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性拓展文本的思考

2020-01-16 07:40何攀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0年49期
关键词:老舍济南文本

何攀

文本拓展的有效性,是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围绕具体的课文文本,给予相应的补充材料,从而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和深化对文本的理解,使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获得充分发展,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方面获得和谐统一发展,达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资源不断引入教学,文本拓展作为一种教学方式被广泛地应用到语文阅读课。无论是研讨课还是公开课,示范课还是常态课,语文老师都喜欢在阅读教学中加入文本拓展环节,有的一堂课拓展好几次。文本拓展成了许多语文教师增加课堂教学亮点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观念的偏差、手段的粗糙、运用的不得法,文本拓展并没有真正有效地融合于阅读教学中,導致语文阅读课的浮夸和低效。

那么,怎样使文本拓展更有效呢?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拓展内容的选择

拓展内容是指围绕拓展点展开的迁移内容,由于语文的外延即是生活的外延,在“大语文”的背景之下,面对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教师该如何选择呢?

(1)领会文本内涵。这是选择有效拓展内容的前提,关系到选材的正确方向不发生偏差。拓展如果与文本缺乏紧密的联系,忽略了文本的特定性和约束力,那么它就是无效的。

(2)符合学生实际。新课标指出“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任何脱离学生实际的拓展都是无效的。

(3)注重内容开放性。选择的拓展内容,应该是开放的,学生可以多角度的思考,从而找到与课本的切入点;学生也可以多层次的探索,不同理解水平的学生,都可以有所理解。因此在选择拓展内容时,要留有弹性,能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呈现一定的层次梯度。这样拓展就不会只是针对个别学习好的学生的学习活动了。

二、拓展时机的把握

有效拓展应突破时空的限制,教师应根据课堂的变化随时调整拓展内容和进程。并非每堂课都要机械呆板的执行预设的拓展,教师精心预设的拓展可能因学生学习实际而没有必要进行;也并不是非得把拓展集中放在课堂结束时,因草草收场,而造成舍本逐末、得不偿失。拓展应在课堂的主体学生与载体文本两者碰撞的过程中寻找最佳的时机,学生与文本对话过程中最有拓展必要之时就是最佳时机。

(1)在认识不全时拓展——建构文本意义。文本所提及的内容,有些与学生有着巨大的时空差距。教学时,当学生无法理解文本的内涵时,教师要及时补充相关的材料,为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提供有力的保障。

(2)在质疑问难时拓展——生成教学资源。教师在恰当时机,插入一些有价值的相关材料,就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理解就会更加开阔,对文本会进行再创造、再建构,构建出语文课没有预约的精彩。

(3)在宣泄情感时拓展——激发学生情感。文以载道,文以抒情,教材中的许多文章都负载着作者深沉的情感。有些情感由于带有共性,就容易引起学生共鸣。但是,有些文章抒发的是作者特殊经历的情感体验,要让学生沉浸其中,与作者同悲同喜、同怒同欢,则要进行适当的扩展延伸。

(4)在主题升华时拓展——提升文本主题。主题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每篇课文都表达着一定的主题,对主题的理解是解读文本的重要内容。教学中,我们应该在课文原有“主题”的基础上做适当的拓展和延伸,给学生更多的精神滋养和情感熏陶,提供语言练习机会。

在教学《济南的冬天》过程中,老师问:“为什么济南的冬天在作者笔下会是如此的美丽,而富有人情味呢?”有学生说:“济南的冬天本身给人的感觉是温晴的,让人觉得暖洋洋。”有学生说:“老舍先生采用了比喻和拟人等修辞。”老师说:“刚才同学说的都对,但有一点同学们没有想到。”于是,介绍背景资料:老舍于1930年前后来到济南,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据老舍夫人回忆,老舍生前常常怀念的是在山东度过的那几年。一学生说:“因为老舍先生曾经在伦敦留过学,那儿一天到晚都是雾朦朦的,而他来到济南后,内心肯定是觉得很高兴的,喜欢济南的冬天,它是那么的温暖的。”老师深情的说:“是啊,一切都缘于爱。因为老舍先生把济南当作他的第二故乡,对它爱得深沉,他把自己的情感全都倾注在了他所描写的山水之中,那山,那水都是他真挚情感的寄托,‘一切景语皆情语。因为有爱,作者笔下的济南的冬天才会显得那么的温暖而又充满人情味。”

教师及时把作者的生活背景,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作者为什么对济南的冬天情有独钟了,更深地体会了作品的主题从作品纵深处挖掘主题。

三、找准拓展点

找准拓展切入点,也就是拓展落点。拓展的角度和落点关系到拓展的起点与高度,直接影响拓展的效度。教学中如何让有效拓展既服务于文本,又反哺文本呢?关键是找准文本拓展点。教师要精心钻研这个例子,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教材特点,选出有价值的拓展点,将课文知识引向纵深,将语文课堂引向更广阔的世界。

(1)在教学难点处,适度拓展,突破难点。每一节课都有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处往往是教材蕴含深刻含义的地方,是要求学生理解掌握的地方。因此,在教学的难点处进行拓展,降低理解难度,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感悟教材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2)在文本空白处,适度拓展,丰厚文本。法国作家梅里美曾说作诗只能作到七分,其余的三分应该由读者去补充。写文章也是如此。课本中有许多文章均留有"空白",需要读者去感悟。如果在文本的空白处或作者表达的简约处作适度拓展。这样既开拓视野,引导学生更深刻地感悟文本,也有助于感情的升华,情感的迭起。

在教学《金色花》时,一位学生提出了“孩子为什么要变成金色花,而不变成别的??”这是学生独特的视角,是文本的空白处,教师无法预设的问题,但这一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可以加深对本诗主旨的理解,教师及时利用这一生成的问题进行探究拓展, 有的学生说,因为金色花很美丽。有的学生说,因为金色花是印度圣树上的花。还有的学生说,金色花灿烂辉煌,跟母爱相似。教师及时拓展:金色花是印度圣树上的花,圣洁美丽。泰戈尔把孩子比喻成金色花就是赞美孩子可爱,同时,金色花能给人带来美和快乐,也象征了孩子回报母爱。

总之,文本拓展要把握好拓展的度,有度才有效。这个“度”,既指拓展的数量多少,拓展的时间多长,还指拓展的广度多广,拓展的深度多深。不是数量上越多越好,不是时间上越长越好,要适当合理,不能只追求课堂的轰动效应,流于形式,应该把握好拓展的适度。拓展什么,何时拓展,怎样拓展,都需要认真思考,合理把握,才使文本拓展更有效。

猜你喜欢
老舍济南文本
解人之难的老舍
印象·老舍纪念馆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对话”小伙伴老舍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Paving Memory Lane
徒步·丈量济南之美
Hi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