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代火针治疗病种的变化探讨火针功效的发展

2020-01-10 17:05
中医文献杂志 2020年5期
关键词:火针病种黄帝内经

本文梳理历代火针治疗病种以及相关禁忌症的变迁,整理火针功效由局限到逐步完善的历史脉络,以供临床参考。1.火针疗法萌芽阶段——仅有4类适应证,功效局限于温经散寒,且不能治疗热证。火针疗法兼具针刺与温热效应,可激发人体阳气,温通经络,行气活血。《黄帝内经》明确提出火针的适用证为寒证、痹证、经筋病与骨病。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也较为广泛地应用火针。同时,火针相关的早期记载中提出了热证属于火针疗法的禁忌。2.火针疗法突破时期——开始涉及部分外科疾病,具有温经散寒、以热引热之功。晋代陈延之于《小品方》首次提出“火针”一词,并将之运用于外科疾病附骨疽的治疗,自此,火针疗法的应用从《黄帝内经》上述4类病证的基础上得以扩展。至唐宋时期,火针疗法所治疗病种范围已扩展到部分内外科疾病,并开始出现火针疗法的医案记载。在此时期内,火针疗法开始拓展应用于临床热证的治疗。3.火针疗法鼎盛时期——扩展到内、外、妇、儿、五官等专科病症,增加补虚泻实之效。明清时期,火针的应用从部分内科、外科病症扩散到专科病症,其中包括妇科、儿科与五官科等。火针功效方面的探索也逐步得以发展。对于虚证而言,火针疗法通过对应的腧穴、经脉将温热之力导入人体,助长人体正气、激发经气,温养脏腑。对于实证而言,火针具有行气、发散之效,作用于局部可促进气血运行,津液流通,用于消除癓瘕积聚、痈毒脓溃等。4.火针疗法的拓展与创新——拓展到治疗疑难杂症,具有“破”“立”平衡的功效。至近代,国医大师贺普仁致力于火针应用的研究,将火针的临床适用范围进行扩展,并且在治疗部分疑难病证方面屡获奇效。火针疗法本身是集针、灸、放血、刃针、消融等疗法为一体的综合疗法,其对于疾病的治疗可归纳为“破”与“立”之间的动态调整。总之,对火针疗法的新认识及新探索将为其临床适应症的拓展及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猜你喜欢
火针病种黄帝内经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火针联合西药治疗血虚风燥型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抗病毒药物联合火针与刺血拔罐治疗带状疱疹肝经郁热证的疗效分析
火针疗法联合甲硝唑治疗玫瑰痤疮疗效观察
火针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的Meta分析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湖南省:按病种收付费新增胃息肉等54个病种
“新病种”等十五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