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心诗钞》“均州沧浪”意象的“元典”元素分析

2020-01-18 01:37田运科李垣璋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孺子沧浪亭渔父

田运科,李垣璋

(1.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2.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学报编辑部,湖北 十堰 442000)

“沧浪”是中国文学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意象。当今人们大都知道“沧浪”、“苏州沧浪”,而少有人知“均州沧浪”。大多数人听到“沧浪”,首先想到的往往是“苏州沧浪”。“均州沧浪”意象既与“沧浪”、“苏州沧浪”意象有相同之处,但也有其“汉水沧浪”特色,这在《兰心诗钞》的均州沧浪诗作中有典型体现。

一、“沧浪”意象与沧浪文化的源流

在当代,“沧浪”意象是“沧浪文化”的代表。人们提到“沧浪”意象,一般是指“沧浪水”;而“沧浪水”的文化内涵,则来自先秦民谣《孺子歌》,亦名《沧浪歌》。

《沧浪歌》中的沧浪之水,有“清”、“浊”两种状态,清兮则濯缨,浊兮则濯足。当代作家阎真在2001年发表的长篇小说《沧浪之水》,讲述了作为知识分子的池大为曾经拥有崇高的理想,但在现实官场生活中被一次又一次挫败品格与信念,最终不得不迎合现实选择利益的故事,小说提出了一个知识分子的“道路选择”问题,和《沧浪歌》中沧浪之水“清兮濯缨”、“浊兮濯足”的选用,具有一致性。

但在人们意识中,“沧浪水”和“清水”的联系往往更多一些。如关于汉水均州沧浪,明朝王时中在《汉水澄清》一诗中写到:“自从嶓冢源头远,流入沧浪彻底清。”[1]68《兰心诗钞》收录王丽川的《北村六咏》写到:“一泓澄碧沧浪水,月下渔人起棹歌。”[2]113,其又在《诞辰自适》写到:“天柱青松千尺秀,沧浪绿水万层波[2]64。”清朝沈冠在《沧浪绿水》中写到:“清绝沧浪水,传名自禹经。”[1]91“沧浪绿水”是古均州八大景之一。郦道元在《水经注》卷二十八中记载:“武当县西北四十里汉水中有洲,曰沧浪洲。水经此,停汇渊寂,澄鲜蠲洁,为汉江诸名胜首称。”关于泛指意义上的“沧浪”,元末明初人陈亮在《沧浪清隐》中写到:“我爱沧浪水,千寻见底清。”所以“沧浪水”更多情况下是“清水”的代名词。

1.沧浪文化的内容

“沧浪”意象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泛指意义上的沧浪;一种是特指意义上的沧浪,如除了“均州沧浪”(即均州沧浪水、均州沧浪亭)、“苏州沧浪”(即苏州沧浪亭)外,还有“禹贡沧浪”(即《尚书·禹贡》最早记载沧浪之水的地理位置)、“孔子沧浪”(即《孟子·离娄上》记载孔子听到《沧浪歌》并以此教育学生)、“屈原沧浪”(即《楚辞·渔父》描写屈原、渔父对话结束后,渔父唱《沧浪歌》而去),和“武昌兴国沧浪”(即湖北阳新沧浪亭)、“安陆沔阳沧浪”(即湖北仙桃沧浪水)、“常德龙阳沧浪”(即湖南汉寿沧浪水)等。

2.沧浪文化的源流

上述特指的沧浪意象中,“禹贡沧浪”、“孔子沧浪”、“屈原沧浪”是沧浪文化之“源”,“均州沧浪”、“苏州沧浪”、“阳新沧浪”、“汉寿沧浪”等是沧浪文化之“流”。

但是,“均州沧浪”既是沧浪文化的地理之源——“禹贡沧浪”的承载地(是否“孔子沧浪”、“屈原沧浪”的承载地,有争议,待更深入研究),即沧浪文化之“源”,也是沧浪文化的典型流传地,即沧浪文化之“流”。而且“均州沧浪”源远流长,没有中断过,正如《兰心诗钞》均州沧浪诗作中有两句写到:“嶓冢流来东渡东,翼然亭峙汉江雄”“千古沧浪留胜景,濯缨濯足乐陶然”。

(1)沧浪文化之“源”。从时间上看,“禹贡沧浪”最早(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魏国人士托名大禹(约公元前2200多年)的著作),其次是“孔子沧浪”(战国时期《孟子·离娄》所记录孔子周游列国时(公元前497年—前484年)发生的事情,孟子生平为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再次是“屈原沧浪”(屈原为战国中期人,生平为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从内容上看,“禹贡沧浪”主要是地理之“源”,《尚书·禹贡》最早记载了沧浪之水的出处:“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过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孔子沧浪”、“屈原沧浪”主要是文化之“源”,即最早记录《孺子歌》(也称《沧浪歌》)原文并赋予其人生态度、人生哲理。

(2)沧浪文化之“流”。

关于沧浪文化之“流”的“均州沧浪”、“苏州沧浪”、“阳新沧浪”、“汉寿沧浪”等,这里重点谈谈“均州沧浪”、“汉寿沧浪”之比较。

近年来,湖南常德汉寿全力挖掘沧浪文化,这对沧浪文化的传承具有一定积极意义。但他们认为,“沧浪水”应在汉寿,就值得认真思考了。汉寿方面依据的是三部典籍的记载:一是撰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的《太平寰宇记》写到:“沧浪二水合流,乃渔父濯缨之处。”二是明朝袁了凡所撰《禹贡图说》写到:“沧浪,即汉也。源出湖南常德县南沧,曰沧水,东北流至汉寿县西,与浪水合曰沧浪水,北流至沧港口入江。”三是明代《嘉靖常德府志》记载:“沧浪水,(龙阳)县西十五里,自沧浪二山发源,合流为沧浪之水”。

一是从地理方位来看。《尚书·禹贡》记载的沧浪水不可能是汉寿的沧浪水。《尚书·禹贡》的完整记载是:“蟠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过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这一句非常明确,一是沧浪水是汉水的一部分,二是沧浪水“至于大别,南入于江”,那么沧浪水肯定在长江以北。而湖南常德汉寿在长江以南,周围和长江还隔有安乡县、南县、华容县、沅江市、洞庭湖。《禹贡》也没有沧水、浪水的记载。西汉司马迁(生于公元前145年或前135年)的《史记》、东汉班固(公元32年—92年)的《汉书·地理志》都沿用了《尚书·禹贡》关于“蟠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的记录,也记载了战国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的《渔父歌》。

二是从记载时间来看。关于沧水、浪水汇合成沧浪的记载,见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976~983)的《太平寰宇记》、明朝袁了凡(1533年-1606年)所撰的《禹贡图说》、明朝嘉靖十四年(1535年)所修撰的《嘉靖常德府志》,最早起于宋朝。而记载均州沧浪的典籍,除了大量湖北、郧阳、襄阳、均州、武当山方志外,则有我国最早历史文献汇编《尚书·禹贡》,西汉《史记》,东汉《汉书·地理志》,南北朝《水经注》,唐朝《括地志》《元和郡县志》,北宋石碑图《禹迹图》,南宋《禹贡指南》《禹贡山川地理图》《书集传》《舆地纪胜》《禹贡说断》等等,一直延续至今。

三是从诗文作品来看。如果沧水、浪水汇合所成的沧浪之水在汉寿,经过战国时期《孟子·离娄》关于孔子听闻《孺子歌(沧浪歌)》的记载后,汉寿沧浪应该早就广泛流传、诗文传颂。但无论是在汉寿,还是在全国古代诗词中,至今没有见到以“汉寿沧浪”为主题的诗词。但秦汉之后关于均州沧浪的诗词、宋代之后关于苏州沧浪的诗词则为数较多,且作者遍及多个省份。而且,不仅《尚书·禹贡》没有沧水、浪水的记载,《水经》及《水经注》,也没有沧水、浪水的记载。

四是从地图标注来看。丹江口市沧浪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王永国先生历经多年,遍访全国各地相关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收集了从宋代至今含有均州“沧浪”地名的地图56幅。最早的一幅是现藏于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阜昌七年(1136年)以宋元符三年(1100年)的长安本原图翻刻的石碑图《禹迹图》,这也是我国最早的方格地图,上面明确标注了“鄂”、“沧浪”、“武当山”、“均”等地名,这是当今发现的最早出现沧浪的地图实物,也是最早明确标注均州沧浪的地图实物。宋代毛晃《禹贡指南》所收《九江东陵彭蠡北江之图》、宋代程大昌《禹贡山川地理图》所收《古漾汉图》、明代《三才图会》地理十四卷所收《禹贡总图》、明代《大岳太和山志》所收《净乐宫图》、清代《均州志》所收《均州舆地全图》、清代《湖广通志》所收《江汉合流图》、清代彩绘皇帝出游路线图《均州属地名胜图》、清代田宗汉《湖北汉水图说》的均州汉水部分、民国十三年所绘《均县舆地全图》、民国三十七年国民政府国防部测量局所绘五万分之一比例尺的《均县》地形图、1952年长江水利委员会测绘的均县地形图,均在均州区域明确标注“沧浪”,或“沧浪水”、“沧浪亭”等。而关于标注汉寿“沧浪”的古代地图,则尚未见到。

《孺子歌(沧浪歌)》乃汉北民谣,已为世人公认。孔子、屈原都听过此歌,可见其影响力之大,它流传到汉水附近或汉水之外的区域,也很正常。如端午节赛龙舟纪念屈原的习俗,在我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屈原是否是在汉寿闻渔父唱《孺子歌(沧浪歌)》,争议甚大。即使假设屈原是在汉寿所闻,也不能证明《孺子歌(沧浪歌)》源自汉寿,更不可能推翻《尚书·禹贡》关于沧浪的记载。汉寿有沧水、浪水合流为沧浪水,与真正沧浪水的意思也不同。

我们都应该向苏州学习。“苏州沧浪”虽然源自北宋(即公元1045年,苏舜钦被削籍为民后,到苏州建沧浪亭),但苏州沧浪亭却成为沧浪文化的代表景观,现在苏州园林沧浪亭也因其实现“咫尺之内再造乾坤”这一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思想的典范,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当然,虽然关于“沧浪”存在一定争议,但不影响均州、苏州、汉寿等地共同传承沧浪文化,更可以携手发扬沧浪文化。

二、“沧浪”意象及其“元典”元素分析

“沧浪”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原型意象之一。“元典”一词,系冯天瑜教授创制,指“始典、首典、基本之典、原典……”,与“经”、“藏”含义类似,并认为中华文化系统中,堪称“元典”的首推“六经”,而“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具有‘元典’性质”,《老子》《庄子》《墨子》也“享有‘元典’之尊”。另外,“一些专科的创始之作,也被该学科视作经典”,如《孙子兵法》《黄帝内经》《茶经》[3]。

按照冯天瑜教授的说法,记载沧浪文化之“源”的三部古籍中,《尚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应属历史学之经典;《孟子》具有“元典”性质;《楚辞》和《诗经》并列中国文学的两大源头,应属文学之经典。

(一)“沧浪”原型意象的“元典”元素

综合沧浪文化之“源”的“禹贡沧浪”、“孔子沧浪”和“屈原沧浪”,“沧浪”原型意象包含五个“元典”元素:

1.“嶓冢东流”。最早记载沧浪之水出处的是《尚书·禹贡》:“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过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东,汇泽为彭蠡,东,为北江,入于海。”

2.“孺子歌”或“沧浪歌”。沧浪水最早出自流传在汉水以北的一首先秦民谣《孺子歌》。《汉语大词典》关于“孺子歌”的义项之一,解释为:指古之《孺子歌》。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孺子》沧浪,亦有全曲。”[4]。

“孺子歌”也称为“沧浪歌”。此民谣因《孟子》记载“有孺子歌曰”,则有人称其为“孺子歌”;因民谣内容为“沧浪之水”,则有人称其为“沧浪歌”。现在人们对“沧浪歌”更为熟悉。虽然“沧浪歌”一题,更贴近此民谣的内容,实乃“孺子歌沧浪”。

3.“沧浪水”。沧浪水从歌谣内容看,最初是清浊皆有。但现在则往往指“清水”,沧浪绿水,清水。

4.“濯缨濯足”。最早出自《孟子·离娄上》:孟子曰:“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菑(同灾),乐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濯缨濯足”是“沧浪”意象涵义的主要元素。关于“沧浪歌”的解读,《〈汉书〉新注》云:“君子处世,遇治则仕,遇乱则隐。”《孟子·尽心上》亦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5.“屈原渔父”。《史记·屈原列传》记载:“屈原至于江滨,披鬓,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掘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耳。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蠖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沧浪亭”现在亦是经典意象,但因“沧浪亭”不在记述“沧浪”的三本“元典”之中,而且其建造时间也比较晚,均州沧浪亭、苏州沧浪亭都建在公元1000年左右,尤其是现在提到沧浪亭,人们往往认为是北宋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建的苏州沧浪亭,《汉语大词典》也直接把“沧浪亭”解释为“江苏省苏州市名园之一”。因此,“沧浪亭”不纳入沧浪的“元典”元素。

(二)《兰心诗钞》“均州沧浪”意象的“元典”元素

《兰心诗钞》中,直接以“沧浪亭”为主题的诗作有6首,直接出现“沧浪”一词的诗作有12首,用“兰亭”指代沧浪亭的诗作有4首。而五个沧浪“元典”元素在这些诗作中都有出现。

1.“嶓冢东流”。沈吉庵在《正月十九日游沧浪亭》首句即写“嶓冢流来东渡东,翼然亭峙汉江雄”。另外,清代沈冠《沧浪绿水》有诗云:“清绝沧浪水,传名自禹经。”

2.“孺子歌”或“沧浪歌”。贾品三在《正月望九日游沧浪分咏》中写到:“危亭高耸乱云巅,孺子歌曾石上镌。”在沧浪亭前崖壁上,刻有四个斗大的楷体“孺子歌处”,1968年丹江口水库蓄水被淹。2013年至2017年,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单位,对丹江口水库进行水下考古调查,在潜水调查时发现,“孺子歌处”石刻仍清晰可见,并拍有照片[5]。

3.“沧浪水”。王丽川在《咏别墅》写有“披蓑欲渡沧浪水,钓得鲸鳌出碧潭”,在《诞辰自适》写有“天柱青松千尺秀,沧浪绿水万层波”,在《北村六咏》写有“一泓澄碧沧浪水,月下渔人起棹歌(暮眺)”、“浥取沧浪水独清,振衣千仞当无生(晚归)”,在《北村晚归》写有“绿渍沧浪水,轻舟荡漾迟”。并且也突出了沧浪“绿”水之特点。

除了《尚书·禹贡》记载“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过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外,北魏郦道远所撰中国古代地理名著《水经注》记有“(武当)县西北四十里,汉水中有洲,名沧浪洲”。唐朝《括地志》记有“(汉)水始出嶓冢山,如沮洳,故曰沮水,东南为漾水,又为沔水,至汉中为汉水,至均州为沧浪水”。明清之交的阎若璩在《四书释地集沧》写到:“武当县西此四十里汉水中有洲,名曰沧浪,汉水流经此,遂名之曰沧浪之水”。在一些古代地图中,也明确在均州标注“沧浪”。

虽然也有人对此有异议,但大部分古籍都认可“沧浪”乃均州汉水。当然,此问题还将继续深入研讨,但是不影响均州沧浪与禹贡沧浪的关系,也不影响沧浪文化源与流的关系。

4.“濯缨濯足”。贾品三在《正月望九日游沧浪分咏》写有“千古沧浪留胜景,濯缨濯足乐陶然”。

5.“屈原渔父”。王丽川在《题问梅夏渔南浦行乐(渔歌子二阙)》写有“情性逸,利名逃,沧浪渡口唱离骚”。并且,在《兰心诗钞》5首写端午节的诗作中,有3首怀念屈原,如沈吉庵“自昔高怀推屈子,于今凭吊仰孤忠”、“千古汨罗留爱慕,蒲觞一滴可能通”,道人张印槎“衔杯思屈子,昔日陨天中”。在同题诗《庭兰》中,王丽川写有“一卷离骚君子志,交情淡处话深情”,道人叶问梅写有“堂前读离骚,楼头月正高”,道人徐辉山写有“忻看门第裁培渥,读罢离骚兴不赊”。另外,光绪《续辑均州志》明代徐咸《嘉靖甲申午日偕江将军勋登沧浪亭观龙舟》有诗云:“系缆沧浪曲,风烟惨客魂。濯缨人不见,竞渡俗犹存。”这些都是把沧浪与屈原联系在一起。

光绪《续辑均州志》清代陈浩《沧浪亭》有诗云:“渔父自歌还自和,不劳过客濯尘缨。”《兰心诗钞》王丽川《春日隐居(三绝)》其二:“春花春鸟闹春天,家住沧浪古渡船。汉水渔翁知姓字,山栖谷隐可长年。”这里把沧浪与渔父、渔翁联系在一起。

(三)“苏州沧浪”意象的“元典”元素

这个主要从苏舜钦等人的苏州沧浪诗作中进行分析。

“苏州沧浪”的主要景点有十处,分别是沧浪亭、看山楼、面水轩、翠玲珑、观鱼处、仰止亭、五百名贤祠、明道堂、清香馆、瑶华境界,为宋朝至清朝陆续所建。2000年11月,沧浪亭等继1997年12月拙政园等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也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扩展项目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在苏州城南有多处以“沧浪”命名,如沧浪区、沧浪亭街等。

1.“苏州沧浪”和“均州沧浪”的区别

(1)从起源时间上看。“苏州沧浪”源自北宋诗人苏舜钦于公元1045年购得唐末五代孙承右之池馆后,傍水造亭而成。因感于“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题名沧浪亭,自号沧浪翁,并作《沧浪亭记》。欧阳修应邀作《沧浪亭》长诗,诗中以“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题咏此事。“均州沧浪”则源自《尚书·禹贡》所记载的夏禹时期。

(2)从所处位置上看。“苏州沧浪”如苏舜钦在《沧浪亭》中所写,“一径抱幽山,居然城市间”,位于苏州城内;蔡羽《大云庵》:“静得观鱼乐,闲堪学道谋。棹歌何处是,城里有沧洲。”而“均州沧浪”则如沈吉庵在《九月十九日游沧浪亭》中所写,“嶓冢流来东渡东,翼然亭峙汉江雄”,位于古均州城对面汉江峭壁之上。

(3)从风景特点上看。“苏州沧浪”是江南私家园林。而“均州沧浪”是汉江风光,正如清代钟岳灵《题新成沧浪亭(其四)》:“逸兴翩然江上行,清清秋水溯舟平。”均州沧浪除了沧浪亭,后来还建有真武庙、文昌阁等建筑。均州城内的静乐宫早在明永乐年间敕置正六品提点道官管理各宫观,邻近的沧浪亭、禹王庙、观音阁等都归其管理。苏州沧浪亭作为江南园林,也有命名为“沧浪水”的一池绿水(整个苏州沧浪亭园林面积16.5亩),虽然规模和均州汉水沧浪远不能比,但取其意而已。

2.“苏州沧浪”意象的“元典”元素

《沧浪区志》第四卷从志书、文集、诗词选及各种专著中,选录了吟咏苏州沧浪亭的古今诗词79首入志。通过阅读这些诗词,“苏州沧浪”的“元典”元素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孺子歌”。清朝卓秉恬《九月二日偕蓝波云汀同游沧浪亭》有诗云:“循廊细读前贤记,倚树闲听孺子歌。”

(2)“沧浪水”。苏州沧浪亭园门外便有一池绿水绕于园外,人称“千古沧浪水一涯,沧浪亭者,水之亭园也”。明末清初诗人尤侗《沧浪六咏·沧浪亭)有诗云:“上有沧浪天,下有沧浪水。孤亭峙其中,四虚旷无倚。”清朝宋荦《沧浪亭用欧阳公韵》有诗云:“沧浪之水清且涟,亭子结向沧浪边。沧浪之亭几兴废,沧浪之水今依然。”清朝宋至《沧浪亭与心壁上人话归时来,自滇中以归云草见示》有诗云:“一曲沧浪水,澄流自古今。”清代俞樾在《沧浪亭》中,还描写了苏州沧浪水的成因,即“稍稍修葺之,泉清山玲珑。……引泉作清沼,叠石成奇峰。”

(3)“濯缨濯足”。宋朝诗人胡珵《沧浪亭》有诗云:“昔闻沧浪亭,未濯沧浪水。”明朝文徵明《赠草庵瑛上人》有诗云:“昔人曾此咏沧浪,流水依然带野堂。不见濯缨歌孺子,空余幽兴属支郎。”清朝高凤翰《沧浪亭》有诗云:“世间清浊真难说,欲濯沧浪可奈何?”清末章炳麟《沧浪亭面水轩》有诗云:“沧浪近在盘溪曲,水浊真堪濯我足。”

(4)“屈原渔父”。明末清初诗人尤侗《沧浪竹枝词八首》其二有诗云:“春日游人遍踏歌,茶坊酒肆一时多。何当新制沧浪曲,孺子歌残渔父歌。”清朝石韫玉《沧浪亭》有诗云:“地踞吴趋胜,人因子美传……何如渔父意,清浊总随缘。”石韫玉《柳荫垂钓图为平湖王文题》有诗云:“欲羡沧浪老渔父,濯缨濯足总天倪。”

3.“均州沧浪”、“苏州沧浪”意象的“元典”元素之比较

构成“沧浪”意象的“嶓冢东流”、“孺子歌(或沧浪歌)”、“沧浪水”、“濯缨濯足”、“屈原渔父”这5个“元典”元素,仅仅是在《兰心诗钞》均州沧浪诗作的“均州沧浪”意象中,就全部都有,“苏州沧浪”意象拥有除“嶓冢东流”外的其他4个“元典”元素。

“均州沧浪”意象中的“嶓冢东流”、“孺子歌(或沧浪歌)”、“沧浪水”这3个“元典”元素,拥有实景。如“嶓冢流来东渡东,翼然亭峙汉江雄”、“危亭高耸乱云巅,孺子歌曾石上镌”、“披蓑欲渡沧浪水,钓得鲸鳌出碧潭”。而清代俞樾在《沧浪亭》中描写了苏州沧浪亭的来历:“稍稍修葺之,泉清山玲珑。……引泉作清沼,叠石成奇峰。”所以,均州沧浪是天然而成,苏州沧浪乃人工而成。

另外,均州沧浪和嶓冢、禹经、孔子等之间的联系,在古人的一些诗作中也有反映。明代王时中《汉水澄清》:“自从嶓冢源头远,流入沧浪彻底清。”清代杜大宾《仲秋偕友人沧浪泛月怀仲和》:“禹迹当年知几经,嶓冢导出沧浪脉。”明代徐学谟《登沧浪亭》:“孔辙昔环楚,沧浪歌孺子。”

并且,均州沧浪往往还与太和武当联系在一起,除了前面王丽川的两句外,明代张廷弼《题凭虚沧浪图》:“参岳千峰耸作屏,沧浪一水萦如带。”清光绪《续辑均州志》收录明代无名氏所写万历庚寅仲秋宴集沧浪亭有诗云:“北带寒江拖素练,西凌太岳别元都。”这是其他沧浪文化流传地所没有的。

关于“屈原渔父”元素。《兰心诗钞》中王丽川的一句“情性逸,利名逃,沧浪渡口唱离骚”,把“屈原离骚”和“沧浪渡”结合在一起,这是其他“沧浪”意象中所没有的。“沧浪渡”也是均州独有,而其他沧浪流传地所没有的。

关于“濯缨濯足”元素。《兰心诗钞》中贾品三在《正月望九日游沧浪分咏》有诗云:“千古沧浪留胜景,濯缨濯足乐陶然。”此处“濯缨濯足”之“乐”,与《孺子歌(或沧浪歌)》歌词“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的本意更为接近,此为“融通型”。

在均州沧浪的诗句中,有“融通型”还有清代周凯《沧浪亭》:“汉水东流东复东,古今清浊常如此。濯缨濯足任人为,合祀高歌一孺子。”清代朱琪《秋日游沧浪》:“孺子歌声犹在耳,濯缨濯足曷推求。”另外还有几种观点。如“濯缨型”,清代蒋永修《沧浪亭广孺子歌》:“水清难禁濯之足,未有水浊濯之缨。”如“爱浊型”,清康熙《均州志》收录宋代无名氏《沧浪》:“我欲濯缨缨爱浊,歌人其如濯人何。清浊随水东流去,独清众浊惹风波。”明代高谷《沧浪亭》:“尘缨只许当年濯,胜迹重烦此日题。”清代沈冠《沧浪绿水》:“濯缨千古事,渔唱若为听。”清代陈浩《沧浪亭》:“渔父自歌还自和,不劳过客濯尘缨。”还有“濯心型”。清康熙《均州志》收录明代无名氏《泊沧浪》:“沧浪濯缨仍濯足,我来启蓬惟濯心。”清代陈年谷《沧浪》:“沧浪绿水曾濯缨,学馆青山读诗经。均州城廓枕春流,月夜更深濯吾心。”清代杜大宾《仲秋偕友人沧浪泛月怀仲和》:“借此濯凡骨,岂但涤忧患。”明代王时中《汉水澄清》:“三秋水面拖蓝翠,半夜波心濯斗星。”

而在“苏州沧浪”的诗词中,也有许多把苏州沧浪与“濯缨濯足”联系在一起的。如清朝石韫玉的“欲羡沧浪老渔父,濯缨濯足总天倪”,清朝高凤翰的“世间清浊真难说,欲濯沧浪可奈何”、清末章炳麟的“沧浪近在盘溪曲,水浊真堪濯我足”,近代侦探小说家程小青的“仰看乔木因忘暑,俯掬清流可濯缨”。

关于沧浪水“濯缨濯足”的看法有很多。除了上述几种观点外,还有南北朝诗人刘孝胜《武溪深行》有诗云:“羞学沧浪水,濯足复濯缨。”元代贯云石《殿前欢·楚怀王》有曲云:“楚怀王,忠臣跳入汨罗江。《离骚》读罢空惆怅,日月同光。伤心来笑一场,笑你个三闾强,为甚不身心放?沧浪污你,你污沧浪。”

综上所述,均州沧浪不仅和沧浪文化的地理之源,也是重要流传地。并且,均州沧浪从地理和景观上看,不仅有沧浪水、沧浪亭,还有沧浪洲、沧浪渡、孺子歌处等,是沧浪景观最全之地;从文化上看,均州沧浪拥有沧浪文化的全部五个“元典”元素,是沧浪元素最全之地。汉寿沧浪、阳新沧浪由于缺乏沧浪方面的诗文,在此就不做“阳新沧浪”、“汉寿沧浪”意象的“元典”元素分析了。

猜你喜欢
孺子沧浪亭渔父
沧浪亭
寻幽沧浪亭
置亭沧浪上 日与沧浪亲
丁酉端午前重读《渔父》吊屈原
“言行不一”的渔父
明朝散发弄扁舟——“渔父”形象解读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苏世独立”与“遁世隐逸”——《渔父》主旨分析
孺子牛
孺子难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