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两个文明”到 “五位一体”: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升华和实践进展

2020-01-14 09:26任铃赵荣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20年2期
关键词:环境保护文明科学

任铃,赵荣

(1.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50;2.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 211800)

习近平总书记在 《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从当年的 ‘两个文明’到 ‘三位一体’ ‘四位一体’,再到今天的 ‘五位一体’,这是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1]。1949年以来以我国几代领导人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始终以高度的政治主体自觉,立足人类社会有机发展的科学规律,从实践的高度和文明的视角来看待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统筹兼顾思想方法的指导下,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不断推进我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1 “统筹兼顾”:确立人与自然关系的一般方法论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将统筹兼顾这一内生于我国地域、民族、历史复杂性的思想方法创造性地运用到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当中,成功开创了中国的生态环境保护道路。

统筹兼顾,就是要总览全局、科学筹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这一思想方法有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根基,适用于由诸多方面、环节和要素等构成,并同时存在和相互作用的持续发展的人类有机整体。作为分析处理复杂矛盾之间以及矛盾内部构成要素之间的科学理论的成功典范,《矛盾论》奠定了我国按照统筹兼顾的思想方法实现社会主义有机总体现代化的理论根基。一方面,统筹兼顾是我国把握社会主义有机整体的科学方法。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建设新中国的初步纲领,即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相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将统筹兼顾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方针,并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全面性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特征,统筹兼顾内生于我国对社会主义全面性的科学认知。另一方面,统筹兼顾是我国进行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科学方法。统筹兼顾的思想方法同样适用于对构成社会有机整体的局部要素的分析把握。1959年6月11日,毛泽东同志提出, “搞社会主义建设,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综合平衡。比如社会主义建设需要钢、铁等种种东西,缺一样就不能综合平衡。农业也要综合平衡,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五个方面”[2]。在此,毛泽东看到工业和农业的综合平衡是发展经济的重要方法路径。这种由整体到局部又从局部到整体的科学方法不仅对社会主义具有全局性意义,而且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指导性意义。这样,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事业从一开始就具有了全局性视野,是在经济社会文化的总体发展当中进行。统筹兼顾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不仅具有一般的方法论意义,而且具有生态文明的方法论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得以确立,并开始站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高起点上,在统筹兼顾思想方法的指引下,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去干的一件事叫革命,现在干的叫建设,是新的事,没有经验。怎么搞工业,比如钢铁、炼钢,过去就不大知道。这是科学技术,是向地球宣战。如果对自然界没有认识,或者认识不清楚,就会碰钉子,自然界就会处罚我们,会抵抗。”[2]这样,中国共产党人自觉地将自身确立为科学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政治主体和责任主体。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充分认识到,面对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和自然生态条件恶劣的现实情况,解放生产力和勤俭节约对社会主义建设极其重要,进而继承并开创了在统筹兼顾思想方法指导下发展经济和节约资源的宝贵历史传统。1972年,我国在出席瑞典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时,将多年来的理论思考和实践经验总结概括为 “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32字环保方针。这32字环保方针是中国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借鉴国际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对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具有总体性指导意义的方针原则,宣告了生态环境保护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一部分,必须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国家发展规划,做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其中,“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是从实践的高度和社会的视角来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总体原则和基本要求。

这样,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统筹兼顾确立为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基本方针,为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道路和科学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重要方法论。

2 “两个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发展期

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按照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基本思路,将“文明”确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将消除污染、保护环境作为进行经济建设和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 “两个文明”中开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明确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四个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四个主要方面,实际是要求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来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在根本上,整个人类社会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这两大方面形成了社会有机整体。这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仅努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且高度重视思想道德和文化水平建设,确立了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 “两个文明”战略布局,并将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正式将“两个文明一起抓”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战略方针,并明确了改造自然在 “两个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1986年,《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提出 “总体布局”的科学概念。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环境保护要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思想。“人口控制、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是关系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问题。……在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要大力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努力开展对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很好地结合起来。”[3]这是我国首次在党的代表大会上将人口控制、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作为事关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问题提出。“两个文明”战略布局明确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在社会主义全面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在 “两个文明”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当中,我国将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确立了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的战略选择,不断推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正是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大力倡导下,环境保护法得以出台。早在1978年3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就提出 “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根本大法依据。1979年9月13日,我国发布了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该法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法律依据,体现了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全面认识。由于不具有西方国家依靠大量资金和技术投入来改善生态环境的现实条件,我国将管理作为在 “两个文明”中推进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手段。在遵循生态环境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上,一方面,我国环境管理机构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地方到中央、从中心到外围的发展过程;另一方面,我国提出了 “三大环境政策”和 “八项管理规定”。这样,我国开启了中国特色的绿色政治文明。此外,通过开展污染防治、发展绿色科技、建立环保产业、探索生态农业、防治乡镇企业污染等行动,并通过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五讲四美”活动以及爱国卫生运动等,我国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精神文明。

总之,我国在这一时期已经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并将其作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和基本内容来促进社会文明的协调发展和社会主义的全面进步。

3 “三位一体”: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持续发展期

在 “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丰富成果的基础上,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在 “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当中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和人类社会历史的持续发展问题。

按照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在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的基础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社会”的科学论断。在此,全面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保障,可持续发展是全面发展的积极成果,可持续发展就是人与自然的全面发展。首先,社会主义确立了人与自然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尽管人与自然的关系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始终,但并非所有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都适宜人与自然的持续发展。以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为属性界定和战略目标的社会主义社会,将人与人之间的全面关系和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三位一体”总体布局,并通过社会制度来确保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和持续发展。其次,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人与自然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类社会是以人的劳动实践为中介,所形成的具有自我构建、自我发展能力和功能的文明系统。马克思主义为人类社会文明系统的自我构建和自我发展提供了方法指导、理论分析和未来指向,使其从自发走向自觉。最后,生产力发展奠定了人与自然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在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核心的问题是实现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4]在此,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一种总体发展,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一种和谐关系。

我国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体部署下,不断推进人与自然关系的持续发展。面对生态环境的恶化,支撑经济发展的产业需要兼顾保护环境,所以我国实行清洁生产,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地增长。据此,1995年,党中央以党的十四大精神为指导,提出了两个根本性转变,即:转变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这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战略步骤。这一时期,人口过多仍是国家的首要问题,人口与经济、生活、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依然严峻。为此,我国继续坚持计划生育,提高人口素质,努力化人口压力为发展优势。1998年12月18日,江泽民同志在对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们党的主要历史经验进行总结时,提出社会主义社会 “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的重要论断。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同志再次强调 “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这一重要观点。“全面发展就是要从社会有机体的整体性(系统性)出发来认识和处理发展问题”,同时 “按照全面发展的方式建设生态文明,事实上就是要确认人和自然的系统关联,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5],我国不断深化从社会有机体构成要素层面考虑人与自然的持续发展和和谐共存。

总之,通过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将 “保护环境”推到了 “可持续发展”的层面,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以及从社会文明发展的角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奠定了重要基础。

4 “四位一体”: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发展期

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和生态文明的创新理念,在构建和谐社会和 “两型社会”的过程中,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四位一体”总体布局,推动人与自然的关系进入科学发展时期。

科学发展观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升到科学发展的层面,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现实意义,为生态文明相关理论的提出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早在2002年,胡锦涛同志就提出,“这里所说的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相协调的发展,是立足于实现中国现代化又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具有时代特征的发展,是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6]。2003年,适应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胡锦涛同志进一步提出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将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科学发展的战略高度。2004年,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使得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了明确的实现路径和社会目标。2005年,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同志第一次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完整表述。在此基础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事业”的科学论断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有机整体性在理论和实践当中形成。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确立 “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并正式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创理念以及让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的目标要求。至此,我国基本确立了生态文明的理论,明确了生态文明作为独立文明形式的地位意义,使得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一起构成了有机的人类文明体系。从最终结果看,生态文明就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是人类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积极成果,集中体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总体来说,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现代人类文明的最高表现。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使得环境保护有了更为具体可行的推进路径。这样,我国从科学发展的更高层面进一步推进了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务院发布相关文件相继提出 “科学评价发展与环境保护成果”,坚持 “环境优先” “保护优先” “禁止开发”等要求,体现了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的整体思路。在此,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我国将现代工业新文明的发展目标进一步提升为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目标,使清洁生产的发展形态更为多样化。进入21世纪,我国更加把解决中国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着力点放在人这一根本性要素之上,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2003年12月19日,以胡锦涛同志提出要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为标志,我国从科教兴国进入人才强国的发展新阶段。“无论是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还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人才强国战略是一项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略。”[7]从科教兴国到人才强国,这是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的充分肯定。党的十七大之后,我国将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建设 “两型社会”的实质就是在当代中国建设高度发达的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总之,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文明相关理论,是对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念的重大提升与创新发展。

5 “五位一体”: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共生期

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努力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党的十八大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发展到 “五位一体”,创造性地将生态文明纳入总体布局之中,并提出坚持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均衡的重要原则。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并列的文明形式(文明结构),五者共同构成社会文明系统,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在此,建设生态文明,首先要从改变自然、征服自然转向调整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天人合一。“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8]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本体论根基。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和方法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角度统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在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继承创新的基础上,“和谐共生”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重大创新成果,奠定了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本体论根基。早在地方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就将 “人与自然和谐”作为浙江生态省建设的主线来推进 “绿色浙江”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述 “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这一重要观点。可见,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从本体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出发,从实践论(绿色发展、绿色生活)落脚,思考人类社会的永续生存问题。党的十九大将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中,这体现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有机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现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有机整体的协调发展。在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下,我国将绿色发展、生态治理和生态文明体系等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着力点。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绿色发展的科学理念。绿色发展理念将绿色化融入发展观当中,并将绿色发展理念作为以人民为中心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推动我国朝着更加协调、更可持续和更为科学的方向发展。伴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不断推进,生态文明领域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将生态治理融入中国特色,促进生态治理的系统性、公平性、协同性、开放性等原则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发展科学技术,不断提高生态治理能力,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治理制度。着力推进生态文明体系建设是我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的又一战略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致力于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提出加快建立健全生态文化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目标责任体系、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和生态安全体系在内的五大生态文明体系。这五大体系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体系。时代变迁呼唤理论创新,理论创新指导实践进展。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我国不断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创新。

正是通过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把握和科学运用,我国将人与自然关系放到人类生存和国家发展的历史高度,形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一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大创新成果。

6 研究小结

研究以1949年以来我国几代领导人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为线索,梳理我国从 “两个文明”到 “五位一体”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历程:(1)“统筹兼顾”——确立人与自然关系的一般方法论: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统筹兼顾确立为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基本方针,为避免走 “先污染,后治理”道路和科学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重要方法论。(2)“两个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发展期: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并将其作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和基本内容来促进社会文明的协调发展和社会主义的全面进步。(3)“三位一体”——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持续发展期: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在 “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当中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和人类社会历史的持续发展问题,通过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将 “保护环境”推到了 “可持续发展”的层面,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以及从社会文明发展的角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奠定了重要基础。(4)“四位一体”——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发展期: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和生态文明的创新理念,在构建和谐社会和 “两型社会”的过程中,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四位一体”总体布局,推动人与自然的关系进入科学发展时期。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文明相关理论,是对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念的重大提升与创新发展。(5)“五位一体”——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共生期: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努力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正是通过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把握和科学运用,我国将人与自然关系放到人类生存和国家发展的历史高度,形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一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大创新成果。

总之,在统筹兼顾思想方法的指导下,从 “两个文明”到 “五位一体”,我国各个时期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构成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有机理论体系,不断地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历史生成。在整个推进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不断推进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升华和实践进展,不仅从 “历史—理论—现实”三重维度上实现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全方位把握,而且推进了人与自然关系进化为文明的序列和范畴,不断彰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环境保护文明科学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请文明演绎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漫说文明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对不文明说“不”
国内外环境保护的经验、做法以及给我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