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爱张汤 人人恨张汤

2020-01-11 01:07刘勃
党员生活·中 2020年10期
关键词:遗言汉武帝皇帝

刘勃

汉武帝时代,众多酷吏中张汤最为著名。司马迁笔下的张汤,有两个细节令人过目不忘:

一是审讯老鼠。张汤幼时家中肉被老鼠偷食,连累他挨了父亲一顿打,张汤便挖洞抓老鼠进行审判,审判中走流程、写判决书,简直是老狱吏的水平。

二是“腹诽”的罪名。有一天,一位客人对大农令颜异说起国家新政策的坏话,颜异嘴巴动了动,没有回应。张汤就向汉武帝举报:颜异嘴巴动了,自然是有话想说,想说而不说,一定是坏话。身为九卿之一,对政策有意见,不向皇帝反映而擅自腹诽,这是死罪。遂颜异被判了死刑。

这两个小故事戏剧感都很强,张汤一个天生酷吏的形象跃然纸上。但实际上,张汤的形象要复杂得多。

讨人喜欢的“酷吏”

张汤的仕途履历大多与司法、监察有关,这些都是容易得罪人的工作,但他经得起360度考评。

对前辈高官,张汤非常恭谨,“造请诸公,不避寒暑”。但他媚上却不欺下,做了大官之后,仍然很谦和,一点不摆架子。

身为张汤的下属,会庆幸自己遇到了一个好领导。向汉武帝汇报工作,挨了批评,张汤会说:“这是我的错误,之前我的下属已经告诫过我不要这样做。”建议提得好,得到表扬,张汤会说:“这不是我自己的主张,是我下属的意见。”

普通民众也喜欢张汤。张汤喜欢严惩豪强,弱势群体犯了罪,哪怕确实应该依法惩处,他也会设法向皇帝说明罪犯的难处,要来特赦。

这样一个人,怎么会是酷吏呢?

张汤接手的第一个特大案件,是皇后陈阿娇用巫术诅咒皇帝的案子。那一次,张汤的酷吏作风得到充分展示,杀了300多人,陈皇后被废。敢对皇后这么狠,当然是看准了汉武帝夫妇感情不好,早憋着废皇后的心。

后来,张汤又审理了淮南、衡山、江都几个诸侯王的谋反案,做法是“皆穷根本”,处死了上万人。汉武帝想轻判几个人,张汤竟一反常态,据法力争,认为这些人非处死不可。

众所周知,打击诸侯王是汉武帝一朝的基本国策,但他又不愿显得太漠视亲情。面对一个“外施仁义而内多欲”的皇帝,张汤的表现当然不奇怪——按照角色分配,完成自己的表演。

总之,张汤的作风是凡事顺着汉武帝的心意,皇帝想严办谁,就严办谁,而且一定办得特别漂亮,让围观者也无话可说。张汤之所以成为酷吏,是因为汉武帝需要酷吏;如果换一个需求完全不同的皇帝,他也许会成为一个作风完全不同的官员。

“长君之恶”与“逢君之恶”

元狩年间,汉朝和匈奴战事最为激烈,朝廷财政吃紧,张汤和汉武帝商量出“白鹿币政策”以筹措军费。即诸侯王朝贺天子时要进献一种苍璧,苍璧下还要用一种特别的白鹿皮做垫子,而这种白鹿皮只有皇帝的上林苑有,定价四十万钱一张。

这样一来,诸侯王就要额外再上缴四十万钱。颜异作为大农令,相当于今天的财政部长,在听说这件事后说了一句“本末不相称”,这显然是站在了诸侯王那一边。在国家最缺钱的紧要关头,如此不配合决策层工作,汉武帝遂起杀心。此时张汤弄出一个“腹诽”的罪名,前提是汉武帝本就想置颜异于死地,以此来震慑那些有异议的官员。

除白鹿币外,张汤还帮汉武帝制定了不少筹措军费的改革方案。但在改革初期,人民身上的剥削加重了,朝廷却没有获得多少好处,好处都被中间经手的官吏拿走了。

于是,张汤开始为汉武帝培养一批新型官员,这些人才更符合我们印象中的“酷吏”:他们出身卑微,青少年时代活得壓抑,没有为人生做长远规划的兴趣,只是享受大权在握的爽感。他们就像一颗颗炸弹,张汤利用他们将朝廷向社会汲取资源的阻塞通通炸开,以获得金钱支撑汉武帝开疆拓土的雄心。

一时间,“自公卿以下,至于庶人,咸指汤”,张汤成了社会各阶层的千夫所指。

孟子言:“长君之恶其罪小,逢君之恶其罪大。”贯彻执行君主交代的坏任务为“长君之恶”;君主有了坏想法却还没想好怎么做,你替他把方案拿出来,这叫“逢君之恶”。如果说其他酷吏只能算“长君之恶”,那张汤这样一位掌握财经、法律、意识形态的全方位高手,就是真正的“逢君之恶”。

张汤的遗言

张汤如此聪明,一定会意识到,事态这么发展下去,自己很危险。从他的角度而言,最好当然是满足皇帝意愿的同时又尽量少得罪人,但汉武帝更愿意把各种得罪人的事都交由张汤。

《史记》记载:“汤为御史大夫七岁,败。”逼死张汤的有三股势力:一是皇帝的兄弟、赵王刘彭祖,检举张汤在策划大阴谋;二是另一位酷吏减宣,查到张汤曾陷害过一个叫李文的官员;三是丞相府的三位长史,检举张汤泄露朝廷机密给商人赚钱,和他们分赃。

张汤被迫自杀了,留下遗言:“我也没什么功劳,人生最大的幸运就是得到皇帝提拔,做了这么大的官。陷害我的人,是丞相府的三位长史。”

张汤死后,他的兄弟、侄子想厚葬他,但他的母亲说:“张汤是天子大臣,被人用污秽恶毒的言语中伤而死,哪里用得着厚葬?”于是用牛车把他的尸体拉到墓地,下葬时有棺无椁,也就是普通士人的待遇。显然,张汤的母亲是想用这种寒酸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

汉武帝听后感叹:“非此母不能生此子。”于是派人调查张汤的家产,总共不过五百金,以御史大夫这种级别的高官来说,自然算穷的。且这五百金都能说清来源,与商人串通发财的事纯属子虚乌有。于是,汉武帝将三长史全部处死,丞相也被吓得自杀。

张汤的报仇听起来不够彻底,三股势力,他只报复了1/3。而这也正是张汤的明智之处。他的临终遗言,不提刘彭祖,因为特别讲究“亲亲之道”的汉武帝不会因冤枉了一个酷吏而去动自己的手足;也不提减宣,那个案子证据确凿,提了只能证明罪有应得;只有三长史这边,自己确被诬陷,集中焦点于此更能激起皇帝的怜悯之心。但其遗言重点不在报仇,而是为儿子铺路。

到昭帝、宣帝时代,其子张安世被封为富平侯,贵盛无比。后班固写《汉书》时将张汤从酷吏中抽出来单独立传,倒不是他觉得张汤并非酷吏,而是“汉兴以来,侯者百数,保国持宠,未有若富平者也”,他们一家世世代代混得太成功,和别人挤在一篇传记里放不下。

摘自《环球人物》

猜你喜欢
遗言汉武帝皇帝
到树上摘去年的梨
皇帝需要帮忙吗
女皇帝
汉武帝好推理
日本朱鹮留给人类的“遗言”
遗言
酷爱学习的小皇帝
树为何名
分答邀请网友录“遗言”:当生命只剩下60秒
江湖大佬的遗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