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家国情怀”实践教学的路径探析

2020-01-18 17:20王宁陈思锦
关键词:家国情怀家国情怀

王宁 陈思锦

(武汉纺织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2014年4月,教育部颁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特别指出,高校应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引导青少年增强国家认同,培养爱国情感,形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的共同理想追求。[1]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思政课教师培养学生提出了六个方面的要求,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其中的一项重要要求是“情怀要深”,即思政理论课教师要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当前有关“家国情怀”的教育近两年才在高校中逐渐兴起,高校思政课在“家国情怀”教育方面还不够成熟,对“家国情怀”的具体内涵和重要作用还不明晰,对何为“家国情怀”、怎样在思政理论课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如何做有深广情怀的人等问题缺乏深入的思考与研究。本文立足高校思政课教学,就当前高校在思政课“家国情怀”教育和实践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与探讨,希望对完善思政课“家国情怀”的实践教学有所裨益。

1 思政课“家国情怀”的内容体现

在中国传统价值谱系中,家与国是一脉相承、密不可分的统一体。所谓“家国情怀”,是指个体对家、国共同体的心理认同和促使其共同发展的理想信念。[2]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内容中,无论是个体、家庭还是国家层面,有关“家国情怀”的具体内容都渗透其中,其具体内容也随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古时“家国情怀”的具体内容主要融合了儒家的伦理纲常与仁爱之情,体现于士大夫文人的精神追求,朝代的更替与社会的变迁促使文人关注现实问题,将国家的统一繁盛与百姓安居乐业作为自我的历史使命与追求。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战争导致国家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亡国灭种的危机促使文人志士在反思中重构“家国情怀”。正是这种爱国情怀激励着革命先驱们救亡图存,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新时代“家国情怀”凝聚在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不断奋进的中国梦之中。它不仅表现在对家庭、故乡血浓于水的深厚情怀,更表现在开放包容、个体与国家紧密相联的命运共同体意识之中。新中国诞生了一批有深厚“家国情怀”的建设者,如优秀传统家风的继承者、致力于家乡改造与建设的时代新人、将个人理想融入祖国的建设而毕生奉献的老前辈。新时代黄素梅为明历史真相,使国人铭记历史,捍卫祖国尊严而进行呼吁奔走;黄旭华将毕生致力于中国核潜艇事业,隐姓埋名默默为国奉献;将个人热爱变为日复一日坚守岗位的国旗哨兵张自轩;等等。他们的事迹无不诠释了“家国情怀”的具体内涵。回顾历史,“家国情怀”绝非是简单的爱国爱家,它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和精神底蕴,其具体内容更是渗透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各个方面,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办好思政课必须深刻领会“家国情怀”的具体要义和精神内核,不断推进思政课“家国情怀”实践教学的发展。

2 思政课“家国情怀”实践教学的现实境遇

“家国情怀”是个体对家庭与国家爱的情感的朴实表达。要理解“家国情怀”的具体内涵就必须明晰何为家、何为国的问题,在家与国的重要关系中领悟“家国情怀”。当前在思政课“家国情怀”教学的过程中,其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认知存在差距,对思政课中“家国情怀”内容缺乏深层次的理解,难以引起共鸣,导致“家国情怀”的教育只有空泛的理论与案例支撑而陷入“假大空”的境地。[3]具体表现在学生缺乏对家国的认同感与责任感,对国家世情事态缺乏关注,理性爱国意识缺失等。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更深层次地理解和把握“家国情怀”的具体内容。

当前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情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有关“家国情怀”的具体内容与时代价值方面的研究关注不够。目前学术界关于思政课教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研究硕果累累,其中思政课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思政教学方法、教学改革和创新路径方面,很少涉及对“家国情怀”的深入分析,“家国情怀”教育理论缺失,基础薄弱。第二,思政课“家国情怀”实践教育缺乏,氛围不浓。首先在思政课教学环境中,缺乏对“家国情怀”教育氛围的营造,未能充分利用校园橱窗展示和宣传“家国情怀”教育方面的内容,在学习研究园地的学习中缺乏“家国情怀”教育知识理论的学习和普及;其次“家国情怀”作为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未形成系统完善的教学大纲和体系,在“家国情怀”培育过程中课程设置结构和教学方式单一,主要是以思政课程的教学环节为主,然而在思政课教学中师生普遍重视教材内容的学习,缺乏“家国情怀”理论知识的深入学习与实践的开展,课堂学习成果难以内化为学生的“家国情怀”。此外,面对多元复杂的媒体环境,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容易发生偏离,大学生“家国情怀”观念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过分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忽视与家国利益的关系,难以处理好个体与家国的关系,导致思政课“家国情怀”的培育陷入危机。故此,需将“家国情怀”思想的培育尽快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落实落地,[4]真正找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着力点,推动思政课“家国情怀”的实践教学的开展。

3 思政课“家国情怀”实践教学的路径

3.1 结合课本,在实践中培育情感

思政理论课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第一课堂,认真学习思政理论课是学生掌握“家国情怀”的具体内容与时代意义的基础。思政理论课教学中包含“家国情怀”内容的诸多内容,包括个人修养、仁爱之情以及家国观念等。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家国情怀”教育涉及书本章节内容的几乎所有版块,如在讲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时强调个体的人生追求要与国家和集体的发展融合在一起,在对社会的奉献与个人的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在讲述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等内容时教导学生要从自身做起,加强个人品德修养,弘扬民族精神。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家国情怀”是激励仁人志士奋勇斗争、砥砺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这其中家国同构和共同体意识尤为突出。比如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中,无论是在经历了鸦片战争失败后的救亡图存,还是在抗战时期奋勇杀敌最后夺取胜利,每一次危机之后的重生都是家与国命运紧密结合的最好见证。在思政课“家国情怀”的实践教学中,要结合课本从感情处抒发“家国情怀”。具体而言,在思政理论课每学期末的实践报告课程中,可以结合课本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报告撰写。比如对课本中的民族精神这一专题内容,在实践报告中要求学生选取民族精神中的一个具体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进行实践调研并撰写实践报告,使学生在自身的调研经历中切实感受,培育情感,从内心接受和认同“家国情怀”。

3.2 回溯历史,提高家国意识

“家国情怀”是历史与时代发展的产物。思政课“家国情怀”实践教学要追寻历史足迹,在传统历史、革命与建设中学习领悟“家国情怀”。

第一,思政课“家国情怀”实践教学应在传统历史中追溯“家国情怀”并充分挖掘传统历史资源,整合优秀传统文化,有针对性地对优秀传统文化和名人事迹进行学习、比较和研究。在思政课“家国情怀”实践教学中教师在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时可以结合历史人物的突出贡献与成就进行细节分析。比如就“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来说,中国近代的历史不仅是仁人志士救亡图存以期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更是浴火奋战中展现出来的“家国情怀”史。在中国近代历史中诞生了无数饱含“家国情怀”的革命先驱,如甲午战败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魏源;洋务运动时期自强求富的实干家张骞、张之洞;立志救国,奔走于革命而心怀天下的孙中山先生;以及那些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前途共存亡,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而奋斗的革命先驱们。他们身体力行用传统家国的精神力量启迪民智,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为思政课“家国情怀”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在新时代思政课“家国情怀”实践教学中可以将杰出历史人物作为教学的切入点,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细节研究与学习,将“家国情怀”的时代精神与价值注入学生心灵深处,唤起学生的家国意识并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提升学生对“家国情怀”的认同感与责任感。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在讲述“革命与改良的辩论”这一教学内容时,便可选取革命派和改良派的优秀代表人物分组分派进行辩论学习,还可以与“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进行比较,形成课程教学成果展示,更充分地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中“家国情怀”的深刻理解,从而使“家国情怀” 传统在学生内心形成更深厚、更持久的精神力量。

第二,思政课“家国情怀”实践教学应传承优秀革命历史传统,充分发挥革命历史的时代价值,以品读革命档案与史料笔记、参观革命旧址与展览的形式进行思政课实践教学。比如在讲述抗战史的过程中,可以对抗战时期的革命家书进行研读。革命家书是国难当头之时将士们为保卫家国而浴血奋战的真实写照,传达着战士与家人间的骨肉亲情,更记载着浴火重生的抗战历史。以对革命家书进行解读的方式组织教学能够贴近历史突出主题,从“小故事”中窥见“大人物”的“家国情怀”,从“小家书”中领悟“大文化”的精神力量,从而丰富“家国情怀”教育的内涵和价值。此外,革命旧址如烈士陵园、文化馆等记录着历史的真实面貌,参观革命旧址或展览近距离接触革命文物,更能使学生直面历史,从内心深处唤起学生的“家国情怀”。

第三,思政课“家国情怀”实践教学应立足思政建设,激发学生对家国的情感认同。学习时政热点是深化思政课建设的有效路径,巧妙地利用时政热点进行思政课“家国情怀”实践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热情,更能增进学生对家国的情感认同。具体来说,可以选取典型的视频或纪录片如公益短片《家国天下》作为思政课“家国情怀”实践教学的一个版块展开学习,结合视频反思交流,透过视频中的人物事件感受“家国情怀”,并以此激励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

3.3 立足现实,增强共同体意识

思政课“家国情怀”实践教学要以学生对家庭的认知为基础,在个体、家乡和国家的紧密联系中循序渐进地开展实践教学,分层逐次地累积情怀。

首先,以家为单位培育“家国情怀”,就要在思政课“家国情怀”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家的认同。而培养学生的爱家情怀要追溯到学生个体的家族发展史,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可以以“我的家族史”或“家风建设”为主题开展暑期实践调研,学生可以通过翻阅家训、族谱、走访家族前辈等方式收集家族信息,了解家族三代人的生活与奋斗历史,学习家族优秀传统,最终形成实践报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家族发展的艰难历程与老一辈人对家的奉献与热爱,从家训中学习道德、仁爱等优秀家风,从而增强学生对家族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其次,思政课“家国情怀”实践教学可以充分挖掘乡土资源,形成乡土情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家乡的风土人情与生活环境对个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乡的山水人物于学生而言有着特殊的情感,也更能激发学生的乡土情怀。思政课“家国情怀”实践教学可以融合乡土资源,选取学生所在家乡突出的名人事迹或家乡建设中的困境等素材进行教学案例讲解与实践调研,于情感共鸣处增进学生对乡土的热爱,在实践中自觉将个人命运与故乡紧密联系,用行动回报家乡奉献家乡,增强共同体意识。

最后,思政课“家国情怀”实践教学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做有温度、有情怀、有中国特色的作品。当前思政课“家国情怀”在实践教学中可以挖掘高校的杰出人物,以宣传报道等多种形式对他们的先进事进行传播,在学生群体中树立榜样,传播社会正能量,从而教育引导学生培养“家国情怀”,进而增强共同体意识。此外还可以开展以“红色后代”为主题的纪录片学习,听红色后代以现在的视角讲述革命前辈的“家国情怀”,并在思政课“家国情怀”实践教学中开展相关专题的教学活动,教导学生牢记革命历史,传承“家国情怀”的精神。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家国情怀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诗人心底的家国情怀
筑梦家国的最美姿态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组诗)
“五老”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