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生本课堂的积极意义和现实困境

2020-01-22 14:37施伟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20年16期
关键词:生本课堂困境意义

【内容摘要】所谓生本课堂就是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它和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相对,要求变“讲堂”为“学堂”,是一项具有颠覆性的课堂变革。本文着重就其积极意义和现实困境两个问题进行探讨,并初步思考语文课堂改革路径。

【关键词】生本课堂;意义;困境

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如何真正给老师、学生减负?如何让学生爱上课堂,让老师爱上教学?如何不让老师、学生成为疲惫运转的应试机器,而真正体验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乐趣……对于这些长期困扰教师的问题,郭思乐先生率先提出生本教育理念,此后,一批一线教师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者姿态做出了回答,那就是推行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以下简称“生本课堂”)改革。

一、何谓“生本课堂”

所谓生本课堂就是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它和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相对,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能力,通过教师精心建构的环节,为学生的能力发展搭建平台。

生本课堂通常包括五个环节要素(以山西实验中学为代表):

(1)导引。即创设学习情境,提出驱动问题。

(2)学思。即自主学习,实现学习目标。

(3)议展。即合作学习,展示学习成果。

(4)点悟。即教师点拨,学生感悟。

(5)测评。即检查测试,评价学习成果。

从特征上看,生本课堂的五个要素环环相扣。导引环节以终为始,提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体现了项目学习的特点。学思环节和议展环节呈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特点,强调问题由学生自我产生、自我消化、自我解决,这两个环节是整堂课的主体。点悟环节呈现出教师主导的特点,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需要高效率地做好三点:一是对学生未明确的问题予以明确;二是点出学生看不出的问题;三是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最后的测评环节体现学练结合的特点。

总之,五个要素所呈现的特点各有侧重地体现了新课标的多层面要求,而又共同指向以生为本的终极目标。

二、变“讲堂”为“学堂”

生本课堂作为“师本课堂”的对立面而出现,就是要变“讲堂”为“学堂”,这一颠覆性的变革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现分述如下。

首先,它可以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动力不足的问题。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级: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当今时代巨变,社会的稳定,物质的丰盈使得大部分学生处在衣食无忧的成长环境里,前两个需求对我们的学生而言太低了,为了摆脱贫困而进行的头悬梁锥刺股式的学习方式已经不适合当代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交往的乐趣,收获尊严,提升能力,获取新知已成为学生学习不可或缺的动力;此外,网络和媒体的迅速发展也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全球趋势,深刻改变了单靠书本和教师获取知识的传统路径,教师一言堂的权威话语模式,或教师一直提问,学生一直回答的提线木偶模式已经和信息化时代的一系列巨变相龃龉,无疑,学生需要的课堂是能让他们深入交流、深度参与、自我成长的课堂,从这两个层面看,生本课堂所创设的以生为本的平台无疑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

其次,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师生负担过重的问题。通过学思环节,让问题由学生自己产生,自己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在议展环节,通过合作探究相互激发、启迪、质疑、碰撞的方式又可以解决大部分,尚未明确的问题在点悟环节中由教师帮助解决。这样不仅将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而且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聚焦于自己不会的问题和有待提高的具体能力上,避免了眉毛胡子一把抓,盲目听课,盲目刷题,付出的劳动看似很多,却有量无质的尴尬局面。而教师的备课也远比传统教学来得轻松。教师只需精心设计课堂的四、五个环节,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平台即可,这样,备課重点才有可能由怎么教,例如设计哪些繁琐的问题把学生牵引到自己预设的教学思路上来,转变为教什么,进而让教师回归教学的本真。

最后,它可以改变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隔阂、僵硬冷漠的关系。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和谐的关系具有两个要素,一是深刻的理解,二是体现在行动上的积极的关心。在传统语文教学中,这两个要素都是缺失的。课堂往往只是教师和几个优等生个人魅力的展现舞台,个性突出,才华出众的教师很容易成为学生崇拜的偶像,因善于回答老师预设的问题而经常得到夸赞的优秀生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都是不可企及的存在。这样,大多数学生独特的才情、个性都被教师和为数甚少的优秀生的光彩遮蔽了,成为了默默无闻、没有辨识度的甲乙丙丁。不难发现,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只满足于顺利或者完美的走完自己预设的教学轨道,只欣喜于学生出色地回答出自己预设的一个个具体问题,大多数学生自己的疑问,困惑和具有创造性的思考无法纳入教师的关注范围,教师对学生缺少深刻的理解,也自然没有办法进行进一步的“积极的关心”,所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实际只是“熟悉的陌生人”。而“生本课堂”则改变了这一窘境。建立在自主学习基础上的合作学习,首先为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深入了解组内其他同学独特才情、学识的平台;而教师的点拨由于是建立在学生成果展示的基础上的,所以教师的活动不再是传统课堂上带有“自恋”性质的自我展示,而有可能成为眼光向外的对学生学科素养和人格成长的积极关心,在此基础之上教师个人才情的自然流露赢得的不再是虚幻的个人崇拜,而是学生对自己的真实了解和喜爱。

三、生本课堂可能出现一些困境

当然,以上分析是就生本课堂的理想情况而言,但是,考虑到现实因素,生本课堂可能出现一些困境。

首先,生本课堂可能会对某些教师产生压抑作用。生本课堂是把课堂这个舞台还给学生,让学生替代教师成为这个舞台上的主角,教师只起到策划者和组织者的作用,也就是说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教师是处在一个默默无闻的位置,这对于那些才华横溢的表现型教师而言无疑是一种压抑。长此以往,有可能影响教师的上课热情和即兴创造力。

其次,生本課堂可能会徒有热闹的课堂表象,而偏移了重点问题,滑离了难点问题。生本课堂看似弱化了教师的功能,实际却是对教师的个人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传统的“师本”课堂相比,生本课堂要求教师有更强的规划能力、组织能力、引导能力。否则,在议展环节特别容易出现学生的问题散漫无法聚焦,学生对问题的解决只限于在表面滑行而无法走向深入,甚至纠缠于细枝末节,而偏离了重点难点。

第三,若没有学校相应的制度支持,单靠少数教师的热情,生本课堂有可能会中道夭折。生本课堂是流于形式,还是真正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深度交流,关键之一是各个环节内容上的有效性,尤其是目标、学习内容的确定以及测评题目的选择,关键之二是生本课堂的体系性,即课与课之间是否存在内在关联,应该存在怎样的关联,如何构建合理的关联。这两个关键问题绝对不是一两个有工作热情、有才干、有想法、敢尝试的教师靠个人努力所能解决的,而必须倾尽全组之力,通过集体备课、研讨交流,分工合作才能完成。如何保证集体备课不流于形式?如何最大限度地保护热心于课堂改革探索、热心于深度钻研业务的教师的热情?如何让更多的教师从冷漠、怀疑转变为支持、认可?这些可能都需要学校甚至更高级别的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在制度改革上有所探索,以切实、多样的方式对改革先锋予以支持、鼓励。

最后,语文教学任务繁重,课时有限,讲授为主的课型似乎能完成更多的教学任务,所以到底要不要将传统课型彻底驱逐,还需要大量实践的证明和学理上的充分论证。而且就我国大多数学校而言,班级学生人数多,学生之间差异较大的情况普遍存在,分组讨论实施难度大。所以如果没有小班上课,学生素质相对均衡这样的前提保证,理想状态的生本课堂恐怕也只能是乌托邦幻梦。所以语文课堂的改变需要制度支持,不能只靠少数一线教师的改革热情。

不过,尽管困难重重,生本课堂对传统课堂的颠覆及其深刻理念依然值得一线教师和教育研究者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第1版) [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第1版) [M].陕西师大出版社,2010.

[3]埃里希·弗洛姆.爱的艺术[M].海译文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施伟(1982.05-),女,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中学一级,备课组组长,厦门市教科院高中语文核心组骨干成员,多次参加厦门市质检命题,参与省课题一项,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区、市课题各一项,开设创新型省级公开课。

(作者单位:福建省同安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生本课堂困境意义
有意义的一天
生之意义
困境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课堂教学结构改革”主题调研及反思
构建生本课堂为主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循循善诱,实施生本化初中语文课堂提问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