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千百首

2020-01-15 06:40吴宜轩
新作文·初中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王绩水晶球唐诗

吴宜轩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题记

诗是美的。

这句话的含义不言自明,须知千百年来都有人在琢磨它,把玩它,仿若一只温润圆滑的水晶球,扑朔迷离的白雾中恍惚漾出诗人的身影,携诗奔向远方。然而真正能从水晶球中看出端倪的,古来又有几人?

偶遇一男子授课,《凤凰台》与《黄鹤楼》并列PPT正中,他讲,讲李白如何模仿崔颢,讲两首诗的诗句间几可乱真的相仿程度,讲译文讲注释讲主旨……末了,那人拍着巴掌道:“美不美,喏,美不美?”

我一时无言。

我总有种莫名错觉,仿佛课堂上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并非“灵魂工程师”,而是考据学家了——讲究“术”而非“美”,冗余的是死板而非美感。试问,一个只会将“幻想”关进集中营,把“单调”与“美”画等号的教师,怎能教会学生什么叫家仇国恨,什么叫山清水秀?苏东坡为何见月色而“欣然起行”?辛弃疾又是如何“梦回吹角连营”?这些震荡心魄的文字,又有哪一句注释、哪一段译文足以再现?

“不學无术”的教师,是教育的悲剧,亦是孩子的悲剧。他们的“填鸭式”教育,不仅不能在孩童心田播下美的种子,却养成了一群考据狂人。试想千百年后,当千百首唐诗被千百个童声千百遍唱响,只重事实,不尽善美的我们,该如何将“诗是美的”这一思想传递给后代?那时会不会重演上文那般生硬地将“考点”与“美”相提并论的悲剧?

诗又美在何处呢?

你读过唐诗吗?若读过,它的字句是朗朗上口还是佶屈聱牙?含义是自然生发还是不知所云?在放下书的那一刻,心中曾否泛出一丝陌生的熟稔,搅得你胸膛荡起一股更大更汹涌的痛苦或甜蜜?是否嘴角飞出一缕意味深长的浅笑,自觉与诗人相知相依,乃至合为一体?“会意”这个词是否充盈了你全身的每一个毛孔、每一寸发梢,几乎要因亢奋胀裂开来却无以排遣?你是否激动地转身,欲将这无以表达的“美的折磨”(王开岭《有毒的情人》)向他人表述,却突然发现它已悄然遁入墨香,唯余怅然若失彳亍心头?如你真有此类体验,那你尚算个合格的读者。

如果没有呢——

那,你读过王绩的“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吗?一幅凄清的《山水图》会不会顿然现眼前?是不是立马联想到“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听见“狐仙姑深夜的谰语”,看见那个属于归雁的季节里青枫林中一座冒着炊烟的小茅屋?是否感到了刺人肌骨的秋之苍凉寸寸逼近,切割人心底最柔软处?如果有,那你是幸运的。

你读过李清照的“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吗?是否脑海中立马浮出一艘船正乘风破浪?船身戏着波涛,船尾骄傲地高扬,一位女子赫然傲立船头,口中吟诵着“九万里风鹏正举”?如果有,那你是快乐的。

你读过朱敦儒的“中原乱,簪缨散”吗?一幅瓜分天下的全景轰然临目,烽火连天烧得正浓,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诸葛孔明的《出师表》响彻耳畔,你却只想“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携万金家书归乡……是吗?如果是,那你是善感的。

如果,都不是呢?

那你将什么也剩不下,听不见诗的哭声。

最后,以一则逸闻作结吧。

一位先生在学堂授《论语》,讲至“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段,竟潸然泪下:“夫子这哪是高兴,是伤心啊,平时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此事若真,我要深深感谢那位老师。

他无意中留给下一代的,是一个时代的文化基因。

(指导老师:王  艳)

品读“诗是美的”

难得!

读完文字,心里唯余此二字!

写诗歌题材,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但能深入将之问题化、思想化的文章,当真难得。“诗是美的”,起笔寥寥四字,却可有无数种解读——深沉的爱?莫名的悲?还是得意的笑?好似都可以从这四字中读出。果然,从下段起,就给我们来了一个意外:水晶球的比喻妙哉,男子授课例证传神,将“诗是美的”与当下光怪陆离的解析、解构之反差,准确呈现。

“诗是美的”,可以考据得出此结论?这“术”实在有些可笑,却真真实实存在于当下课堂上。作者的忧思之情令人动容。

接下来,就是论证自己观点了。“诗是美的”,乃感受而得来,乃品读而得来,乃回味而得来,乃想象而得来……举证时,王绩李清照朱敦儒,诗人用心选、诗句用心品,当真考究!

结尾一则逸闻,巧妙深化观点。

作者当真懂文章之“术”深矣!(肖   尧)

猜你喜欢
王绩水晶球唐诗
唐诗写柳之妙
春夜讲唐诗记
唐诗里的日与月之争
大自然的水晶球
漂亮的水晶球
隐士王绩的诗酒人生
手指上的“水晶球”
隐士王绩的诗酒人生
王绩为酒而仕
唐诗赏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