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扶贫为什么行

2020-01-19 05:49杨树弘唐春林颜明华
当代党员 2020年24期
关键词:洞村总书记精准

杨树弘 唐春林 颜明华

2020年11月3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排碧乡十八洞村举行了一场文艺晚会和优秀村民表彰大会。这一天是十八洞人的大日子——自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十八洞村考察以来,每年的11月3日,十八洞村都会举行这样的庆祝活动,感恩党的扶贫政策。

十八洞人没有理由不载歌载舞。

2013年,十八洞村人均纯收入1668元,2019年已跃升至14668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也由极度虚弱增长到126.4万元。与此同时,十八洞村集“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村”、“全国文明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生态文化村”等诸多殊荣于一身,成为全国“精准扶贫”的样板村。

十八洞村的故事,从一副对联说起。

有一种幸福叫感恩

村民杨冬仕家的小院,有一副对联。

上联:“习主席握手温暖人心。”

下联:“共产党领导福泽万代。”

横批:“幸福人家。”

这副对联和杨家小院,已成为十八洞村导游必讲、游客必到的“打卡地”。杨冬仕乘势办起酿酒坊,来来往往的客人很快把他的酿酒生意带火了。

杨冬仕“偶遇”总书记的故事也被传播开去。

那是2013年11月3日下午,正要外出办事的杨冬仕刚跨出门,突然看见一群客人走了过来——他一下愣住了!

作为十八洞村最有学问的人——杨冬仕是村里唯一一名退休教师,此时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走在前面的,不是经常在电视新闻中看见的习近平总书记吗?杨冬仕还没回过神来,一双温暖的大手就伸了过来,紧紧握住他。

来客正是习近平总书记。

就在这一天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考察。在村民施成富家院坝召开的座谈会上,总书记同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围坐在一起,亲切地拉家常、话发展。在这里,总书记提出了“精准扶贫”战略——“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

7年来,在精准扶贫战略思想引领下,中国的扶贫事业开启了一场深刻变革。十八洞村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的十八洞村,处处都有感恩的场景。饮水思源,成了十八洞村最生动的风景。

村里办起了餐厅,取名“思源餐厅”。

村里办起了山泉水厂,商标上印着“饮水思源”。

村公路旁边,随处可见巨幅标语:“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鼓足劲,加油干,奔小康。”

村里的房前屋后、导游牌、文明提示牌……到处可见十八洞人感恩的表白。

摘下穷帽的十八洞人,时时铭记党恩,时时感受幸福。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原来穷得叮当响的十八洞村民自发捐款3万元支援湖北武汉。

总书记在十八洞村看望的第一个贫困户石拔专,当时黑黢黢的房子里唯一的电器是一盏5瓦节能灯。靠村集体经济分红、销售文化产品脱了贫的石拔专大娘,一人就捐出1200元。她说:“我也要为他们出点力,希望早点将钱转给武汉人民。”

脱了贫,光棍汉还要“脱单”。通过举办相亲大会,十八洞村已有33名超过35岁的单身汉顺利“脱单”。村民隆先来“脱单”后,生的女儿取名“隆施恩”;施六斤“脱单”时已45岁,他娶了位县城姑娘,生的儿子取名“施泽恩”。

有一种力量叫自强

“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2013年11月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施成富家院坝同干部群众座谈时,这样为乡亲们打气。

如今脱贫致富的十八洞人,回过头来再体味这句话,不免感慨万千。

“你们准备给我们发多少钱?”2014年初,县委派驻的精准扶贫工作队刚进村,就遇上村民这样“直截了当”的提问。

入驻十八洞村之前,工作队队员听闻过贫困户把扶贫款拿去买酒喝的事情,但刚进村就遭遇这样的尴尬还是始料未及。他们深有感触:“说实话,十八洞村要脱贫,最缺的不是钱,而是从根本上改变‘等靠要思想,激发内生动力。”

缺什么就补什么。在十八洞村,扶贫先扶志,转变村民“等靠要”的思想观念,成为精准扶贫的第一要务。“那个时候,村民根本不相信自己能富起来,让他们鼓起脱贫斗志太重要了!”驻村工作队队员回忆。

要致富,强支部。2014 年以来,花垣县尽锐出战,选派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队长进驻十八洞村,并将其党组织关系转到村党支部,全力支持村“两委”工作。在换届选举中,一批讲政治、有文化、带头能力强、群众信任的能人被选进村“两委”班子。

班子“换血”,党员变样。全村组建41个互助小组,黨员成为“领头羊”。村里修路占地没钱补偿,党员龙太金一句“从我家的地里先挖”,这条致富路不到半年就建成了。

光是党员带头还不够,村“两委”创新推行“思想道德星级化管理模式”,对全村16岁以上的村民从支持公益事业、遵纪守法、家庭美德等6个方面进行公开投票,并根据得分评星,对星级较高的村民给予表彰。

在一项电网改造工程中,电线杆要立在一户村民的田里,遭到他家的反对。在随后的星级评选中,这户村民因不热心公益事业,只得了60多分。二星级农户的标牌挂在门上,全家很不自在。此后,这户村民的当家人积极参与各项公益事业,帮着村干部跑前跑后,还为游客当起免费导游……

在时任驻村工作队队长龙秀林眼里,这些变化是显而易见的:村里兴办公益事业,主动参与的人越来越多,斤斤计较的人越来越少,村民的心气儿顺了,精气神也提振起来了。

2020年11月6日这天清晨,村委会精准脱贫展示厅“脱单榜”上有名的龙先兰,在北京天安门广场观看了升旗仪式。

这位曾经闯进脱贫攻坚现场会“砸场子”,嚷着“要饭吃、要老婆”的单身汉,在扶贫工作队帮助下牵头成立养蜂合作社,不仅挣了钱娶了老婆,还带动周边村寨118户村民一起养蜂致富。

有一种帮扶叫融合

十八洞村有一家特殊的银行——长沙银行湘西长行村镇银行十八洞社区银行。这里既能存款、贷款,还有一台自助存取款机。更特别的是,这家“微银行”设在村民施俊的家里。

施俊是银行经理兼职员。2015年,施俊大学毕业后前往浙江发展。“精准扶贫”战略改写了他的人生轨迹。

近几年来,在十八洞村的脱贫攻坚战场上,社会扶贫是一支重要的促进力量。根据村里的产业发展需求,长沙银行湘西长行村镇银行设立了十八洞社区银行,为村民提供家门口的金融服务。

银行招聘职员,有文化、懂苗语,土生土长的施俊成了最佳人选。施俊将自家房屋进行了简单修缮,一个像模像样的银行便开张了,他也实现了“在家里面创业”。

以同样的模式,邮局进村了,湘西州第一个村级办税服务点也进村了……对于曾经鲜有生人造访的十八洞村来说,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精准扶贫战略实施以来,曾经的“不敢想象”正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生活场景。

2017年4月,步步高集团董事长王填在十八洞村调研扶贫工作,發现村里有两口上好泉水,便决定与村集体联办山泉水厂。2019年,村集体通过水厂获得66.4万元分红。

针对有自然资源无社会资源、有产业资源无企业资源的现状,十八洞村坚持专项、行业、社会大扶贫格局,动员和凝聚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汇聚于此的社会力量激活了曾经冷清的村寨。

24岁的施林娇2019年从浙江音乐学院毕业后,已在外省拥有一份稳定工作。去年她辞职返乡创业,与另外两位返乡大学毕业生一起在村里拍视频、做直播,在拥有近10万粉丝的“湘西十八洞施林娇”抖音号上,把村里的美景、美食、民俗文化“卖”得风生水起。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后,施林娇通过直播平台帮助村民们销售了上千斤腊肉、3000多单酸萝卜。

在村民施成富家院坝召开的那次座谈会上,有村民说,除了贫困,村里光棍汉多,娶不上媳妇。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大家,要加油干,等穷根斩断了,日子好过了,媳妇自然会娶进来。

几年后,在十八洞村精准脱贫展示厅,“26名大龄男青年结婚成家”成为前来采访的媒体记者们津津乐道的新闻。如今,年轻人回来了,外地媳妇嫁进村了,连外地女婿也“上门”了——远嫁外地的闺女带着老公回来了,他们在村里办餐饮、开民宿……

“鸟儿回来了,鱼儿回来了,打工的人儿回来了,人的心儿也回来了。”如今,村民用充满诗意的苗语,来描绘村里的新景象。

有一种资源叫品牌

曾经,“十八洞”是贫困的代名词。如今,“十八洞”是一块名副其实的“金字招牌”。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洞村座谈时强调:“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村民的心里一下子亮堂了。

村寨群山环绕,抬头是山,低头是沟,人均耕地0.83亩,种什么?在哪里种?

县、乡、村三级干部不约而同想到了当地特产——猕猴桃。

村干部带领村民代表远赴武汉拜访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专家,引来先进的猕猴桃种植技术;为破解人多地少的困局,十八洞村创造性地在邻近的道二乡流转土地1000亩,通过“飞地经济”模式,与县里一家专业合作社共建猕猴桃基地。

产业发展的资金又从哪里来?

十八洞村在征得贫困户的同意后,将各路扶贫资金集中起来参股专业合作社,每年给贫困户分红。如此,既解决了资金问题,又保证了贫困户有长期稳定的收入。2019年,十八洞村的千亩精品猕猴桃基地给入股农户带来人均1600元的分红收益。

除了猕猴桃,十八洞村还发展起水厂、乡村旅游、苗绣、黄牛养殖、劳务经济等产业。村集体引资入股建设的山泉水厂,2019年实现集体经济收入66万元;创办的十八洞村旅游公司,2019年接待游客60万人次,是2018年的两倍,带动几乎家家户户或办起民宿,或卖起当地的特色农产品。

产业做起来了,名声更要响起来。

近几年,十八洞村的战贫传奇在国内国际产生了广泛影响。村集体意识到这里面蕴藏商机,便申报了品牌保护名录,在蔬果、饮品、日用品以及交通工具等35个类别上注册了“十八洞”商标72件,使“十八洞”成为村里的无形资产,使那些“十八洞”品牌山货一进直播间就自带流量。

事实证明,品牌强村战略让十八洞村走得更远。各种以不同形式联办的服装厂、农家乐、文旅公司、种养合作社等新兴企业主体,在十八洞村空前活跃起来。

有一种希望叫远方

十八洞村有个大溶洞,据说溶洞里面还有18个小溶洞,“十八洞村”由此得名。这个天然溶洞群是一座旅游资源富矿,但因为不通公路,一直“养在深闺”鲜有人识。

过去的十八洞村基础条件差。没有自来水,用电不稳定,通行条件更差,从村里走路到镇上,一个来回要近4个小时。

一场脱贫攻坚硬仗打下来,现在村里家家户户通上了自来水、用上了放心电,升级改造了村小学和卫生室,新建了村级游客接待服务中心、村级电商服务站、苗寨特色产品店、村级金融服务站和村级民族文化展示中心,宽敞平坦的柏油公路也修进了村。

2016年11月,十八洞村向镇里递交退出贫困村申请书。2017年2月,湖南省扶贫办宣布:十八洞村脱贫摘帽!

不过,十八洞人并不满足于此:他们打赢了脱贫攻坚这场硬仗,还要向下一个目标进发——乡村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鼓励十八洞村不仅要自身实现脱贫,还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脱贫经验。

十八洞村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硬是在这穷乡僻壤书写了脱贫攻坚传奇,成为中国扶贫事业中的靓丽风景,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前来学习考察或观光旅游。

自己的故事也可以成为“风光”——乡村旅游,成为十八洞村最具带动性的产业。

近年来,十八洞村以“修旧如旧”的方式保护性改造苗族村寨,于2018年组建了十八洞旅游公司,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

村里还成立游客接待服务中心,对全村农家乐和宾馆实施统一接团、统一分流、统一结算、统一价格、统一促销的“五统一”管理模式,引导旅游产业有序提升、集群发展。

十八洞村的山山水水变成了景区,但十八洞村还想在现有景区的基础上“景”上添花,把天然溶洞群建成一个新的景区。为此,他们马不停蹄,加紧建设连接天然溶洞群的公路和桥梁。

而今,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十八洞村,满怀信心迈开了乡村振兴的步伐……

今年10月13日,十八洞村原党支部书记、村妇联主席石顺莲出现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脱贫攻坚路上的巾帼力量”中外记者见面会上。

“十八洞村已经不是原来的穷样子了!”面对中外记者齐刷刷的目光,石顺莲自信满满地展示了十八洞村的苗绣产品。

早在2014年卸任村党支部书记后,石顺莲就成立了十八洞村苗绣特产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苗绣传承人,她全身心投入苗绣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这几年来,苗绣专业合作社带领300余名苗族留守妇女开发苗绣产业,闯出一条既可以传承苗家优秀文化遗产,又能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可持续之路。

2020年11月11日,部分央媒和全国40余家党刊社100余位全媒体记者采访十八洞村时,村文化广场上正在举行一场以脱贫攻坚为主题的文艺演出,其中有一首歌这样唱道:“苗家住在金银窝,境内自然资源多,精准扶贫来领航,户户脱贫奔小康……”

猜你喜欢
洞村总书记精准
十八洞村:苗寨风光惹人醉
十八洞村 精准扶贫首倡地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精准扶贫工作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花垣县十八洞村为例
十八洞村的大变化
精准的打铁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精准扶贫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