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贵族们的“礼仪式”战争

2020-01-11 01:07李硕
党员生活·中 2020年10期
关键词:鲁国国君战车

李硕

《孙子兵法》的作者是春秋末期的孙武,在他那时的战争已经有点“兵者,诡道也”的味道了,而在此之前,大多数时候的春秋战争却是十分讲究战争礼仪的。

打仗还要讲究礼仪?听起来很不可思议,这就是真实发生过的事实。

有人称春秋战争为“贵族战争”,一方面是因为贵族打仗自然要讲究得体,要表现出贵族气派,不能搞得那样肮脏;另一方面是因为春秋的战争都是那些贵族上层阶级的争权夺利,基本不涉及到平民百姓的利益。

贵族们为上级效力,主要是打仗,驾着马拉战车,打车战。战车由四匹马拉着,车厢很小,一米见方,赶车的驭手站左边,拿戈的站右边,跑着打。春秋时候一场大仗,双方投入的战车有几百辆、上千辆。这么多车列队跑起来,浩浩荡荡非常壮观。

春秋之后就再没有这么大规模的车战了。农民们没有驾战车的资格,他们跟主人出征,都是当苦力干活儿的,伺候主人的人和马。打仗轮不到他们出风头,那是贵族们的专利。

战车得在平坦的地面才能跑起来,两国打仗,要选开阔的地势会战。这种地方成队的马车狂奔,随军的徒步老百姓就剩下挨撞挨踩的份儿。

后世人可能不理解:为什么不选坑坑洼洼的地方,挖壕堆土,让老百姓打阵地战?因为那时候贵族瞧不起,要这么打仗就没人跟你玩。不光敌人、外国人笑话你,自己国家的贵族也不愿带你混。

贵族打车战,最推崇的是勇气。那时玩阴谋诡计,打赢了也不光彩。“曹刿论战”中的曹刿不是什么大贵族,爱玩点小花招。他给鲁国国君当参谋,和齐国齐桓公打仗。齐国人很有骑士风度,战车列完阵,先敲鼓,自己不进攻,请鲁军先动手,这是很高尚的风格。但曹刿不让鲁军动,等齐国人敲了三次鼓,将士们都麻痹大意了,才下令出击,把齐国打败了。这在那时算是特例。原来大家只知道夸曹刿聪明,但没想到,这是齐国人风格高,没趁你冷不防直接冲锋。

春秋时候国家间打仗,国君或大贵族们闹意气、耍威风的成分居多,不是非你死我活不可。齐国是大国,比鲁国厉害得多,可曹刿打赢的第二年,齐桓公就娶了一位鲁国公主当夫人,两个国家又和好了。

另一位人尽皆知的宋襄公,和楚国人打仗时风格更高尚,结果吃了败仗,自己也受伤而死,成了后世的笑柄。其实宋襄公那套观念,在当时大家都理解:楚国人这一仗打赢了,也就班师回国,不会继续进军把宋国给灭了。为什么?因为楚国人也尊重宋襄公的表现,这是双方起码的底线。所以我们不能拿后世打仗的观念去衡量春秋时代,因为后世没有贵族們的那套讲究。

那时贵族在战场上,偶尔还会发生“单挑”,有点像欧洲骑士的决斗,两辆马车对面停好,你射我一箭,我射你一箭,两边轮流来,直到一方被射死为止。还有风格更高、更自信的,先让对手射三箭,都没射中,自己这才还一箭,把对方射死了。打仗时,见了对方国君的战车,要有礼貌地打招呼问候。哪怕要俘虏敌人的国君,也要行着礼说客套话。这样才算是“君子”,在贵族圈子内才被瞧得起。

所以,春秋时打仗都是贵族自己玩的游戏,规模小,跟老百姓没关系,战争也不太伤害老百姓。不像战国——举国动员、全民皆兵,旷日持久、你死我活。翻翻《春秋》,那时候的国家差不多年年打仗,但对老百姓过日子影响并不大。

摘自《孔子大历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猜你喜欢
鲁国国君战车
师旷劝学
柳季与岑鼎
狂泉
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囧版三国之无敌战车
狂泉
浅谈技工院校UG/NX4.0教学
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