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中的“乾坤”之道

2020-01-17 12:22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在读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20年6期
关键词:斗拱功用乾坤

刘 涟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在读

1 道与乾坤概述

“道,物所众著而共由也。”[1]道由万物所组成,又是万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天体道以为行,则健而乾。”[1]乾的功用在于生生不息的健行。“地体道以为势,则顺而坤。”[1]坤的功用在于虚凝静实的顺承。“《乾》知大始,《坤》作成物。”[1]乾是万物的初始,而坤是既有之物的完成。道是无处不在的看不见的存在,作用于万物。乾为始,坤为成;乾为神,坤为形;乾为力,坤为美;乾坤并建,而作成万物。

2 住宅的“乾坤”之道

2.1 始与成:柱与墙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1]对于中国传统住宅而言,建筑始于木构架,而木构件始于柱子,因而柱子作为营造之始、立屋之本,可以看作是住宅的元首,“乾”。相应的,“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1]顺着柱子立起来的墙,将空间限定出了具体的区域与形状,因而这种使建筑成形的墙,可以看作是住宅的借以生成的“坤”。

柱子在现代住宅中常隐身于墙中,在传统住宅中柱子外露的部分在立面中所占比例极小,无论是木柱或钢筋混凝土柱,其都是建筑中强度最高的构件,代表了“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乾阳之气。而墙体是围护结构的主体,其立身需依附于柱、梁,墙体的这种顺应而凝滞的特质与“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气质相和,是一种坤阴之气。《周易外传》中乾坤相互依存并建,而天地始作;同样在住宅中,不见无柱之墙,也没有无墙之柱,即使是在墙承重的建筑中,也是柱融于墙,墙柱交融。“乾为始,坤为生”没有柱便难以树墙,没有墙便难以成屋。“乾为性,坤为形。”唯有柱子有一个向上的力性,墙方能依附而围合成形。

中国传统住宅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比起作为受力框架结构的柱子、梁枋的“雕梁画栋”,室内墙面却鲜有装饰。这与西方尤其是法国洛可可时期住宅室内“鎏金纹饰”的墙面截然相反。为什么中国传统居室不注重墙面装饰,如果用周易乾坤的观念来解释,首先墙在结构系统中相对柱处于坤的位置,因此实体的墙在传统中国人的理念中没有很重要的地位。

其次,传统住宅中常采用木材作为柱子,而采用泥、夯土、砖块砌墙,材料的不同也会影响结构的装饰性。这不仅仅是因为木材的材质易于雕刻、绘制,传统的篆刻、石碑、石雕、砖雕艺术同样丰富多彩。住宅建筑中木作工艺的精巧与发达,主要还是与传统哲学中的材料观念有关,用周易中的乾坤来解释,木材具有“生生不息”的特点,符合乾阳之象,因此木材具有阳刚、天道的象征。因而在室内,木材构件往往受到喜爱而被雕刻、绘画等装饰;而墙体材料的泥、土、砖等出于大地,凝滞而敦实,属“坤”阴之气,不进行过多装饰以避免人目光或身体的停留。从这个角度解释,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比起实墙,传统住宅的南北朝向更多采用轻巧灵活、富有雕饰的木制槛框作围合,其中暗含了古人对木制构件的偏好。

由此可以看出,在传统居住观里,古人认为住宅需顺应天道的运行,并看住宅的结构、材料联于天道为好,认为处于乾位结构的柱子与乾位材料的木材是充满乾阳之气、顺应天道的,因此对于这类构件会加以装饰,引导目光与身体更多接触。

2.2 大象无形:装饰的抽象与具象

“天者象也,乾者德也。”[1]象是天理、道在时空中具体的静止的显现,装饰也是这种象在住宅中的具体显现。各时代、各地域的室内墙面上有其独特的装饰形式,这些形式一直处于不断更替与变化中,唯一不变的恰恰是原本“空无”的墙面,这也正应验着《周易外传》中所谓“阳无时而不在,阴有时而消”[1]。

装饰的形式有抽象与具象之分,可以看作其成形过程中形的始与成,即阳与阴、乾与坤。一个抽象的图案,可能是几何式的、可能是不规则的符号,始发于一个神、一个性,其形是虚无不定的,是可以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具有变幻莫测的神性与意象的生长空间;而一个具象的图案,是具体的形象、故事人物的再现与组合,是静实且固定的,从出现之时,便呈现了最完整精巧的形象,剩下的除了回味便剩下乏味。可见抽象是一种神与性的引导,具有生长性;而具象是精与形的静态,具有瞬时性。即所谓:“阴虚也,而用致实,形之精也;阳实也,而用致虚,性之神也。”[1]

一个具象的图案本身是脆弱的,因为其给予的形象及传达的含义(图案的功用性)非常实在,这种功用的实在正是由于其形式的具体、完整、精美带来的,而恰恰是这种形式的完美,将其功能限制成了一种固定的静实、一种接近尾声的高潮。然而位极而变,在生生不息的天道中,具象的形必须通过被不断破坏、再造,完成周而复始的迭代与更新,因此具象的装饰是易受替代、破坏的,即所谓阴虚也。

一个抽象的图案,其本身是坚固有力的,而其所彰显出的形及传达的含义(功用)是模糊的,其内涵的理、性还处于一种原始的、启发的状态。正是由于其形式的抽象不定,其所指的含义可以是千变万化、耐人寻味的,而其虚无形式内在暗含的理、性是稳固坚实的,所谓阳实也。

在装饰图案的演变过程中,经过了一个形式从无到有再到无的过程。无论在哪个地域,装饰图案经过了最初从对自然的质朴模拟与想象,到精致的再现,再到被批判回归简洁的过程……在如今大部分住宅中,具体精微的装饰图案日渐式微,难以再像明清雕刻木构件那样肆意彰显其自身的形式之美,转而以抽象的形式作为住宅构件材料与功能的依附,使得住宅整体内含理性的和谐。

所谓“夫有其性者有其情,有其用者有其变”[1],当住宅将主体地位归还给性、用时,其自然也会具有情转、流变的生长空间,装饰图案只有依附于这种强调性、用的理中,才能更具有生生不息的延续性,这兴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彰显神、性的抽象图案也比自成情、形的具象图案更经久、更耐看。

2.3 斗拱的力与美:从柱到装饰的轮回

“因乎无而始之,事近武,非天下之至健,不能特有所造。因乎有而成之,事近文,非天下之至顺,不能利导其美。”[1]武,即力;文,即美。乾是通过生生不息的力的健行,而作万物之始,在建筑中柱子可以看作是万物之始;而坤则是通过因着利而引导使既有之物成于完美,装饰可以看作是建筑成于美的终极阶段。

斗拱,最初起源于柱子,是中国传统建筑中位于柱上檐下的承载挑檐的结构构件。由殷商时期的擎檐柱演化而来,发展到西周晚期的斜撑结构,可以看作是斗拱的雏形,到了汉朝斗拱的形制与使用开始普及。斗拱作为传统建筑中大木作,其做法由汉到清经过了一系列转变,在宋朝斗拱以材为模数,材分八等[2],宋前期沿袭唐的制度,斗拱与柱子的高度比为1/2,到中后期高度比缩减为1/3,而到明朝高度比降为1/5,斗拱开始由结构构件转为装饰构件;至于清朝,高度比进一步降低,到了1/8 ~1/7,且规定以“斗口”为模数,斗口有头等材、二等材到十一等材之分,划分更精细[3]。

综观斗拱的演化过程,有以下趋势:斗拱与柱子的高度比逐渐下降,这意味着其作为受力结构的功能逐渐退化;斗拱用材缩小、攒数增多,装饰性逐渐增强。斗拱发于柱而最终成于装饰,是从力性到形美的演变,是从乾到坤的完成,其背后的原因是传统建筑中结构与装饰构件的分化,是一种乾与坤趋于互相独立的状态,当然这背后也与传统建筑的挑檐变化及社会意识形态的转变有关[4-6]。

然而在当下的住宅中,作为装饰构件的斗拱几乎消失了,而柱子这一结构构件仍然以极其重要的功用保留至今,斗拱最初作为结构支撑的功用,从柱子及斜梁的形式发展出来,如今可以看作因为功用的需要,其形式又回归到柱子及梁中,而其在明清时期发展为装饰构件的部分被消除了。在这个始于乾、成于坤、物极生变而又回归到新一轮的乾的过程中,左右其形式与发展的生生不息的道,便在于“有其用者有其变”的“变”的本因,即“用”上[7-9]。

3 结语

“道,体乎物之中以生天下之用”[1]。道的表现在于事物的象数,象数成于乾坤的交错之间。装饰从有到无会转变为墙,墙从有到无会转变为透明的玻璃、可移动的隔扇甚至只剩下柱子,装饰从有到无也可以直接转变为柱子,是坤到乾的轮回与新生,是坤为乾所主导而退居其后,背后的规律是道所生的“用”的虚无与转变;又有从乾到坤,如墙的树立、装饰的美化,是坤对乾的完成,当坤占据了乾的主导位置时,会将事物推向终极的固化,而物极生变,这背后的规律也是道所生的“用”的实行与完善[10]。住宅的演进与发展便在这“体乎物之中”的道里循环往复地周转生息。

猜你喜欢
斗拱功用乾坤
乾坤令、岁朝清供
清明节气的形成及农时功用
说不完的斗拱
民居趣读
浅析中国古建筑的斗拱——以沈阳故宫为例
碗莲
斗拱系列灯具设计
山路乾坤
钢笔和墨水的争吵
六路钻第六路
——翻身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