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支持理论的大学生失恋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构建研究

2020-01-19 00:23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朋辈危机心理健康

刘 洪

(阜阳师范大学 信息工程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

随着生理发育的成熟和人际交往范围的扩大,正值青春期的大学生恋爱已成普遍现象。恋爱是件美好的事情,但是失恋却是大学生成长发展中一种常见的负性生活事件。每年因失恋引发的大学生心理危机案例层出不穷,有学者通过研究网络上报道的352个自杀 (含自杀未遂) 案例发现,情感挫折是导致大学生自杀的首要原因,所占比例高达31.0%[1]。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担当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高校学生工作者应正确认识大学生失恋引发的常见心理危机及影响因素,在社会支持理论的指导下构建大学生失恋心理危机干预的社会支持体系,帮助失恋学生正确处理情感发展中的思想困惑和心理危机,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和成长成才。

一、社会支持理论概述

社会支持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西方心理学界,主要研究现代生活中各种压力对人们身心健康的影响。社会支持作为一个专业术语,由凯西和库柏在精神病学文献中首次提出,之后引起学术界关注,并逐渐被应用到其他学科[1]。心理学中将社会支持定义为“来自社会网络,包括父母、亲戚、朋友等给予个体精神或物质上的支持系统”。社会支持建立在个体所拥有的资源基础之上,分为个人资源和社会资源。其中,个人资源包括自我认知、人格特征和应对能力;社会资源指个体的社会支持网络,包括家庭成员、亲友、同事、团体、组织和社区等各类组织系统给予的物质和精神支持。

总的来说,社会支持是一个由国家、社会、社区、学校和家庭等组成的支持主体向支持个体提供各种形式的关心、扶持和帮助,其本质是“一种物质救助、生活扶持、心理慰藉等社会性行为”[2]。

二、大学生失恋常见心理危机及影响因素

(一)大学生失恋常见心理危机

大学生失恋心理危机是指“由失恋这一应激事件引起的无法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而出现的情绪与行为的严重失衡状态。主要表现就是抑郁、自杀、攻击等”。失恋后,有些学生尚能以理性、平和的心态妥善处理情感问题,在适当调整后回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但是也会有学生会因为情感困惑得不到正确的解决而引发一系列失恋心理危机,出现焦虑、愤怒、绝望等失恋不良情绪,甚至会引发自虐、自杀的自我攻击和报复、发泄于他人等急性应激行为。

1.悲伤抑郁,颓废堕落

当大学生遭受到失恋危机时,有些学生难以接受分手的事实,或为分手的结果后悔,或沉溺在失恋的痛苦中难以自拔,内心承受着巨大压力,常出现失落、悲伤、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外在表现为颓废堕落,回避他人及一切社会活动,如旷课逃学、沉迷游戏、贪睡醉酒,对大学的生活和学习丧失兴趣和信心[3]。

2.自卑悔恨,自残自杀

失恋给心智尚不成熟的大学生们带来情感挫折,若不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和干预,失恋者很难走出失恋困境。情绪持续低落,终日郁郁寡欢,长此以往会让失恋大学生对自身产生否定,将失恋原因归结于自身不够优秀进而产生自卑悔恨的心理。尤其对于自尊心强、过度敏感的失恋学生来说,抑郁、痛苦的程度会更加严重,从而引发自残或自杀等极端自我攻击行为。

3.冲动偏激,报复他人

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正处在关键期,情绪体验强烈,在遭遇情感挫折时会产生认知偏差和心境障碍,加之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极易产生心理危机。有些失恋学生会因为极度的占有欲而失去理智,将情感的失败归因于对方或外界。在内在的失恋负面情绪积聚到一定程度后会造成机体紧张、行为偏激,进而寻找释放途径和发泄对象,对以前的恋人或身边的亲友进行攻击和报复。

(二)大学生失恋心理危机的影响因素

社会支持理论认为,个体所拥有的社会支持广度和深度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情绪稳定的程度。个体所拥有的个人资源和社会资源的不同,其社会支持也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在面对失恋这一应激事件时,受社会支持的影响,失恋学生会出现不同程度心理危机,有的大学生能在失恋中成长,有的大学生则在失恋中迷失自我,甚至引发严重的心理危机。

1.个人资源影响因素

在遭遇失恋挫折时,大学生个人资源中的自我认知、人格特征和应激方式都会不同程度地引发失恋心理危机。大学生失恋心理危机的主要表现为抑郁、自杀、攻击等。吴金庭等人在对大学生人格特征对自我伤害行为影响的调查中发现,“多疑戒备、过分苛求的大学生可能更易发生心理危机和自伤行为, 而热情乐观、有良好自我控制能力的大学生更不易发生自伤行为。”可见个体的人格特征也是影响大学生情绪和行为稳定的重要因素。在应激事件的行为反应上,有的学生会对失恋进行正确的认知与判断,采取合理的情绪宣泄方式,寻找社会支持,如与好友诉说、寻求教师帮助或是进行心理咨询等,有的大学生会沉溺于失恋情绪中逃避远离社会、攻击报复他人。

2.社会资源影响因素

研究显示,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主要来源是同学朋友(45.06%),其次是父母(36.96%)、兄弟姐妹(6.59%)、恋人(2.96%)、教师(2.64%)、亲戚(1.30%)、其他(3.47%)[4]大学生的社会支持通常包括家庭亲情支持、朋辈人际支持以及学校组织支持等,而这些社会支持的缺失或不完整都会引发大学生的失恋心理危机。

(1)家庭亲情支持。成长环境和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受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思想的影响,父母更注重为子女提供优质的物质条件,但对学生的内心世界、人际关系、情感发展的关心相对较少。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情感问题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多数父母还持有保守观念或对学生恋爱持反对态度。父母与子女在个人恋爱问题上缺乏共识,存在交流障碍。父母的批评、反对会引起学生的抵触,加重学生的失恋心理负担。家庭矛盾突出或单亲家庭的学生在恋爱过程中缺乏安全感和不信任感,失恋会进一步加重学生的心理失衡,引发心理危机。

(2)朋辈人际支持。大学生的主要人际关系是同学、朋友等朋辈人际关系。当代大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进入大学前生活起居多由父母照顾,独立生活能力较差;进入大学后,陌生的学习、生活环境以及全新的人际关系挑战着他们的环境适应能力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每个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都有所不同,有的学生能在短时间内适应新的环境,有的人则很难进入新的环境,在遇到生活琐事、情感问题时,会无法理智、冷静地处理,很容易产生紧张、焦虑的不良情绪,在遭遇失恋等应激事件时甚至会引发心理危机。大学生作为网络的“原住民”,社会交往多发生在网上,缺少知心朋友、疏于同学交往、缺乏人际交往技巧等是大学生人际关系中常见的问题。如果失恋大学生缺乏朋辈群体的人际支持,更容易产生无助、无望的情绪,引发失恋心理危机。

(3)学校组织支持。高校一直十分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设置了《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心理健康教育》等相关课程,还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但是婚恋知识、性教育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相对保守,大学生恋爱时的心理指导和教育也缺乏针对性。一些高校学生工作者在处理失恋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时也会采取消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很难做到对失恋学生进行持续关注和人文关怀,以及提供专业性的心理疏导和干预。同时,也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参与,使得失恋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只停留于表面,所取得的心理育人成效甚微。

三、构建大学生失恋心理危机干预的社会支持体系

(一)心理健康教育支持体系构建: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

大学生以高校为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高校应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作用。

1.教师支持

辅导员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在工作中应立足学生发展诉求和情感期待,贴近学生成长实际,为失恋大学生提供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和心理保障。一是广泛开展谈心谈话,帮助学生处理好价值取向、学习生活和择业交友等方面的问题。二是协助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心理指导教师对失恋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排查和疏导,通过主题班会、新媒体平台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感发展进行线上与线下的合力引导。心理健康指导教师应坚持育德与育心相结合,运用专业知识及时跟踪失恋学生的心理状态,通过情绪疏导、认知调节和行为训练进行失恋心理危机的干预与治疗,构建起心理知识普及、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问题研究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2.课程支持

高校应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强化大学生恋爱观的教育引导。高校思政课教师须转变观念,把大学生婚恋观教育作为思政课堂的一项重要内容,并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全过程。同时,学校还应贴合大学生的情感发展需求,设置相关的生理课程、性教育课程和婚恋道德课程,通过知识讲座、“第二课堂”“智慧课堂”等拓展失恋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空间和时间。

(二)父母亲情支持体系构建:发挥家庭的关怀作用

父母是大学生社会支持的主要来源,为大学生提供物质和情感上的支持。首先,父母应主动承担起子女恋爱观、婚姻观的教育责任。在家庭教育中,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的恋爱观,使其认识到失恋是人生中必要的成长经历。其次,父母应重视对子女恋爱能力与责任感的培养,帮助他们掌握调节压力和情绪的方法。同时,家长也要审视自己的教育方法和行为模式,为子女营造健康、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培养子女丰富的情感世界、独立自信的心态和自觉、自律的行为习惯。最后,家庭教育还应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家长应主动与辅导员、心理指导教师定期沟通,关心学生在校表现,了解其成长情况,给予大学生充分的情感支持和人文关怀。

(三)政策服务支持体系构建:发挥社会的引导作用

“全社会都要关心大学生健康成长,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失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需要政府部门以及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参与和支持。一是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大学生对恋爱所持态度和应对方式各有差异,他们的恋爱方式更是多种多样。婚恋观教育没有统一标准和固定模式,但积极、健康的恋爱观是必须提倡和弘扬的主旋律,而且应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与支持。宣传、文艺、出版等政府部门应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宣传符合社会道德观念的婚恋观,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二是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文化部门和艺术团体要进一步推进高雅文化进校园,为优秀大学生的先进典型和优秀事迹提供宣传服务,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高尚情操。三是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对高校附近的网吧、游戏厅等的整治力度,取缔一些危害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娱乐场所;依法监管各类网站,净化文化市场和网络环境,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四)朋辈人际支持体系构建:发挥朋辈的互助作用

朋辈互助具有显著的主体优势,个体之间在互助过程中可给予安慰、鼓励和支持,它是促进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一种有效形式。一是搭建学生自助、互助的平台,发挥学生组织在教育、团结和联系大学生方面的优势。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指导下成立大学生心理联合委员会,将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纳入到组织里,并吸收优秀的心理学专业学生加入。通过学生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失恋心理危机的朋辈互助支持,使失恋大学生在活动和组织中能够拓展新的人际关系,得到朋辈成长支持。二是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选树朋辈榜样与典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价值观。通过平等对话的方式,在大学生群体中展开对话与辩论,正面回应大学生情感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三是大学生朋辈群体具有思想活跃和沟通能力强的特点,在对失恋大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时,可通过与其室友、同学等进行朋辈间的交谈,了解、观察、跟踪其学习、生活和心理情况,及时向辅导员、学院报告其更全面的信息。

四、结束语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构建失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社会支持体系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在为失恋大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提供社会支持时,应多方发力、全员育人,在学校、社会、家庭、朋辈以及个体的共同努力之下,构建起一个集心理健康教育支持、政策服务支持、父母亲情支持、朋辈人际支持、个人资源支持为一体的大学生失恋心理危机干预社会支持体系,从而更好地帮助失恋大学生应对失恋时的心理困境、处理心理危机,培养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

猜你喜欢
朋辈危机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朋辈联合CBL在肾内科低年级住院医师技能教学中应用及效果评价
朋辈携手共赢成长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心理节活动掠影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优秀朋辈辅导员人格特质研究
——以湖南中医药大学为例
高校朋辈辅导的差异化策略研究——基于北京本科院校大学生朋辈辅导员工作情况的调查分析
“危机”中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