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早期治疗的价值研究

2020-01-13 18:50齐允松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34期
关键词:同工酶肌酸激酶室性

齐允松

急性心肌梗死是因为冠状动脉急性阻塞造成心肌供血不足,心肌细胞坏死心肌受损而引起的疾病。高血压人群、糖尿病人群、长期吸烟人群等是该疾病高发人群,随着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急性心肌梗死在年龄<45 岁群体中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在急性心肌梗死中较为常见,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不但会进一步影响心脏功能,还会诱发猝死,室性心动过速、室颤及传导阻滞是导致猝死的最常见因素。通常情况下患者在早期最明显症状为心前区疼痛,患者在早期出现症状时需及时就诊。因为急性心肌梗死发展快、发病急、致死率高,早期干预对患者预后极为关键,在早期积极配合治疗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本文通过研究不同时机下的治疗效果,分析早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价值,其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 年12 月~2019 年12 月收治的200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将其按照按发病至入院时间分为早期组和对照组,各100 例。对照组男56 例,女44 例;年龄47~79 岁。早期组男55 例,女45 例;年龄45~78 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早期组在发病后6 h 内开展治疗,实施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予以硫酸氢氯吡格雷片,阿司匹林肠溶片,静脉注射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术中予以肝素抗凝,维持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行冠脉造影检查,观察血管情况,开展手术治疗,术后予以硫酸氢氯吡格雷片、阿司匹林肠溶片。对照组在发病后6 h 后开展治疗,治疗方法一致。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3.1 N 末端B 型钠尿肽原 N 末端B 型钠尿肽原的正常范围在0~300 ng/ml。根据纽约心脏病学会心衰分级标准分为心功能Ⅰ、Ⅱ、Ⅲ、Ⅳ级,级别越高心衰现象越严重。

1.3.2 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 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是反映心肌细胞损伤的指标,正常范围0~24 U/L,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升高并超过正常范围表示心肌细胞受损。

1.3.3 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男性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正常范围45~55 mm,女性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正常范围为35~50 mm。

1.3.4 左室射血分数 左室射血分数评价收缩末期与舒张末期容积变化,正常范围为50%~85%。

1.3.5 临床疗效 疗效判定标准分为显效(临床症状消失,室性早搏下降幅度显著)、有效(临床症状缓解,室性早搏有所下降)、无效(临床症状未见缓解,室性早搏下降不明显)。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3.6 预后情况 观察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比较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术后常见不良心血管事件为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绞痛。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心律失常例数+心力衰竭例数+心绞痛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 末端B 型钠尿肽原、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比较 治疗前,早期组患者N 末端B 型钠尿肽原(712.25±92.45)pg/ml、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350.27±52.51)U/L 与对照组的(722.05±98.41)pg/ml、(354.02±54.32)U/L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早期组患者N 末端B 型钠尿肽原、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分别为(481.95±52.15)pg/ml、(152.85±59.86)U/L,对照组分别为(602.07±74.54)pg/ml、(268.54±46.97)U/L。治疗后,两组患者N 末端B 型钠尿肽原、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早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比较 治疗前,早期组和对照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分别为(58.12±6.54)、(58.21±6.40)mm,左室射血分数分别为(44.25±5.53)%、(44.72±5.25)%;治疗后,早期组、对照组左室舒张末内径分别为(47.91±5.18)、(51.07±4.54)mm,左室射血分数分别为(55.81±5.54)%、(50.21±6.47)%。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均较治疗前改善,且早期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低于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早期组治疗显效54 例、有效41 例、无效5 例,对照组治疗显效43 例、有效42 例、无效15 例。早期组治疗总有效率95.00%高于对照组的8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556,P=0.018<0.05)。

2.4 两组预后情况比较 早期组发生心律失常0 例、心力衰竭1 例、心绞痛1 例,对照组发生心律失常2 例、心力衰竭4 例、心绞痛3 例。研究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2.00%低于对照组的9.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714,P=0.030<0.05)。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因过度劳累、情绪激动、暴饮暴食、寒冷刺激、吸烟、酗酒等原因导致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造成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阻塞冠状动脉管腔,抑制心肌细胞缺血所致。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最常见也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约75%~95%患者可出现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起病急、发展快、死亡率高的特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会造成血液循环失常,心排血量逐渐下降,诱发窦性停搏或窦房阻滞,甚至引起猝死[4]。为此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会进一步增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风险,及时规范性治疗措施有利于控制疾病发展。有研究表示治疗时机对治疗效果及预后状况之间存在联系。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一大死亡原因之一,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心肌受损状况更严重,其梗死面积较大。在早期采取积极治疗措施,改善室性心律失常有利于促进心肌损伤的恢复,降低猝死、心脏性死亡风险,提高治疗效果。因此早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在临床上具有较大价值。

N 末端B 型钠尿肽原、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都是反应心肌损伤的重要指标,N 末端B 型钠尿肽原是心力衰竭标志物,该物质为心肌细胞合成,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损伤,心肌细胞合成的B 型尿钠肽增加,并大量释放至血液中。肌酸激酶同工酶为心肌损伤标志物,患者心肌受损,肌酸激酶同工酶增加。郭虎兰[4]研究表示,患者在早期接受冠状动脉手术治疗,其N 末端B型钠尿肽原、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较对照组更低,表示早期治疗有利于心肌损伤恢复,N 末端B 型尿钠肽、肌酸激酶同工酶释放量减少。且在其研究结果中左室舒张末内径和左室射血分数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室舒张末内径更低,左室射血分数更高,早期主治疗左心搏动功能更优越。而这一研究结果也与本研究一致。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N末端B型钠尿肽原、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早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均较治疗前改善,且早期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低于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组治疗总有效率95.00%高于对照组的85.00%,心血管事件发生率2.00%低于对照组的9.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中,治疗时机是关键。早期治疗能够有效改善心功能指标,提高治疗效果,改善预后情况,避免心血管事件风险,早期治疗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中具有显著价值[5]。

猜你喜欢
同工酶肌酸激酶室性
大负荷训练导致肌酸激酶异常升高对心功能影响的研究
氨磺必利致精神分裂症患者肌酸激酶增高1例体会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探究
黄孢原毛平革菌抗营养阻遏产漆酶同工酶动态分析
[CX2]NaCl胁迫对萌发期甜高粱和春小麦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1例脑梗死合并肌酸激酶升高患者病例分析
心脏病患者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及其同工酶检测的临床意义
线鳞型黄金鲫(框鳞镜鲤♀×红鲫♂)mtDNA及同工酶的遗传分析
室性心动过速电风暴的诊治及进展
24小时内血清肌酸激酶稳定性变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