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政治智慧的基本特征

2020-01-16 16:24秦在东靳思远李心依
湖北社会科学 2020年11期
关键词: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理政马克思主义

秦在东,靳思远,李心依

(华中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收入了自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召开至2020年1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著作92篇,全书生动记录了这一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取得新的重大进展的伟大实践,集中呈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推进新时代治国理政实践中提出的许多具有原创性、时代性、指导性的重大思想观点,系统反映了党的十九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成果。这部著作是我们认真研究和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的权威文本。笔者认为,在学习实践中,要重点领会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政治智慧的三个基本特征。

一、始终坚持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高度统一

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在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提出的重要要求。因此,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既要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推进新时代治国理政实践中提出的许多具有原创性、时代性、指导性的重大思想观点,又要着力把握其展示出来的科学的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

思想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工作方法是人们改造世界的手段。思想方法决定工作方法,工作方法反映并检验思想方法,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言:“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互相结合的,思想方法不对头,工作方法也就不对头。”在革命和建设时期,科学的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集中体现在毛泽东同志领导的革命、建设实践与发表的系列讲话与文章之中。在新时代,科学的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既融通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领导推进的治国理政实践之中,也贯穿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第三卷收入的多篇报告、讲话、谈话、批示、指示、贺信等,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路。这里重点聚焦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八大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一是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作看家本领。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只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不断把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如在2019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上指出:“干部要成长起来,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掌握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1](p519)二是坚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概括,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尤为重视的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从全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具体要求到强调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从坚持把乡村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到抓好六个方面政策举措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从强调走符合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到支持地方结合实际创造性做好立法监督等工作,都生动体现了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根本观点,都充分反映了实事求是这一党的基本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三是关于不断提高科学思维能力问题。习近平强调:“全党同志一定要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1](p61)谈到建章立制,习近平指出:“要坚持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1](p543)四是保持战略定力。保持战略定力就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1](p188)保持战略定力就必须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外部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改革发展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在防范化解重大矛盾和突出问题上出实招硬招,推动改革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1](p178)保持战略定力就必须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五是关于坚持问题导向。问题反映时代声音,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坚持问题导向,要善于发现问题,聚焦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2]坚持问题导向,要善于分析问题,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问题导向要瞄着问题去,追着问题走,如我们要“聚焦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深入调查研究,鼓励基层大胆探索,坚持改革决策和立法决策相衔接,不断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1](p189)六是重视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调查研究工作,并指出调查研究要务求“深、实、细、准、效”。如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0周年大会讲话中强调,政协委员“要不断提高思想水平和认识能力……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全面增强履职本领”。[1](p298)在调查研究中要坚决反对“走马观花、浅尝辄止、一得自矜、以偏概全,草率地下结论、做判断”。[1](p500)七是关于发扬钉钉子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篇讲话与报告中强调要发扬钉钉子精神,如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我们党要“增强狠抓落实本领,坚持说实话、谋实事、出实招、求实效,把雷厉风行和久久为功有机结合起来,勇于攻坚克难,以钉钉子精神做实做细做好各项工作”。[1](p54)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领导干部要“发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以钉钉子精神担当尽责,真正做到对历史与人民负责”。[1](p72)在2019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强调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发扬钉钉子精神,脚踏实地干”。[1](p521)八是关于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1](p540)新时代党员干部肩负着党和人民赋予的重大职责,必须加强学习。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既指出了学习的内容与重点,“要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学习大国建设,坚持把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中之重”,[1](p87)又阐明了学习的方法,他指出:“在学习理论上,干部要舍得花精力,全面系统学,及时跟进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1](p519)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因此,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更好地把思想理论转换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1](p75)

二、始终坚持真理力量与人格力量高度统一

马克思主义是在崇尚真理中出场的,也是在勇攀真理的高峰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真理的追求“既不怕自己所作的结论,也不怕同现有各种势力发生冲突”。[3](p7)无论是19世纪40年代对激进青年黑格尔派唯心主义立场与蒲鲁东主义的清算,还是19世纪50年代对形形色色的非科学社会主义的批判,抑或60年代和70年代与拉萨尔主义和巴枯宁主义的论争,均为马克思在批判错误社会思潮中崇尚真理、坚持真理的体现。正如李卜克内西所言:“马克思的风格就是马克思本人。他是一个完全正直的人,除了崇拜真理,他不知道还要崇拜别的……”可以说,马克思毕生的理论成就就是崇尚真理的生动写照。立足当今世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话语体系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21世纪依然强势在场正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真理的现实证成。

建党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都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就在于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就在于党充分发挥了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真理的力量。毛泽东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4](p296)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并在推进伟大事业的生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新时代真理的道路,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集中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提出的许多具有原创性、时代性、指导性的重大思想观点蕴藏着卓越的政治智慧,闪耀着科学真理的光辉,彰显着真理的磅礴伟力。习近平还警示全党,要“保持革命精神……决不能因为胜利而骄傲,决不能因为成就而懈怠,决不能因为困难而退缩,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更加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1](p7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新境界,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开辟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邓小平曾指出:“共产党人干事业,一靠真理的力量,二靠人格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指出:“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但要有强大的真理力量,而且要有强大的人格力量。”共产党人拥有人格力量,才能无愧于自己的称号,才能赢得人民赞誉。那么,人格力量来源于哪里呢?习近平指出,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集中体现为我们党的优良作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是共产党人增强人格力量的重要切入点和着眼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八项规定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从“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到“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党内集中教育活动相继开展,突出重点、抓住要害,从中央做起,层层立标杆、作示范,作风建设汇聚了共产党人强大的人格力量。在第三卷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更是既抓思想建设又抓行为规范,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使党员干部思想政治受洗礼,干事创业有担当,以作风建设的新成效进一步汇聚了强大的人格力量。“人格是一个人精神修养的集中体现”,[1](p521)中国共产党人要善于“以人格力量凝聚党心民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审视和把握日益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发展大势、领导开展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展现出来的坚定信仰信念、鲜明人民立场、非凡政治智慧、顽强意志品质、强烈历史担当、高超领导艺术等,充分彰显出强大的人格力量,充分证明不愧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定海神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对我们拥护不拥护、支持不支持、满意不满意,不仅要看我们是怎么说的,更要看我们是怎么做的。历史和人民把我们党推到了这样的位置,我们肩负的责任很重,就要以坚强有力的政治领导承担起应该承担的政治责任。他特别强调:“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1](p144)“我将无我”既是习近平总书记人民情怀的生动体现,也是人格力量的有力彰显。

三、始终坚持为民情怀与世界情怀高度统一

中国共产党人所推进的伟大事业不是为了个人的事业,而是为了人民的事业。在以往有关“为了什么人”的研究中,有一种误解需要我们给予特别关注和澄清。有些人从个人权利本位出发,认为个人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个人权利至上,个人利益是第一位的。在这些人视野里,只有为个人利益的奋斗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性事业,才是正义的事业,这些人甚至将个人权利本位的理论来源追溯到唯物史观中“现实的人”,这其实是一种个人本体论。马克思在解释历史唯物主义的前提时指出:“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5](p146)这些现实中的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5](p151)“现实的个人”包括个人,但决不能像个人本体论一样将“现实的个人”化约、归结、解读为个人,决不能将“现实的个人”解读为抽象的、原子化的个人,个人本体论是对马克思历史观理论逻辑的拒斥和背离,是错误的。深刻的原因在于:“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个个人。”[5](p151)历史的真正本体只能是“体现了这些物质生产活动总要求、体现了具体的社会关系总和的人”。[6](p12)在马克思历史观的视野里,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只有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的事业才能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正义事业,共产党人毫不隐瞒自己“为了谁”的观点,“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5](p413)就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就是为人民而奋斗。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是历史唯物主义根本观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这一根本观点做出了创造性回应,实现了“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到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跃升”。[6](p15)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7]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在第三卷中,“人民”是贯穿19个专题、92篇著作的高频词汇。从“我们的目标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到“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到“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无不体现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无不内蕴着心系人民为民担当的深厚情怀。“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但也很朴素,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1](p134)的至真至诚话语表达更是彰显着人民至上的博大情怀,令人动容。

中国共产党“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也把为全人类作贡献作为重要使命”,[1](p422)致力于“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1](p43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是为民情怀与世界情怀的高度统一。环顾当今世界,逆全球化潮流涌动,单边主义盛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世界经济增长长期低迷,世界财富分配严重失衡,南北发展鸿沟愈加凸显。与此同时,冷战思维、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依然在场,恐怖主义依然盛行,地区冲突持续不断。面对世界纷繁复杂的问题与人类遭遇的重大挑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所标榜的“自由世界秩序”显现出明显的应对乏力。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迅速蔓延,不仅无情打击了白种人不会被感染的“白人优越论”,更冲击了西方自视为历史终点自由民主的制度自信。需要强调的是,特朗普政府上台以来,美国秉持“美国优先”思维,对国际社会极不负责,“一言不合”就退群,退出TPP、巴黎协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万国邮政联盟、伊朗核协定,甚至退出关系世界和平的《中导条约》,严重破坏世界多边关系。在遭遇如此重大变局和挑战的21世纪,当人类又一次站在十字路口,人们不禁发出“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世界之问,不禁发出“合作还是对抗”“开放还是封闭”“多边主义还是单边主义”的时代之问。对此,习近平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给出了“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答案,显示出了高于西方国家领导人及西方哲学社会科学诸多回答的科学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深邃眼光和远见卓识,深刻阐述并身体力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了他的世界情怀,赢得了国际社会普遍的高度赞誉,在国际上享有崇高威望。习近平指出:“当前,世界格局在变,发展格局在变,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把握人类进步大势、顺应人民共同期待,就要把自身发展同国家、民族、人类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1](p435)他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世界各国人民普遍参与。我们应该凝聚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人民的共识,共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业。”同时指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性,“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帆风顺,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1](p436)他特别指出:“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应该锲而不舍、驰而不息进行努力,不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也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1](p436)为此,我们“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更宽广的世界眼光、更宏大的战略抱负,胸怀祖国,兼济天下,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多边事务,维护中国人民利益和全人类共同利益”,[1](p422)要“坚持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理念,推进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创造全人类共同发展的良好条件,共同推动世界各国发展繁荣……”[1](p434)要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向高质量发展转变,造福沿线国家人民,等等。习近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创造性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这个世界”的重大问题,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世界文明进步做出了新的中国贡献,为人类对更美好制度的探索贡献了中国智慧,生动体现了中国愿意同世界人民一道,共同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负责任大国形象。

猜你喜欢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理政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图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怎么学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怎样打造新时代治国理政新平台——以仙居为例,四问当前县级媒体融合发展
신시대
英国热议《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法国作家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