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冬季冻雨研究综述

2020-01-19 03:09荻,白慧,李浪,曹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20年4期
关键词:海温环流天气

方 荻,白 慧,李 浪,曹 朕

(1.贵州省山地环境气候研究所,贵州 贵阳 550002;2.贵州省山地气候与资源重点实验室,贵州 贵阳 550002;3.解放军95920部队气象台,河北 衡水 253801)

0 引言

冻雨是我国西南地区冬季主要的气象灾害,是由高空冰晶降落到中空融化成雨滴而后又降至温度低于0 ℃的冷顶层(低空)所形成的。贵州是我国冻雨出现最频繁的省份,约占总数的84%[1]。自有记录以来,1954年、1963年、1967年、1977年、1984年等年份均出现了全省性严重冻雨灾害[2],尤其在2008年和2011年,持续的低温冰冻灾害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3]。统计数据表明,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两次大范围凝冻天气,造成全省不少地区大面积停电、邮电停运、交通受阻[4]。2008年初,贵州全省自东北向西南绝大部分地区温度大幅下降,出现了大范围持续的雨雪冰冻等特大灾害性天气,遭受了50 a以来最严重的凝冻灾害[5-7],2011年初,贵州省又一次出现了长达1个月之久的特重低温冻雨气象灾害。低温冻雨灾害造成全省大部分桥梁、隧道出口及坡面路段严重结冰,交通事故增多,铁路接触网断电,机场和高速公路被迫关闭。长时间阴冷天气使农作物光合作用受阻,冬种作物生长发育减慢,作物产量和品质下降;低温寡照导致部分牲畜和热带鱼类大量死亡,而一批输电线路、输水管道等林业基础设施严重受损,为林地育苗、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8]。

冻雨的发生与贵州特殊的地理位置(纬度相对偏低的山区)、特殊的地形地貌(平均海拔高度在1 000 m左右,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和特殊的气候条件(冬无严寒但多阴雨天气,平均风速3 m/s,冷空气影响时气温在冻结温度附近)等有关[9]。在冬季北方冷空气不断南下的影响之下,冷空气受高原大地形的阻挡,与南方暖气流交绥在西南地区形成静止锋并长时间盘旋,配合来自孟加拉湾暖湿气流源源不断地输送水汽,导致贵州各地常发生低温、高湿和连绵的阴雨天气,当气温下降至0 ℃以下时进而造成冻雨灾害频发[10,11]。它不仅影响越冬作物、森林、家畜,而且会给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工业生产、输电线路等造成极大危害[12,13]。从天气气候学角度对贵州冻雨灾害过程的时空分布特征、外强迫先兆信号、物理成因和机理进行综述分析,为持续性大范围低温冻雨灾害的预报方法和预报思路上提供借鉴和参考。

1 国内外研究进展

国外对冻雨的研究起步较早,在冻雨物理机制上,Root[14]在20世纪初对冬季各降水类型进行了区分,Huffman和Norman[15]将冻雨发生机制归纳为冰相机制和暖雨机制。Rauber等[16]在此基础上结合云顶温度将冻雨结构分为6类,其中1~5类云顶温度均高于-10 ℃,称之为暖雨过程。Bocchieri[17]、Young[18]通过大量观测资料分析,发现有约40%的冻雨无暖层,称之为“过冷却暖雨过程”。国内周后福[19]等、王晓兰[20]等、吕胜辉[21]等将冻雨发生时的垂直结构分为3层,最底层是冷层或过冷却雨层,中间为暖层或融化层,最高层为冰晶层和云层。张峻[22]提出了冻雨形成时逆温层特征,逆温强度指数随逆温底部高度的上升而增加,在700 hPa左右逆温强度最强。

在冻雨时空分布方面,国外冻雨常发生在与冷暖峰相联系的冬季降水过渡带中,Bernstein[23]认为海拔小于1 km,且附近有水体的地形特征及冬季风暴路径是决定美国冻雨发生频率的重要原因。Cortinas[24]通过分析北美五大湖区域15 a的冻雨情况,发现在12月—次年3月的日出时分冻雨持续时间较短。Cheng等[25]借助GCM模式对加拿大中南部易发生冻雨的天气分型作了分析,表明加拿大东部12月—次年2月冻雨增多,11月和4月减少。Groisman[26]等指出在高纬度地区,冻雨出现频率较高。陈天锡[27]和王海军[28]等在国内的研究中较早地提出了冻雨主要出现在11月—次年4月,最严重的为1月,冰冻灾害在20世纪80年代后明显减小。我国冻雨多集中出现在1月份的长江以南地区,占总数的72%。王遵娅[29]表明我国年均冰冻天数多为1~5 d,冰冻天气往往出现在贵州、安徽、湖北和湖南等地。

在冻雨形成的环流形势方面,Szeto[30]和John[31]认为加拿大东部和北美五大湖的冻雨天气常发生在35°N以南的地区,发生的原因多与温带气旋所形成的暖锋有关。Okada[32]指出过冷却水滴、逆温层是冻雨出现的必要条件。陈佑淑等[33]发现夏季西北太平洋的海温距平通过影响大气环流,导致冬季我国南方地区低温冰冻灾害的发生。曲巧娜等[34]认为500 hPa高度场距平呈“北高南低”的形势是西南地区冻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马中元等[35]发现江西省内绝大多数的冻雨天气过程均与700 hPa上暖湿气流密切相关。总体而言,冻雨天气的形成受天气形势、大气垂直结构特征、水汽条件、地形因素等多方面综合影响,由于资料有限,我国对冻雨的研究大多以局地及个例分析为主。

2 贵州冻雨的气候特征

杜小玲等[36]指出,贵州冻雨频发地带主要集中在中部一线26.5°~27.5°N之间,呈东西带状分布,该区域27°N附近纬度带上有4个冻雨中心,自西向东依次为威宁、大方、开阳、万山,威宁年平均冻雨日数为贵州之最,达47.8 d,其次是大方,达31.9 d,万山和开阳冻雨日数分别为26.7 d和25.7 d。严小冬等[37]采用EOF法、小波分析、GIS反演等方法分析了贵州冻雨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时间演变规律,指出贵州省冻雨分布特点为西多东少、中多南北少,冻雨存在较大年际变化,具有明显的4 a、12 a和32 a周期振荡,空间分布特征为一般海拔高处凝冻较为严重。宋丹等[38]对1964—2014年冻雨初终日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表明冻雨初日渐晚、终日渐早、冻雨期渐短,初日多出现在11月中旬—12月上旬,终日多出现在3月。张艳梅等[39]表明贵州西北部冻雨主要在12月—次年2月出现,1月出现冻雨日数最多。叶茵等[40]表示贵州冻雨年际变化为12月有准8 a振荡周期,1月有4 a变化周期,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贵州冻雨强度有减弱趋势。黄世芹等[41]分析了1981—2010年贵阳市发生冻雨天气日数的统计特征,发现空间分布为由贵阳向外发散逐渐减少趋势,开阳地区冻雨发生频次最多,在各月相对其他地区发生冻雨概率最大,花溪最小,各地区冻雨主要发生在1、2月,发生频次的主周期为4 a,各级冻雨频次的空间分布均呈自东北向西南减少的趋势。许丹和罗喜平[42]讨论了贵州凝冻指数场的第一时间系数与冬季500 hPa高度的相关场分布特征,表明重凝冻年与无凝冻年差异最显著的地区体现在欧亚地区,无凝冻年呈“北低南高”型距平分布,而重凝冻年为“北高南低”型距平分布。

3 贵州冻雨形成的气候背景

3.1 海温异常的影响

海温异常对大气环流异常和区域气候的异常有重要影响。对贵州冻雨有影响海域主要有赤道中东太平洋、北大西洋、黑潮区、赤道印度洋、我国南海和东海海域。刘少锋等[43]考察了不同海域的海温异常对2008年我国南方极端气候异常的影响,发现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负异常(即La Nina)和北大西洋海温正异常是导致我国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天气的重要原因,均使欧亚中高纬地区阻塞高压加强,增强东亚冬季风,利于强冷空气南侵,而赤道中东太平洋的负海温异常导致东亚沿海位势高度增加,不利于冷空气向下游输送,造成冷空气在我国南方地区堆积。宗海锋等[44]指出,北大西洋和黑潮区海温异常偏暖引起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北,加强了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及其向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的水汽输送,为我国2008年南方冰冻雨雪天气的形成提供充沛的水汽条件。常蕊等[45]强调,La Nina气候背景下,北大西洋海温正异常及赤道印度洋、我国南海和东海附近海温负异常,利于亚洲中高纬叶尼塞地区位势高度偏高并出现阻塞型,东亚冬季风环流加强,850 hPa东亚大陆沿海低纬地区出现偏北风距平,造成我国南方多雪,气温偏低。此外,吴俊杰等[46]发现,前秋印度洋海温正异常、北大西洋和黑潮延伸区海温正异常分别有利于次年1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增强和南支槽的加深。

贵州冬季冻雨日数和强度主要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密切相关[47,48]。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通过海气相互作用对大气环流造成影响,利于冬季欧亚地区阻塞环流形势的形成,配合中低纬南支槽加深,使贵州冬季冻雨日数增多[49]。北大西洋是影响中国冬季的3大冷空气源地中的一员,该海域海温异常可对北半球大气行星尺度环流造成影响,从而影响东亚气候[50]。王玥彤[51]的研究表明,前期秋季北大西洋海温对贵州地区冻雨强度存在一定影响。

3.2 La Nina事件的影响

海温异常主要表现为La Nina事件对我国气候尤其是秋、冬季气候的显著影响[52,53]。历史资料统计分析表明,强La Nina事件发生的当年冬季和次年春季,中纬度大气环流的经向度可能加强,即冷空气活动会更加频繁,易造成我国南方大部地区气温偏低,长江以南地区降水偏多,出现冷湿的气候特征[54]。

La Nina气候背景下,亚洲中高纬环流易出现阻塞型,当乌拉尔山阻塞高压的强度和位置比鄂霍茨克阻塞高压偏强、偏北时,入侵我国南方地区的气流主要来源于乌拉尔山地区,造成南方地区偏冷多雨雪[55]。2011年初,在La Nina事件的气候背景下发生欧亚环流异常,其经向度加大,极锋锋区位置偏南,冷空气活跃,利于欧亚大陆阻塞高压的维持和冷空气南侵。一些研究表明,强的东亚冬季风往往对应着La Nina型的海表面温度异常分布,并会引起中国南海海表面温度的负异常[56,57]。陶诗言和张庆云[58]发现,La Nina年亚洲上空的环流形势有利于寒潮向南爆发,增强东亚冬季风。穆明权和李崇银[59]表明,La Nina年东亚环流500 hPa位势高度为负距平,海平面气压偏高,气温偏低,异常北风偏强,有利于冷空气南侵。2007年8月起,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进入La Nina状态后迅速发展,已连续多月海表温度较常年同期偏低0.5 ℃以上,2007年12月—2008年1月,La Nina现象发展到了最旺盛时期,强度达到中等或者偏强。

4 贵州冻雨形成的天气形势和垂直结构特征

4.1 中高纬环流异常的影响

冬季低温冻雨的发生日数和严重程度与大气环流相关,大气环流异常是强冻雨天气发生和持续的重要原因。欧亚地区出现罕见、持续而稳定的大气环流异常形势,是2008年贵州大范围低温冻雨灾害的直接原因,稳定的异常环流为南方暴雪冻雨过程提供了环流背景场[60]。杜小玲等[61]将阻塞型划分为乌拉尔山阻塞型、贝加尔湖阻塞和鄂霍茨克海阻塞型,前两类阻塞环流型均在45°N附近存在近似东西向的横槽,使强冷空气持续南下,乌拉尔山阻塞型高压中心偏西,冷空气经河套东移翻越秦岭后通过四川进入贵州,对贵州中西部地区造成冻雨灾害,而贝加尔湖阻塞型高压中心偏东,冷空气经华北平原再经湖北、湖南后折向西南进入贵州,对贵州中东部地区造成影响。杨贵名等[62]发现,在贝加尔湖以西地区阻塞高压强而稳定的形势下,中亚、西亚低槽(涡)稳定、活跃。黄天福等[63]指出,北半球东亚倒Ω流型使大气环流长时间稳定,使北支锋区偏南,极地冷空气持续补充南下影响江南、华南,南支西风波动活跃,静止锋锋区强度大并长时间维持。2011年1月,贵州省再次出现了仅次于2008年的低温冻雨气象灾害,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和研究。李丽丽等[64]指出,乌拉尔山阻塞高压阶段性活跃,在里海槽前西南气流的不断补充下有两次崩溃及三次重建过程,在脊前形成深厚的低压中心并稳定维持,导致冷空气频繁南下;杜小玲等[65]表示,北半球极涡呈偶极型,极涡偏东,欧亚地区位势高度呈北高南低,且有阻塞环流形势稳定维持,东亚大槽的稳定偏南,有利于冷空气持续加强影响贵州。不同于2008年和2011年长时间维持的阻塞环流的形势,甘文强等[66]发现2018年初贵州冻雨天气过程阻塞高压持续时间较短,但东亚极涡强度大且长时间持续,并将该天气过程分为3个阶段,这3个阶段分别出现了乌拉尔山阻塞环流形势、横槽转竖、两槽一脊形势。此外,王玥彤[51]分析了1961—2015年西南地区台站观测资料,指出强弱冻雨年份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孟加拉湾以东的反气旋式环流上,冻雨较强年份,该环流则强,欧亚地区中高纬度500 hPa距平场上表现为“北高南低”,有利于冷空气南下。白慧等[49]对近30 a(1981—2013年)贵州冬季冻雨日数多寡的大尺度环流系统和海温异常对冬季冻雨日数的可能影响进行深入研究,表明冬季冻雨日数偏多(少)年,对应大气环流异常表现为西伯利亚高压偏强(弱)、东亚地区海陆气压差偏大(小)的强(弱)东亚冬季风环流特征。黄金全等[67]对贵州40 a(1970—2011年)统计资料分析表明,巴尔喀什湖和贝加尔湖之间的广大地区近地面层冷低压在强度和持续时间上偏强,强冻雨年极易在巴尔喀什湖南部地区形成阻塞高压,且具有较强的斜压性,利于冷空气持续南下,蒙古及华北一带的位势高度异常偏低,中层阻塞高压的脊前低压厚度深厚,南亚高压位势高度相对较偏弱,水汽供应相对较强,为冻雨的持续性提供了低温和静稳条件。

4.2 副热带环流异常的影响

贵州冬季冻雨天气过程除了受到中高纬大气环流异常的影响外,还受副热带大气环流异常的影响。杨贵名等[62]研究表明,西太平洋副高强盛,偏西、偏北;副热带锋区强盛,南北温度梯度大,南支低槽和热带洋面上暖气团活跃,配合准静止锋和逆温层的稳定维持,融化层厚度较厚,是2008年冻雨天气长期持续不断的主要原因。丁一汇等[68]分析表示,乌拉尔山阻塞与中亚低槽形成偶极子形势,使西风气流出现明显分支,南支西风系统显著加强,沿25°~30°N东移的强西风经青藏高原后受地形影响形成南支槽,活跃的南支槽和偏北偏西的副热带高压为贵州地区带来了强的暖湿气流。中低纬地区呈现“西高东低”分布形势,利于暖湿气流输送到西南地区。余运河等[5]和陶玥等[69]发现,孟加拉湾和南海地区暖湿气流的北上,是贵州地区大范围冻雨形成的重要条件。白慧等[49]研究表明,贵州冬季冻雨日数多(少)年,对应印缅槽偏强(弱)、东亚副热带急流偏强(弱)。李丽丽等[64]强调,西南低空急流可输送大气的热量、水汽和动量,西南气流强盛,由于低空急流造成的次级环流使得急流轴左侧呈现上干下湿,贵州省地处急流轴的左侧,为冻雨天气提供水汽。黄小玉等[70]指出,700 hPa西南急流为西南地区带来了大量的暖湿气流,一方面有助于降水的形成,另一方面有利于逆温层的形成。曹莉萍和罗乃兴[71]也表明,2012年700 hPa位势高度上出现了强的西南急流,为贵州地区提供了暖湿气流,为降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上述研究表明,大气环流异常是造成冻雨天气较为严重的重要原因。

4.3 准静止锋的影响

贵州省是全国唯一一个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属喀斯特地貌的低纬度山区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海拔由2 400 m过渡到几百米,海拔高度落差较大,地处云贵高原东北侧斜坡地带,山地和丘陵占全省97%,使得气候在垂直方向差异较大,立体气候明显。冬季由西南暖湿气流和高纬南下变性的大陆冷气团在云贵高原受地形阻挡而形成的滇黔准静止锋,造成云贵地区多雾、多连阴雨天气,为持续低温高湿天气提供充沛的水汽来源,为冻雨的发生创造了必要的环境条件,因此气象灾害时有发生。陶诗言和卫捷[60]强调,高原过来的高空高位涡舌移动及Rossby波列的下游发展效应,引起静止锋锋生,是造成冻雨灾害天气的制造者。李登文等[72]分析表明,2008年第一次冻雨过程为强冷暖气流及华南、滇黔准静止锋稳定共同所致,大气环流形势稳定,来自极地南下的冷气团与来自孟加拉湾北上的暖气团在贵州西北部长时间交汇且较常年偏强,是冻雨灾害发生发展且日数偏多的主要原因。杜小玲等[36]指出,冻雨天气在准静止锋存在的背景下产生,准静止锋与相对湿度大于70%以上的高湿区相关,贵州地区锋上有暖湿云特点,锋下有冷湿云特点。相关研究均表明,稳定持续的准静止锋是低温冰冻天气长期维持的重要影响系统。

4.4 逆温层的影响

过冷水滴的形成和地面持续低温是冻雨形成的必要温度条件。深厚的逆温层长时间维持是贵州大范围冻雨持续发生的必要条件[73]。大气有逆温现象存在,有利于高层水汽凝结成过冷水滴下降到地面形成冻雨。温度垂直场结构中,贵州地区“单层结构”、“二层结构”和“三层结构”均存在,“单层结构”定义为在600 hPa高度以下至地面的冷性逆温层,各温度低于0 ℃;“二层结构”为冷垫之上存在一层融化层,融化层之上为冷层的暖性逆温层;“三层结构”为上下冷,中间暖,即固态水下落遇暖层温度高于0 ℃吸热融化,后继续下落至冷层形成过冷水滴。杜小玲等[74]指出,2008年1月12日—2月14日贵州冻雨频发地带是基于准静止锋背景下的冷暖气团共同影响产生的,温度场在垂直方向既有“冷—暖—冷”的“三层结构”模式,也有较深厚的“单层结构”,低空有逆温存在,当存在明显融化层时,温度场呈“冷—暖—冷”结构特征,对应强冻雨天气;当无融化层存在,低层冷中心的冷平流很强时,仍会出现较强冻雨。陶玥等[75]研究表明,2008年1月25—29日贵州冻雨区云层较薄,云顶温度较高,中高层无冰相粒子,低层为云水和雨水,呈现“暖—冷”结构模式,水汽沿锋面抬升,在对流层中低层的水汽辐合中心内经过冷却凝结成云滴,通过碰并云滴增长的雨滴下落至低空冷层,使过冷却雨滴直接冻结形成冻雨。李登文等[72]指出,2008年贵州西部以无融化层的“单层结构”为主,中部地区“单层结构”和“二层结构”均存在。李丽丽等[64]和杜小玲等[65]分析2011年初贵州地区产生冻雨时的温度垂直结构特征时发现,锋面逆温高度低、厚度薄,梯度显著,暖层高度低,厚度较厚,具有“冷—暖—冷”的结构特征。罗喜平等[76]表示,2015年贵州冻雨天气过程也有逆温存在,冻雨过程逆温强,垂直温度层结呈现“冷—暖—冷”的结构,且湿层浅薄,低层锋区较强,水汽辐合区主要集中在低层。白慧等[77]补充强调,2008年和2011年冻雨过程前期冷空气路径、冷中心强度和位置、南支系统、滇黔准静止锋和西太平洋副高在高低空的相互配合是形成逆温层的主要因子,大气中层增温增湿、低层冷垫和锋面逆温在温湿垂直结构上呈“干冷—暖湿—干冷”的结构特征,有利于冻雨天气过程的发生和发展。以上研究均表明,逆温层的强度与冻雨发生、发展的强度密切相关,贵州冻雨存在“单层结构”、“二层结构”和“三层结构”的结构特征,且主要是在“干冷—暖湿—干冷”的大气层结下,通过“过冷暖雨过程”形成的。

5 贵州冻雨的预报预测

冻雨形成的天气形势和气候背景较为复杂,因此冻雨的预报难度也较大。作好贵州的冻雨预报预测,不仅要从理论上对贵州冻雨的时空分布变化特征及其临近的环流预测指标进行分析,还需深入探讨影响贵州冻雨的多种气候要素和前期多种强信号因子。申敏夏[78]指出,关于冻雨预报落区与概率预报,需要考虑大气温度的垂直结构是否具备产生逆温层的条件,以及水汽条件是否利于降水的发生。吴战平等[79]表明,对贵州冬季冻雨进行预报时需同时把高度场加海温场作为预报因子,预报因子最佳时段为同年的4—7月,且不同时间步长的高度场和海温场因子提供的预报信息有所差异,存在着“跨季度相关”现象,最佳海温因子主要集中分布在海温变化调整区域,最佳高度场因子主要集中分布于大气环流变化调整较大的区域。钱维宏和张宗婕[80]强调,传统的“槽来脊去”天气图预报方法,缺乏对我国南方地区冻雨天气过程温度槽和高度槽形势的指示,利用去逐日气候变化后的逐日850 hPa温度扰动分析方法,对冻雨的出现具有提前7 d左右的预报能力,对未来短期至延伸期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有重要预示意义。

此外,高守亭等[81]提出了一套冻雨的诊断预测方法,即首先利用动力因子垂直积分的斜压涡度参数找到未来因斜压性较强而易发生弱降水的区域,再结合预报场的单站探空资料,进行3步判断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到贵州地区,可较全面地判断冻雨发生的区域,对冻雨进行准确预报。方刚[82]通过多元非线性回归方法,筛选出数值预报资料和统计预报资料中最优预报因子,构建了冻雨预报方程,设立了冻雨指标,提高了冻雨预报效果。杨明和毛显后[9]建立了相应的冻雨预报方程,并通过对所选贵州代表站点的温度和降水量进行预报检验,得出该方程的预报准确率较高,具有较好的预报性能,为预报员在冻雨预报中提供客观参考。随着对冻雨形成机理认识的不断深入和预报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对冻雨的预报能力也将日益提高。

6 结语

持续大范围的低温冻雨天气,使贵州全省气温大幅下降,造成道路桥梁结冰、电线电网受损、农作物产量下降、牲畜伤亡等,对人民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贵州冻雨频发地带主要集中在中部一线呈东西带状分布,自西向东4个冻雨中心分别为威宁、大方、开阳和万山。贵州冻雨存在较大年际变化,通常出现在11月中旬—次年2月,冻雨分布特点为西多东少、中多南北少,一般海拔高处凝冻较为严重。从天气气候学角度综述了贵州冻雨形成的物理成因和机理,冬季冻雨日数与海温异常密切相关,尤其在La Nina事件的气候背景下导致的大气环流异常利于贵州冻雨发生,大气环流异常是冻雨天气发生和持续的重要原因,包括欧亚中高纬阻塞环流形势稳定维持、北半球极涡偏东、东亚大槽稳定偏南、中亚、西亚低槽稳定且活跃等,均有利于冷空气持续南下并在西南地区堆积影响贵州;副热带环流异常(强盛的西太平洋副高偏西、偏北、副热带锋区强盛、南支槽活跃、西南低空急流强盛)为贵州地区提供了水汽条件和能量来源。稳定持续的滇黔准静止锋是低温冰冻天气长期维持的重要天气系统,逆温层的存在是冻雨发生的必要条件,贵州地区温湿垂直分布结构有“单层结构”、“二层结构”和“三层结构”,通常呈“干冷—暖湿—干冷”的层结形势。总体而言,不同的气候背景、天气系统和温湿场的配置特征共同造成了贵州不同时期冬季冻雨天气灾害的发生、发展、维持和消亡,解析贵州冻雨过程发生的气候背景、天气形势和垂直结构特征,并进一步阐述了贵州冻雨天气预报预测的相关技术方法,期望能为贵州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的研究提供较为全面和系统的借鉴和参考。

猜你喜欢
海温环流天气
基于全三维动网格技术的变长径比间隙环流的研究
内环流控温技术应用实践与发展前景
天气冷了,就容易抑郁吗?
基于深度学习的海温观测数据质量控制应用研究
基于Argo、XBT数据的苏拉威西海温盐特征分析
与南亚高压相联的欧亚大陆-印度洋经向环流
热带东太平洋海温与亚洲夏季风的关系
谁是天气之子
盛暑天气,觅得书中一味凉
Weather(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