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市牛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2020-01-11 16:06陈晓燕
中国牛业科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肉牛养殖场加工

陈晓燕, 王 磊

(张掖市畜牧技术推广站,甘肃 张掖 734000)

近年来,张掖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崛起的决策部署,坚持把做大做强以牛产业为重点草食畜作为发展循环农业的主抓手,以建设“百万头优质肉牛基地”“百万亩优质牧草基地”为目标,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畜牧产业转型升级,相继被列为国家级粮改饲、草牧业、区域循环农业试点和全省现代畜牧业全产业链试点市,甘州、临泽、高台被列为省上牛产业发展大县,全市牛产业发展走上良性循环轨道。

1 牛产业发展现状

1.1 产业基地扎实,发展优势明显

张掖地处“北纬38°”农畜产品黄金带,年可利用饲草资源总量约390万t,可满足195万头牛全年的饲草需求。目前全市人工种草面积约达9.67万hm2,年产优质青干草约100万t,建成秸秆青贮窖池300万m3,年秸秆青贮190万t,秸秆饲料化利用率达到66%。建成了以300多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为主的养殖基地,形成了甘州区现代循环畜牧产业园区、高台县“六园一廊四带”产业带等不同特色的产业园区,全市牛产业呈现出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1.2 养殖规模逐渐扩大,发展前景广阔

通过大力建设“百万头肉牛基地”,探索出了“龙头企业+饲草基地+规模养殖场区+养殖大户+营销组织”和“政府抓良种、农户抓繁殖、大户抓育肥、协会抓流通、企业抓加工、站所抓防疫” 的发展模式,形成了以标准化规模养殖企业为引领,规模养殖场(小区、合作社)为纽带,适度规模家庭经营为中坚力量的梯度养殖格局,呈现了较强的产业集聚效应。全市百头以上规模养牛场300多个,2019年底,全市牛饲养量和出栏量分别达到90.2万头和28.6万头,牛存栏数量呈稳步上升态势,生产总量位居全省前列。

1.3 品种改良成效显著,品牌打造不断提升

经过40年持续的黄牛冻配改良,形成了以西门塔尔父本为主的杂交种群,全群基础母牛32万头。在总结冻配改良经验的基础上,建立新品种育种群1万多头,核心母牛群2 500多头,为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张掖肉牛新品种奠定了基础。全市累计创建省部级牛标准化示范场20家,省级牛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国家级肉牛核心育种场2家,牛产业良种率达到96%。“张掖肉牛”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肃南牦牛”被认证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全市“三品一标”的认证规模达到61.6%,产品市场知名度显著提升。

1.4 产业链条逐步延伸,企业规模不断壮大

在项目、资金、用地、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培育建成肉牛现代化屠宰加工企业3家,肉食品加工企业7家,形成了年屠宰60万头的加工生产线;打造祁连牧歌等畜产品品牌30多个,在全国设立直销点40个,超市直销专柜150家,建成畜产品电商平台27家,初步建立了“产、供、销”一体化产业体系,肉品销售正在由“产得好”向“卖得好”转变。建成亚盛田园牧歌、山丹润牧等草产品生产加工企业28家,年加工能力达40万t,实现了秸秆饲料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三元双向”循环农业初建成效,建成机肥生产企业14家,有机肥生产能力达到75万t,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5%以上。

1.5 坚持强生产严管理,产品质量更高更优

按照“品种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资源化”要求,全面推行标准化规模养殖,提高产出水平。建立各环节无缝对接的监管制度,健全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落实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全面加强动物防检疫、养殖、屠宰、运输、加工及畜禽交易等重点环节的日常检疫监督,使产品质量更高、品质更优。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完善的动物防疫体系,市县财政每年列支专项防疫经费用于动物防检疫工作,健全疫情监测网络,及时研判分析疫情发展趋势,严格推行动物产地检疫申报制度,保障肉牛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基础母牛牛源紧缺,自给保障能力不强

由于生产生活方式和农村劳动力结构的快速变化,千家万户饲养母牛的传统养殖优势消失加剧,而规模养殖场由于母牛繁育周期长、养殖成本高、资金周转慢、比较效益低,繁育母牛的积极性不高,出现了尽管牛价高企,但农户不愿养、养殖场不敢养的情况,致使牛源保障和供给能力不强。

2.2 龙头企业带动不强,产业链条延伸较弱

龙头企业与养殖户还未建立起合作共赢、利益共享的紧密联结机制,养殖场户大多选择将牛卖给贩卖经纪人外调,不愿卖给屠宰企业,导致屠宰企业牛源不足,实际屠宰加工能力尚未充分发挥。加之加工链条短,高附加值产品生产能力弱,皮毛骨血等副产品尚未得到开发利用,综合效益不高。

2.3 产业发展资金短缺,阻碍产业扩大发展

牛产业属高投入、且周期长的重资产行业,全市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大户,受贷款手续多、额度小、成本高、期限短以及缺抵押、担保等问题困扰,融资难问题十分突出,部分规模养殖场因近年来银行断贷、抽贷,资金链面临断裂风险。

2.4 品牌竞争力弱,抵御风险能力不强

养殖户和专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缺乏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等现代农业发展理念;培育品牌主动性不强、投入力度不大,现有品牌市场影响力弱、占有率低;产品以售卖活牛和初级牛肉产品为主,终端产品在全国的市场份额与现有养殖规模极不匹配。

3 对策与建议

3.1 以《规划》为引领,打造百亿级牛产业体系

全力推进《张掖市牛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3年)》和《关于进一步支持牛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助推脱贫攻坚的若干政策措施》的落地落实,构建大数据信息管理平台及“活牛交易中心”和“牛肉交易中心”(线上+实体),打通产业链各环节信息壁垒,拓展线上和线下融合、产地和销地匹配的销售新通道;紧盯产业发展的短板弱项,在新品种培育、良种繁育、母牛保护、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强防检疫体系建设等关键环节持续用力,全力打造高品质张掖肉牛品牌。围绕《规划》实施,争取从国家和省级层面得到更多政策、项目、资金、技术等方面支持,集聚产业发展的动力源,创建西北地区最大的肉牛绿色养殖基地、肉牛集散中心、优质牧草种植加工基地和重要的绿色有机牛肉生产加工中心。

3.2 强化政策资金扶持,推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对鼓励发展的龙头企业、基地建设、链条延伸给予优惠政策支持、项目倾斜和奖励补助,制定奖补政策,对肉牛产品研发、企业技创技改和获奖的品牌产品、著名商标的企业实行重奖重补,对产业链条上影响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及时调整政策给予扶持。探索资产资金转股、众筹众建,合作共赢、风险共担的现代投融资模式,引导企业建立以龙头支持为导向、农民自筹为主体、银行贷款为补充、吸收社会其它资金为辅助的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的投融资机制。创新金融产品,探索养殖场饲草基地经营权抵押、牛只保险抵押等金融链供机制,破解融资难问题。

3.3 做大做强龙头企业,积极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政府要在“引、扶、建、组”上下功夫。“引”就是下大气力引进实力雄厚、影响力大、辐射带动强的企业,引领牛产业发展。“扶”就是落实中央和省市产业发展政策,扶持有资质、有潜力的现有企业做大做强。“建”就是利用产业、人才、技术资源,鼓励新建一批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企业,加快牛产业发展步伐。“组”就是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对规模小、互补性强、产业链条短、前景好的企业实行兼并重组、改造升级,提升龙头功能。企业要在“做市场、做基地、做生产、做品牌、做文化”上下功夫,放眼国内国际2个市场,采用现代经营理念模式,不断拓展销售市场。采用先进生产工艺,严格畜产品生产加工标准,提高产品质量,实现生产环节收益的最大化。用心做品牌,力争培育在全国叫得响的名牌产品,争创驰名商标。用文化的力量凝心聚力,打造企业形象,增强企业创新发展的软实力。

3.4 强力推进全产业链,促大数据智慧平台建设

严格按照生产高效、环境友好、产品安全、管理先进的标准化生产要求,建设集约化、设施化、智能化、自动化水平高的规模养殖场,淘汰落后的养殖方式;加强疫病综合防控,确保产品质量安全。规范企业、基地、中介组织、农户等各环节上的经营行为,保持产业链稳固稳定发展。探索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加强牛全产业链管理的新模式,实现从饲养、生产到粪污处理等生产全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实现对牛电子身份、饲养防疫、生产加工、产品质量、品牌建设、运营销售、筹资融资等多方面、全过程、精准化管理。按照线上线下交易、大数据管理、高端化发展的目标要求,加强产销衔接,完善加工配送、冷藏冷冻、冷链运输等流通设施建设,鼓励流通企业与屠宰加工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推动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

3.5 打造绿色生态品牌,鼓励引导“互联网+”模式

一是推进牛产业中小企业引进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提升计量、标准、认证和质量水平,在品牌的深度开发和生产系列产品上下功夫,打造“张掖肉牛”公共品牌。二是鼓励有条件的牛产业生产加工企业建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各类高水平创新平台,形成聚集科技资源和创新人才的“洼地效应”;支持牛产业生产加工企业打造品牌,鼓励企业运用商标权进行投资入股、质押融资、许可使用、转让等资本化运作,提升商标品牌价值。三是强化品牌销售和推广。引导企业制定品牌战略规划,明确市场定位,强化品牌策划,积极开展销售推广,积极搭建各类平台,鼓励企业积极参加国内外知名展会以及大型商业活动;大力引导“互联网+”模式,鼓励企业运用互联网创新商业模式,加快线上线下融合,大力发展共享经济,提高品牌影响力,以用户体验为出发点再造企业业务流程和组织架构,拓展品牌销售渠道,把张掖肉牛品牌推广到更多的地方,真正让农民实现“赶着牛儿奔小康”。

猜你喜欢
肉牛养殖场加工
规模养殖场防疫现状及对策
猪养殖场疫病防控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冬季肉牛咋喂精料
认识“超加工食品”
后期加工
冬春如何提高肉牛采食量
肉牛口炎咋防治
青贮饲料在肉牛养殖中的使用
规模化养殖场粪污无害化处理技术
复杂三维微细加工技术创新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