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非遗角度探究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机制

2020-01-17 05:58唐诗吟
知识文库 2020年2期
关键词:粤剧文化遗产物质

唐诗吟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历史文化街区同属文化遗产,两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历史文化街区的关系入手,探究利用非遗保护原理、保护办法,甚至生态保护实验区的生态系统保护理论指导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探寻非遗对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意义。

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历史文化街区的关系

1.1 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顾名思义,是具有一定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又称“有形文化遗产”,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简称《世界遗产公约》)的定义,包括历史文物、历史区域、人类文化遗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相对于物质文化遗产而提出的概念,有的国家又称“无形文化财”,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其中包括“无具体物质形态的部分”和“物质承载部分”,而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主要载体。因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的要求更高,不仅要保护技艺、传承人,也要保护实物载体,甚至作为非遗活动的文化空间。

《世界遗产公约》对文化遗产的界定经历了一个由单一“物质文化遗产”到全面的包含“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的阶段,直到2003年才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保护的一系列问题。

1.2 历史文化街区与物质文化遗产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层次》报告中指出:“我国目前基本形成了文化遗产的三级保护体系,即文物建筑保护,即文物建筑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属于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范畴。国家《文物保护法》中明确指出,历史文化街区是法定保护的区域,包括:外观的整体风貌,构成历史风貌的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以及构成整体风貌的所有要素。但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不仅限于“物质”范畴,更涉及大量“非物质”的内容,包括:居民生活方式,特有的社区文化,动态历史过程和活态文化遗产。所以,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包含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部分,不能只保护历史建筑的躯壳,还应该保存它承载的文化,保护非物质形态的文化内容和保存文化多样性。

1.3 历史文化街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3 年通过的《保护无形文化遗产公约》(我国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进一步提出要保护历史性物质环境以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安宣言》(2005 年)更全面地指出“非物质文化”是需要保护的“历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法律法规的层面不断整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理念,使文化遗产的范畴得到了扩展与丰富。

从物质和非物质的角度看,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提出建立在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之上,而又统一于文化遗产这一概念之下,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街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承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街区的文化内核。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必然要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途径。同时,两者间的相互关系也决定了历史文化街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即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历史文化街区是相互依存的,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受到历史文化街区内特定环境的影响,它的存续和发展有利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提升。

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作用

2.1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缘起和现状

我国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作始于1980年,基本确立了针对物质文化遗产为主的保护方法和体系。1985年,建设部建议设立“历史性传统街区”,标志着我国历史街区保护工作的起步。90年代中期,多个城市开始编制历史街区保护规划,明确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确定历史街区保护内容和对策的工作方法,表明对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但尚未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国务院,2008),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按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文化部,2006)的有关规定,一直以来由规划、文物与文化部门分别进行管理,对两者的保护研究也是在两个独立体系下开展,造成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实践工作只注重物质环境和历史建筑的保护,而忽视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导致“见物不见人”、“布景式”或“博物馆式”的静态保护形式,缺乏生活气息和要素。

2.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意义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属性看,作为无形的文化遗产,属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一部分,也是社会文化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性质决定其存在形式是以人为本的活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这一特点,决定其文化意义:一是可以促进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保持地区的文化活力;二是可以加强文化认同,从而进一步形成地区独有的文化特征;三是可以保持文化活跃,有效的激发地区文化的创造与创新。因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某种程度上保护了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价值。

2.3 非遗的保护方法之于历史文化街区

以往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方法的制定和实施多站在城市建设和规划的角度,《历史地段保护的概念和作法》、《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编制方法研究》等探讨历史街区保护规划和方法的文章都缺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阐述。基于非物质文化遺产在历史文化街区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文认为可以从非遗角度探究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方法。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非遗保护有着大量的共性,首先历史文化街区内存有非遗项目和非遗传承人;其次历史文化街区可能作为非遗所需要的文化空间和物质承载,两者在物质和非物质两个层面是融为一体的。

2.3.1 整体性保护

近年来,随着保护的开展,实践的深入,历史文化街区内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同保护问题受到重视。《我国历史街区保护与规划若干问题》中指出:“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整治规划的现状调查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即历史街区所在城市的基本情况调查;历史街区的实体调查情况和历史街区的非实体情况调查。” 就包括街区的历史情况,名人轶事和民俗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应该是整体性的保护,遵循物质与非物质遗产间的相互关系,调整保护策略,将两方面的保护融入到一起。例如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内有物质文化遗产李小龙祖居,也有体育竞技游艺类非遗项目西关咏春拳。永庆坊项目在建设中就考虑到两者的关系,建议西关咏春拳项目保护单位将工作室设在街区内,通过经常举行现场展示表演、开办少儿培训班等,吸引游客,宣传弘扬武术文化,实现文物建筑和非遗的整体性保护。

2.3.2 活态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特点之一是活态传承,强调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以适应现代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要求,作为文化基因长久根植在民族文化中。非遗活态保护的对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主体是人,方式是传承。对于历史建筑、文物古迹等物质文化遗产,外观是“静态”的,而保护理念和策略可以是“活态”的,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更新。例如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永庆坊区域,采用城市微改造,摒弃了大拆大建的做法,而是采用“修旧如旧,建新和谐,文保专修、资源活化”的保护理念,同时保留部分原著居民,延续西關生活状态,让历史文化街区动态地存在。

2.3.3 生态系统保护

《建设现代化城市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提到:“历史文化名城,除了要保护有形的、实体的内容外,还要保护无形的、传统的、原生态文化。”原生态表明文化具有地域属性和一定的生态系统,这一点从我国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创建和实施中可以印证。文化生态保护区指在一个特定的区域中,通过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修复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与之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互相依存,与人们的生活生产紧密相关,并与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谐共处的生态环境。划定文化生态保护区,将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原状地保存在其所属的区域及环境中,使之成为“活文化”,是保护文化生态的一种有效方式。

历史文化街区内也是一个动态多样的生态环境,将文化生态系统保护方法运用到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上,摒弃将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割裂保护的做法,打破物质与非物质的界限,将文化形式和内容作为一个生态系统,通过研究文化生态系统的循环机制,让不同的文化形态按照特性在完整的文化生态链中存在并发展。

3 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

3.1 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内的非遗

被誉为“广州最美老街”的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广州市荔湾区中心地块,规划范围保护范围面积16.03公顷,其中核心保护范围面积5.38公顷,主要沿恩宁路骑楼两侧,包括永庆和逢庆片区。2017年底,广州市国规委官网发布《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明确了对街区历史风貌的整体保护。在核心保护范围内,除建设必要基础设施和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外,不得进行新建、扩建活动。新建、扩建必要基础设施和公益性服务设施限高12米以下,且同时应在体量、色彩、材质等方面应与街区历史风貌相协调,不得改变街区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

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十分丰富,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李小龙祖居、粤剧八和会馆、西关大屋及多处被评为文保单位的历史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粤剧、西关打铜工艺、西关正骨、咏春拳等,以及詹天佑、李小龙名人事迹。其中粤剧被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西关打铜和西关正骨都是省级非遗项目。还有邻近的粤剧艺术博物馆,建成于2016年,是广州市唯一一座粤剧专题性质的博物馆,斥资3.4亿,馆藏粤剧历史文献资料,及各种粤剧题材文物,常年提供粤剧演出,吸引大量粤港澳地区粤剧爱好者前来参观。

3.2 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实践

永庆坊是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内的一部分片区,包含“两街三巷”,即永庆大街、永庆一巷、永庆二巷、至宝大街、至宝西一巷,由万科公司进行旧城微改造,一期为创客小镇,占地面积约8000平方米,更新建筑物约7000平方米,在文化的形式和内容,以及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保护方面做了很多尝试和创新。首先,微改造修复了历史建筑和文物古迹,对于年代建筑,只做外立面的修整,仍保留了部分原著居民,延续老西关的生活状态,最大程度的营造代表西关文化的历史街区的氛围。其次,从非遗角度出发,以永庆坊街区为面,以非遗项目为点,采用以点布局,连成一面的形式,勾画出街区的文化要素和整体,充分体现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性、活态、系统保护的策略。再者,将非遗与文化创意、旅游产业融合,构建新业态,包含展览、民宿、手作、书吧、轻餐饮等多种形式,运用现代经营理念和宣传手段,吸引大批游客前来参观消费,并将获得经济收益投入历史文化街区的提升中,形成良性的文化生态系统循环模式。

(作者单位:广州市荔湾区文化馆)

猜你喜欢
粤剧文化遗产物质
The light of Cantonese Opera粤剧传唱洒暖阳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如何传承粤剧表演的精髓及促进表演时代性探讨
Tough Nut to Crack
聚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八大突破口攻克物质推断题
粤传统 粤传承 粤剧戏服手艺传承
抓物质特征 巧解物质推断题
今年第12个“粤剧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