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小甸集特支成立原因探析

2020-01-18 06:54丁志洁吴玉才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寿县芜湖革命

丁志洁,吴玉才

(1.中共寿县县委党校 教研室,安徽 寿县 232200;2.淮南师范学院 安徽早期党组织研究中心,安徽 淮南 232038)

中共小甸集特支诞生于1923 年冬, 虽然存在时间不长,但其对安徽早期党组织的建立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特支”在一个穷乡僻壤、名不见经传的小镇建立绝非偶然,其背后的原因值得探究。

一、“特支” 产生的文化渊源——悠久的寿春①楚文化

毛泽东曾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同时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世界上任何一种事物都不是凭空诞生的,其背后必定都有支撑其产生和发展的文化背景与土壤, 中共小甸集特支的产生当然也不例外。据《寿县志》载:“寿州当长淮之冲,东剧淮河、西扼淠颍,襟江而带河……南人得之,则中原失其屏障;北人得之,则江南失其咽喉……”,作为“江东之屏藩,中原之咽喉”,寿州素有“重险之固,得之者安”[1](P2)的美誉,在历史上它曾4 次为都,10 次为郡。 春秋时期,这里最先作为蔡国的都城而为世人所知。 作为西周时期的一个诸侯国,蔡国的国力一直比较弱小,其都城最初位于河南上蔡(今河南驻马店市上蔡县一带)。 后来南方的楚国国力不断强盛,开始向北扩张。楚在北上拓疆过程中,对蔡国进行不断的侵扰。为了逃避这一侵扰,另一方面也为了向东寻求吴国的庇护 (吴蔡之间存在政治联姻),公元前493 年蔡避楚求吴翼护,迁都州来,改称下蔡。 但是,公元前447 年,在迁都寿地46年之后,它还是为楚所灭,寿地随即被纳入楚国版图。

楚国是周朝时期华夏族(汉族)在中国南方建立的一个诸侯国。 作为华夏族南迁的一支,楚人立国之初,偏僻狭小,领地只有50 里,是个很小的国家,与江淮地区的寿春相距达千里之遥。 但是楚人并不满足偏安一隅, 他们有非常强烈的进取精神。春秋以后,楚国逐渐在南方崛起,通过北上中原、东进江淮, 数十年如一日地征战于江汉与淮水之间,最终通过“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辛历程凤凰涅槃,在逐鹿中原中展露锋芒,成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 然而盛极必衰,楚国发展到后期,内外矛盾凸显,国力日渐衰微。 公元前241 年,在秦国的步步紧逼之下,楚东迁入淮,迁都寿春,而寿春便成为战国时期楚国的最后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楚国在春秋战国史上存在了819 年。从春秋中后期进入江淮,至战国晚期迁都寿春,再到公元前223 年为秦所灭,楚国在江淮之间经营的时间长达四百年之久,占到了它所有历史的一半时间。 在此期间,发源于江汉一带以中原文化为主源的楚文化与淮夷文化互相影响、渗透,形成了“积极进取、开放融合、鼎故革新、至死不屈”的寿春楚文化。 这种独具一格的寿春楚文化,正是楚人当年强势立国的一个真实写照。它既代表着楚文化在寿春这个地方的高度成熟和最终沉淀,同时也是中共小甸集特支形成的文化渊源所在。

无论是《九歌·国殇》中“首身离兮心不惩”的斗争精神,还是“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坚定信念,仔细品味历史可以看出, 横亘2000 多年历史的寿春楚文化, 依然流淌在楚国故地百姓的血脉当中,在江淮大地上,顽强地传递着自己的优秀基因。 从后来的一代贤相孙叔敖、光绪帝师孙家鼐、民国志士张树候、黄埔先驱茅延桢、特支书记曹蕴真、北伐先烈曹渊、抗日名将方振武、共和国第一任地质矿产部部长孙大光等等这些历史人物身上, 我们都可以感受到寿春楚文化它那厚重深沉、 异乎寻常的生命力。

二、“特支” 产生的政治基础——丰厚的革命传统

1840 年鸦片战争之后, 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身处皖中腹地、有着悠久历史的寿县从此饱受国内外反动派的剥削蹂躏。帝国主义在这里通过开“洋行”、盖教堂、办学校、建医院、设买办等手段,对寿县进行经济掠夺、文化渗透和奴化教育。 当时统治旧中国的清政府腐败堕落,无力抵抗外敌入侵,向百姓强征的捐税徭役奇重,淮河流域十年九灾[2](P3-10)。辛亥革命后,皖系军阀倪嗣冲督皖,在寿县横征暴敛,向当地百姓征收的苛捐杂税名目之多不下30 多种[3](P37-87)。 寿县百姓不得不背井离乡、举家逃荒,可谓是备受蹂躏、累世艰辛,虽有“龙泉之陂,良畴万顷”,而莫能为力。 然而,正是这种长期的战乱和苦难造就了寿县百姓骁勇强悍、不惯忍辱的性格。 近代以来,这里既有叱咤风云的辛亥志士,又有屡建奇功的淮上健儿。到了20 世纪初,在各种内忧外患的夹击之下,富有斗争精神的寿县人民不断开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他们积极参与洋务运动、变法维新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斗争。 据史料记载,在1905 年至1907 年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的960 人中,安徽59 人,其中寿县21 人[4](P7)。

在安徽诞生的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组织——“岳王会”中,寿县青年所占比例最大。 据史料记载,1905 年,当时担任江苏新军管带的寿州人柏文蔚偕同陈独秀在游访寿县等皖北地区期间,积极“联络(孙毓筠、张树候、张汇滔等)淮上健儿及有志革命人士”,发起成立了“岳王会”[5](P33)这一反清革命团体。岳王会发展到后期,还在安庆、南京设立了分部,分部长分别由寿县人常恒芳、柏文蔚担任。

1911 年11 月,岳王会会员张汇滔等革命党人率领淮上军起兵光复寿县,成立军政分府,建立了安徽第一个资产阶级地方政权。 当时寿县起义军2万多人在一个多月内相继光复淮河南北23 个州县,以及河南、湖北部分地区,为安徽全省的起义立下了首功。 在整个辛亥革命中,安徽是全国唯一一个由自下而上的农民起义促成独立的省份。 作为辛亥革命中以农民革命武装光复山河的一面旗帜,寿县人张汇滔领导的淮上军可谓功居其首。 在后来的辛亥北伐以及讨伐袁世凯的队伍中,寿县将士作为江淮地区的革命先锋也同样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民国年间,曾担任过安徽都督或省政府主席之职的官员中,有5 人是寿县籍人士,分别为孙毓筠、柏文蔚、孙多森、管鹏、方振武[1](P4)。 其中,孙、柏、方三人都是岳王会的革命骨干。

在寿县之外,如芜湖、安庆、合肥等地方开展工人运动、组建党团组织的领导者也大多是寿县籍人士。 比如,1923 年前后,薛卓俊、徐梦秋、李竹声等寿县籍青年先后到安庆帮助建立共青团安庆支部,并先后任书记。与此同时,寿县籍人士徐梦秋、王坦甫、高语罕、王培吾等在芜湖社会主义青年团以及党组织的组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26 年合肥地区第一个党组织——中共肥北特支,就是由原寿县人崔筱斋创建的。

1920 年春, 在芜湖的寿县正阳关人高语罕应陈独秀之邀,带领学生对芜湖工人悲惨的生活状况进行调查,撰写了《芜湖劳动状况》一文,发表在当时的进步刊物《新青年》杂志上,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 1922 年,在芜湖省立第二甲种农校学习的薛卓汉、胡金台等寿县人在工人当中谋划发起了一场工人反抗压榨的罢工运动。他们与人力车工人一道拉车,发动游行示威和各界声援,并组织师生和市民为罢工工人募捐。 在寿县青年学生的影响和带动下, 罢工持续仅仅一周就成立了芜湖劳工会。 由寿县人参与和领导的这些革命活动极大地震撼了反动当局, 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 同时也揭开了安徽现代工人运动的序幕[5](P38)。

三、“特支”产生的思想条件——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近代以来,随着民族危机的逐步加剧,一大批有识之士逐渐意识到,欲挽救民族危亡,必开通民智,灌输革命进步思想。 中日甲午战败后,1896 年,寿州人柏文蔚、孙毓筠、薛少卿、张树候等人在寿州城内创办“阅报书社”,宣传新的思想文化,探求富国强兵之道。1898 年,孙毓筠在家乡创办阜才学堂和蒙养学堂,后期又组织了“强立学社”“天足会”等组织,与张树候等密谋革命。

公元1901 年,咸丰状元、光绪帝师,时任清朝管学大臣的孙家鼐在家乡寿县,对始建于明朝天启二年的循理书院进行捐资扩建,创办了安徽省最早的中等学校——寿州公学。接着,芍西、羹梅等新式学堂相继开办,到1919 年五四运动前,寿县已有新式学堂20 多所, 这些学堂大多成为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重要场所。据柏文蔚回忆道:寿县“诸同志多热心奔走,创办学校,开通民智,灌输思潮,大有一日千里之势。 会党兄弟,绿林豪杰,群相附翼”,“从此与淮上诸同志深相契合,革命思潮遍于乡里”。这些为中共小甸集特支的创立培养了大批具有革命进步思想的青年。

1919 年五四运动后, 尤其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马克思主义在寿县青年知识分子中得到了迅速传播。首先,在上海、芜湖等地求学的一批寿县进步学生最先接触到马克思主义。 从1919 年到1923年间,在芜湖读书的曹蕴真、曹渊、薛卓汉、王培吾、徐梦秋、曹广化、方运炽等10 余名寿县学生,“鉴于社会日趋险恶,改造事业刻不容缓”,发起组织“马克思学术研究会”,并成立了名叫“爱社”的革命团体,通过研究社会问题,来提高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继而培养学生运动的积极分子[2](P22)。

这一时期在芜湖学习的很多寿县籍学生深受五四运动和进步教师的影响,特别是在听了当时中国革命的青年领袖恽代英同志的“反对帝国主义”“废除二十一条”“青年运动的道路”等演讲之后,深受鼓舞和启发[6](P60)。他们深刻领会到在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教育救国”“读书救国”是不现实和行不通的,唯一的选择是起来革命。因此,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他们深入工农,积极组织和参与抗税、罢工、募捐等社会实践,开始走上了一条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1923 年初, 从上海回寿县的李坦在自己家里创办了“改良私塾”,招收二、三十名失学的青年学生,不读“子曰诗云”,而是“开设数学、国语、英文、历史、地理”等课程,宣传“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革命道理[6](P61)。

由于思想进步、表现突出,到了国共合作开始之后, 很多寿县籍青年被党组织派往黄埔军校、上海大学、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甚至莫斯科中山大学等地进行革命理论的系统学习。 1925~1927 年,皖西地区有20 多人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其中一半是寿县籍青年[7](P28)。

在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这些青年学子当中,寿县正阳关人高语罕被誉为“安徽宣传马克思主义第一人”。 早在日本留学时, 他就接触到马克思主义。 1907 年从日本留学回国后,他先后在安庆、芜湖等地从事革命活动,成为安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1921 年1 月, 高语罕将其在芜湖商业夜校、平民学校和工读学校授课的讲义编辑成《白话书信》一书,该书是安徽最早、最系统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通俗读本。该书围绕着五四运动以后中国以何种思想为指导、走何种道路、采取何种方法解决社会问题等做了大量论述。 他在书中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即唯物史观、 剩余价值和阶级斗争, 主张走俄国的道路, 以俄国十月革命的方法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 同年5 月, 他在芜湖领导创办了《芜湖》半月刊,在文章中劝告青年要丢掉幻想、 以俄为师。 这些活动对推动安徽新文化运动和引导广大青年信仰马克思主义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在全国思想界也产生了很大影响[5](P33-36)。

曾在外求学的寿县青年从多方面影响了家乡的进步青年,致使寿县的革命气息愈显浓厚,在全县形成了以知识界和教育界为主的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热潮。

四、“特支”产生的直接动因——党中央及其上海大学党组织的部署

寿县建党是从建团开始的,而建团又始于旅外青年学生。 1907 年,从日本留学回国的寿县籍青年高语罕,先后到安庆、芜湖等地从事革命活动。1920年,他在北京加入共产主义小组,后经李大钊、张申府介绍入党,成为中共第一批党员。同时,他还是陈独秀“在南京、安庆、芜湖等地物色一些青年发起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组织”的“最先响应的人”[8](P98),也是陈独秀“筹划在各地组织共产党小组”的安庆联系人[9](P24)。

五四运动后, 更多的寿县籍青年走出家乡,到上海、安庆、芜湖等地求学和工作。在这期间他们逐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先后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2 年,在寿县小甸集小学任教的曹蕴真,以在外地入团的学生为骨干,在寿县小甸集成立了S.Y(英语“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缩写)特支,书记曹蕴真,团员有徐梦周、鲁平阶、胡宏让等,隶属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寿县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的成立,为发展党员和建立寿县地方党的组织准备了条件[10](P24)。

1922 年春, 上海大学的前身——东南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于上海闸北青岛路青云坊创立。 这所创办于国共两党合作之初的大学,一经成立便吸引了大批优秀青年前往学习。 寿县籍学生曹蕴真、曹渊、薛卓汉、方运炽、徐梦秋、徐梦周、陶淮、李坦等人都先后从家乡来到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学习革命理论。 求学期间,他们直接受到中国共产党上海党组织的教育和影响, 不少人先后加入了党的组织。例如,“1922 年春,曹蕴真、鲁平阶、徐梦周在上海经施存统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0](P24);“1923 年11 月,在上海大学读书的薛卓汉、徐梦秋和六安的王逸常,被中共上海地方兼区执行委员会批准为中共候补党员”[4](P49); 同年, 胡允恭等在上海大学入党。不久,陶淮、方曙霞、徐德据、朱松年等也在上海大学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9 年5 月9 日,寿县县委在给中央的报告中称:“寿县在民国十一年就有二三同志的组织,当时是党的婴儿的时候”。

1923 年冬,曹蕴真、薛卓汉、徐梦秋等根据上海大学党组织的指示,接受了在寿县发展党组织的任务。 他们首先把进步的教师、学生和农民组织起来,通过学生会、农会等组织,趁着各种民俗节日和集会讲演革命道理,指出劳动大众受苦受难的根源和奋斗的方向,要大家树立起民主、进步、科学的精神。这年冬,他们先后介绍了上海大学学生方运炽、小甸集小学校长曹练白和在宣城省立第四师范读书的陈允常等人入党。 随着党员人数的增多、革命队伍的壮大,在寿县地区建立党组织的条件已经成熟。1923 年冬,曹蕴真、薛卓汉、徐梦秋等人在小甸集小学召开了全体党员会议。 在昏黄的煤油灯下,在绣有镰刀、斧头的鲜红旗帜下,他们举起拳头庄严宣誓:不怕牺牲,永不叛党。 自此,“成立了安徽省第一个党支部——中共小甸集特支正式成立”[10](P24)。成立之后的“特支直属中共中央领导”[11](P16),并与中央设有“交通”,负责上下来往的通讯。 通过“交通”,党中央不断地给特支发布工作上的指示,要求特支对内发展党员,对外建立农会、妇会、商会等群众组织。 据史料记载,党中央给特支的指示部分利用夹层纸的旧小说书翻过来写好后再翻回重新装订,部分则是用米汤书写。除此之外,党中央还经常给特支邮寄《新青年》《中国青年》等革命刊物和马列书籍,帮助特支进行思想建设。 在第一书记曹蕴真的组织带领下,特支将所有成员按家庭住址进行分工,并以小甸集、瓦埠、李山庙小学为阵地,以教书为掩护,趁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大好形势,积极地进行党团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小甸集特支建立后,寿县地区党团组织发展得很快。据史料记载,1924 年至1926 年短短两年时间,寿县各地建立了多个党支部,发展党员100 余人,无论是党组织的数量还是党员队伍的人数,在当时都远远超过了省内其他地区[4](P62)。

1923 年冬成立的中共小甸集特支, 虽然存在时间不长[11](P48),但它的成立及其所开展的一系列进步活动,不仅增强了当地群众革命斗争的信心、提高了外地党组织乃至中共中央对寿县革命的关注度,为寿县当地党组织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革命基础,同时也对安徽省内其他地区党组织的发展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这里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时期点燃寿县革命烽火以及持续开展革命斗争活动的中心区域。

注 释:

①寿县古称寿春、寿阳、睢阳、寿州。 《史记·楚世家》记载“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 年),楚东徙都寿春,命曰郢”,这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寿春”的名称,该名称一直沿用到西晋时期;东晋孝武帝时,因避帝后郑阿春讳改寿春为寿阳;南北朝时,宋改寿阳为睢阳,为豫州治所;南齐取代宋,复称寿阳,为豫州治所;北魏略淮南,再称寿春,为扬州治兼淮南郡治所;隋文帝时废郡存州,寿春设总管府,改寿春为寿州,并沿用至清朝末年;民国元年(公元1912 年)废道府,改寿州为寿县,沿用至今。

猜你喜欢
寿县芜湖革命
进击的芜湖
进击的芜湖
巧用构造法求解一类抽象函数问题
安徽芜湖:镜湖区首家楼宇联合工会成立
寿县古城墙:千年守护御“洪兽”
从芜湖是否海港看信用证审单标准
中国的出行革命
一个后发县域的“新路”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