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朔宁:健康建筑的未来是健康城市

2020-02-01 01:35贺玲琳高佳琪
绿色建筑 2020年4期
关键词:同济大学建筑设计设计师

本刊记者 贺玲琳 高佳琪

汤朔宁,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TJAD)党委书记、副总裁,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代表作品有北京大学体育馆(2008 奥运会乒乓球比赛馆)、南通体育会展中心、西安丝路国际会议会展中心等项目。在建筑设计过程中,汤朔宁尤其强调感性认知和理性操作。他认为建筑设计之路总是在感性和理性之间行走,建筑师塑造空间,除了赋予它们基本功能效用,还给予它们以社会意义和审美意义。在谈到业内高度关注的健康建筑时,他认为,健康建筑的发展更应从城市整体角度去考量,为实现低碳社会提供更多可能。

“从事建筑就是一个嵌入的、时空的实践,但无论如何,总会存在这样一个时刻,必须开始自由地运用想象力—创造的愿望。”

以同济之名赋能研究之实

依托于同济大学的深厚底蕴,1958年成立的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顺利进阶为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成为全国知名的大型设计咨询集团之一。采访中汤朔宁介绍道,基于同济大学所独特的学科设置背景及强大的科研实力,TJAD拥有了深厚的工程设计实力和技术咨询能力。目前,在全国各地、非洲、南美洲等地拥有上万个工程案例,如上海中心、钓鱼台国宾馆芬芳苑、2008奥运会乒乓馆、援非盟会议中心等。

得益于同济大学与建设相关专业的缜密布局,TJAD可以充分利用同济学派积累的丰厚学术基础及实践经验。据悉,同济大学建设大类专业包括土木工程、建筑设计、桥梁工程、地下岩土、城乡规划等内容,集中了一批专业的学者与学生,许多优秀学生最终又成为TJAD的一份子。如此,既有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输送,又有经验丰富的专家同步培养,最终完成了一座又一座设计作品,汇聚成在中国建筑界占有一定地位的“同济学派”。

作为一所具有高校背景的建筑设计研究院,汤朔宁认为,TJAD的另一特色在于科研。这也是TJAD与其他设计院的不同之处,TJAD尤其注重研究,在科研投入及人才培养方面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亦获得了不少荣誉。如上海土木工程结构健康监测工程及上海建筑数字建造工程先后获批为上海市科委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担了不少了科研任务。

项目案例1

TJAD能够为科研的落地提供实践平台,TJAD通过产学研一体化模式,不断探索“科研→成果→生产”的最优解。通过加大对科研的投入,促使科研成果落地,最终又提高生产的起点,结出更丰厚的成果。这其中,对技术骨干的鼓励必不可少,汤朔宁补充道。为此,TJAD为员工拓宽了不同提升渠道,以期让每一位员工都可以待在最适合自己的位置上。

以建筑载体拓宽文化传承

在TJAD办公楼的一楼,一个彰显上海文化特色的展览空间吸引了众多目光驻足,这就是“为上海而设计”—TJAD上海文化建筑展。之所以有这个展,汤朔宁解释是为了展示TJAD参与上海文化事业的成果,为传承文化提供一个平台,呈现的都是在上海本地所构建的文化建筑作品。

在汤朔宁看来,建筑设计的一条生命线就是原创设计,而原创设计离不开对文化的探索。设计作品应是根植于土壤之上,为生活在这片土壤上的人提供物理生活空间及精神寄思。判断一个建筑作品是否优秀,除了舒适、与周边环境的融合等物理空间判断,更深层次的是使用者是否能感受建筑所带来的文化体验。借由设计师本人对城市故事、人脉、文化的感受,将建筑作为承载文化的容器,最终将文化传承下去。

打造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建筑是大多建筑设计师一生的追求,汤朔宁亦如是。以2008奥运会乒乓馆为例,其屋盖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大屋顶”的形式,但又不仅只是传统坡顶的延续,经由创新与转化,将大屋顶的屋脊围绕着中央的玻璃穹隆顶进行旋转,在旋转过程中,屋脊带动两侧的屋面形成了富有动感的扭面。既体现了乒乓球运动力量与旋转相结合的特征,又是对“中国脊”设计理念的最好诠释。

汤朔宁坦言,有情怀的设计师并不少见,有情怀的业主可遇不可求。幸运的是,当下有情怀的业主越来越多。以往业主考虑更多的是最大限度利用每一分土地和容积率,现在却主动要求腾出部分空间以提供公共交流的可能,为城市作出自己的贡献。因此,尽最大可能推动中国原创设计的发展、为传承中国文化提供载体是TJAD乃至整个建筑业不懈努力的目标。

项目案例2

健康建筑的未来是健康城市

2020年开端的一场新冠疫情牵动着无数人的心,也让建筑从业者开始反思建筑背后的健康性。无论是公共建筑,抑或居住建筑,保证建筑的健康性必不可少,上海已经开始推动第一批健康建筑的试点评选。从建设设计本身来看,加强通风、合理的朝向等是增强建筑健康性的有力措施。从建筑内部设施来看,使用全空气系统的中央空调还是小多联机的空调等选择也是值得深思的问题。但更重要的是,汤朔宁说,将整个城市视作整体,从健康城市的角度出发,考量整个城市的设计。

从健康的角度来看,汤朔宁认为城市整体比单个建筑更有意义。基于整个城市的布局,包括居住区、商业、工厂、绿地等各类功能区域的布局、街区路网的密度、规划与主导风向的关系、城市排污能力等都是推进健康城市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从当下的防疫情况来看,疫情防控逐步走向常态化,并非是一个人、一栋房子的事情,而是需要整个城市、所有居民协同作战。针对此,健康建筑的发展更应该立足于城市的角度,通过整体规划控制为疫情防控提供有利保障。

寄语青年建筑师:设计没有标准答案

在采访中,汤朔宁不止一次提到了对当下中生代设计师的肯定。他指出,目前中国的中生代设计师正在走向成熟,无论是设计能力、还是专业视野、或者是文化积淀,都更趋完善,中国的原创设计之路愈发通顺。不同于早期方案设计经常依赖外方的状态,现在中国设计师团队获得重大项目的概率明显增加,也诞生了一座又一座中国人原创的作品。

对于刚入行的青年设计师而言,无休止的修改方案是踏入建筑行业的第一道门槛。对此,汤朔宁鼓励道,设计没有标准答案,永远是在不停修改完善的过程中。修改与完善就是这个行业的特征,在这其中,青年设计师既要坚持心中理想,勇于阐述自己的观点,也要能够听取意见,让作品更趋完美。汤朔宁坚信,只要情怀还在,心中火苗就不会熄灭。

猜你喜欢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设计师
小小设计师
小型商业建筑设计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介绍
设计师访谈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介绍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启事
同济大学医学院介绍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设计师的存在
建筑设计的困惑