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海派文化的青瓷

2020-01-14 10:18敦睦
上海工艺美术 2020年4期
关键词:龙泉青瓷海派

敦睦

In Xu Shanping Studio, I am impressed by a display cabinet filled with his celadon works. At first sight, these works can be identified as Longquan celadon works from glazing color. However, they differ from those celadon works I saw on the marke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rm, craft and creativity. Then Mr. Xu Shanping briefly introduces the history of his celadon creation.

青瓷属单色釉,在青瓷中龙泉青瓷最为出名,它位于浙江省龙泉市,始烧于三国两晋,发展至今已有1500多年了,它在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史上烧制时间最长,窑址分布最广,它以釉色凝重有玉质感而闻名中外。

近日听说上海也有人在制作青瓷且有二十多年了,便约了几位搞艺术的朋友去拜访了中国工艺美术设计家,上海中国陶瓷艺术家协会会员徐善平先生。

在他的工作室我见到了徐善平先生,工作室的陈列橱中摆着他的青瓷作品,这些作品从釉色上看一眼就能辨认出那是龙泉青瓷,然而看这些作品的形态,工艺和创意又觉得它不像是市场上所见到的那些青瓷。喝茶间我们问及了这个问题,徐先生便谈起了他那些青瓷创作的往事。

1998年的夏天他在上海南京路上的一个瓷器店偶尔见到一种青瓷,他被那些青瓷的釉色所打动,一问才知是浙江龙泉当地的一位民间艺人张绍斌制作的。出于喜爱当即买下不少,并要求卖主带他去身处龙泉市宝溪乡深山中的张绍斌家跟着他学习青瓷制作,从此徐先生就走上了学习、探索的创作之路。

2000年龙泉市政府首次在上海图书馆举办龙泉青瓷展,在研讨会上市长林建东希望徐善平先生能設计一款象征龙泉市的纪念品。首先他将中国传统文化的龙作为作品的主要原素,用龙喷泉的形态设计一款杯子,以此象征龙泉这个地名的“龙泉杯”,该作品在2001年中国轻工联会举办的全国大赛中荣获铜奖,他在将文化融入青瓷的创作中尝到甜头。

由于当时龙泉生产的大多数商品是日用器和一些延袭商周时期青铜器外形的工艺品,如何将青瓷日用器融入传统文化并与日用器本身的使用属性相结合,能使日用器更具艺术性和文化内涵,这是摆在徐先生面前需要思考的问题。在为茶叶企业设计存放龙井茶叶罐时他展开了联想,将龙井的龙字雕成一条写实的龙,让人一目了然,又将龙井的井字做成一口八方形井的形态,这样一件日用器就融入了华夏民族的文化。在作品设计说明中他附上了四句话“一条龙华夏之龙,一口井八方之井,一种瓷中国名瓷,一种茶龙井名茶。”恰如其分地将日用器存放物的属性与外形的创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也正是这四句话打动了2005年在英国伦敦举办的世界文化手工艺品邀请展的评委们,为此他荣获该项活动的创意金奖,之后青瓷融入传统文化的作品更让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海派文化是包容的文化,它既是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也是一种浪漫的文化,同时也是一种有着时代发展印迹的文化。

2006年上海入选承办世界博览会,如何在世博会上展现我们海派文化的陶瓷呢?这又给了徐善平一个新课题。为展现海派文化的原素,他开始研制具有中国馆外型的青瓷,并从工艺上去探索。他在瓷器内壁创新进行雕制,让器壁变薄,泥坯本就很软不易雕刻,稍重就会刻穿,轻了又无效果,经过多次实践,他先轻轻在内壁刻出设计的图样,再经过800摄氏度的烧制使胎体变硬,然后再用工具精心雕刻使胎壁达到理想的厚度。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三年的探索终于成功地制作出一件有瓷器内雕的《中国馆》,从而创新了在瓷器内壁上进行雕刻的工艺,还成功申请了专利。为了能展现作品的时代性,徐先生还在《中国馆》的器内按装了声控器,只要走近作品说“中国世博”,器内灯即会亮起并显现出世博会的标志。作品不但在上海世博会贵宾厅展出中受到好评,作品的介绍还刊登在新民晚报世博会开幕那天的专栏上,融入海派文化的青瓷登上了世界博览会的舞台。

徐善平又告诉我们:青瓷的制作工艺主要分为成型工艺.施釉工艺.装饰工艺和烧制工艺等,而装饰工艺在不同时代,不同的制瓷窑口都有自己独有的装饰风格和制作工艺。

所谓创新工艺就是要在原有的工艺技术上去突破,去创造出新的工艺技术,创新依附于对工艺美术的理解,也依附于对工艺与材质特性的了解,才能更好地用工艺去融入文化,继而用形式和效果来表达作品的文化内涵。

在说到施釉工艺时徐先生说:制瓷的施釉工艺综合起来有浸釉、涂釉、吹釉、蘸釉等十多种工艺,而要对施釉工艺进行创新,应该从施釉后经烧制所产生的效果来寻找创新点。

因受越窑点彩工艺的启发,他利用龙泉青瓷釉料材质凝重感的特性,以反复多次涂釉的方法创新了他自称的“泪痕施釉工艺”。这种新的施釉工艺,不但更能突现龙泉青瓷釉料的美感,同时也显现出海派文化的包容性。

施釉是将瓷器的釉料采用不同的工艺施在要烧制器物上的过程,自古以来青瓷通常在一个层面上大多只施一种釉料(点彩以外)。

徐善平为了作品能更好地融入文化,他不断创新各种工艺,大胆尝试在青瓷的坯体上先施上一层龙泉特有的灰釉,待其干透后再施绿釉并按所需的效果擦去部分绿釉,在浙江省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徐朝兴大师的帮助下,终于成功地创造了一种新的施釉工艺,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采用这种称之谓“双色施釉擦拭工艺”所制作的包装设计,在中国轻工联合会举办的中国首届酒类包装设计大赛中荣获创意金奖。

徐善平说创新有很多方法,如果将两个窑口的传统优秀工艺和材质结合成一种成果也是一种创新,这种创新看似简单,但是它不但需付出不少的人力和财力,更需要有这种创新的思维和永不放弃的坚毅精神。

在探索中徐善平发现德化窑传统的泥条盘制工艺很有特点,能做出不少器形的杯、碗、盆、壶、花篮等,但都是用德化白泥制成。能否将德化的白色胎泥用泥条盘制工艺制成的器物与龙泉具有凝重玉质感的釉料结合在一起呢?为了这个探索点,徐善平不断试验,逐步摸索出在器物上多次用不同方法施釉的新工艺,填洞施釉工艺,从而将两个窯口的工艺相结合为一体,终于做出了有着独创性的透空茶具。

2005年徐善平曾创作过一件《恋》的作品,该作品就是通过器物的流线形态与“恋”本身涵意有机巧妙地融合为一体,从而去表达作品的主题,该作品在2010年举办的中华现代陶艺名家作品设计大赛中荣获最佳时尚奖。

上海地方性的标志建筑风格具有海派文化特征。我见到了徐善平先生将上海石库门建筑的外形设计成一件日用品,同样可以融入地方性的文化,也同样可以将内容与形式融为一体。

《石库门》壶,9 cm×4 cm×12.5 cm,2006年制,作品表达主题的形式很多,可以单独成件,也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材料制作成同一主题成为一组作品。

徐善平说他几年前在市场上购得一块中间空心的红木,但怎么看也想不出派什么用处,直到几年后出现了跨界组合这个名词才想起用它来做件作品,左思右想后用青瓷材质雕了个布袋和尚,拼在了那块红木上,正好将和尚行善与红木“心空为佛”的涵意合为一体,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从而成为了融入海派文化的青瓷。

作品除了不同材质进行组合,同样也可以有不同的形态的两件组合成一个主题的一件作品,目的是将文化融入青瓷。

在龙泉青瓷发展的历史中有段广为人知的故事:明代相传龙泉有章氏兄弟俩各主持一窑,哥哥章生一主持烧制有开片纹的青瓷,人称“哥窑”,而弟弟章生二专烧无片纹的青瓷,人称“弟窑”。徐善平以这个历史传说为背景,采用了龙泉本地铁胎泥与灰泥这两种泥料,雕制了哥、弟两人的形态,并利用不同的釉面特点来表现章氏兄弟二人的不同特征和传说中的意境。

我想这种利用材质的不同将文化融入青瓷,同样可以给后人在创作中留下了启发性的空间,在青瓷融入文化中留下创新的记忆。

我们在一起探讨工匠精神时徐善平说:工匠精神包含对事业要敬业、精益、专注和创新等方面的内容。他转过身去指着一只雕制很精美的螭龙杯说,这是他用纯手工将一块胎泥慢慢雕制而成的,我们在座几人都难以相信,因为我们都见过大的雕塑而从没见过用一块泥能雕制出如此精美的瓷雕作品。

看着徐善平先生工作室里那么多创新工艺的作品,我在想它既是青瓷但它又有着自身的形态、自身的工艺和自身已经形成的风格和特征,这些融入海派文化和独特创新工艺的青瓷,已经形成了与这座城市有着相同包容性和创新性的特征,已经成为有着上海特征和文化的海派青瓷。

听完他的介绍我在想,徐善平先生二十多年来始终如一将青瓷融入更多的地方文化以及制作工艺追求创新的精神正是我国青瓷发展的方向。希望徐先生能为青瓷的发展作出更多的努力,让华夏的陶瓷文化更加灿烂。

猜你喜欢
龙泉青瓷海派
龙泉青瓷
龙泉青瓷笛
报错恩
海派《七侠五义》重现舞台
为“海派”正名
跨界合作引领时尚
幸福龙泉
在龙泉,有一种温度叫暖心
龙泉汤
先有青瓷还是先有白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