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链条深度管理 广角度靶向打击 榆林市打造大货车交通违法严管高地

2020-01-21 09:40刘仁亮
汽车与安全 2020年11期
关键词:货运货车违法

刘仁亮

一、重中型货车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基本情况

榆林市地处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接壤的中心区域,是国家级重点能源化工基地和“呼包银榆”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其中,多条公路是出疆入京和陕煤外运的主要通道,也是榆林通往西安、甘肃天水经济圈,融入“一带一路”经济带的交通枢纽,疏堵保畅任务重、安全风险隐患多、交通治理难度大。全市现有货运企业1340家、货车4.57万辆,占全省近1/5,每年有近2亿吨商品煤及煤化产品通过公路外运,占全国近1/10,每天有近10万辆大货车在榆林市境内通行,其中外省籍大货车占60%以上。特别在2010年前后,210国道、301省道、神盘路等煤炭运输通道严重交通拥堵趋于常态化,有时堵车路段长达近百公里。过去五年榆林市发生涉及大货车较大道路交通事故占全部事故的80%。结合全国各地大货车交通治理情况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貨运企业主体安全意识缺乏

超载超速、非法改装和违规操作问题突出

大货车因其工具属性,作为市场经济和煤炭运输的直接参与者,趋利是与生俱来的特征,运输企业为节约成本、增加利润,违规改装大货车厢壁,在运输过程中疲劳驾驶、超速超载、“大吨小标”等违法层出不穷。

挂靠经营车辆失管失控

由于市场准入门槛低,在实际运营中,运输规模较小、运输条件达不到资质要求的业主、车主挂靠依附有资质的公司从事货物运输的情况较为普遍,这一部分挂靠的车主异地作业频繁、多点循环往复,挂靠公司分散性强,营运线路和场所都不固定,挂靠车辆和公司均处于脱管状态,安全监管措施缺失。

大货车不符合行业技术标准

少数货运企业未办理《道路运输证》或《道路危险货物运输许可证》,大货车不年检、不处理违法、不入保险、不按照技术标准加装警示灯、消防安全设施,不配备专职押运员,安全隐患较大。

企业动态监督主体责任不落实

个别企业未发挥动态监控平台功能警示作用,少数运输车辆不安装GPS、行车记录仪或者人为破坏不使用,致使监控系统成为摆设,驾驶人超速行驶、疲劳驾驶等情况时有发生。

(二)货物运输车辆驾驶人及押运员良莠不齐

由于缺少从业培训,部分驾驶人和押运员对货物运输缺乏专业常识,不知道行业相关法律法规,不了解煤炭运输危险性,不掌握安全驾驶技能、事故预防策略、应急处置方法和消防知识,不明白运输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相应地,一旦发生侧翻、燃烧,驾驶人和押运员无法在第一时间采取有效措施,制止事态扩大。此外,从全市历年发生的危化品运输较大道路交通事故来看,不按规定操作、强超强会、疲劳驾驶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各监管主体部门未形成监管合力

货物运输行业涉及环节多、方面广,需要公安、应急、交通、消防、行业企业等部门共同参与,形成工作合力才能达到监管有效。目前,虽然法律规定了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在实际工作中,各职能部门对货物运输车辆及其从业人员的管理各自为政,缺乏横向的沟通协作渠道和机制,导致部分工作重复,管理规定与实际情况脱节,尚未发挥实际效能,管理效果不明显,效率低下。

(四)各级公安交管部门路面管控不到位

由于公安交管部门警力不足,只能在重点路段、重点时段查处大货车重点违法行为,在空白时段、路段,大货车“三超一疲劳”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频发,违法货车停放难、违法消除难等问题突出,难以进行有效管控震慑。特别对10万辆境内运煤的外籍大货车,对其存在的违法、事故隐患仅停留在发函通报源头监管部门上。

(五)恶劣天气事故风险上升

进入冰雪雨雾时期,大货车后车制动距离增长,长下坡路段重型货车侧滑、侧翻、追尾事故明显增多,易形成多车相撞事故。特别在高温炎热天气下,大货车爆胎、自燃等机械故障发生的风险增加,近五年,榆林市发生在汛期暑季的大货车较大道路交通事故占到32.5%。

二、大货车道路交通事故预防的主要经验做法

大货车历来是市县公安交管部门事故预防“减量控大”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全链条深度管理,广角度靶向打击,稳步推进事故预防措施落地落实。特别是在2020年,榆林市公安局交警支队被省交警总队确定为全省大货车监管平台推广应用试点单位后,坚持以交安委平台为强力抓手,以运煤通道拥堵路段治理和大货车违法精准查缉、源头安全监管为突破口,建成集平台融合、数据研判、动态布警、合成作战于一体的道路交通立体防控体系,形成榆林大货车“3+3+1”交通管理新模式。2017年至2019年,全市涉及大货车亡人事故起数年均下降11.99%,死亡绝对数与2014年至2016年相比减少91人。2020年1月至11月,全市涉及大货车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同比分别下降18.07%、29.01%、14.97%。近年来主要经验做法是:

(一)依托三大阵地 不断完善联动管控机制

做实组织保障阵地

发挥榆林市交安委职能作用,汇报市政府先后印发《严厉打击大货车野蛮驾驶违法行为的通告》《榆林市道路交通安全工作三年行动方案及追责问责办法》《关于对过境榆林中心城区的重中型货运车辆实施限行管理的通告》等文件,将大货车交通管理纳入市县区政府安全生产重要议事日程部署落实。市交安委每季度组织联合执法大检查,每半年召开专门会议研判部署货运交通安全工作,年底会同市政府督查室对各县市区道路交通安全工作进行验收评估,并将评估结果纳入社会综治、平安建设考评体系,切实强化基层党委政府“一把手”研究大货车运输安全、抓事故预防的主责意识。对发生1起以上涉及货运重大交通责任事故的县区和乡镇,取消当年评先评优资格,对发生一次死亡3人以上较大事故的,追根溯源进行责任倒查。2017年以来,榆林市共有28名党政领导干部、行业监管部门负责人因道路交通安全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主体责任不落实受到政务处分、刑事责任追究。

织密执法站点阵地

按照公安部《交警队正规化建设标准》等规范要求,整合警力资源,在重点运煤通道每30公里处设置1个公安交警中队,共打造集疏堵保畅、事故处理、缉查布控等业务于一体的交警中队12个,建成启用公安交警执法站23个,新建改造公路治超站点14处、公路卡口950处、高点监控48处,形成“省际卡口一环、市县级卡口二环、出入城卡口三环”的立体执法防控阵地。推行公安交警进驻治超站开展常态联合执法,会同交通部门严格落实“一超四罚”机制,拓展缉查布控系统功能应用、大货车疲劳驾驶违法隐患消除、违法信息消除以及打“百吨王”、打“超速”、打“闯禁行”的“一应用、两消除、三打击”专项整治行动,综合采取行政拘留、记分罚款、强制学习、刑事处罚等严惩严治手段,让“交得起罚款、误不起时间”的货运企业、驾驶人高度重视多拉快跑承担的经济账和法律账。近三年,现场查处大货车违法9.4万起,查处疲劳驾驶违法2万起,消除货运非现场违法21.4萬起,清理“百吨王”7836台,查获闯禁违法2.2万起。

筑牢运煤巡管阵地

建成启用运煤通道视频监控、区间测速、团雾诱导防撞设施、防夜间疲劳驾驶灯柱等科技设备168套,将卡口数据统一汇聚,实现信息数据的全域采集、全市共享、全警共用。不断深化省际联动、高地联动、路警联动、部门联动等勤务协作机制,协调山西吕梁、忻州市提高入境货车过磅称重、高速收费发卡放行速率,建立针对10公里、20公里、30公里以上拥堵的分等级勤务响应机制,与应急、卫健等部门建立事故应急救援“四位一体”联动机制,与金汇通航公司签订“空地一体化”救援协议。推行大货车靠右行驶组织措施、无人机巡拍、“15分出警圈”“多段分类屯警”等勤务模式,灵活采取“大喇叭”喊话、高速收费口间断放行、智能限高架强制隔离、协调企业调整承运装卸时间等分流管控措施,运煤通道拥堵率下降30.2%。建立大货车检查报备机制,通过LED显示屏诱导、组合禁令标志、电子监控抓拍等方式,将大货车引入执法站或服务区接受检查,对已查验过的车辆进行逐车销号,对漏检的车辆提升预警等级,锁定轨迹逐一布控,实现高速运煤通道取消省界收费站后的管控阵地补位、力度不减。

(二)建立三道防线 确保监管措施落地落实

建立源头监管防线

每季度向社会公布各驾校货运驾驶人培训情况、考试合格率、三年驾龄内的货运驾驶人交通违法率和肇事率,对排名后三位、压缩培训项目、参与买卖驾驶证等情形的,暂停报考申请,情节严重的,通报相关部门依法清退市场。针对酒驾醉驾毒驾、严重超速超载、发生道路交通事故致人死亡且负同等以上责任的货运驾驶人,严格处罚并通报企业解聘。严格科技评判监督,推行考场全流程使用执法记录仪,实现考场的全过程实时监控和事后倒查。每月联合交通、应急部门针对车辆检验机构、货运企业开展“拉网式”安全大检查,针对擅自减少检验项目、降低检验标准或篡改伪造检验数据和结果的检验机构,以及安全管理制度“上墙不落地”的货运企业,依法从重处罚,依托诚信红黑榜等平台加大曝光惩戒力度。2019年以来,曝光整改隐患突出企业136家,停业整顿管理混乱的企业38家、关停徇私舞弊的驾驶人体检机构7家、查处货车“飞行”检验机构13家,均移交司法机关、行业主管部门从严追究刑事、行政责任。

建立联合惩戒防线

与市应急管理局、市交通运输局和市信用办联合印发《建立“两客一危一货”重点车辆管控联合惩戒工作机制的通知》和实施意见等文件,建立重点车管控信息通报反馈、联合执法检查整改、信用体系评定管理、联合惩戒评估考核四大机制,将货运企业以及驾驶人违法纳入信用管理,根据信用评定等级给予相应奖励、警示惩戒、恢复信用等措施,对列入安全“黑名单”货运企业或驾驶人,由支队将失信记录推送公共信息共享平台,由市信用办在“信用中国”网站进行公布和信用惩戒。市交安委依据违法情节的轻重,依次采取约谈警告、进驻督办、停业整顿、限制运营规模直至注销货运企业运营资质等过硬手段督促整改落实,推动形成强大的社会震慑,实现货运企业、重点驾驶人违法肇事由单一曝光惩戒向多部门联合惩戒的有效转变。组建交警、运管联合执法小分队,查缉抄送非法破坏、干扰大货车定位终端等行为信息3.2万条,加大曝光惩戒力度,有效解决货运车辆定位终端长期不在线等问题。

建立宣传教育防线

推行网上办理大货车通行证便民利企服务,组建货运企业微信交流群组,每日发布交通安全提示,定期上传交通安全政策法规,与企业安全主管人员以及驾驶人互动交流学习。依托“百万警进千万家”活动,深入货运装卸场地、客货运枢纽以及重点驾驶人“两个教育”场地,对货运车辆、驾驶人和押运员逐一登记造册,开展“面对面”销号式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活动。与百度、高德建立合作机制,强化车载广播货运驾驶听众的出行引导提示,及时发布天气预报、路况信息提示、解读交通法规。通过组织文明交通示范运输企业创建活动、谋划建设高速运煤通道主题宣传服务区、“大喇叭”警示提示、微信短信平台发布信息等形式,教育和引导广大货运驾驶人严格遵法守规、做到安全文明驾驶。今年以来,共联合相关部门深入货运企业开展“面对面”教育1.2万人次,发放《致大货车驾驶人的一封信》、安全行车手册等宣传材料2万余份,编发教育警示短信30多万条,悬挂张贴宣传挂图6800多张,曝光大货车各类严重违法和典型事故86起。

(三)做强一个平台 推动交管勤务转型升级

建成重点车辆管控平台

抢抓大货车智能监管平台试点机遇,成立由支队一把手任组长、全体领导为副组长的平台建设领导小组,先后会同交通部门赶赴北京、宁夏等地考察学习,多次向市委、市政府和上级公安机关作专题汇报,得到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今年五月,重点货车监管平台正式上线运行,基于全国道路货运车辆公共监管与服务平台数据,外接货车智能车载终端车辆性质、位置、流量、运行状态的“四项关联信息”,内聚行车轨迹查询、虚拟卡口设置、违法预警查缉、事故逃逸调查、隐患统计抄报、语音喊话提醒等功能模块,以可视化融合系统为基础,以公安交通集成指挥平台串联布控为依托,实现12吨以上市内外的大货车可视、查询、统计、预警、取证的一图动态展示,一网联通联动、一键快速布警。搭建大货车疲劳驾驶、超速行驶、禁行禁停的“三类重点违法动态预警提示网”,线上实时生成违法信息,动态定位误差不超过5米,服务器响应速度更是达到“秒级”,让大货车严重交通违法无所遁形。

建立新型勤务机制

建立交通指挥研判中心,发挥枢纽作用,组建由指挥中心、交管、事故、车管等部门组成的警情研判专班,定期对大货车行驶轨迹、所属企业、违法事故分布等基础警情进行二次关联、时空碰撞和智能分析,及时将货运企业隐患抄报属地政府和监管部门,为研判掌握货运态势和违法整治提供精准决策。通过整合“指挥体系、跨区警力、数据资源”三大要素,将不同执法站、科技监管平台和视频监控卡口编制成“一张网”,建立“一点触网、跨区响应、联勤联动”的一体化勤务机制,完善城市“前端卡口预警、指挥室调度、执法小分队拦截”、高速公路“出入口设卡围拦、服务区全天值守”、国省干线“卡口围堵、多警协作、执法站拦截”等多元化大货车违法查缉战法,实现指挥调度由“层级指挥”向“扁平指挥”的转变,路面接处警时间缩短30%,大货车成功拦截率提高23%,榆林市三类重点车辆预警拦截检查率达到70.82%。

全面提升实战效能

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将重点车辆管控平台建设应用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对标部省事故预防“减量控大”攻坚行动,制定细化《考核细则》,规范设置分析研判、违法查缉、隐患抄报等多项考核指标,在公安内网开设专栏,采取日动态、周小结、月排名、季通报,强化大队实战应用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今年短期内大货车违法的现场处罚量成倍增长、安全隐患持续清零。出台《问责办法》,对成绩突出的大队通报表扬,对应用滞后的大队,通过约谈、督办、问责等形式督促整改,形成上下同步、争先创新的良好局面。今年5月平台启用以来,依托平台拦截处罚违法大货车2780起,同比上升268%,语音喊话提示纠正疲劳驾驶违法3.6万余次,榆林市发生涉及大货车道路交通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同比分别下降了22.03%、41.46%、22.65%。

三、几点深刻体会

回顾总结近年来的大货车交通管理工作,笔者也得到了几点深刻体会。

(一)党委政府统筹领导和上级公安机关支持是关键

大货车交通安全管控需要跨地区、多部门协同共治、联合执法,只有在党委政府统筹协调和上级公安机关的重视支持下,充分发挥各地区、各部门职能优势,充分调动社会各方资源力量共同参与,夯实行业监管部门责任,才能稳步推进。

(二)应用科技是抓手

大货车平台管理经验对危运客运等重点车辆也具有适用性。当前交管工作再不是传统的“人海战术”“经验决策”就能抓好管好的,公安交管各项业务都离不开科技应用支撑。只有顺应大数据时代潮流,用好科技信息化,才能给公安交管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持续保障。

(三)改革创新是动力

只有改变观念,主动靠前一步,打破区域、人机融合、力量整合,彻底改变传统勤务模式,深化警务机制改革,才能实现科技监管平台的指挥高效、反应迅速、服务到位、勤务科学,才能推动公安交管工作的整體转型升级。

猜你喜欢
货运货车违法
这些行为,你以为 没违法其实违法了
“代客操盘”系违法 盲目相信会受骗
停车场迷宫
2017年广东省环境违法企业“黑名单”
澳航货运代理有限公司船期表
广东省第二批环境违法企业“黑名单”
澳航货运代理有限公司船期表
鼠小弟的货车迷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