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应公众关切要又快又准

2020-01-19 19:48
中国公路 2020年10期
关键词:会议纪要收费公路假新闻

不管是免,还是收,都关乎千家万户,需要说个明明白白。不论有何等难处和苦衷,“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暧昧态度都绝不可取。

几句闲言絮语,随风遍满东南;

不算文思所及,见笑各位看官。

数卷明窗小字,眼花只有斓斑;

一盏香消茶冷,半生身老心闲。

近期最重磅的新闻之一,莫过于4月28日晚间,交通部门“闪电”宣布5月6日零时起恢复全国收费公路收费。

其实这事在行内人眼中称不上“闪电”,毕竟早在4月初,就有某省交通集团会议纪要在网上疯传,提到“上级已经明确恢复收费的时间节点在4月30日前”;跟着,4月25日0时起,全网收费公路恢复“落杆”状态,此举传达的信号也不言自明。

但在绝大多数公众看来,这个消息还是显得特别突然。笔者此前曾撰文批评过关于《高速公路免费时间暂定至6月30日》的假新闻,但显然它早已谬种流传。所以,对公众关切,不但要回应,而且要回得又快又准。试想如果当时假新闻一冒头,行业就迅速发声,正本清源,也不至于今天全网拿一个系统参数来兴师问罪。

平心而论,对社会关切,咱们行业还是有回应意识的。4月28日当晚,第一时间发布《收费公路恢复收费若干问题回答》,内容涉及恢复收费时间、助力抗疫优惠政策、收费标准、注意事项等。这些问题公众关心吗?当然。但它们是公众当时最关心的吗?显然不是。免费要有依据,恢复也要有由头。当时公众最想知道的是“恢复收费,为什么,凭什么?”这是一个前提,没有它,随后的细节安排和技术问题都无从谈起。偏偏对于这个大前提,我们缺乏正面说明。对公众关切,回应够快,但不够准。

其实这个问题很好回答。首先,“630”传闻来源不是官方口径,真实性站不住脚,狠怼即可,一击即溃。再看此前“至国务院批准的疫情防控工作结束”这一时间节点,既然目前防控已进入常态化阶段,甚至很可能在数年内都难以界定出一个明确、彻底的结束时间点,一直免费显然并不现实,那么,交通部门在制定好配合防疫工作的政策基础上,有序恢复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是合情合理的,这项工作安排也经过国务院同意,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昭告天下。可惜行业明明占理,却对由此引发的各种质疑避而不谈,甚至在随后的新闻发布会上也没有相关正面表述,着实令人惋惜。

公众想知道,你却不说,他们第一反应就是“猜”,既会猜到底什么时候恢复,还会猜你为什么不敢说——是不是心虚?

紧接着,是“编”,毕竟外界仅靠猜得到准确答案的几率太小了。编的过程中,难免有人浑水摸鱼,信息传播渐渐失真,很多谣言就此产生。例如不少人称:高速全面免费根本不是为了助力抗疫,而是因为撤站后全国收费系统没调试好,必须利用这段时间调试,这阶段想收费也收不了——多么让人寒心?

除了“编”,还有“偷”。总有人不满足于道听途说,于是“内部爆料”就有了市场。不管是“630事件”的内部操作指南,还是“430事件”的会议纪要,都是最先以截图形式在网上传播的。这一方面反映出部分公路从业者缺乏职业纪律和保密意识,另一方面也说明,公众想知道的事,你不说,总有人替你说。如果回应公众关切的问题得不到改善,今后类似“泄密”事件恐怕只会越来越多。

除了“偷”,还有“怨”。如果公众靠“猜”“编”“偷”都得不到满意的消息,焦虑、不安、疑惑等情绪交织在一起,就变成了强烈的怨愤,无处释放,一有导火索,很容易被点燃。最可怕的是,这种怨愤并不会通过某个舆情事件一次性发泄出去,而是会慢慢堆积,变成对一个行业的误解、猜疑、成见和反感。多年来,我们的行业形象一直不够正面,不得不说在一定程度上有这方面原因。

信息公开是人民的基本需求,也是值得重视和尊重的民意,对此,行业主管部门不能回避。又快又准回应公众关切,发出行业声音,既是责任,也是义务,对人对己,都是当务之急。

猜你喜欢
会议纪要收费公路假新闻
4 smart ways to spot fake news 判断假新闻的4种聪明方法
会议纪要
移动支付在收费公路中的应用
众声喧哗,怎样识别假新闻?
亚太地区部分国家“假新闻”传播现状扫描
中国首届“手术治疗肋骨骨折高峰论坛”会议纪要
从法规修订看收费公路PPP与特许经营
吉林存量收费公路的PPP改造
《中国钱币大辞典》编纂工作座谈会会议纪要
2014年我国收费公路亏损1571.1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