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制度自信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主要内容及时代价值

2020-01-16 15:13秦志龙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特色制度

秦志龙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9)

制度问题是关系政党、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的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与发展,把制度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围绕制度建设召开了一系列重大会议、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推进了一系列重要工作,取得了制度建设的阶段性重大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度自信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中国与世界相联系,系统深刻地回答了“什么是制度自信、为什么要坚定制度自信、为什么能坚定制度自信及制度自信旨趣何在”等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制度自信思想在新时代中国的坚持与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制度自信的赓续与弘扬,对于新形势下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度自信的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

一般而论,制度自信是制度主体基于对自身制度历史有清晰认知、对自身制度优劣有清醒认识、对自身制度价值有充分肯定、对自身制度未来有坚定信念所呈现出来的一种积极稳定的心理状态。制度自信必定有其生成的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度自信的重要论述的理论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度自信的重要论述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理论源头看,它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石,或者说,以马克思恩格斯的制度自信思想为理论渊源。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刻剖析中,得出“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的基本结论,形成了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相较于资本主义制度不可比拟优越性的制度自信思想。首先,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通过对现代资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及其“非常革命的作用”的分析,对现代工人阶级的诞生、境况及其历史命运的解析,对资本主义社会两大阶级相互对立相互斗争历程的剖析,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并充分说明了这一矛盾的对抗性和不可调和性,“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1](P43),进而得出资产阶级必然灭亡和无产阶级必然胜利的重要结论。其次,在进一步对政治经济学的深入系统研究中,马克思得出了“两个决不会”的补充性结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1](P592)“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不是彼此对立的,而是辩证统一的,前者揭示的是资本主义社会被社会主义社会代替的历史必然性,说明“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后者揭示的是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条件性、过程复杂性。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一科学论断不断地得到实践的检验和历史的证明,成为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度自信重要论述的理论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没有过时,关于资本主义必然消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也没有过时。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他同时强调:“道路是曲折的。……我们要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调节能力,……认真做好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合作和斗争的各方面准备。”[2]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论自觉和清醒认识,习近平提出,要坚决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共产主义虚无缥缈论”,一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非社会主义论”,既坚决抵制抛弃社会主义的错误主张、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又自觉纠正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断建设较之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这些重要论述表明,习近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奠定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基础之上,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自觉遵从,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对当今世界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敏锐洞察,而不是浅薄的、短视的、盲目的自信。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度自信的重要论述的历史逻辑

中国共产党人素有制度自信的优良传统。作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制度自信的集中展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度自信的重要论述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制度自信的赓续与弘扬、继承与创新。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对于社会主义制度,毛泽东充满了期望与信心。他认为,社会主义制度高于、优于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是一个不以任何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3](P315)他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这些矛盾与旧社会的矛盾相比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社会主义制度相比旧时代的社会制度要优胜得多,社会主义制度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突飞猛进的发展。[3](P214)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在对文化大革命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强调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开始创造性探索社会主义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但对于社会主义根本制度,他表现出了一以贯之的信念和信心。改革开放之初,针对当时社会上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邓小平指出,“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4](P164),并旗帜鲜明揭露了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实质、表现及危害。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邓小平深刻指出:“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5](P383)他还谈及具体制度的优越性,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能够保障人民民主权利、效率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中国国情、有利于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坚定有序推进各个领域体制机制改革,使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经受住严峻考验、显示出蓬勃生机,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逐步探索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制度自信。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完善与发展,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具体体制机制进行创新,正式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胡锦涛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并首次明确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五个有利于”的显著优势,坚定了广大党员干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历史脉络清楚可见,中国共产党人制度自信是一脉相承的,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度自信的重要论述具有继承性与创新性。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度自信的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度自信的重要论述,系统深刻地回答了新时代制度自信“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一)“是什么”:新时代制度自信的丰富内涵

1、科学阐明什么是新时代制度自信。首先,制度自信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层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是基于制度优势的高度制度认同和积极心理状态;是推动制度创新的责任担当和行动自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反复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共产党人如果没有信仰信念或信仰信念不坚定,就会缺钙、得软骨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本质上是社会主义制度在当代中国的“实践形态”,它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以共产主义为最高旨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内在包含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习近平多次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提出政治制度,“能够有效保证人民享有更加广泛、更加充实的权利和自由,……有力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福祉”[6](P288);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在实践中显示出坚持党的领导、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多方面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优势,则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报告中进行了系统明确概括。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度自信的重要论述正是基于这些制度优势的高度认同和积极心理状态而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锐意进取,健全党的领导体制机制,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建设,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深化经济体制、司法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国防和军队改革,建立国家监察制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日趋成熟,表现出了高度的责任担当和行动自觉,彰显了以实践为导向的制度自信。

其次,制度自信不是“制度他信”,亦不是“制度自负”或“制度自满”。从“自我”与“他者”的关系视角审视,习近平首先强调制度自信不是“制度他信”。“中国之制”既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也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更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和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而是在中国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具有优越性、先进性、科学性、有效性。对于域外的制度,科学的态度应该是兼容并蓄、以我为主、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果照抄照搬他国制度,只会水土不服、画虎不成反类犬,甚至把国家前途命运葬送掉。而从现时与将来的关系视角审视,习近平强调制度自信不是“制度自满”。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特别是政治制度好用、管用,有效率、有生命力;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还存在不足,并不是完美无缺的、成熟定型的。习近平强调,“制度自信不是自视清高、自我满足”,不是为了固步自封、裹足不前,而是要把坚定制度自信与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使我们的制度更加完善、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而持久。

2、明确新时代制度自信的重要内容。新时代制度自信之“制度”包括以下几个层次内容。其一,宏观层面的社会主义制度。我国现行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其二,中观层面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其中,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规定与本质特征,包括根本领导制度(领导力量)、根本政治制度(阶级主体)、根本文化制度(指导思想)。它与“社会主义根本制度”不是一个层次或位阶上的,社会主义根本制度是属性定位,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是功能区分,它与基本制度、重要制度都是社会主义根本制度之内而不是之外起四梁八柱作用的制度。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制度是“框定国家基本形态及其基本运行机制的制度”[7],包括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制度是由根本制度、基本制度派生而来的各个领域的主体性制度,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等。其三,微观层面的各项具体制度。具体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微观要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运行的具体依托,包括范围广、内容细、操作性强的大量制度,如“向党中央请示报告制度”“党管干部、选贤任能制度”“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监督制度”“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司法责任制”“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等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习近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首先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信。“在一个国家的各种制度中,政治制度处于关键环节。”从内容看,习近平总书记的制度自信是全面制度自信与重点制度自信的统一,是抽象制度自信与具象制度自信的统一,是应然制度自信与实然制度自信的统一,是对根本制度及其有效实现形式的自信。

(二)“为什么”:新时代制度自信的时代重要性及现实可能性

1、新时代制度自信的时代重要性。其一,只有坚定制度自信,才能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前后,我国再次走到了发展的十字路口。“要不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重大时代课题。有的人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性质,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蜕变为“中国特色资本主义”,主张回到改革开放前,企图走“老路”;有的人否定改革开放的力度,主张全盘西化,企图走“邪路”。对此,习近平鲜明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要继续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写下去、写好。而无论是坚持还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离不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性认知、价值认可和情感认同,都离不开坚定的制度自信。正因如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要坚定制度自信、保持战略定力。只有坚定制度自信,才能在坚持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不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更好发展,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更加有效的制度保障。其二,只有坚定制度自信,才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和毅力。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的体制改革,又需要处理一系列重大关系,需要明确改革方向、凝聚改革共识、形成改革合力、落实改革举措。而这些都离不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信心,离不开坚定的制度自信。正因如此,习近平有针对性地指出“没有坚定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和毅力”[8](P106)。只有坚定制度自信,才能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政治方向,保持强大政治定力;只有坚定制度自信,才能统一思想认识、形成改革合力,找准全面深化改革的难点和重点,自觉推动制度创新;只有坚定制度自信,才能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中的“中外关系”“古今关系”,既不妄自菲薄、崇洋媚外,也不妄自尊大、沾沾自喜;只有坚定制度自信,才能从容应对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对我们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否定、歪曲和误导,有效化解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风险,真正做到不为各种错误思潮所迷惑、不被任何困难挑战所吓倒。

2、新时代制度自信的现实可能性。首先,制度自信源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9](P11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和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接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程,正是科学社会主义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在中国改革开放实践中不断展开的过程。其次,制度自信源于制度优势。习近平多次从不同层面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在谈到新型政党制度时,他指出,它“能够真实、广泛、持久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代表少数人、少数利益集团的弊端,有效避免了一党制缺乏有效监督或多党制轮流坐庄、恶性竞争的弊端,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囿于党派利益、阶级利益、区域和集团利益决策施政导致社会撕裂的弊端”[10];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则首次系统总结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十三个方面”的显著优势。不仅如此,习近平总书记还进一步阐明了“中国之制”具有多方面显著优势的原因:一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把开拓正确道路、发展科学理论、构建有效制度、繁荣先进文化有机统一起来;二是始终着眼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贯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三是勇于善于借鉴吸收,做到了“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再次,制度自信源于巨大实践成就。习近平指出,坚定制度自信“要有坚如磐石的精神和信仰力量,也要有支撑这种精神和信仰的强大物质力量”[11]。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届中央领导集体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在接力探索和接续奋斗中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使之不断完善和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护航下,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这些铁的事实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具有强大自我完善能力和旺盛生命力的先进制度,是保障人民过上美好生活、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梦想的有效制度。

(三)“怎么办”:新时代制度自信的实践要求

首先,坚定制度自信,就要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内在包含对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自信。坚定制度自信,首要的要求即是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这是由党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从地位看,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核心,这就好似众星捧月,中国共产党就是这个“月”。从作用看,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立者、完善者。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立和发展,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功实践。而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关键在完善党的领导,要着力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要持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坚决同一切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问题作斗争,大力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12](P27),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其次,坚定制度自信,就要自觉推动制度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把坚定制度自信与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不断在制度创新上迈出新步伐,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熟而持久。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向“社会主义实践后半程”,从战略高度提出国家治理现代化新命题,锐意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健全党的领导体制机制,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建设,完成宪法部分内容修改,推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司法体制综合改革,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建立国家监察制度”[13],取得了制度建设的重大阶段性成果。新形势下,坚定制度自信,要更加自觉地推动制度创新。要以坚持和完善“中国之制”、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为主轴,深刻把握我国发展新要求,把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深化各领域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特别是要着眼于我国发展所处的新方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目标,着力围绕我国国家治理急需、人民美好生活必备进行制度创新。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度自信的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

首先,从思想史向度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度自信的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制度自信思想。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制度自信奠定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之上。进入新时代,习近平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中国与世界相联系,提出了关于制度自信、制度建设、制度创新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其中蕴含的制度自信思想。如,“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论”体现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指向,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论”深化了对政府与市场之间关系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实践前后半程论”指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主要任务,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论”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世界意义,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优势论”凸显了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的统领地位和决定性作用,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论”指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迈出了实质性步伐,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新概括”拓展了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其次,从实践向度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度自信的重要论述深化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开辟了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新境界。“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如何展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长期性历史课题。对于这一历史课题,以往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没有很好解决。马克思恩格斯没有遇到全面治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列宁在十月革命后不久就去世了,没来得及深入探索这个问题;苏联在这个问题上进行了较长时间探索,取得了一些实践经验,但犯下了颠覆性错误;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了各种探索,也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中国共产党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不断探索,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重大进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向“社会主义实践后半程”,从战略高度出发,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以系统视角谋划和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取得了制度建设的重大阶段性成果,开辟了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新境界。这极大鼓舞了中国人民、中华儿女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也显著提升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国际上的认同度和话语权,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注入了强劲动力,为人类对美好社会制度的探索贡献了中国方案。

最后,从未来向度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度自信的重要论述为新形势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协同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取得了制度建设的重大阶段性成果,迈出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新征程的铿锵步伐。但是,应当看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熟定型是一项长期历史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已经啃下了不少硬骨头,但还有许多硬骨头要啃,我们已经攻克了不少难关,但还有许多难关要攻克,绝不能停下脚,歇了气、松了劲。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着眼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总结取得的成就、积累的经验、形成的原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与时俱进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制度完善和发展的方向,是新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重要遵循。

猜你喜欢
特色制度
特色种植促增收
党的领导制度是居于统领地位的制度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制度空转,是“稻草人”在作怪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
让制度意识深扎于心实践于行
特色小镇党建怎么抓?
“特色小镇”看“浙”里
某些单位的制度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