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模式研究

2020-01-19 00:23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校企区域经济

丁 成

(石河子大学 学生处,新疆 石河子 832003)

引言

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本质是为区域经济提供智力服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是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高校服务社会的难点。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是当代高等院校的基本职能和使命,也是在地方社会发展中所肩负的重要责任,更是高校自身发展和建设的必备条件,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是普通地方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1]。在新常态下,地方高校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社会服务能力。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将有助于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建设,也有助于推动自身的改革与创新发展。

一、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一)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

当前高等教育已全面进入多元化发展阶段,经济建设需要大量人才的支持,高等教育整体规模日益扩大,致使其结构发生颠覆性转变,不同类型及各个层次的高等教育发展,使地方经济在面对发展模式改变、建设当代产业体系以及产业结构升级等众多变革时,可充分满足现实人才需求。地方高校的专业学科设定和区域经济结构之间有着较高的契合度,既各具优势,还充分顺应区域特色建设某些特殊学科,对区域经济增长起到了推动性的作用[2]。

(二)市场经济建设的根本需求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当代高校空间区位已从过去的点状集积变成了服务市场区位指向,区域性、市场性以及社会性已成为现阶段高等教育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区域性高校市场区位要侧重于指向区域内部,以重点培养地方所需的优秀人才为核心,强化教育与实践生产的紧密结合,不断促使服务质量的提升。充分体现地方高校服务市场的区域性,主要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教学资源,避免资源的流失。

二、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高校服务区域意识不强

地方高校的发展观是影响其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将直接关系到为当地社会服务的意识是否强烈[3]。首先,在实际办学过程中,许多地方高校通常都会模仿重点本科院校的办学模式和思想,造成自身办学及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不合理、为区域经济服务意识不强烈的情况。地方高校并未将服务区域经济建设放在自身生存及发展的核心位置,极大程度地阻碍了高校为区域经济服务的质量。其次,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缺少统一机构,高校教师的日常工作行为并未提高到服务区域经济的职能上,可企业却对专业人才创新素养和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对理论基础扎实而实践力不强的毕业生来说,将无法满足企业的现实需要,进而阻碍他们的职业生涯发展。

(二)高校自身定位尚未明确

地方高校的具体定位将直接影响其与当地经济发展能否适应,同时也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虽然近些年来,地方高校主动调整了专业结构,但却并未真正解决自身与区域经济之间的不协调问题。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区域经济间的不协调,专业课程的落后致使与区域经济建设发生矛盾,某些地方高校专业设定没有立足将来,无法更好地与区域经济建设的实际需求相适应,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完全与区域经济建设脱节,无法及时满足区域发展对人才的现实需要,进而导致教育和就业脱节,衔接不紧密,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不顺畅等情况。此外,许多专业教师在优化课程中存在积极性不高的现象,导致专业安排和课程内容选择不合理,同时他们在科研成果上还存在学术论文和科研项目少的问题,综合影响力较弱,这些都对地方高校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三)高校师资团队结构单一

地方高校有着鲜明的区域性特征,在科学研究成果、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人才储备等各个方面相对于重点高校来说存在较大差距。地方高校通常以教研为主,其科研能力远低于985等工科院校,科研服务地方、成果转换能力等也明显不足。地方高校目前依旧处在发展阶段,教师团队结构单一,大部分教师都是来自于示范院校的毕业生,他们虽经过专业化的理论学习,但却缺少丰富的实践经验,师资能力还有待提升,影响了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地方高校目前虽意识到了以往教学模式的弊端,也在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并将慕课、翻转课堂等引入到日常教学中,可并未在教学实践中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因而无法提高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尤其是新建地方本科高校,他们处在发展时期,往往将精力花费在自身发展和建设中,忽略了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导致其服务能力不足。

(四)校企合作机制不够完善

由于长时间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地方高校缺少积极服务区域经济的意识,其管理部门只能单纯地满足科研以及教学管理需求,并未设定直接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有关部门,无法发挥地方高校的优势和作用。同时,区域政府自身管理职能落实不到位,忽视校企协作,许多地方高校与区域企业签署的只是书面协作合同,并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高校和企业之间也没有合作共享的技术与先进成果。地方高校应主动为区域经济建设提供优质服务,但他们自身管理机制并未健全,与当地政府、企业之间缺少良好的信息沟通与互动渠道,缺少奖励相互合作的推动体制和完善的规范体系,未形成健全、长期、系统化的校企协作体系,协作过程中缺少严格的监督和管理。因为地方高校服务体系尚未健全,政府和高校之间的合作模式过于单一,政府对高校的支持力度不够,导致社会对地方高校发展缺少关注。

三、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模式构建

(一)激发高校服务区域的积极性

地方高校应充分树立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理念、全面增强服务意识,尤其是科研工作必须要面向社会发展,使专业人才培养、运用研究以及成果转换实现同步发展,转变以往保守的教学思想,了解区域经济建设现状和社会具体要求,主动参与区域经济发展[4]。与此同时,地方高校还要不断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切实发挥自身的科技创新能效,优化科技服务区域经济的方式,转变与政府部门、企业之间相互合作的形式。如与企业协同建设实践训练基地,促进资源互补,利用校企合作培养区域发展所需的优质人才。地方高校在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上应充分发挥科研以及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加快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以高新技术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和升级,以此为社会经济长足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而地方高校科学研究人员,也应及时转变服务社会的思想,强化教师服务社会的意识,利用完善的奖励机制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参与技术开发的热情和积极性,在不断发展中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的意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提高地方高校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素养。

(二)制定理论实践相融的课程体系

地方高校为当地经济建设提供了优秀人才与先进技术,为了进一步推动地方与企业协作,顺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地方高校应全力打造教育服务型高等院校,重新树立为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观念,不断提高教育管理水平,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与产业结构,加强对企业的调查研究,从结构、质量以及层次等多个方面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制度,努力建设学科体系。地方高校应致力于校内专业结构优化,大力发展应用型专业及其课程,充分体现其特色,按照区域经济产业以及能源发展要求提高专业结构优化效率,定位区域核心产业的个性化需求,设置具有就业前景的专业,完善人才培养计划保障服务。此外,想要更好地满足企业对市场的新需要,可与企业内部技术员工共同制定育人方案,自主创编实用性强的教材,开办具有区域特色的专业,将教学内容和实际生产生活有机结合,高度重视实践训练课程,在实践教学中通过模拟实训与实践生产来增强实践生产操作力,提取出特色鲜明、极具发展潜能的专业群体。地方高校对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方向的改革创新有利于培养高新技术管理人才,对促进区域经济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作用。

(三)根据现实需求明确专业方向

地方高校在建设特色化专业的过程中要突出地方优势,时刻围绕区域经济建设,具体可从专业建设及优化上入手。首先,地方高校应对专业建设定期进行综合评估。结合不同专业建设评估结果,有目的性地对教学实施、教师招聘、人才培养及招生等制定相应的政策与策略,同时要对教学内容、考评方式、专业进行调整和改善。地方高校往往在学科专业设定上缺少自主权,对此,在强化学科建设和优化专业结构时,应基于区域经济建设对传统专业的具体需求,结合自身特色化专业,设置与其专业有关的各种专业课程内容。比如,可根据当地独有的民间工艺在艺术设计专业中引进地方特色文化与民俗艺术。其次,努力优化校内特色专业整体结构。地方高校应从为区域经济发展而服务的角度出发,全面考虑本省市现阶段市场金融与产业结构优化的整体战略组织,按照市场对高等应用型人才的现实需要,通过整合、优化与提高深度融合的方式,来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实现其转型升级。最后,地方高校可推行开门办学。积极邀请当地知名企业家以及业内专业人士为专业发展和建设提出指导意见,在与企业协作中为广大毕业生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在我国“十三五”期间,按照地方高校整体规划建设要求,以创办特色化地方本科高校为指导思想,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大力培养双创能力与社会责任感强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始终坚持走深化内涵建设之路,通过拓展延伸以顺应高校专业建设发展需求。

(四)全力打造“双师型”的教学团队

地方高校发展要始终围绕区域经济、文化资源以及产业结构来确立专业发展方向,明确服务发展的具体目标。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和区域政府部门、企业之间要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高校需要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并要努力为师资团队提供进修与学习机会,将师资团队建设成具备创新精神、善于教学、业务能力和素养较强的优质团队。对于地方高校建设的核心专业应主要打造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出色的“双师型”团队,与企业共同架构科研技术平台,合作开展大型攻关项目。广大教师要着重解决实际生产中的现实问题,构建以政府引导、以合作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指导方向的校企协作体系,并且还要加强对广大学生的双创引导,支持他们踊跃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企业产品研究和技术创新等工作。

(五)积极完善校企长期合作体制

地方高校创新发展的关键竞争力就是能够及时掌握社会与企业实际需求,坚持校企协作与产教结合,注重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充分实现与企业的完美对接。进一步强化高校和企业多样性的产学研协作,从探索企业发展要求入手,全面分析区域经济建设的相关信息。校企协作应实现从科技成果转换变成技术创新力转换,地方高校要主动加入到企业实施的技术项目开发中,并要努力拓展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路径和领域,要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而转变,时刻围绕企业需求而转变,探寻企业在技术运用上的横向科学研究项目,帮助企业切实有效地解决生产技术方面的问题。校企结合主要包含企业为地方高校技术创新提供充足费用,企业利用高校专业人才实现科技成果由实验中心转向实践生产,减少企业开发成本,最大限度地规避各种风险。在校企协作中要强化互动,与企业内部技术人员一同加入到科研项目中,地方高校可在协作中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而企业则可吸引更多的技术型人才。与此同时,校企双方可一同建设生产实践基地,推动校企共同进步。校企双方只有在互帮互助中健全规章制度,才能有效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

结束语

地方高校开展的科研活动和区域经济建设之间可以彼此促进,所以地方高校在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方向、科研目标等方面应与区域经济保持协调一致,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服务能力,提高科研成果在地方社会上的转换率。地方高校要在与区域合作过程中找准自身的定位,积极探索高校和区域合作机制,为区域经济建设提供智力与技术保障,而区域经济进步也能为地方高校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由此可见,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是提高自身办学水平的有效方式,在发展进程中只有将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作为终极目标,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才能从根本上加快高校各项工作进度,实现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猜你喜欢
校企区域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