盛,此时需果断用大承气汤峻下热结,保存将亡之阴。

5 小 结

除阳明病外,《金匮要略》中张仲景还将大承气汤用于热盛动风、筋脉失养的痉病,食积中焦、积而化热的宿食,瘀血内结、瘀而化热的腹痛,实热积滞、热结旁流的下利等,所治病证皆属于实,但病邪有热、实、瘀之不同[6]。凡病机为里实积聚于肠腑,导致腑气不通、经脉失养,结合整体情况,均可应用大承气汤。除此之外,张仲景还记载有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桃核承气汤、抵挡汤、陷胸汤、厚朴三物汤、大黄硝石汤等十余首承气汤类方。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发展出承气汤类方78首[7]之多,扩大了其应用范围。金·刘完素在其所著《宣明论方》中将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和调胃承气汤合为一方,并加甘草、姜片以缓药力,名为三一承气汤。金·张子和在大承气汤中加入生姜、大枣,名为调中汤。清代著名伤寒学家俞根初在张仲景基础上加减化裁出7个承气汤类方。温病名家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记载了14个承气汤类方,极大地发展了张仲景下法的精髓,针对温热病邪易化燥伤阴、腑实之证多兼夹他病的特点,制宣白承气汤、导赤承气汤、增液承气汤、新加黄龙汤、护胃承气汤等,扩大了承气汤的治疗范围,并确立了下法在温病治疗中的地位。

现代药理学等研究证实,大承气汤具有抑制细菌增殖生长[8]、拮抗内毒素[9]、促进胃肠运动[10]、调节炎症细胞因子分泌[11]、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和保护组织器官功能[12-13]等药理作用,在临床广泛应用于急性肠梗阻、急慢性胆管炎、急性胰腺炎、术后胃肠运动功能障碍、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肠源性内毒素血症[14]及重症肺炎[15]等疾病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总结张仲景运用大承气汤的辨证要点,主要包括胃肠燥屎积聚、热象汹涌、脉实(如滑、数、大等)、有阴虚或阴液流失严重的表现等。但仔细研读原文,体会张仲景辨证论治的精神可知,临证需仔细辨别,脉证合参,整体辨治,不可片面或孤立地看待某一症状,既要注重辨识细节,又要从宏观上掌握病势,从而把握患者病机要点,辨证论治,方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猜你喜欢
承气汤张仲景伤寒论
四承气汤思辨
调胃承气汤联合西药治疗重症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作用分析
《伤寒论》六经溯源与理论浅析
悬壶济世的张仲景
论小承气汤非攻下之剂
A Patient with End-stage Respiratory Failure Gets Recovery from Mechanical Ventilation by Utiliz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The Study of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Xuanbai Chengqi Decoction(宣白承气汤) in the Treatment of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Based on Network Pharmacology and Molecular Docking Method
此人是中国古代名医,也是欧洲人最敬仰的中国医生
善良的打劫
《伤寒论》恶寒症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