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迷失与范式再造:新闻评论研究的困境与出路

2020-01-18 20:14胡沈明
关键词:公共性载体主体

胡沈明 周 珊

(江西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

新媒介技术对新闻行业的冲击不仅体现在新闻实践上,还体现在新闻理论研究上。自诞生伊始,新闻理论研究便饱受争议,争议焦点多集中于学科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上,有学者将这种争议总结为“非科学论”“不独立论”“无学论”“失范论”。[1]96人们多认为由于学科理论体系薄弱,新闻学研究一般难以产出具有较大理论或实践突破的研究成果,学科弱势地位明显。新媒介技术的发展,不仅让现实与媒介的界限模糊,还使得各个学科间的界限模糊,其他学科开始将新闻传播现象和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加以分析和探究。

传统新闻学尚有核心研究领域,而当下迅速拓宽的研究领域,让新闻学研究丧失焦点,加剧了新闻学研究的弱势地位。在这一过程中,新闻评论受到的冲击尤其大。随着新闻的泛化,依托新闻而进行的观点表达更加泛化,传统新闻评论的表达主体、表达载体、表达方式、表达目标等方面的规范性和边界逐渐消失,新闻评论研究对象失焦,从而造成研究困境。因此,关注并分析失焦现象、总结失焦原因、重新聚焦,对于进一步指导新闻评论工作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对于理解新闻学研究整体面临的问题,探讨未来的发展进路,亦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一、新闻评论研究的危机:焦点迷失

新媒介技术不仅改变了新闻的呈现形式、传播方式,而且重塑了市场环境,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在时空限制逐步消失、信息内容碎片化、消费“场景”化、[2]内容传播“融合”化、[3]平台相互“嵌套”、[4]人们以社群和圈子为主形成“新型聚合关系”之际,[5]新闻评论的表达主体、载体、内容、形式以及功能等都出现较大变化,新闻评论研究陷入困境。

(一)表达主体弱化

传统新闻评论有着明确的评论者与接受者,新闻评论作者有着相对清晰的身份界定。然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得接受与表达界限模糊,难以分清表达主体。如交互式的跟帖评论、匿名式的弹幕评论以及开放式的转发评论等,其表达主体难以为大众所知。换言之,自媒体的开放性与交互性使得新闻评论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体人、专业评论人员以及行业精英等小部分人,普通受众按自己的兴趣、爱好与诉求,可以依托新闻进行相关言论表达,表明自己的认知、态度和情感。新闻评论表达主体增多、表达来源多元、表达者匿名、表达情境多样,一方面使得学者难以分辨出真正的新闻评论主体,另一方面使得传统的研究路径难以实施。

(二)评论载体增多

传统新闻评论多为报刊评论、广播评论和电视评论。到移动互联网阶段,各平台之间相互嵌套,不同平台又开发出不同的表达载体吸引用户。从web1.0时代至web2.0时代,新闻评论载体经历了由传统的纸质、广播、电视媒介到电脑终端再到移动终端的转变,在此过程中呈现的状态并非此起彼亡,而是相互借鉴、共同发展。相较于传统新闻评论,自媒体时代的新闻评论载体规范要求已经弱化甚至消失,人人可评论,处处能评论。总体而言,基于载体而产生的竞争优势已不复存在,以渠道定输赢的时代已逐步结束,新闻评论新型权威模式开始成型,表达内容以及由内容而引发的流量成为新的权威。

(三)评论内容庞杂

传统新闻评论理性表达占主导,媒体权威塑造出评论的权威,这就弱化了受众对不同观点的感知。自媒体时代,伴随着表达主体的不确定与场景的不限等,新闻评论的观点与内容逐渐复杂,其中诉诸情绪化的非理性表达逐渐增多且成主导之势。在此种情况下,关注理性、公共性、批判性和建设性的传统新闻评论研究必须与时俱进地调整研究内容。

(四)形式变动不居

传统新闻评论作为一种新闻体裁,有着明确的文体规范,其篇幅长短、立场倾向、内容表达,甚至是其写作主体与发布载体都有明确规定。如今,传统文字评论、音频评论、视频评论、图片评论逐步泛化组合出不同类型的评论,新媒体的场景化、关系化、碎片化特征使得评论的形式更加多元。如跟帖评论可能只有短短的几个字,甚至几个表情符号;微信、微博中的转发评论可能没有特定的新闻事件或问题指向等。然而这些只言片语的表达仍属于新闻评论的范畴,新闻评论与一般性言论表达也难以分清。当日常生活与媒介高度融合在一起时,探讨新闻评论的边界、表达形式规范和伦理规范更凸显出现实意义。

(五)评论功能弱化

传统新闻评论除表明立场、解释新闻的功能之外,还具有典型的把关和突出新闻的功能,即新闻评论者通过讨论、评价的方式围绕新闻本身进行再分类和再定义,对本源新闻进行内容把关、意义提炼和观点强化。如今,传统新闻评论的意义提炼和把关功能已转变为情绪展示和聚合功能。在以人际传播为典型特征的自媒体时代,新闻评论旨在“邀请”受众一同参与到讨论之中,以形成评论者和受众之间的平等交流。目前看来,这种交流其实是空有形式而缺乏内涵的“伪交流”。理想状态下的交流应具有内容和实质观点的交互,而在当前的后真相时代,新闻评论塑造的交流更多的是“汇聚”,是一种基于自由表达形式的情感共鸣和同类聚合。

二、新闻评论研究失焦的原因:理念、学科与视角

新闻评论研究何以失焦?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从研究主体和研究对象来看,不外乎三点:一是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根深蒂固的传统大众传播研究理念使得新闻评论学界丧失找寻研究问题的能力;二是其他学科的介入使得新闻评论研究泛化现象严重,新闻评论研究成为公地,沦为社会学或舆论学等其他研究的素材;三是新闻评论研究公共性视角的转变。

(一)研究者固守大众传播理念

传统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呈现出由中心向外围扩散的特点。传播主体为专业的媒体人,传播载体与渠道为媒体机构,二者占据了新闻传播的制高点。新闻传播的这种“把关与单边的操控属性”,[6]98使得传统新闻传播研究多遵循大众传播研究理念,以拉斯韦尔的5W模式作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起点。传统新闻评论研究亦是如此,关注新闻评论的主体、载体、内容与形式、单方面的宣传与说服效果等方面的研究。在此理念指导下,新闻评论研究者的研究选题、研究内容及研究框架无不与大众传播理念相关联。

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人与人的多元连接得以实现,媒介技术的发展不断推动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升级,[7]交互式传播逐渐占据传播主流,新闻评论在主体、载体、内容形势以及功能等方面的界限逐渐消失。新闻评论研究的版图也被逐渐侵蚀,陷入自我迷失的困顿局面。在此背景下,学界若仍以大众传播理念来进行新闻评论研究,将丧失发现新问题的能力。

(二)研究未能形成独特视角

自中国新闻学产生伊始,便有人认为“新闻无学”。尽管新闻学界对此作出多番回应,以力证“新闻有学”,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我国新闻学本就缺乏完备坚实的理论体系作支撑,先天发育不足,同时新闻学科作为独立学科的地位并不稳固。因此,有学者力图利用其他学科来支撑新闻学科,如“新闻学是一种新兴的社会学科,其范畴与社会学相同,包括政治、经济、历史、地理、心理与统计等基本学科。”[8]

新闻评论研究作为新闻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学科属性决定了其研究发展不得不借助于其他学科。在传统媒体时代此种“寄生”式研究并不突出,新闻评论多专注于本学科领域内的理论体系建构与业务实践发展,如关于其本体、主体、价值以及形态的研究。自媒体时代,身处社会转型、社会经济利益分化以及媒介融合等复杂的社会语境中,新闻评论在社会中的角色越来越复杂。此时纯粹的新闻评论理论与实践研究已不能解决当前学科发展、当下社会进步所面临的困境,新闻评论研究不得不借助于社会学、舆论学、政治学甚至语言学等其他学科来扩充研究内容与框架。受限于其他学科完备的理论体系与研究框架,新闻评论逐渐沦为其他学科领域研究的素材,或者说是公地。多学科的介入使得新闻评论学科存在的合法性与独立性遭受巨大挑战,也使得新闻评论研究陷入失去界限、失去自我、失去灵魂的困境之中。

(三)研究对象逐步丧失公共性

大众传播时代的新闻评论是专业人士通过媒体机构面向大众公开进行的自上至下的思想引导,其评论主体、载体与客体的公共性决定了传统新闻评论研究的视角多集中于对其公共性的探讨。在自媒体时代下,互联网提供了一个个性化的表达平台,新闻评论在主体构成、议题范围、操作形式与话语表达等方面发生了转变,这种转变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新闻评论公共性向私人性的转变。

“公共性的实现需要人们从私人空间走向公共领域。”[9]哈贝马斯提出传媒的公共性是指“从公众舆论发挥的一种功能变成了公众舆论自身的一种属性,而这种公共性充其量只能成为虚假的公共性”。[10]传统新闻评论的主体与载体具有广泛的社会权威性,然而其始终代表官方的特殊性质导致难以完全顾及公众的真实想法,此时便产生出一种“虚假的公共性”。自媒体时代人人可表达,公众话语权被放大,新闻评论的公共性得到强化。从新闻评论操作的层面来看,这种公共性确实被放大了。因为新闻评论的公共性体现在“公开、开放与公平”,[11]传统新闻评论为自上而下的单向线性传播,而自媒体的互动性特征为新闻评论带来议题与信息进一步公开、言论与观点进一步开放,以及表达权利进一步平等。

但从议题范围与话语表达层面来看,新闻评论的公共性却是被削弱的。传统新闻评论的议题具有天然的公共性,然而随着评论主体增多,越来越多的普通受众参与到新闻评论中,带来更多以前不被关注或是私人化的信息。当众多私人领域信息凝聚在一起,占用公共领域而产生新的舆论反应时,为新闻评论带来了新的议题。与此同时,随着私人议题的涌入,私人立场、私人价值取向、私人情绪化宣泄、私人的个性化表达充斥着新闻评论公共领域,新闻评论的公共性在此背景之下被削弱。

三、新闻评论研究的突破:范式再造

范式指“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循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1]13虽然库恩提出范式概念的原始语境是自然科学领域,新闻评论涉及到人的主观意志与价值,亦可据此引申出新闻评论研究范式再造的三个维度:新闻评论研究的理论基础、实践规范及共同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

(一)理论基础:从大众传播视角转向人际传播视角

人际传播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其在形式、对象、手段、机构、环境与信息反馈等方面与大众传播存在明显的界限。当下新闻传播模式的种种变化显示我们已经转向人际传播社会。在此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提到的人际传播并非传统意义上借助语言和非语言符号的信息交流活动,而是特指自媒体时代借助计算机等终端和互联网进行的非面对面的信息交流活动。

自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授者与接受者之间的界限消失,“受众”逐渐被“用户”所取代。社交媒体作为以提供社交功能为主的交流沟通平台,用户可以不受时间地点限制而自由地发布、分享、搜索以及评论新闻信息。同时社交媒体建立在个人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网之上,这种人际关系网同步延伸至虚拟的网络空间,使得每个用户都是网络中的一个节点,他们与自己关系网络中的多个节点连接,从而形成庞大的传播网络。有别于大众传播专业新闻主体占据新闻传播的制高点,进行单边控制的传播而形成的辐射式传播,自媒体时代下社交媒体的传播则为“病毒式”传播,[6]99标志着人际传播社会的到来。

新闻评论研究作为新闻学的一部分,也要突破大众传播思维定式,而转向人际传播,构建以新型人际传播为主的研究范式。如人际传播关注媒介与传播的互动过程,新闻评论研究可以在此基础上加强对新闻评论表达过程的研究。

(二)实践规范:从个体表达到群体互动

界限本意为事物之间的分界,其本质就是对范围的划定。传统新闻评论因自身的特殊性,从产生之时便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包括概念、主体、载体、内容、文体等方面的明确范围,故传统新闻评论在此范围内的研究焦点清晰。然而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传统新闻评论形成的界限逐渐模糊,致使新闻评论研究焦点迷失。

此时重新定义自媒体时代新闻评论的界限,对于新闻评论研究而言显得尤为重要。赵振宇教授曾尝试对网络时代的新闻评论进行界定:“所谓新闻评论是传者借用传播工具或载体,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新闻事实、问题、现象直接表达自己意愿的一种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识的论说形式。”[12]然而此种说法在自媒体时代也是不适用的。原因在于自媒体时代下新闻评论非理性化比重增加,其表达形式可以是短短几个字甚至是表情包,新闻评论与一般性的言论表达、舆论等混淆在一起。

有学者认为自媒体时代大量评论人走出体制,将带来对新闻评论的重新定义,然而新闻评论的边界究竟在哪里,学界与业界都“未给出明确的答复”。[13]这就要求我们基于现实新闻评论实践发展状况,从新闻评论的主体、载体、内容等方面划分出其界限范围,从而为新闻评论研究明确焦点。就现实而言,新闻评论首先是基于新闻或现实社会现象而生;其次,新闻评论是一种观点和情绪的表达;再次,观点和情绪的表达是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论证的,只不过有时采用逻辑论证,有时采取修辞说服,而有时则采用对抗式“辩论”来完成;[14]最后,新闻评论表达不再是单一主体,其表达更多的是一种社会互动的结果,是主体间性的一种表现。就此而言,新闻评论是一种依托新闻而生的人与人之间观点或情感互动过程,其目标在于实现对话,营造共通的意义空间,观点和情绪的解读则高度依赖用户。这个概念最大的特征便是新闻评论是一种动态的、主体间论证的过程,其明显的标志就是评论主体性的丧失。

(三)研究方法:多元结合

传统新闻评论研究多采用以研究者自身的逻辑为基础的思辨研究方法,然而随着新闻评论学与其他学科交叉,仅依靠新闻学与传播学理论来研究新闻评论已经不能满足其发展需要。此时除了要跳出大众传播的思维定势外,还需多进行跨学科研究;除了吸收借鉴传统的政治学、语言学的研究框架与方法,对于社会学、心理学、法学、舆论学、经济学等其他学科领域也予以关注。如借鉴社会学框架来研究新闻评论,关注转型时期社会经济利益的分化,关注评论话语符号的阶层表征,体现出社会的阶层分析特征等。[15]随着新闻评论的主体、载体及内容等在数量上的爆发式增长,这也为定量研究提供了可能,因此除了传统的思辨式的定性研究,也可尝试采用实证研究的方式对当下新闻评论进行研究。

总体而言,社交媒体的发展让人际传播走上前台,学界与业界应尽早适应大众传播向人际传播的这一转变,跳出大众传播思维定式,以人际传播理念研究当下的新闻评论,同时拓展研究视野与研究方法,重新界定新闻评论的范畴,从而突破当下研究困境,指导新闻评论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责任编辑 陶新艳)

猜你喜欢
公共性载体主体
虚拟公共空间中的乡土公共性重建
空间、文化与公共性:统一战线视域下的城市民族工作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论碳审计主体
间隙、公共性与能主之人:楠园小记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公共性中的角色探究
何谓“主体间性”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