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玩具被抢后,家长该做些什么?

2020-01-19 05:05杜丹
家教世界·V家长 2020年8期
关键词:公共场所玩具爸爸妈妈

杜丹

家長提问:

老师您好,我的孩子3岁,在公共场所玩时,手里的玩具常常被别的小朋友抢了也不会有反应,自己默默去玩别的玩具,有时候被欺负了也不吭声。这跟我们一直鼓励他分享有关系吗?家长需要做什么吗?还是让孩子自己解决?

杜老师解析:

这位家长您好,感谢您的问题。您的孩子听起来是天性温和的孩子,这类孩子的常见特点包括态度温柔,喜好安静,做事情从容不迫,不喜欢加入有过分冲突的环境,也不具有很强的攻击性,很多时候喜欢一个人做自己的事情。从个性上来说,这并不是一件坏事。具有这类性格特点的孩子遇事淡定,处理问题比较“佛系”,很容易与人达成和解,较少有极端的争夺事件发生。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这样的性格也很容易被更为激进的同伴所利用,发展出不健康和不公平的社会关系,进而演化成欺凌行为,对孩子的身心造成长期影响。为了杜绝这一情况,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孩子是否真的不在乎?

首先要确认孩子是真的不在乎,还是心里在乎,却不敢表达。比如在公共场所,玩具被抢了以后,家长可以问问孩子:“你想要爸爸妈妈帮你把那个玩具要回来吗?”如果孩子否认的话,进一步寻问原因,看看孩子的回答是否合理。有的孩子会说:“我不想要了,因为我已经玩够了” 或者 “我试了试,发现我不喜欢那个玩具”以及“这是公共场所的玩具,那个小朋友也有玩的机会。”这些都在合理的答案范围之内,说明孩子内心已经接受了这一结果。此时家长可以再和孩子进行最后一次确认:“好的,我知道了。虽然他抢你的玩具不对,但你已经不介意了,是吗?”如果孩子给出了确认,告诉他:“如果你改变主意的话,我们可以再去争取。在公共场所,每个孩子都有机会玩那个玩具。如果有小朋友强行抢走了你手里的东西,爸爸妈妈可以和你一起找他聊一聊。”然后就此作结。反之,有的孩子会表现出不舍的情绪,有时只是一个留恋的眼神,家长便可以根据这条线索,发掘出孩子内心更多的渴望。

顺从才是好孩子?

如果孩子明明心有不甘,却没有明确地表达出来,就需要从日常生活进行观察和寻找原因。有的孩子从小被鼓励分享,不论是公共财物还是私有物品,“不分享就不是好孩子”;有的家庭强调“听话”的重要性,不经常让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家长有意无意地表扬“不争不抢”的行为,或是在孩子放弃争抢、“息事宁人”时进行奖励;有的家长在儿童与同伴发生冲突时,习惯性地给出包含回避色彩的解决意见,比如:“不用跟他们争,爸爸妈妈回家给你买一个新的。”这些态度在日常教育中十分常见,偶尔为之无妨,甚至对一部分性格激烈的小朋友可能还会有缓和作用。但是如果过度地灌输给已经偏向沉默的小朋友,反而会加强他们遇事逃避的态度,使他们在遇到冲突时不先去想办法面对、解决,而是本能地想要尽早逃离。

分享的底线

通常情况下,孩子在两岁以后就发展出自主权和所有物的概念,在社交生活中也逐渐学到有关物体交换的规则,比如“使用别人的东西需要经过别人允许” “在他人不同意的时候要耐心等待” “自己的东西自己有决定权”等等。

家长在巩固这些社会常识的过程中请注意不要只强调耐心和分享的重要性,也要告诉孩子对于公共财产,每个人享有同样的使用机会,如果一个孩子正在使用且时间未到,完全可以让下一个孩子等一会儿。

同时,对于私人财物,每个人都有“不分享”或“制定条件分享”的权利(比如交换、延迟等)。

在遇到不正当抢夺时,要鼓励孩子正面面对,使用恰当的词汇表达自己的想法,重申社会规则,维护自己的利益。

家长可以给孩子示范,强调公平和遵守规则的重要性。把玩具拿在手中,先告诉抢玩具的小朋友:“他正在玩这个玩具,如果你想要的话,需要礼貌地问他,不可以用抢。你抢了他的玩具,其他小朋友也可以来抢你的玩具,我们都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发生,不是吗?”

如果抢玩具的小朋友听从建议做出了调整,则转向被抢玩具的小朋友,说:“如果你还没有玩的话,可以告诉这位小朋友,让他稍等一会。请问你愿意现在把玩具给他吗?”如果是私人玩具的话,还可以提醒孩子:“这是你的玩具,你可以决定是否分享,如果暂时不想分享的话,也可以让这位小朋友先去看看有没有其它的玩具,等一会儿再过来问你。”

坚决杜绝欺凌行为

与抢玩具相比,孩子受到欺凌的情节更加严重,一旦发现,需要家长零容忍,即使孩子自述没有受到影响,也要及时制止施暴方,并与孩子讨论恰当的应对方式。

从心理状态上来说,被欺凌的孩子通常在个性上比较柔软,容易成为施暴者的目标。而一旦被欺凌,他们缺乏自我争取意识和对人际冲突的回避又会让施暴者变本加厉。

因此,如果要在行为上进行矫正,首先要改变孩子逆来顺受的心态,鼓励他们相信自己,为自己发声。

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创造更加民主的家庭环境,遇到问题时和孩子一起讨论解决,鼓励孩子发表不同的意见,在孩子意见合理时作出肯定和让步,而不是盲目地要求孩子听从父母的指挥。

同时传授给孩子正面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从制止到协商,从内部交涉到寻找外界帮助,所需的各种语言可以平时在家庭中模拟练习,也可以在真实场景中先由家长和孩子共同完成,进而转化成让孩子独立面对。

虽然孩子性格先天的成分很难改变,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改变环境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传授给他们更多的自我保护技能,使他们变得更加坚强,有能力去处理日常交往中的各种问题。

猜你喜欢
公共场所玩具爸爸妈妈
我的爸爸妈妈
平衡玩具
出海捕鱼啦
丢失的玩具
我眼中的爸爸妈妈
小小玩具,大大乐趣
防偷拍
爸爸妈妈,我能行
广东:免费WiFi 3年内全省都有
美国一城市 规定体臭违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