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主要难点及破解
——以重庆市巴南区为例

2020-01-19 12:26唐小凤中共重庆市巴南区委党校
环球市场 2020年19期
关键词:规模园区工业

唐小凤 中共重庆市巴南区委党校

一、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重庆市巴南区是传统工业大区,拥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制造业门类齐全,产业发展生态较为完备。近年来,坚持稳中求进、提质增效,突出大数据智能化引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保持了新常态下经济持续平稳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主导产业基本形成

目前已形成汽车、信息通信、装备制造、轻工服装、生物医药等五个主导产业。2019年,五大主导产业规模工业企业实现产值587.3亿元,占比提升至90%;“芯屏器核网”实现销售收入280亿元、增长16.3%;高技术产业和战新制造业分别完成产值179.2亿元和205亿元,分别增长7.6%和8.2%,在规模工业占比分别提升1.3百分点个和1.7个百分点。电子、化医等先进制造业占规模工业比重提高2.3个百分点,汽车、摩托车等传统行业占规模工业比重下降2.6个百分点。

(二)发展空间持续优化

巴南工业园区规划控制面积约46平方公里,已入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近100户。初步形成以惠科液晶面板第8.5+代线为代表的平板显示产业集群,以长安铃木和宗申集团为代表的汽摩产业集群,以睿智生物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以攀钢钛业为代表的精细化工产业集群,以拓为重庆中国轻纺服装城、尚盟重庆时装产业园为代表的轻工服装产业集群。同时,以曙光、华雄、宁辉为代表的楼宇工业正在加速形成。2019年入驻规模工业企业118户,占全区规模工业比重达到83.6%。

(三)创新能力逐步提高

企业创新主体建设加快,已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国家级工艺设计中心2家,博士后工作站2个,新型企业研发机构4个,区级院士工作站1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62个。累计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9家、科技型企业1463家、高成长性企业19家,评定市级重大新产品42个,研发准备金备案企业80家。建成1个国家级和8个市级众创空间,入驻创新创业主体332个。培育11家市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6家企业获评“重庆市创新型企业100强”表彰。2019年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1%,规模工业中有研发机构及研发活动企业117家,占规模工业企业数50%以上。

(四)融合发展深入推进

军民融合发展体系机制不断健全,成功转型培育军民融合企业20家、配套企业百余家,军民融合产值首次突破百亿元,实现了军工产品的研发和生产配套,成功获批重庆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工业和信息化深度融合,7家企业通过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评定,13家企业评为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建成4个智能工厂和9个数字化车间,39家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升级,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66%,关键工序数控化率49%。

二、工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主要难点

(一)产业提档升级难

产业结构性矛盾一直是制约巴南区产业发展的瓶颈。主要体现为部分产业分布散、规模小、秩序乱的现象比较突出,产业链条不够完善,中间产品多、终端产品少,产业链关键环节创新能力不足,整体竞争力不强,抗风险能力较低。如:汽车摩托车行业占工业30%以上,有8个整机及70个零部件企业,产业规模相对庞大,但发展短板明显,核心级的发动机、各类总成、底盘技术、变速箱等汽车部件或组件所占比重甚微。

(二)企业存量带动难

从整体上看,工业企业规模总量不够大,5个主导产业普遍缺少引领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缺乏500强企业、上市企业。全区3068家工业企业中,规上企业215家,占总量7.0%;215家规上企业中,达到百亿级企业只有惠科、宗申、长安铃木等3家,10亿及以上企业只有12户;主板上市企业1家、新三板及孵化板挂牌企业13家。

(三)空间发展扩展难

三山夹两槽地形限制了园区的空间布局,导致现有园区面积较小,现有工业用地核准面积仅9.65平方公里,对比周边区域,工业发展空间明显不足。同时,工业园区还存在土地利用效率不高,产出强度偏低等情况,发展空间拓展较为困难。

三、如何有效化解难点

(一)抓住关键机遇化解难点

工业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客观规律和发展大势使然。在这个重大“窗口期”,压力与希望共生,挑战与机遇并存。要把握国家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科学判断,抓紧抓实新技术革命的机遇、新旧动能转换的机遇、深化改革开放的机遇、绿色发展的机遇、市场需求持续扩大的机遇、补齐民生短板的机遇,顺大势、战逆境,善于“危”中寻“机”、化“危”为“机”,突出一个“抢”字,落脚一个“实”字,真正把面临的机遇转化为促进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强化集群培育触碰难点

强化产业规划引领。科学确定发展方向,制定、落实3—5年发展规划和年度细化方案,编制产业迈向中高端发展“路线图”。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加大精准扶持引导力度,高端化发展汽车、装备、轻工服装等三大主导产业,突破性发展信息通信技术、生物医药等两大新兴产业,全力打造以生物医药、平板显示、机器人和无人机、智能制造为代表的地标性特色产业。推动新兴产业崛起。准确把握国家、市政策的支持方向和投资重点,寻找国家战略性前沿产业在巴南布局的切合点,加大力度向上对接,引导鼓励现有企业密切跟踪技术前沿和市场需求,加大研发投入,超前谋划一批引领性、标志性的新兴产业项目,全力打造有影响新兴产业集聚区。

(三)优化招商引资破解难点

加快工业项目招商引资。通过集中优势资源,引进特大项目、重大项目,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制造、大数据和云计算、智能制造、研发设计项目,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工业经济结构。积极推进与央企、军企的对接。分行业指导企业制定与央企合作方式和发展路径,促成企业与国企、央企、军企攀亲联姻,积极参与股权、科技、资质等深度合作。加快产业链成群。实施供应链和产业链招商,围绕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和汽车核心零部件等重点产业,努力引进一批牵引性强的大项目、好项目。承接“小精特新”项目入驻,利用现有园区、商务楼宇、闲置合规厂房等产业载体,推动产业集聚,形成规模效应,提高综合竞争力。

(四)有效拓展发展空间克服难点

超前谋划园区拓园。在新一轮城市发展空间规划编制之际,加快工业用地空间战略研究,规划建设服装面辅料集散基地、中小企业产业园、家具产业园、现代粮食加工产业园。推进传统园区提档升级。加快完善转型升级规划和推进方案,充分利用现有产能资源,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园,打造汽车核心零部件及“三电”系统生产基地。优化提升园区功能布局。完善园区水、电、气和地下管网建设,加快建设商场、污水处理厂、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提升配套保障水平。严控工业项目用地规模,强化工业用地出让后的监管,特别是投入产出及投产效情况,提升园区规模工业集中度和园区工业用地产出强度。

(五)优化营商环境纾解难点

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探索对新兴产业的审慎监管,针对新经济业态轻资产、重知识、跨界整合等特征,量身定制监管模式,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全面落实国家结构性减税、普遍性降费以及重庆市“涉企30条”“支持民营经济发展”“降低制造业成本”“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等系列举措,确保各项惠企利企政策落地生效。建立“亲”“清”政商关系,围绕“双创”需求开展调研,提供投资融资、政策咨询等多元化服务,真正为企业排忧解难,做好企业服务。加快高端人才集聚,围绕“产业+项目+人才”三维模式招引高端人才,培育一批能够突破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大数据智能化、军民融合等方面的高端人才、科技企业家。

猜你喜欢
规模园区工业
科学创新人才的适度规模培养
2020年我国机器人产业规模达1000亿元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园区的开放样本
规模之殇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Mentor Grpahics宣布推出规模可达15BG的Veloce Strato平台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
工业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