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军事工业遗产空间重塑与探索
——以江西连胜机械厂改造为例

2020-01-15 06:16汤阳洋刘宇波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0年1期
关键词:军工遗产军事

汤阳洋,刘宇波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1 引言

军事工业遗产是世界现代工业建筑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别于民用工业遗存,军工遗产具有强烈政治色彩和军事化风格。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国防工业军转民政策趋势不断扩大,军民两大体系资源协同互补、流动,进而组合为一个有机整体[1]。在“军民结合、以民养军”的大背景下,军工遗产空间重塑主要以军工要素为设计线索,突出军事功能的民用化转变及文脉的物质化继承。2013年国务院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的21处工业遗产单位中,军工遗产单位2处,由此来看大批新中国军工项目使用年限超过60年,工业遗产的历史价值日趋提升。

江西连胜机械厂隶属江西重点建设项目国营939厂,“连胜”寓意战争中节节胜利,承载着火红年代人人争先、蓬勃向上的记忆。自1969年以来厂区经历了“转停升迁”四个不同阶段(见图1),其体现了区域国民经济与工业发展的时代历程。由此可见,以政治为建设目的的军事工业遗产具备技术水平先进以及区域关联密切的鲜明特性,特定时期所展现的国家性与民族性使其成为我国近代工业遗产侧重的类型典范[2]。2000年以来,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改造,江西、重庆、贵州等城市中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的军工厂企业逐步被关停,其中不乏一些具有较高历史价值和技术价值的军工遗产。如何对这些军工遗产进行保护性改造与再利用成为如今工业遗产研究与存续的重要专题。

图1 厂区发展脉络

2 国内外军事工业遗产改造现状

自20世纪60年代提出“工业考古学”以来,工业遗产的信息登记工作推动了“工业遗产”界定与档案识别。至今欧美和日本等早期工业化国家已经建立了多类型产业活动融合的公共空间改造体系,其再利用模式涵盖了会展、博览、餐饮、休闲、办公等现代都市功能(见表1)。例如,奥地利陆军历史博物馆以军事基地兴衰为主线整体保留原有的遗产空间,参考“考古—管理—再利用”模式[3]开发军事主题旅游项目。美国亚历山大鱼雷工厂改建项目以军工要素保护为切入点,将鱼雷等废弃设施艺术化改造成为军事内装风格的现代艺术中心。近年来,西方国家军事工业遗产改造的视角逐渐从单体改造转向区块联动,例如2003年由欧盟建立的“欧洲工业遗产之路”(ERIH)跨国协作组织从区域保护层面提出了军事工业主题线路 (Theme Routes)[4],该线路连接欧洲各地区代表性的军工遗产锚点,为传递军工遗产信息与建立协作机制提供区域化的交流平台。2011年ICOMOS大会上通过了《都柏林原则》,动态的工业生产过程等非物质文化要素被正式纳入工业遗产范畴,军工遗产的内容细化进一步促使其保护模式向系统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我国军事工业遗产的改造利用始于20世纪80年代。而后90年代中后期自发性保护再利用的尝试逐步兴起。2006年国家文物局下发了《关于加强工业遗产保护的通知》,拉开了国家层面工业遗产保护的序幕。随后国内各地陆续开展了工业遗产资源普查工作,并完成了一批代表性的军工遗产改造项目。参考三线建设军工遗产界定准则[5]可将改造项目分为以下三类:

1)特殊人物事件主导

例如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名单的重庆抗战兵器工业旧址;由军阀张作霖建立的庆华工具厂旧址被改建为全国第一家以枪械为主题的军工博物馆;

2)特殊建筑形态主导

例如816核工厂整体保留了世界最大的人工洞体,建设成为一个地下主题乐园;巩县兵工厂复原了9000m长的防空洞,将其打造为影视拍摄基地;

表1 国内外军事工业遗产改造案例

3)特殊产业工艺主导

例如国营221厂以核武器组装加工、爆轰实验留下的历史遗迹为展示内容成立了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福州马尾造船厂用雕塑还原船只生产流程,改建成为历史陈列馆。

国内现有军工遗产改造实践大多以孤立的建筑单体或构筑群为对象,在功能类型上以博物馆、文保单位等“静态”利用模式为主,创意产业园等“动态”利用模式多直接套用引进国外开发模式,形式单一且地域特征性不强。与此同时,相比于国外调研分析先行的开发模式,我国军工遗产的信息统计滞后且改造后形态与原主题文脉偏离较大,军工遗产精神与空间要素结合效果不佳,尚未形成一套从单体改造到区块联动的系统性再开发指导体系。因而,如何解析各遗产空间要素的地域特征并针对性提出改造策略,是推动军工遗产空间重塑的关键。

3 建成空间要素提取及类型化梳理

3.1 军事工业遗产的建成空间要素提取

根据形态及功能差异,可将江西连胜机械厂工业遗产分为建筑、设备及构筑物、道路场地三类空间构成要素(见表2)。

1)建筑要素

①生产建筑跨度一般为30m~35m,具备功能性的特殊造型,如枪械生产车间采用锯齿形天窗保证室内采光均匀度。

②办公建筑:红砖砌筑的二层平房,仿苏式建筑风格,梁柱结构粗犷暴露,外墙刷有文革时期的标语口号。

③配套建筑包括宿舍、食堂、学校等服务设施,其中宿舍为援建地上海的里弄联排布局,4层砖木结构建筑。

2)设备及构筑物要素

指直接用于生产的机器设备、生产辅助设施及生活设施,在生产产品由枪械(军)转向自行车(民)的过程中,原铸造炉及车床设备被完好保留。

3)道路场地要素

指场地肌理、开放空间及交通运输设施。现有场地被横纵两条宽12m的硬质铺装车行道分割,组团内部人行道路界面模糊,最大步行距离约215m。厂区内共有7处开放空间,空间类型包括废料堆场、绿地公园、办公入口、线型空间及生产场地等。

3.2 军工遗产的建成空间要素特征

针对上述空间要素的梳理,江西连胜机械厂是典型的军工大院式产业区块,其空间组织关系包括以下特征:

1)功能分区明确

厂区功能布置符合三线军工企业典型的“似城聚落”[6]特征(图2a),生产区、生活区中轴对称式布局,办公区位于场地核心兼顾内外联系,休闲娱乐区供生活区居民使用。原有功能分区内在逻辑清晰,内部距离适宜步行。

2)建筑遗存完整

鉴于三线军工企业特殊的生产需求,机械厂内建筑遗存构造节点清晰牢固,以联排式里弄布局为基础(图2b),运用了红色年代典型的红砖材质,建筑可利用程度较高。

3)虚实空间并存

场地中存在大量由实体占领限定的开敞式空间形态(废料堆场、绿化公园),外部空间在厂区占比达到65.4%。外部空间形状封闭明确,但由于小品、绿化与公共活动空间之间的二、三级图底关系缺失[7](图2c),同一秩序中空间形态单一缺少变化。

4)遗存要素孤立

场地中保留了多种物质遗存与非物质遗存。随着厂区产业转型与居民迁出,遗存之间以生产流线、工人行为流线为线索的原有联系断裂,军工设备及构筑物要素孤立存在,呈现散点状的形态(图2d)。

4 遗产空间重塑策略及模式

随着城市核心区的扩张,军事工业遗产用地由原来的城市边界区转变为主城区,经济社会转型迫使其面临再建设再利用的压力。同时作为区域唯一的军事文化符号,军工遗产的改造需要与城市文脉相协调。因而遗产空间的重塑既要实现新的土地价值又要保留军事文化内涵。为了协调经济与社会因素的平衡关系,从“场所认知”的三个递进级别[8]出发,结合工业遗产重生中叠加增值、协调传承、有机统一的原则[9]进行要素重构,并针对特征解析的结论,提出军事主题强化、军工记忆再现、军工精神提炼的三种重塑策略。三种策略分别从“物质、意境、情感”层面建构空间归属感,使重塑空间在功能更新的同时能够引发参观者的情感共鸣。基于此,在规划设计中建立4种空间重塑模式,如图3所示。

表2 建成空间要素提取

图2 连胜机械厂总平面图分析

1)功能叠加的空间分层模式

军事工业遗产大多是汇集厂房、办公、宿舍、学校、医院的小型社会,企业关停迁出导致空间功能丧失原有的活力,因而军工遗产空间需通过植入新功能来实现活力重塑。由于原有的大规模生产需求,厂区内建筑道路空间尺度巨大、组织机械。可以在单一空间中介入不同性质、不同使用方式的军事主题功能,并由柔性隔断进行划分。这种柔性介入的方式一方面丰富了厂区的空间层次,在实现层级划分的同时保留军工粗犷的“物质力量”,另一方面不同功能的兼容可促进邻里交往,衍生出更多的行为模式。

2)界面操作的内外渗透模式

从军工遗产建筑群的角度看,要素间形成的特定空间秩序很大程度上决定整体设计的成功与否[10]。原有军工遗产场地中存在大面积、多类型的开放空间,可结合建筑实体营造虚实变换的空间序列。由于建造技术与取材条件的限制,厂区内建筑空间独立封闭,其围护界面以砖石、混凝土材质为主。在空间序列的塑造中,改变材质形成可穿透的界面,或局部形体退让形成灰空间,使人可以感知内外不同位置的空间变化,加强内外空间的渗透联系。

图3 遗产空间重塑模式

3)历史重现的场景塑造模式

军事工业遗产承载了建国初期中国工人与知识分子生产生活的记忆,是社会认同感与归属感的基础。在特殊时期的恶劣条件下,利用简陋的生产技术推进了国家重工业化的发展,应对其重要的场景及实物进行保留。历史重现模式包括实体重现与记忆重现两部分。修缮整治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采用原位加固、同位修补等手法还原重要生产生活场景,使原有空间要素由功能性向纪念性转变,并通过军事要素与现代要素的结合来增强吸引力。

4)元素再生的实体植入模式

近年来,小城镇的开发模式开始注重对其文化内涵的挖掘,而军工精神又是城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军工遗产空间的重塑要以军工精神的物化展示为目标。以颜色、几何符号为载体表现军工文化,结合艺术化手法对实体遗存进行形体重塑,使其成为军事文化展示点(图3)。同时,根据凯文·林奇提出的标志物理想位置关系[11],围绕文化核心点对既有空间的道路组织、功能布局、界面围合进行整体化梳理,使新旧要素之间产生结构性关联。

5 军工遗产环境整合

5.1 军事核心区的划分

连胜机械厂的重塑定位为军事主题体验园,其开发模式呈现出功能的高度混合化的特点[12]。以原有厂区的功能分区为基础,在整体规划设计中根据功能性与历史性划特点分出军事核心区与风貌控制区两大类,如图4所示。南北向区域边界植入两条7m宽的通廊,其中央种植行道树形成开放的柔性界面,组团南北向被划分为55m和85m两个宽度层级。

1)功能混合开发

军事核心区是维持厂区军事整体性的枪械产业展示区,在其中设置军事博物馆、连胜广场、红色靶场、军品画廊及纪念品商店,同时引入枪械展示、靶场射击体验及定期的历史剧表演,实现“观展、观影、射击、消费”多元融合的军事体验。风貌控制区设置老年疗养、酒店住宿、创意SOHO三种不同服务类型的住区,一方面满足住户留守及旅游参观的居住需求,另一方面引入老年人、艺术家、游客等人群,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之间的交流创造机会。

2)道路主次划分

厂区采用“大串接”与“小迂回”相结合的路网结构,在核心区的塑造中保留原有筒仓、桁架、阶梯式天窗等形态突出的物质要素,并对孤立的大型设施采取移位易用的方法使其沿南北轴线从低到高布置。设计红色金属材质的架空廊道串联多个景观节点,利用其非线性的形态消解原有中轴序列。次级道路以步行为主,采用柔性的红色透水砖,与红砖建筑及军事构筑物景观相匹配。主次道路在龙门吊等主要景观节点处利用阶梯、坡道相连,最终形成主次分明、内部可达性高的道路体系。

5.2 主题场所的“织补”

原机械厂区组团内建筑界面破碎,外部空间形式特征模糊,因而需增强导向性与层次性。在场地肌理整合中引入“织补”的手法。梳理历史行为模式的需求,考虑尺度感知的限制,缩小建筑间距并统一退界以形成亲切的公共空间。根据界面的定位划分,采用添加、削减、内外互换等处理手法(见表3)将界面化零为整,并在厂区粗肌理中叠加绿植斑块、基础设施等多块状和点状元素。在遵从原有节点空间围合的基础上,形成可连续的开放场所。

图4 军事主题体验园功能组织

1)整合线型街道

在博物馆-SOHO组团的整合中,分析历史肌理“穿行-停留”的行为关系(见图5),保留东西两侧厂房原有的肌理,在中间以8.6m为模数添加3层建筑,使组团沿街界面更加连续完整,形成具有围合感的商业生活场地[13]。街道西侧新建红砖界面局部退界将其划分为3个12m宽的形体单元,退界处植入绿竹及低矮灌木。同时在东侧设置沿街商铺开放界面,9.8m宽的街道中央连续植入军事主题雕塑来引导视线,并设置L型围合的休憩场所。

2)柔化节点庭院

在商业庭院下沉场地的中心布置倒置的锻造炉作为核心景观,种植水生植物净化原蓄水池水质,并插入群化树阵划分交通、休憩空间。东侧建筑底层架空,交错铺砌作为入口。北侧界面采用减法转置的手法,剥去水泥层使内部构件外露,木质铺地外延限定露天茶座场所。插入垂直的观景平台连接围合建筑,创造水平与垂直方向内外渗透的外部空间。

6 军工遗产单体建筑适应性再利用

6.1 多元空间的组合

厂区建筑的内部空间重塑以“最大限度保留”为原则,沿用原有的构体系并局部加固。按照功能需求插入辅助网格,将展示空间模数设置为3m[14],以此来量化梳理新旧空间的组合与过渡。借助光影、色彩、材质肌理的细节变换,采用对比、抽象、隐喻的手法构建非周期性图序(见表4),进而使军事内部空间沿着“序幕-发展-高潮-尾声”的序列展开。机械厂区中常见的空间组合关系包括以下3类。

1)新旧包容

在军事博物馆的塑造中,大跨度空间不同标高插入6个以“寄生、开端、发展、瓶颈、新生、创新”为主题的枪械展陈单元,单元尺度为6m×6m,内部材质陈设配合主题营造,如瓶颈主题空间内装采用黑色色调,利用深色大理石材质铺装。大量残损枪支杂乱堆放营造紧张感。单元间设置2.7m宽的“桥梁”,上空的玻璃屋顶引入太阳光,在单元体外墙面上形成周期性的光影变化暗示时间主线。底层公共部分用于展示仿制重型枪械,可临时用于影视拍摄。

表3 场地界面层级划分

图5 街道空间停留关系

表4 多元空间组合方式

2)实体穿插

原有仿苏式办公建筑的形体单一乏味。在其中增设4m跨度的轻钢承重结构来代替原有的砖墙结构体系,沿着垂直道路方向布置3个红色长条形工作室来强化厂房与水面的联系。连接实体间的玻璃过道内引入水景及光影变化。另一侧则保留3段12m长的红砖界面片段,材质虚实、明暗、新旧的对比丰富了单一线型过道的参观体验层次。线型交通端部的主次入口大厅采用红色砂岩来模拟外部墙面,陈设砖艺作品使室内外过渡自然。

3)单元串联

原有工人宿舍开间为3m宽且相对独立,难以满足酒店公共服务的布置需求。因而在其山墙侧加建东西向公共服务空间,连续落地窗增强餐厅、书吧的水平延伸感。新旧空间之间共享门厅,门厅设置红色主题雕塑,内界面用照片、剪报、插画装饰。局部拆除宿舍楼板形成2层通高的交流厅,并通过钢结构玻璃楼梯间及红色连廊贯通连接,凸显原有界面的历史厚重感的同时为新型邻里关系的构建创造可能。

6.2 片段情境的转译

军械生产与大院生活是给机械厂区带来活力的事件,具体有精钢铸造、零件打磨、枪管钻取、拉膛线等工艺流程与工人上下班、厂房用餐、露天电影等情景。结合情景再现模式将典型事件物化为多个主题场所。基于使用情况的变迁,运用图版、雕像、多媒体等工具再现历史故事,并融入打磨体验、用餐住宿等活动将其营造成与原功能相关的专项展示空间。

1)生产线重现

生产线重现分为铸造、加工、抛光、检验及出厂五个专题,以深灰色为主色调。用雕塑人像再现生产过程,并将铸造工具及半成品模型在场景中进行展示。机床展示馆中参观者通过机床按钮控制宣传片的播放进度,利用大型浮雕及嘈杂的机器轰鸣声展现工人工作场景。结合VR模拟机虚拟靶场试枪,让参观者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感受生产线历史。

2)食堂再生

将原有食堂改造为军事主题餐厅,对原有木质楼面支撑进行加固,利用L型花池将用餐区划分为8个用餐组团。修复餐厅内部红色标语及人物彩绘,并在柱头处装饰冲锋枪、指挥刀等武器。为了还原在车间用餐的体验,用餐区内穿插布置了4台大型车床,家具使用木质包铁皮的餐桌、长条板凳。同时采用具有历史感的铝饭盒、搪瓷杯等餐具,服务人员身穿着绿色制服并佩戴“为人民服务”的胸牌,进一步强化军工主题色彩。

6.3 景观节点的塑造

基于上文对核心区的划分,厂区采用“两区、一带、多点”的模式构建整体景观格局。为了形成“军事空间意向”的连续性视觉线索[15],以“红色生产、大院生活”为主线沿交通主轴设置5个景观节点。如“红色铁塔”景观节点,在水塔支架表面覆上红色并布置暖色灯光,将其设立为聚合厂区的军事地标,彰显军工精神的热情活力。“龙门塔吊”、“机床轰隆”“铸造之声”景观节点是对军工枪械工艺流程的还原,其中在“铸造之声”景观节点中将保留的高炉组群与钟状铸件进行展示,架空管道与废弃桁架结合营造灰空间作为博物馆入口。“里弄记忆”景观节点,延续老工业区材质肌理及植被配置,利用藤蔓植物攀附废弃桁架,并修复大广播、信箱等生活设施以展现军工大院生活化场景。除此之外,根据拉索提出的景观视触感知理论[16],在军事景观意向营造中引入触摸、体验等沉浸式活动。例如堆场广场的水塔周围利用绿篱、香樟等植被要素进行功能区划分,在小型休憩场所展示用子弹壳粘成的81式步枪及坦克模型,在娱乐区中利用水塔改造的攀爬支架开展攀登体验项目。通过多种休闲活动耦合内在军工要素,同时与场地空间相结合,最终实现对军工遗产景观节点的重塑。

7 结语

以江西连胜机械厂地块为例,从规划、建筑、景观三个空间层面探讨了重塑新中国军事工业遗产路径和方式,为未来相关军事工业遗产改造项目提供参考。目前,依靠军工产业快速兴起的城镇,仍需进一步推进落实遗产普查、认定、分类的政策,并基于产业转型的需要,对军工遗产的保护内容、层级划分、保护主体、惩处规则等内容做出详细规定,整体系统地建立军工遗产保护体系,最终实现军事文化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传承与保护。

猜你喜欢
军工遗产军事
遗产怎么分
千万遗产
军工品质 行创未来
雄安新区 河北军工新未来
顾帅圻:将“军工范儿”进行到底
军工版“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遗产之谜
遗产
军事幽默:局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