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青白瓷的工艺特征与当代探索

2020-01-14 10:20李海霖
上海工艺美术 2020年3期
关键词:制瓷白瓷工艺

李海霖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origin, material and process characteristics of bluish white porcelain, this article profoundly summarizes the useful inspirations from traditional bluish white porcelain making process for the current innovative practices.

传统青白瓷的材料特征和制瓷工艺,体现出古代匠师的制瓷智慧和社会审美意识。此前的学人就其历史、遗物考古和审美特征等作过周详研究,本文拟通过对青白瓷的创烧缘由、材料与工艺特征进行分析,进而探讨传统青白瓷制瓷工艺为当下的创新实践所带来的有益镜鉴。

一、何为青白瓷

青白瓷,色淡雅,胎骨坚致,釉面明澈温润,因其不如卵白失透,亦不似青瓷浓郁,古人称此介于青、白二者间的瓷器为青白瓷。

北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蔡襄在其所著《茶录》中最先提到“青白”一词:“茶色白,宜黑盏····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宋人吴自牧《梦粱录》也多次提到“青白”瓷器,此外,南宋蒋祈《陶记》、元朝汪大渊《岛夷志略》、明人费信《星槎胜览》和清人蓝浦《景德镇陶录》等书亦有记载。

宋时,江西几大窑场如饶州窑、赣州窑、吉州窑和南丰白舍窑均生产青白瓷;安徽有宴公窑和繁昌窑;福建则遍及全省各地,闽北和闽南尤为集中;另外浙江、两湖、两广均有窑址发现。地域之广规模之大,可知南方各地对青白瓷的热衷。蒋祈《陶记》记载:青白瓷有“饶玉”之称,“江、湖、川、广,器尚青白”。

通常认为,青白瓷的烧造和人们对玉器的崇尚有关,也有学者不同此说,认为是南方各窑场受到北方白瓷南传的影响,偶然烧得青白色后因受到世人喜爱而流行开来。青白瓷垄断了景德镇整个宋代的窑场生产,进而影响到南方其它窑场,持续烧造的景德镇青白瓷自元代中后期始逐渐淹没于青花瓷和白瓷的盛名之下,又在晚清民国得“影青”别名。

二、青白瓷的工艺特征

宋代的艺术不具汉唐的博大与宏阔,转而为向内的反观与自省,将青白瓷置于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审视,更能体会其形式之下的意味。青白瓷“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的典雅端庄,折射出自宋以来儒家文人内敛敦厚的君子之风。

(一)质材淡雅

瓷器的釉色主要取决于胎釉的化学成分和烧成气氛等因素。从北方唐宋白瓷和南方宋代白瓷和青白瓷的化学组成来看,釉料化学组成接近,唯南方瓷釉中CaO的含量普遍比北方白瓷高。数据显示,南北瓷分属两个不同的瓷釉系统,北方白瓷CaO含量在10%以下,而南方青白瓷大多在10%~15%。CaO为高温釉中的主要助熔剂,含钙量适度的釉面透明亮泽,在高温时具有较好的流动性,而适度的流动性造成青白瓷釉面微妙而丰富的浓淡变化。另外,南方窑场瓷石入釉,瓷石中含有的少量Fe2O3使釉色略泛青绿,施于白晰的胎体,整体上呈现出青白之色。由于釉料在高温下的流动性,在白胎的映衬下,器物薄釉处泛白,积釉处透青,是谓白中闪青,青中泛白,颇具淡雅的青玉般质感。

南方瓷胎高硅低铝,北方瓷胎高铝低硅,瓷胎的化学组成差异很大,但北方白釉与南方青白釉瓷器胎中的主要呈色元素Fe2O3和TiO2的含量均值都在1%以下,南方各窑场瓷器TiO2的含量甚至更低,这意味着胎料对釉色几无干扰,事实上五代南方地区烧制出白瓷,正归功于当地瓷石较低的Fe2O3和TiO2的含量。

青白瓷产生的另一重要原因是装烧技术。南方普遍使用的龙窑以松柴为燃料,相较北方的马蹄窑,更容易形成还原气氛,使瓷釉中的微量铁成分呈现出淡绿色,相同的釉料在马蹄窑和龙窑中分别烧制,会出现白或白中泛青的有区别的色调。

综上,江南地区适合制作白胎的瓷土的发现,使南方青瓷窑场仿制北方白瓷成为可能,但南方先天的自然资源与特有的技术条件,又使得这里不容易烧制出与北方完全一样的白瓷。南方白瓷胎釉易烧出白中泛青的青白瓷的效果,是与胎釉含铁量以及石灰石、釉灰的配比及淘洗工艺有关,也与釉的厚度、南北方不同窑炉的还原气氛强弱有关。

(二)纹饰简约

宋代青白瓷工艺突破晚唐、五代旧制,出现了多种装饰技法,常见的如刻划花、印花等。刻划花为南方青瓷的传统,印花仿自定窑,纹饰工整,层次分明。此外,剔花、镂空、釉上褐彩、贴塑也较为常见。

宋代青白瓷的纹饰内容,多取诸于生活日常,分植物、动物、人物和山水数种,尤以植物类为主,如莲花、牡丹、菊花等;动物纹样有龙纹、凤纹、鱼纹、水禽,较人物和山水类少;人物则以婴戏为主。

这些装饰呈现出一些共同特征:首先,纹样的艺术处理上高度凝炼、富于变化。如婴戏、卷草纹等,往往寥寥数刀便把天真稚气的童子戏水的形态刻画得栩栩如生。其次,繁简得当、疏密有致,以长颈瓶上多层次的堆塑为典型。再次,题材选择与装饰部位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综观宋代青白瓷,胎质洁白,轻薄透亮;釉色轻灵变幻、莹润淡雅;造型上吸收了金银器的特点,有秀丽挺拔之卓绝风姿;装饰上虽有刻花、划花、篦划、印花、堆贴、镂雕等技法多种,但含而不露、意蕴隽永。整体视之,洁白无瑕的胎体上薄施素淡的青白釉,厚处水绿,薄处玉骨素肌,犹如精研后的白玉闪烁着清亮的淡青光泽,这些无不臻于一种文质彬彬的宋瓷之境。

三、青白瓷的创新探索

青白瓷仿玉曾是陶瓷界的流行观点,但实际上,从窑址分布均在长江以南这点来看,青白瓷的创烧非因窑工对青白玉质的刻意追求,它的烧制是在南方地区特定的自然资源和窑业技术条件下对白瓷的仿烧并顺势而为的结果。陶瓷史上如哥窑等许多的工艺创新都源于这般“意外所得”。立足于材料和工艺的特质,从创烧时的“意外”效果到后来蔚为壮观的青白瓷窑系,从早期的粗稚到明清的透润,这一蜕变的过程为当下的工艺创新与创作实践帶来了可资借鉴的启示。

(一)材料实验

青白瓷的烧造,随窑业技术提升逐渐稳定并成熟,成功地控制了胎釉中的含铁量,并通过薄胎技术和加厚釉层等手段烧制出玉质般色泽。清人寂园叟陈浏《陶雅》载:“永乐隐青脱胎碗,最为可贵。脱胎乃瓷质极薄之谓。若画之没骨者……其所影之花,两面莹彻,可以互鉴……”。青白瓷新颖的釉色或因契合社会上层人士的审美趣味而渐成风尚,自五代北宋至晚清,一代代陶人的不懈努力和集体智慧,材质特征上因应着时代需求不断变化,并最终在南方地区形成一个足以与传统青瓷抗衡的青白瓷窑系。

“进坑之泥,制之精巧”,我们早已跨越舂石制粉、淘洗成泥的时代,当下的制器环境与实验条件远胜昔日,有志的陶人当具备开放且积极的技术创新意识,发扬工匠精神,从材料的选择和加工配制着手,建立起自己作品的清晰面貌,从基础的制器材料开始,作品便从根本上区别于泛泛之作。众所周知,胎釉材料的实验成果是优秀而独具个性的作品的基础,也是制器技艺较深层次的探索。

(二)成型探索

制器成型依助工具,和所有的传统工艺一样,在工艺的发展进程中,工具一方面是行业的象征,同时被视为行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故而“良工利其器”。制瓷工具伴随不同时代劳作方式而产生并变化着,特殊的工具随行业分化而逐渐向着更专业的方向发展成熟,新的生产力条件下,先进的成型方式和技术能更精准顺利地完成各类新的制瓷工艺。

传统青白瓷的成型方式大致有辘轳、模制及捏塑等数种,单一的材料属性限制了成型工艺进而局限了作品的面貌。当下,随着日新月异的先进科学技术手段注入到制瓷實践中,新工艺伴随新材料而层出不穷,既有的成型手段得到极大拓展。新时代,高压注浆、干法压制成型甚至包括科技含量较高的3D数字打印、固体无模成型等工艺出现,配合开放的材料试验、先进的窑炉烧制实验等,青白瓷制品的面貌样式定将得到极大的丰富。

(三)形式语言发掘

传统百工造物,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从青白瓷工艺的传承发展来看,因地制宜、因材施艺的思想贯穿于其发展的整个过程,也因而决定了青白瓷审美价值的标准。当下青白瓷创作探索,需着力于新材料新工艺,发掘新语言新形式,并融入时代的主题和当代价值的思考。

手工艺的创作由心而发,工艺的过程得于心而应于手,制器形式被视为心迹的物化。当下手工艺复兴的新时期,更需细细体会卢梭的话:工艺的功用最大,从视觉、触觉、听觉和语言四者合力从事自我活动……,工艺是人的身体活动与内心体验的结合。瓷土柔软细腻,能准确传达创作者的思考,记录制作过程中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动作和情绪,极富表现力。制瓷的过程需对形式不懈探索,青白瓷白洁淡雅、透光见影的特征通过陶艺家反复的工艺实践加以强化,适宜得当的形式语言更能表达出青天碧流、如影随形的青白瓷的工艺魅力与艺术联想。

四、结语

工常与巧、艺等字相联系,既有技术的意思,也含有艺术因素。青白瓷在宋代南方的兴起一方面是先民因势利导利用自然资源的结果,另一方面青白瓷的生产和使用又蕴含了诸如生活方式、价值选择和审美趣味等种种文化的内容,传统青白瓷曾创造出形式与意蕴、功能与装饰统一的文质彬彬的境界,从创烧时的粗率到永万年间胎体透薄、对光可见纹影的工艺蜕变,在当下仍闪耀着灼灼光辉。探析其材料、工艺及其随时代阶段性的工艺变化具有积极的意义。所谓入古不深则不能化,传统的技艺与古意的援引是创新的源头活水,对青白瓷传统工艺的深入探析于当下的创新实践具有远长意义。

(本文系中国美术学院课题“传统青白瓷的材料研究与创新应用”成果,编号:YB2016002)

参考文献:

〔1〕冯先铭《我国宋元时期的青白瓷》,《故宫博物院院刊》,1979(3)。

〔2〕黄义军《宋代青白瓷的历史地理研究》,北京: 文物出版社,2010年。

〔3〕黄义军《宋代青白瓷起源的背景初探》,《考古与文物》,2006(2)。

〔4〕李家治《中国科学技术史·陶瓷卷》,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年。

〔5〕张福康《中国古陶瓷的科学》,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

〔6〕薛瑞芳《釉药学》,台北县里莺歌陶瓷博物馆,2003年。

〔7〕郭景坤《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论文集》,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年。

〔8〕陈尧成等《武昌青山窑古瓷制作工艺的科学总结》,《中国陶瓷》1996年第6期。

〔9〕杭间《中国工艺美学史》,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

〔10〕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载《中国陶瓷名著汇编》,北京:中国书店,1994年。

猜你喜欢
制瓷白瓷工艺
进口原料及设备制瓷对启新瓷厂发展产生的影响
清朝什么样
德化白瓷创作的传承与艺术创新
那年夏天
新型废热锅炉的制造工艺
船舶上层建筑建造工艺探讨
赏工艺,看杰作再现
萧邦 探寻稀世工艺
《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成为省级地方标准
先有青瓷还是先有白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