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工程成就与展望

2020-02-01 01:38
治淮 2020年12期
关键词:防洪洪水流域

(中水淮河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合肥 230601)

1 流域情况

1.1 地理位置

沂沭泗流域位于淮河流域东北部,范围北起沂蒙山,东临黄海,西至黄河右堤,南以废黄河与淮河水系为界。全流域介于东经114º45′~120º20′、北纬33º30′~36º20′之间,东西方向平均长约400km,南北方向平均宽不足200km。流域面积7.96万km2,占淮河流域面积的29%,包括江苏、山东、河南、安徽4 省15 个地市,共77 县(市、区)。

1.2 水系

沂沭泗流域内有干支流河道510 余条,47 条河流流域面积超过500km2,有26 条河流超过1000km2,河网密布,主要河道相通互联,水系复杂。沂沭泗河水系通过京杭大运河、徐洪河和淮沭河沟通淮河水系。

1.3 水文气象

沂沭泗流域多年平均降水为790mm。年际变化较大,最大年为1174mm,最小年为492mm。年内分布不均,多集中在汛期,多年平均春季为126mm,占15.9%;夏季即汛期为560mm,占70.9%;秋季75mm,占9.5%;冬季为29mm,占3.7%。

1.4 洪水特点

沂沭泗河水系的洪水一般多发生在7—8月份。沂、沭河上中游均为山丘区,洪水陡涨陡落,往往暴雨过后几小时,主要控制站便可出现洪峰。南四湖湖东与沂、沭河相似,涨落也很快;湖西河道则洪水过程平缓。邳苍地区河道坡陡、源短,洪水也较迅猛。洪水汇集至中下游后,河道比降减小,行洪不畅,洪水过程缓慢。

2 治理规划及成就

2.1 新中国成立初期沂沭泗水系面临的形势

(1)洪水出路不足

沂沭泗流域土地辽阔,资源丰富,由于黄河夺淮侵泗,致使沂沭泗河水系遭到破坏,水旱灾害频繁。黄河夺淮700 余年,泗河水系格局发生巨大变化,泗河、沂河、沭河洪水无出路,在下游形成南四湖和骆马湖,且使沂沭泗中下游水系紊乱,失去独流入海通道。

沂沭泗下游入海河道六塘河、沙礓河、五障河、蔷薇河等河,分道入海,河道行洪能力小(总入海规模不足1000m3/s),下游入海通道严重不足。

(2)洪涝灾害频繁

据历史文献统计,元、明两代(1280—1643年)的364年间,发生较大水灾97 次。清代、民国(1644—1948年)的305年间,发生水灾267 次。

解放初期,据苏、鲁两省有关市县36年(1949—1964年)统计,水灾多年平均成灾面积774 万亩,占两省流域耕地面积的14.2%。1963年、1957年最大,成灾面积分别达到2985 万亩、2726 万亩,占两省流域耕地面积的54.9%和50.1%。

沂沭泗流域耕地和城镇多,人口密集且居住高程低于洪水位很多,而洪水又峰高量大,因此一旦成灾,人的生命和经济损失都很严重。

2.2 沂沭泗流域治理思路

沂沭泗河洪水规划治理原则是“上蓄、下排,统筹兼顾,合理调度”,核心是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上蓄:上游山丘新建水库,拦蓄洪水,为下游减轻防洪压力;下排:下游新开河道扩大入海排洪能力。考虑上下游、左右岸,通过枢纽调度,控制上游洪水尽量就近东调,使洪水安全下泄入海。

总体部署是扩大沂沭河洪水东调和南四湖洪水南下的出路,将沂沭河洪水尽量就近东调入海,腾出骆马湖部分蓄洪和新沂河部分泄洪能力接纳南四湖及邳苍地区南下洪水,以提高沂沭泗河中下游地区防洪标准。

2.3 治理规划

(1)治淮初期规划

1947年始至1953年华东水利部领导沂沭汶泗规划和治理,按照“苏鲁两省兼顾,治泗必先治沂,治沂必先治沭”和“沂沭分治”的原则,苏鲁两省分别制定并实施了“导沂整沭”和“导沭整沂”规划,着重整治河道,开辟入海通道,扩大排洪能力,以减轻水患。

(2)1957年沂沭泗流域规划

1957年7月,沂沭泗地区发生特大洪水,灾情严重,水利部技术委员会组织淮委及苏鲁两省对规划进行修订,并提出《沂沭泗流域规划初步修正成果及1962年以前工程安排意见(草案)》。规划以防止水灾,发展灌溉为主。

(3)1971年治淮战略性骨干工程规划

1969年国务院成立治淮规划小组,治淮规划小组于1971年提出《关于贯彻执行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情况报告》及其附件《治淮战略性骨干工程说明》。规划的总体部署是“沂沭泗洪水东调南下工程”,主要内容包括增建山区水库,扩大南四湖、沂沭河洪水出路,治理南四湖和骆马湖,提高韩庄运河、中运河和新沂河的行洪能力。

(4)1991年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工程近期规划

1991年江淮发生大洪水,国务院治淮治太会议作出了《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确定治淮19 项骨干工程建设任务,明确“续建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工程,‘八五’期间达到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九五’期间达到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

(5)2003年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续建工程实施规划

2003年水利部和相关省召开省部联席会议,对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续建工程进行了统筹安排。根据部省联席会议纪要和水利部前期工作安排,淮委编制了《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续建工程实施规划》。规划主要工程为刘家道口枢纽、南四湖湖东堤、韩中骆堤防、新沂河整治、新沭河治理、沂沭邳治理、分沂入沭扩大、南四湖湖内及南四湖湖西大堤加固等9 个单项。

(6)2013年《淮河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

淮委组织流域各省开展了新一轮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2013年国务院批复了《淮河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规划安排沂沭泗河水系在既有东调南下工程格局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完善防洪湖泊和骨干河道防洪工程体系,扩大南下工程的行洪规模。近期按20年一遇防洪标准加固沂沭泗河上游堤防,完善南四湖防洪体系,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其他防洪湖泊和骨干河道防洪工程体系。

2.4 沂沭泗流域治理成就

流域初步形成了防洪除涝减灾体系。上游拦蓄能力增强,大型水库控制面积9401km2,总库容48.91 亿m3,防洪库容27.31 亿m3。河道泄洪能力显著提高,入海排洪能力由不足1000m3/s 扩大到14200m3/s。沂沭泗河中下游重要防洪保护区的防洪标准总体提高到50年一遇;重要支流的防洪标准均提高到20年一遇。重要排水河道的排涝标准达到或接近3年一遇。

流域初步建成了蓄、引、提、调的水资源配置工程体系。蓄水、引水、提水等各类水利供水工程设计年供水能力达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9 倍;初步建成水库塘坝灌区、河湖灌区和机电井灌区三大灌溉体系。

构建了流域综合管理体制框架,流域管理政策法规体系逐步完善,初步建立了水文水资源监测网络和防汛调度指挥系统,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有所提高。

沂沭泗流域已形成由水库(大型水库19 座)、湖泊(2 个,其中南四湖总容量59.58 亿m3、蓄洪容量43.52 亿m3;骆马湖总容量21.39 亿m3、蓄洪容量3.87 亿m3)、河湖堤防(主要堤防长2930km,其中1 级堤防长476km,2 级堤防长734km)、控制性水闸(包括二级坝、韩庄、宿迁大控制、嶂山闸、刘家道口、大官庄6 大控制枢纽)、分洪河道(包括沂河、沭河、泗运河、新沂河、新沭河、分沂入沭水道、邳苍分洪道等7 条主干河道)及蓄滞洪区工程(包括湖东、黄墩湖2 个滞洪区,分沂入沭水道以北、大官庄上游2 个应急处理区)等组成的防洪工程体系。沂沭泗河水系现状洪水安排图见图1。

2.5 防洪工程的巨大作用

2018年,沭河发生洪水。受台风“温比亚”影响,8月18—20日费县牛岚站最大点雨量达354.5mm,沭河重沟站洪峰流量3130m3/s,为1957年以来第3位,是沭河1974年以来最大洪水;塂上水文站最大为4860m3/s,为有资料以来第9 位。沭河未发生较大险情。

2019年,沂河发生洪水。受台风“利奇马”影响,临沂自8月10日开始降雨,至12日14 时平均降雨量达到207.5mm。11日16 时临沂水文站实测最大洪峰流量为7300m3/s。沂河未发生较大险情。

2020年,沂沭河上游发生洪水,受副高边缘暖湿气流和蒙古气旋南部的冷空气共同影响,8月13—14日,沂河、沭河累积平均降雨量165mm,沭河上游张家抱虎站,24h 降雨量为497mm。沂河临沂站洪峰流量10900m3/s,刘家道口闸最大泄量7900m3/s,彭道口闸最大泄量3360m3/s;沭河重构站出现洪峰流量6320m3/s,大官庄人民胜利堰最大泄量2800m3/s,新沭河泄洪闸最大泄量6500m3/s,均超历史。沂河、沭河同时遭遇较大洪水,是有记录以来第一次,沭河人民胜利堰及新沭河泄洪流量超设计标准,通过科学调度,沭河、新沭河均未发生较大险情。

沂沭泗河东调南下工程通过科学合理调度、坚强有力防御,洪水安全下泄,成功通过了工程建设以来历次洪水考验,各主要防洪工程运行平稳,未发生较大险情。东调南下提标工程以防洪保安为目标,为保护区内的的城市、耕地、能源生产及交通设施提供安全保障,改善南四湖周边、运河两岸、沂沭河地区及新沂河下游地区的排涝条件,保障骆马湖地区的防洪安全,为流域内5035 万人创造一个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工程发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 治理展望

图1 沂沭泗河水系现状防洪工程体系洪水安排图

经过70年的治理,沂沭泗流域水利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通过实施东调南下工程,沂沭泗河中下游重要防洪保护区的总体防洪标准基本上达到了50年一遇。但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中心城市建设的进一步加快,对区域防洪提出了更高要求。骨干河道的防洪标准虽达50年一遇,仍不能适应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于南四湖、韩庄运河中运河沿线及骆马湖周边、沂河沭河等经济发展较快地区,局部强降雨时有发生、因洪致涝问题突出,洪涝始终是该地区的心腹之患,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流域社会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迫切要求实施提高防洪标准工程。

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关于切实做好进一步治理淮河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要求“开展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工程提高防洪标准的研究论证”。2013年,国务院以国函〔2013〕35 号文对淮河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的进行批复,综合规划中明确提出“沂沭泗河水系南四湖、韩庄运河、中运河、骆马湖、新沂河的防洪标准逐步提高到100年一遇”。

党的十八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治水发表重要讲话,特别是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思路,要求着力解决水安全问题。提高防洪标准的治理工程是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点治水工程,是提高人民幸福感的民生工程。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工程提高防洪标准是实现沂沭泗河中下游地区的粮食稳产的必要和先决条件,也是支撑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是着力构建与全面建成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水安全保障体系必要条件。

根据水利部前期工作安排和淮委的要求,2019年10月中水淮河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编制完成《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提标工程规划(送审稿)》。

3.1 提高防洪标准以适应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图2 沂沭泗河水系防洪工程规划洪水安排图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镇化建设不断推进,各防洪保护区城市产业布局和流域社会经济发展,保护区防洪标准发生较大变化,对防洪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防洪标准》复核得出的沂沭泗流域南下防洪保护区相应防洪标准与《淮河流域综合规划》提出的远期防洪标准基本上是一致的;东调防洪保护区现状防洪标准偏低需提高。具体防洪保护区防洪标准如下:沂河跋山水库至蒙河口防洪保护区防洪标准提高至20年一遇,蒙河口以下防洪保护区防洪标准提高至100年一遇。沭河青峰岭水库至汤河口段堤防提高至20年一遇,汤河口以下堤防提高至100年一遇。分沂入沭、邳苍分洪道、新沭河、南四湖、韩庄运河、中运河、骆马湖、新沂河防洪保护区防洪标准应提高至100年一遇。

3.2 工程布局及洪水安排

根据沂沭泗河中下游地区经济发展对防洪保护区防洪标准的需求,结合河道现状情况及洪水安排,对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工程进行工程布局。沂河、沭河上游洪水超额洪水尽量就近东调入海,扩大新沭河入海通道,减少入骆马湖洪水,减轻南下防洪压力;南四湖超额洪水通过扩大韩庄运河、中运河下泄通道保障南四湖防洪安全,扩大新沂河入海能力,保障骆马湖防洪安全,达到提高沂沭泗中下游地区防洪标准的目标。沂沭泗河水系防洪工程规划洪水安排见图2。

3.3 展望

沂沭泗流域在既有东调南下工程格局的基础上,通过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提标工程进一步巩固完善防洪湖泊和骨干河道防洪工程体系,使中下游防洪保护区防洪标准提高至100年一遇,保障了大中城市和重要防洪保护区的防洪安全;治理低洼易涝地区,减少易涝洼地涝灾损失;建设和完善蓄滞洪区,健全防洪减灾体系;建立流域综合管理体系,强化涉水事务社会管理,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规范治理和开发行为。实现防洪保安全、优质水资源、良好水生态、宜居水环境的幸福河湖。

在沂沭泗流域东调南下工程的治理中,始终贯彻新发展理念,遵循自然规律和客观规律,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改善沂沭泗流域生态环境,优化水资源配置,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水文化,让沂沭泗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猜你喜欢
防洪洪水流域
快速组装防洪挡水墙装置
夏季防洪防汛
压油沟小流域
公益宣传(防洪进行时)
2019年河南省防洪除涝保护统计汇总表(本年达到)
沙颍河流域管理
青山湖生态清洁小流域
洪水时遇到电线低垂或折断该怎么办
又见洪水(外二首)
河南省小流域综合治理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