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生命力驱动因素及其提升建议

2020-01-18 19:49姜文来
中国水利 2020年3期
关键词:都江堰生命力水利工程

姜文来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100081,北京)

公元前256年,秦蜀郡守李冰率民众历尽艰辛修建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距今已经2 275年。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如今,都江堰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其价值已经远远超出建成时的灌溉效益,成为集文物、文化、旅游、遗产等多重价值于一体的国之重“宝”,它凝集中国人民的智慧,是我国最大的古代开发建设并至今仍然在用的无坝引水灌溉工程,是我国水利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是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闪烁着中国智慧的光芒。

客观地说,为了生存和发展,我国古代兴修了众多的水利工程,如著名的它山堰、郑国渠、芍陂、漳水渠,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水利工程先后被废弃或只留下遗迹,而都江堰在古今中外水利史上是一个例外,它至今仍然发挥着防洪灌溉等多种功能。都江堰工程长盛不衰的原因是什么?是什么动力让其“永葆青春”?还需要采取什么举措增加其生命力?这些都值得认真探讨和深入研究。

一、都江堰持久生命力的驱动因素

1.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

“天人合一”是我国传统的哲学思想,至今仍闪烁着真理的光芒,“天”代表“道”“真理”“法则”,“天人合一”就是与先天本性相合,回归大道,归根复命。宇宙是大天地,人是大天地中的一个小天地,人和天地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人事顺乎自然规律才能达到人与自然和谐。老子在《道德经》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只有适应自然的水利工程,才是人水和谐的水利工程,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都江堰就是完美地实现了“天人合一”,所以至今仍然充满生机。

都江堰渠首工程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以及百丈堤、金刚堤、人字堤、外江闸等附属工程组成,该工程设计理念就是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和岷江水文规律,实现工程与大自然融合统一。

以都江堰重要工程鱼嘴为例,它是一个分界口,将岷江水分为内江和外江,令人称奇的是,它根据枯水和丰水季节自动按“四六分水”,由于内江窄而深,外江宽而浅,枯水季节水位较低,则60%的江水流入河床低的内江,保证成都平原的供水,而当洪水季节到来时,由于江水水位较高,大部分江水从江面较宽的外江排走,进入成都平原的水占40%,保障成都平原不受水害。鱼嘴分水不用筑坝,而是利用类似犁田的犁的形状分水,避免了筑坝易被冲毁进而淹没大量的土地,巧妙地利用水文变化规律和地形自动调节进入成都平原的水量,可谓充分利用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巧妙融合,成为世界无坝引水之绝唱,其“天人合一”示范效应,让世人赞叹,成为中国水利史上的里程碑。

2.建筑工程系统的科学性

科学性是都江堰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内在特征之一,都江堰水利工程就是多个科学的水工建筑物集合体,无论是工程选址、整体布局,还是多个相对独立的水工建筑物功能相互配合,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科技水平,至今仍然是水利工程学习的典范,用“一直被模仿,从来未被超过”来形容十分贴切。

从规划思想上来看,都江堰综合规划、整体设计的思想贯穿其中,都江堰将人工渠与自然河道密切融合,巧妙地综合处理岷江分水、泄洪、排沙等重大问题,这一布局具有合理、奇特、费省效高的特点,令人赞叹。各水工建筑物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形成一个十分科学的工程体系。鱼嘴起到分水作用,金刚堤起到泄洪排沙作用,宝瓶口能控制流入灌区的水量,人字堤具有溢洪排沙、补充飞沙堰溢洪道的作用,百丈堤起护岸作用等,它们共同作用构成严密的科学体系。

以飞沙堰为例具体说明其科学性。宝瓶口是控制内江水量的重要水工建筑物,飞沙堰和平水槽共同作用来分洪以保障内江无灾害。飞沙堰充分利用水流产生的漩涡的离心作用,泥沙甚至是巨石都会被抛过飞沙堰,有效地减少泥沙在宝瓶口周围的沉积。飞沙堰采用竹笼装卵石的办法堆筑,堰顶高度科学适度,起调节水量的作用,当内江水位过高时,洪水经由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使得进入宝瓶口的水量不致太大,保障内江灌溉区免遭水灾。竹笼装卵石就地取材,也防止筑坝冲毁,充分利用水性,既减少了建造成本,同时又减轻了可能的危害,可谓“一举多得”,其科学性至今让人钦佩不已。

3.不可或缺的需求

需求增加是都江堰生命力持续的重要保障,不断增加的价值为都江堰生命力注入了新的活力。

都江堰建设之初,灌溉需求很旺盛,后来需求从灌溉向民生转变,需求更为强烈。“秦昭王使李冰为蜀守,开成都二江,溉田万顷。”汉景帝末年,蜀郡守文翁“以民生惟食,乃由湔口分疏水二道,灌田二千余顷。”“一渠之水,能分千支万派,周灌十一州县之稻田,养活亿万姓之生灵,诚性命之根本,利济之渊源也。稍有误差,民生累焉。”目前,都江堰是我国最大的三个灌区之一,供水范围不断扩大,由成都平原扩展到川中丘陵区,都江堰水利工程覆盖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区 7市 37县(市、区),灌溉面积达 1 000 多万亩(1 亩=1/15 hm2),都江堰供水范围GDP占整个四川的1/3。巨大的需求给都江堰增加了生命活力。

此外,都江堰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其效益不仅仅是灌溉和供水,而是不断多样化发展。这些桂冠给都江堰带来了新的活力,也对其保护和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促使都江堰可持续利用。

4.持续的维护

持续的维护是都江堰穿越2 000多年的根本保障,是都江堰生命力获得延续的根本。没有持续的维护,都江堰也会和其他许多古代水利工程一样,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

“深淘滩,低作堰”,最早发现六字石刻为北宋(992年)时,传说是李冰修堰时刻于石壁,生动地告诉了后人如何对都江堰进行维护。“遇弯切角,逢正抽心”,清代胡均刻于二王庙,也将都江堰维护经验告知于世。“水不奔溢于两旁,则必刷乎河底,一定之理,必然之势。”一深淘,一取直,都有其妙,都正确地处理了水沙关系。

岁修制度对于维护都江堰起到至关重要作用。汉灵帝时设置“都水椽”和“都水长”负责维护堰首工程;蜀汉时,诸葛亮设堰官,并“征丁千二百人主护”。此后各朝各代以堰首所在地的县令为主管,宋朝的岁修制度施行至今。经过多年的发展和不断地完善,都江堰维护逐步建立了岁修、大修、特修和抢修的机制。岁修每年利用枯水期对整个水利工程进行维护,大修则是隔几年时间对整个工程进行全面的检查,对于水下看不见的毁坏部分也进行修理,如果相关的水工建筑物出现毁损则进行抢修。充足的经费保障是维护的基础,由于国家重视,岁修的费用都能满足要求。

为了加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管理和保护,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综合效益,适应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用水的需要,1997年6月16日四川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了 《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工程管理条例》,该条例七章五十二条,包括总则、工程建设、工程管理与保护、用水管理、经营管理、法律责任和附则。对一个水利工程专门立法实属少见,该条例为都江堰持续利用、增强生命力提供了法律保障,是持续维护机制的升级。

二、增强都江堰生命力建议

1.构建都江堰学学科体系

都江堰历史悠久,相关文献众多,在美学、建筑学、水力学、旅游学、哲学等诸多领域都有独特价值,围绕着都江堰展开系列研究十分必要。2002年冯广宏发表《建议开一门都江堰学》,首次提出都江堰学概念,认为都江堰学主干是工程建设和管理两项,核心则是传统的治水思想,工程建设方面包括渠道枢纽布局的科学性,工程对于客观地形地质和水流条件的适应性,水沙运行与工程的关系等,管理方面的核心是采用简陋的竹木工程引水、以岁修工作来弥补工程质量上的不足,经济上是否合理,是否需要优化。2006年彭邦本发表《关于创立“都江堰学”的几点思考》,认为都江堰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包括都江堰水利工程系统2 000多年来秉持的独特理念和工程模式,所持续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深邃文化内涵及其对当今人类的深刻启示,都江堰学应当坚持本土文化立场,同时应具有世界文化的博大胸怀。2008年姚思源发表 《论古蜀文明与都江堰学》,认为都江堰学是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历史渊源、工程设计思想、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诸多方面进行研究探讨的学问。目前都江堰学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笔者非常赞同都江堰的相关研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都江堰学的建立有利于都江堰保护和延续,有利于提升都江堰学术地位。都江堰学是以都江堰水利工程为重点研究对象的专门学科,涉及都江堰学理论、都江堰学史、都江堰史事、都江堰文学、都江堰管理、都江堰岁修、都江堰经济、都江堰保护与开发、都江堰贡献(对中国和世界)等诸多方面,是研究、发掘、整理、开发和保护都江堰的综合性学科。

为此,建议成立都江堰学会,将有关都江堰研究学者组织起来,就都江堰学术研究进行交流探讨。近期可在中国水利学会下成立都江堰专业委员会,组织都江堰研究方面的相关专家进行交流。都江堰学的构建与发展将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都江堰学科,为世界水利学科发展贡献中国独特的智慧。

2.制定综合性的都江堰保护法规

都江堰独特的地位得到四川省和成都市政府的重视,先后出台实施了 《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工程管理条例》和 《成都市都江堰灌区保护条例》,对于都江堰的保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工程管理条例》的立法目的是为了加强都江堰水利工程和都江堰灌区水源的管理,保护世界遗产,适应都江堰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都江堰灌区的实际制定。《成都市都江堰灌区保护条例》的立法目的是为加强都江堰灌区保护,促进都江堰灌区经济社会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和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成都实际制定。

这两个条例只是从水利和环境保护角度对都江堰进行管理和保护,不足以涵盖对都江堰历史文化遗产方面的保护,有必要根据需要,制定综合性的都江堰保护法规,从文物保护、遗产保护等综合性的角度对其进行整体保护,让其生命力持续增强。

3.打造具有都江堰特色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示范区

都江堰灌区的需求与都江堰的生命力休戚相关,灌区与渠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灌区的健康发展有利于渠首的保护,应将灌区与渠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系统地保护和开发利用。

为了灌区的可持续发展,推进都江堰灌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十分必要。推进都江堰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一是以综合手段提升农业用水效率,减少农业用水总量和强度,为保障国家水安全作出都江堰贡献;二是通过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统筹价格和补贴,构建农田水利工程的良性运行机制,有利于从根本上破解农田水利工程“有人建、没人管”的痼疾,夯实粮食安全水利基础的同时,为都江堰的维护提供资金;三是发挥水价的杠杆作用,引导农民节约用水,推动工程设施完善,优化调整农业种植结构。

都江堰对推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具有示范效应,应完善计量设施,解决实际用水增加的问题,打造具有都江堰特色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示范区,为中国乃至世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作出贡献。

三、结 语

都江堰是世界水利史上的明珠,是延续2 275年的活文物,维护其生命既是对历史负责,也是对子孙后代负责,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影响都江堰生命力因素众多,其中驱动都江堰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包括人与自然和谐的设计理念、建筑工程的科学性、不可或缺的需求和持续不断的维护,为了进一步增强都江堰生命力,构建都江堰学学科体系、制定综合性的都江堰保护法规和打造具有都江堰特色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示范区是极其必要的。

猜你喜欢
都江堰生命力水利工程
拜水都江堰
基于水利工程管理及养护的研究
贸易生命力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水利工程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对策
重大水利工程复工风采
营改增对水利工程造价的影响
李冰与都江堰
如梦似幻
顽强的生命力——蟑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