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流动中国”才有“活力中国”

2020-01-17 20:01本刊立场
时代邮刊·上半月 2020年1期
关键词:流动人口流动改革开放

本刊立场

“流动中国”的鲜活图景

看到“流动中国”,第一个涌上心头的画面,是春运。无疑,被称为“全球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的春运是对“流动”最生动直观的诠释。2019年春节,7天假期中全国共有超过4亿人次出行。4亿人次集中出行,相当于全体美国人都在流动,或是相当于两个德国、两个法国、两个意大利的全部人口在迁移。这场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启动的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周期性迁徙,其背后,是一场深刻、宏大、壮丽的中国式的流动。

这是地域空间意义上的流动,一场横向的流动。从农村流动到城市,从中西部地区流动到东南沿海,从四川、湖南、安徽、贵州……流动到广东、北京、上海、深圳……人们如候鸟迁徙一般在辽阔的中国大地上流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南下广东的绿皮火车装满了怀揣梦想的人,处在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成为中国吸纳流动人口最多的省份。《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显示: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初期,流动人口从657万人增加至2135万人;1990—2010年,流动人口从2135万人增加至22143万人,年均增长约12%;2010年以来,增幅相对平稳。这些数字由一个个鲜活的人组成,他们是建筑工人、快递小哥,是程序员、新媒体编辑,是小摊贩、保洁员,是医生、教师、学者、企业家……他们涵盖了你能想到的所有行业、所有职业,在地铁,在商场,在电影院,在写字楼,你见到的每个人,都可能是从外地流动到这个城市的人。

这更是社会意义上的流动,一场纵向的流动。无数人在这场流动中顺势而上,实现了命运的飞跃,阶层的上升。预计2020年,我国将有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这个非户籍人口,就是从外地流动至此的人。流动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轨迹。小芳小丽变身打扮时尚的城市丽人,二狗三娃成为见过世面的张总谢总,这样的故事已经是中国社会的日常。来自安徽阜阳乡村的方容,从职业技校毕业后就来无锡打工,已经在这座城市生活了15年。他在一家民营机电公司工作,凭借出色的业务能力成为技术骨干。2013年,他贷款买了一套房子,把户口从阜阳老家迁到无锡,实现了从农民到市民的身份转变。2019年春节前,他接父母到无锡来过年。每一个城市,都有无数来自异乡的“方容”在认真生活,用心工作,努力追求更好的人生。据统计,2019年春运,9%的旅客属于“反向探亲”。这意味着越来越多年轻人获得了向上流动的空间和机会,在城市、在故乡以外的地方扎下了根,有能力把父母接到自己生活的城市团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代际总流动率持续上升,从20世纪70年代的0.38上升至当前的0.71。这表明,反映个体努力程度的自致性成就已经取代家庭出身等先赋性因素,成为影响个人社会地位的首要因素,社会阶层流动水平不断提升。

无数涓涓细流汇聚成波澜壮阔的洪流,深刻地改变着中国。

流动为中国实现经济快速发展注入了动力。流动激发了人的工作热情,提高了经济效率,推动了经济发展。大量人口从农村流入城市、从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沿海地区,推动中国经济在40多年中高速发展。大量富余劳动力涌入制造业领域,为我国成为“制造大国”作出了特殊的时代贡献,支撑了中国的快速工业化过程。人才流动往往伴随着技术、资金、信息等要素的流动,在乡村振兴中,大批返乡创业的人才,给乡村带来多种资源要素,发展观光旅游、民宿、餐饮等服务业,兴起农村电商,有力推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各种专业人才在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个部门各种体制之间的自由流动,不但获得了人生出彩的机会,更为中国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持。

流动改变了中国的城乡结构和社会结构,加快了中国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1978—2017 年,中国城镇常住人口从 1.7 亿增至 8.1 亿,城市化率从17.9%提升至 58.5%,标志着中国由原来乡村人口占优势的乡村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转变。几亿农民成为现代产业工人的主力军、第三产业的主要从业者,甚至走上管理岗位,成为企业家、专业技术人员等。流动传播着现代生活方式和现代城市文明,来自农村的人进入城市,受到现代城市文明的熏陶和同化,又将这种印记带回家庭,带回家族,带回家乡,这种影响并不立竿见影,但潜移默化。城乡之间的文化互通和交流,将乡村卷入现代化的浪潮之中,改变着乡村的精神面貌,从而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这场持久而深刻的流动,伴随着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化,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变化,也包含着无数活跃的个体做出的更自由的选择,创造的更精彩的人生。流动给中国社会注入了巨大的活力,我们引以为豪的经济高速增长有赖于流动,我们的制度和文化创新也与流动密不可分。在我们的城市,我们的乡村,我们的北上广,我们的小县城,我们社会的每个角落,都能看到流动带来的变化和留下的印記。流动为千千万万力图改变命运、追寻更美好生活的人提供了机会,让一个个中国梦成为生动鲜活的现实。

“流动中国”从何而来

我们中国从几千年来安土重迁的乡土社会,到今天数亿人次规模的迁徙流动,这是现代化浪潮带来的时代进步,是市场经济之手造就的社会发展“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是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的必然结果。

改革开放把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把个体从“单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不但解放了身份,更解放了思想,为劳动力转移创造了条件,这是流动的内部动能;改革开放激发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活力,创造了巨大的人力需求,为亿万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这是流动的推动力量;改革开放逐步破除了户籍、劳动用工等制度性因素对人口流动的限制,消除了自由流动迁移的阻力;改革开放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新型城镇化战略推进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人人得以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减轻了流动人口的生活压力。总之,正是改革开放引发、促进和推动了大流动,同时又为更大规模的流动进一步创造了有利条件,营造了良好环境。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中国已进入流动最为活跃的时期。流动的历史,正是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过程。改革开放促使人们大规模地横向流动和纵向流动。“改革开放使中国真正活跃起来”,所谓活跃起来,就是指社会的流动性和积极性得到释放,人的思想得到解放,社会因此流动起来,发展起来。

国家治理能力的不断提升,使中国的大流动生机勃勃而又稳定有序。

改革开放初期,为帮助流动人口尽快在城市立足,国家重点在农民工就业培训、工资保障、法律维权等方面,推行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流动人口在城市实现经济立足后,国家又主要从社会保障、子女教育、医疗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入手,为流动人口长期留在城市提供社会保障。新时代,随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国家把满足流动人口多元需求作为重点,解决流动人口在城市的安家落户问题,动员流动人口参与社会治理,参加政治文化活动,为他们尽快融入当地社会创造条件。户籍制度改革持续推进,推行异地中高考成多省“标配”,办理身份证、出入境证件、驾驶证更加便利,住房保障等权益差距逐渐缩小……随着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提高,公共服务资源均等化配置的提速,城乡发展不平衡状况将得到改善,流动将更加饱含温情,稳定有序。

基礎建设的提速,为中国的流动增添了动能。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2019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突破13万公里;高铁里程占世界总里程的2/3;全国铁路完成旅客发送量30多亿人次,运量接近全球人口的一半。纵横的高铁、航空、桥梁、高速公路,为流动的顺畅和快捷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便捷快速的交通出行使得人们空间流动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都大为降低,流动得以成为更多中国人的常态。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和多元化交通工具,极大地满足了出行需求,李白的“千里江陵一日还”已不是想象。“家在北京,我在杭州,每周五晚10点杭州飞北京的那趟航班上,基本上一半都是工程师。过去4年,我一共飞了325次,里程达40万公里,飞行时间747小时。”工作在杭州,生活在北京,出差在全球,这是一位杭州工程师和他同行的常态。从交通大国到交通强国,不仅便利了人们的出行,更通过以时间换空间的高效率,拉动整个社会经济不断增长,让流动中的中国更繁荣稳定。

包容开放的城市文化精神,使流动更加和谐顺畅,温度宜人。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一个充满现代文明精神的社会,必然能够以自信的心态拥抱多元化的时代。现代城市不仅具有完善的基础设施,而且血脉中流淌着“流动”的基因。平等、开放、包容的现代城市文化,造就了宽松和谐的生活环境和自由平等的创业氛围。在深圳,“英雄不问出处”的质朴认知衍生出“来了就是深圳人”的移民文化,为整座城营造出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创业创新氛围,华为、腾讯、比亚迪等企业在此茁壮成长。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者认识到人才的可贵,2018年一批城市率先出台政策放开落户限制,2019年放开放宽落户条件和取消落户限制的大城市达到了69个,长沙、苏州、无锡、扬州、厦门、青岛、杭州……“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饱含温情善意的政策环境,自由包容的文化氛围,我们欣喜地感受到城市对“流动”的热情和欢迎。

建设“流动中国”需久久为功

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应该有良好的流动性。当社会阶层形成固化,随之而来的可能是社会资本、资源流动的固化,对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只有实现社会阶层的良性流动,社会才能在前进中保持稳定与平衡。完整的社会流动是指通过横向流动的扩大,使处于社会分层不同位置的个人和家庭,有更多机会实现社会纵向流动。一个社会能够创造更多的纵向流动的机会,既是社会充满活力的象征,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社会的开放性越来越高,保持了较高的流动性,但是,要形成一个完全开放的高流动性、公正公平合理的社会结构,绝非一日之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这是就当前社会阶层日趋固化、社会纵向流动性明显弱化而提出来的。我们不能忽视,那些属于我们时代的价值和梦想,尚未在亿万流动人口身上充分兑现。

要继续加大发展的力度,唯有发展,才能为所有人创造更大的流动空间、更多的流动机会、更通畅宽阔的流动通道。国家推动产业升级,努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为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创造了个人发展机会,整个社会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快速增长,从多个维度提升了社会阶层流动水平。技术的革新,新兴行业的繁荣,都会带来新机会。一个最有代表性的例子是,直播行业的兴起使无数普通人成为主播成为网红,有了流量,有了粉丝,有了素人变明星的机会。柜员李佳琦,很快就实现了“赚3000万”的梦想,而且还将继续赚下去;乡村姑娘李子柒,从国内红到了国外,连央媒都为她点赞。

要继续深化改革,打破流动的各种障碍。这当然不是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环节可以解决的,需要进行系统的顶层设计,拿出整套的改革措施,扎实推进。要继续推进以户籍制度、就业制度、人事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为核心的制度变革,彻底破除阻碍流动的制度及非制度屏障,比如地方保护主义、城乡区隔的二元结构,令流动的环境更加宽松,通道更加通畅;要推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为每个人的社会纵向流动提供基本保障;要强化尊重知识、尊重劳动的激励机制,营造有利于实现纵向流动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引导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创新、创业,形成多元化社会纵向流动机制;等等。

要发挥市场作用,因势利导,打破人才“单位管理”的体制壁垒、身份壁垒,促进人才价值的自我实现;要发挥政府职能,通过制度设计,鼓励和引导人才流动,破除体制机制界限,促进人才在各种体制之间无障碍流动,赋予他们更多的选择机会。尤其要注意的是,在政策的制定和治理方法的选择上,要多一点善意,多一点关怀,多一点温度,要看到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追求的人。

我们的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应当建立在我们对流动中国的敏锐洞察和深刻了解之上。我们的城市,必须要有足够的开放性和多元性。只有当城市有足够开放度和包容度, 才会有大量人才流向城市,城市才会保持发展的活力。建立开放的、公正的城市社会管理体制, 就是要尽可能消除阻碍城市走向开放、多元的各种体制性的、结构性的障碍, 在城市形成一种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 让各种群体在这种开放的环境中都能得到公平的发展机会。科学的社会管理体系是一个城市繁荣发展的社会资本, 城市社会管理水平越高、社会环境越好, 城市得以繁荣发展的资本就越雄厚。面对激增的人口规模、复杂的社会结构和多元的阶层、主体、诉求,城市的发展越发需要更高水平的社会治理创新提供支撑。这种精细化的社会治理,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则在于实现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化。

建设高流动性的中国社会是一项繁复而庞大的系统工程。破除各种利益固化的樊篱、完善社会流动机制、畅通社会流动通道,都必须久久为功。我们相信,随着改革的全面深化和推进,流动的中国必将生发出更充沛的活力,我们必将共建共享一个稳定有序、生气勃勃、自由平等、公正合理的现代社会。

猜你喜欢
流动人口流动改革开放
基于双变量probit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研究
流动的画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开放而生 因改革开放而兴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数说流动人口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流动人口二孩可在居住地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