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通识教育实践问题探析

2020-01-19 00:23娜仁花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通识民办民办高校

娜仁花

(汉口学院 创新与素质拓展学院,武汉 430074)

“通识教育”是英语“generaleducation”的中文翻译,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可以叫“一般教育”或“普通教育”。关于“通识教育”的定义,有关学者也试着从多个维度进行解读。其中李曼丽博士在其《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的著作中就将“通识教育”的定义进行了综述,大概近50多种。由此李曼丽博士也给出了一个三维立体式的“通识教育”的定义,即“通识教育就性质而言,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

一、普通高校通识教育实践的重要意义

就我国的教育目的而言,教育应当培养一个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也是我国教育的最高理想。这一教育目的应当始终贯穿于学校的各个层级中,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同时,也应覆盖到家庭、社会等各个层面中去。

在学校教育系统中的基础教育阶段,小学、中学是通过开设思想品德政治课、学科课程、体育课程、艺术课程、劳动等课程并结合实践活动使学生具备相应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文化素养,从而实现人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高校无疑也承担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的育人任务和职责。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因受到苏联模式的影响,我国的大学以培养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为首要任务,更加强调专业教育[1]。不可否认,教育有个体社会化,为社会间接创造价值的功能,但教育对人本身的培养才是教育最本质的东西。而这一时期我国的大学普遍对这种“generaleducation”,即最一般最普通最本源的教育是有所缺失的。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转型,我国高校逐渐意识到其课程设置在育人方面的局限性,因此对其课程的设置进行改革,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生活方式变革速度之快以及就业岗位流动性大等特点,对大学的专业教育带来极大的挑战,通识教育的价值也被逐步放大与重视。

二、我国普通高校通识教育实践的特色

2000年前后,我国大部分高校以通识教育为核心的课程改革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尤其以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学校为代表,在效仿与借鉴美国通识教育模式的基础上积极地探索着中国特色的高校通识教育之路,形成了独特的通识教育风格[2]。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成立专门负责通识教育的组织机构

国内通识教育实践走在前沿的高校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都纷纷设立“本科学院”这样的专门机构来负责本科生通识教育培养的计划、研究和组织管理等工作。专门机构的出现使通识教育的实践得到有效保障,也体现出高校通识教育实践和改革的决心;专门机构的出现使通识教育实践在顶层设计上就凸显了其重要地位,能够强化学校教师、学生乃至社会对通识教育的认识。

(二)不断开发选修课程,扩大学生选择空间

国内高等院校的通识教育实践措施大多以开设通识选修课程为主。以南开大学为例,该校在2010年先后投入大量资金,通过向外招标,引入社会资源和内部提升的模式建设通识选修课程,目前南开大学每年可以开设200多门通识课程,学科门类覆盖面广,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通识课程体系[3]。

(三)以分布必修型的课程组织模式为主

基于美国通识教育的实践,课程组织模式主要分为分布必修型、名著课程型、核心课程型和自由选修型四种。其中,分布必修型模式是学校规定学生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三大领域必须完成的一种课程计划。在这种模式中,通识教育课程并不独立存在,一些课程既可以作为专业课程,也可以作为通识课程,但会根据学生是否为本专业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进行调整。纵观国内外的通识教育实践,由于学生主观能动性、教育资源及可操作性等主客观因素,相对于名著课程型、核心课程型和自由选修型等课程组织模式来讲,分布必修型课程组织模式目前是大多数高校的首要选择[4]。

三、我国普通高校通识教育实践的普遍问题

通识教育既然是舶来品,那自有本土的不适应性甚者会发生扭曲的怪相,即便是国内顶尖的高校,在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还是暴露出一些共性问题。我国大学生、教师甚至学校普遍对通识教育的理解浮于表面,存在非专即通的认识,人为地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割裂,认为通识教育就是专业教育的补充和附加品。尤其在社会本位观的影响下,我国大学生、家长以及教师对大学教育的期待更具功利色彩。

首先,学生和家长往往认为与就业及升学相关的课程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从选课的角度来讲,往往选择与专业相关度较大的,容易考试通过的课程;从上课的态度来讲,学生往往抱着敷衍应付的态度听课;从学习的目的来讲,往往为“赚取”相应的学分去上课[5]。

其次,高校的教师大多以专业自居,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也是偏重其在专业领域的建树,因此教师对通识教育通常保持中立或轻视的态度,即便接受通识教育的任务,也往往偏向于自己所擅长的研究领域,因此通识选修课出现多而不全的现象。教师对学生的管理不严,教师对通识课程投入的精力不足,教学质量低下。

最后,从学校的角度来讲,关于通识选修课的培养体系基本没有出台明确的规定,通识选修课学分占学生本科阶段应修学分的比例较低。且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鉴于学生辅修等复杂情况,通识选修课学分往往可以由专业选修课或跨专业选修课替代[6]。通识选修课在组织实施上也不受重视,很多高校将该课程安排在7—8节、9—10节或者周末上课,这样的安排都会在学生选课和督导监督等环节出现问题。

以上情况最终导致学校开设通识选修课流于形式,与通识教育的目的背道而驰。

四、民办普通高校通识教育实践的特殊困境

公立高校在通识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民办高校自然也难以规避,甚至更加突出。除此之外,民办高校与公立高校在办学体制、师资力量、生源水平等方面存在本质的区别,也使其面临着特有的实践困境。

(一)民办高校的市场化基因难以与通识教育目标的血液相容

我国民办高校是在改革开放后,在社会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难以满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包括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独立学院(部分现已完全转设为民办普通高校),也是迎合了市场经济的需要,且教育部对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做出明确要求,以服务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突出办学特色。因此,民办高校先天带有市场化、职业化的特征。虽然民办高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力量,但不可否认,从教学资源、办学质量、社会声誉、生源水平等方面,民办高校与公立高校存在巨大差距,社会对民办学校办学质量的评价标准也往往体现在就业率、考研升学率、证书通过率等方面[7]。因此,民办高校为了赢得市场认可不得不在教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偏重于选择技术技能专业课程方面,弱化通识课程的设置。

(二)民办高校教学资源的排他性难以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

教育因其兼具个人与社会效益的双重特点,因此教育事业被划分为准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的供给从理论上来讲应该是政府和私人共同承担的。尤其是高等教育这种“产品”,学生要“消费”是要通过高考选拔进行的,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和排他性,所以教育这种“产品”更像是一种私人物品。从实践的经验来讲,民办高等教育这种产品的供给,几乎是私人承担所有成本,因此把其定义为是一种私人产品都不为过。

民办高等教育学费一般是由学校根据办学成本、办学质量、社会需求等因素确定。不同专业之间的收费标准存在很大差异,如经管类专业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费差距就可达3 000—5 000元。 那么就同一所民办高等院校而言,每个学生都为自己所选的专业买单,每个学生都充分地享有自己所学专业的教学设备、教师等教学资源。这样的排他性就很难实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各领域之间教学资源的共享。举例来讲,投入到历史学这样的人文社科类专业的教师和教学设备后基本上没有更多的精力与财力为选修其为通识课程的学生提供教学资源,同时也不被历史学专业的学生所允许[8]。这就是民办高等教育产品私有化基因所决定的。

(三)师资力量薄弱难以胜任通识课程的教学工作

通识教育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知识结构的丰富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通识教育的实践对教师专业素养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具备雄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知识结构并且能够融会贯通的教师更加能够胜任通识教育的教学工作。然而我国民办高校的师资力量相较公立院校来讲,无论是学历层次还是职称层次都存在较大差距。民办高校教师待遇低也导致许多教师将民办高校作为跳板,流动性大,难以形成一支较为稳定的可以承担通识教育课程教学任务的师资队伍。

五、民办普通高校通识教育实践的建议

通识教育实践的重要性已不必多言,但民办普通高校不能盲目效仿国内公立乃至一流高校的实践经验。这就要求民办高校要将自身可进行通识教育实践的资源进行盘点和梳理,在实践之前要好好为自己把脉,这些资源包括管理体制、师资条件、学生层次等等[9]。

(一)明确学校培养目标,完善通识教育管理体制,提升通识教育地位

民办普通高等院校与公立大学的办学条件不同,通识教育实践计划也应有所区别,实践计划首先就应当体现在一个学校的培养目标上。目前,国内民办高校的通识课程在本科课程体系中没有独立地位,大多包含于公共基础课之内,学分比例也含糊不清。首先,民办普通高等院校应根据自身学生层次和市场定位,通过制定清晰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明确通识教育地位,适当提高通识课程学分比例。其次,通识必修课的选择在符合社会育人要求的基础上逐渐突出个体个性修养和独特品位,同时选择能够顺应未来生活方式加速变革的基础性社会交往技能课程。第三,通识选修课应充分挖掘国内网上教学资源,尽可能尊重和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选择。教学工作应加强督导以提升质量,学生学业评价标准也应逐步提高以强化通识教育观念[10]。

(二)发挥大学生社团成人成事的功能,挖掘隐形的通识教育力量

大学生社团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大学生活,还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学生心理成熟和人格完善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学生社团活动因其专业的交叉性、活动的实践性、组织的社会性、兴趣的培养性等特点也可以称之为一种通识教育。然而国内民办高校大学生社团整体数量不足,质量不高,主要原因是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尚未认清社团隐形教育的功能,从而导致经费支持力度不足,社团的种类和活动开展受限。因此,民办高校要充分挖掘大学生社团成人成事的功能,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增加社团种类,提高社团指导教师水平[11]。通过不断地走出去参加比赛来提升社团质量和知名度,再引入外部合作和赞助,增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减轻社团运营压力。另一方面,通过加分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共建校园文化。

(三)提升通识教育课程授课教师地位,加大师资培训力度

目前国内民办高校很少有组织和招聘专门的通识教育课程教师,大多以校外兼职教师的形式进行授课,从而影响学生对通识教育课程的正确认识和学习热情,教师的教学质量也难以把控。首先,学校应确立通识教育课程授课教师的地位,招聘专门队伍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其次,校内兼职教师的薪资结构也应有所调整,适当提高通识课程的课时费,增强校内兼职教师对通识课程的重视度与参与度[12]。最后,学校应努力拓展师资培训渠道,加大培训力度,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真正使其成为学校教学资源。

猜你喜欢
通识民办民办高校
民办本科院校开展文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
新时代加强民办中小学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基于学科竞赛的民办本科高校会计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民办少儿英文图书馆工作初探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